【花神與西風】
FloraandZéphyr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芭蕾
舞名。
一幕餘興舞劇。
編舞及編劇皆是迪得羅(Charles-LouisDidelot,1767-1837),波西(CesareBossi)作曲,里帕羅帝(Liparotti)設計佈景、服裝與舞台特效,1796年7月7日首演於倫敦的國王劇院。
談及趾尖舞(DanceonToes)必定要先了解本齣作品,雖是神話故事,卻是享樂派(AnacreonticGenre)風格。
舞劇描述西風神(Zéphyr)愛上花神(Flora),從天而降,要求小愛神(Cupid)在花神來到矮林時,射支愛情之箭,讓她愛上他。
不過當風流的風神看到睡在田野的林中仙子克麗歐妮絲(Cleonice)時,卻立刻又迷戀上她。
仙子醒來後,她與西風神玩了一陣子,為紀念這段邂逅,她在神殿牆上畫下兩人嬉戲的圖像。
此時小愛神警告西風,花神接近了,西風應該收斂起不專情的心飛向她,而林中仙子克麗歐妮絲也跟著小愛神、天童與羽翼仙子飛向天空;
最後是段牧羊男女們的舞蹈。
舞劇的發展在法國大革命後並沒有多大改變,然而題材與服裝則顯現更為自由寬廣的發展。
之前依附劇院的法國舞者,現在則到處遊走。
藝術活動活躍的倫敦,觀眾喜歡較短、有故事、豐富動作但無支線與額外片斷的單純舞劇。
本作品是歷史上第一次用重鐵鋼絲懸吊舞者,讓他們能演出飛翔影像的舞劇,雖然文藝復興時期雲塔(CloudMachines)已出現在一些宗教與俗世的節目中,然而這位英國機械師里帕羅帝的發明卻能讓舞者上下、左右、前後與圓形的飛翔,編舞者也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飛的機會。
這些角色正是幾年後浪漫舞劇主角典型的形象,如仙女、幽靈……等。
此外,鋼絲也讓傳統男女只做相同動作的雙人舞起了極大變化,男女不一樣的對舞並各擅所長(男生發展高跳、強壯高舉,女生精習快速、輕盈技術),讓舞蹈更加自然,加強了戲劇效果,將先前的情境場面(Scenesd´action)逐漸發展為成熟的劇情舞劇(Balletd´action)。
另外羅馬式束腰短裙、肉色緊身衣(Maillot)、無跟軟鞋與薄紗翅膀,也讓舞者側面線條與舞技更得以發揮。
迪得羅因本作品而榮登偉大編舞家之流,1800年在沙皇保羅一世的召募下來到俄國主持聖彼得堡帝國學院,一待就是三十年(1829年與Gagarin王子起爭執而離開)。
1808年聖彼得堡隱士(Hermitage)劇院的首演,杜波(LouisDuport,1781-1853)與丹妮諾娃(MariaDanilova,1793-1810)任主角,轟動全場。
然而巴黎歌劇院(L´OpéradeParis)是他最想去的地方,不過受到當時歌劇院操控者加竇(PierreGardel,1758-1840)重重阻撓排擠;
1815年俄國統領的聯軍攻陷巴黎,在俄國朋友的協助下,《花神與西風》才得以在歌劇院推出,觀眾為之瘋狂,爭論報提及:「只從舞名的提示就能知道充滿樂趣與歡笑……迪得羅演的西風像魔術般的出現在舞台中央,翱翔在一片草原上,然後停憩樹梢,消失在卷雲裡,一切好像是自然發生的。
觀眾情緒沸騰,掌聲持續不斷到中場休息;
當西風再次出現,帶著花神離開時,觀眾又瘋狂的給了他們雙倍掌聲。」
不過這個成功快樂的結局卻讓迪得羅陷入更深的焦慮與困窘。
偶爾才上劇院的法王路易十八看完後,立刻給了他兩千法郎的資助,但是先前加竇已迫使他接受必須自付全部製作費用兩千四百法郎的條件,可憐的他仍需自己補足虧損部份。
由於這個卑劣圈套,讓他放棄留在巴黎的念頭,決定回俄國。
在那裡,他訓練出一批傑出舞者,如丹妮諾娃、伊斯透米娜(AvdotiaIstomina,1799-1848)、Likhutina、Zubova與Teleshova,對俄國舞蹈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1830年6月3日在倫敦的國王劇院又重演一次,而這次也是偉大的浪漫舞星瑪麗.塔伊歐尼(MarieTaglioni,1804-1884)在英國的首次演出。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