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不中留】
FilleMalGardée,la
【辭書名稱】舞蹈辭典
【類別】:芭蕾
舞名。
兩幕三景舞劇。
尚.道貝瓦(JeanDauberval,1742-1806)編劇編舞,配樂由當時法國民歌組成,也含部分海頓(FranzJosephHaydn,1732-1809)的音樂,1789年6月1日首演於波爾多(Bordeaux)的大劇院(GrandTheatre),最初的舞名為《麥桿舞劇》(LeBalletdelaPaille)。
故事內容:第一幕第一景:寡婦西蒙(Simone)夫人,別的版本又稱瑪卻里娜(Marcellina),是位富有的地主,有許多佃農,女兒莉西(Lise)與英俊的農夫寇拉斯(Colas)相愛,不過西蒙夫人不同意,時常想拆散他們。
有一天,大地主湯瑪斯(Thomas)先生拉著他的笨兒子阿倫(Alain)前來相親,西蒙夫人想到白花花的銀子會跟著來,於是答應了這門親事;
莉西卻不願意,阿倫實際上也不喜歡,不過不敢反抗父親,只得聽任安排。
第二景:全村的人都在田裡收割麥子,莉西與寇拉斯沉浸在愛情裡,阿倫兀自玩著自己的傻瓜遊戲,西蒙夫人在湯瑪斯先生面前賣弄風騷。
突來的暴風雨打散了大家。
第二幕:寡婦農莊屋內,西蒙夫人替女兒繫上紗巾,教她跳結婚舞。
莉西察覺寇拉斯在門外,假裝順從母親的要求,暗中讓男友進入房裡。
母親有事外出,當她再回來時,寇拉斯慌張的躲進臥房中。
這時湯瑪斯先生與兒子阿倫來了,西蒙連哄帶騙的要女兒穿結婚禮服,莉西被強迫推進臥室內換衣服,大伙兒準備婚禮。
西蒙夫人給了阿倫臥房鑰匙,打開時發覺裡面寇拉斯與莉西抱在一起。
一切都亂了,最後小倆口終於在西蒙夫人的祝福下結合,阿倫重獲自由,自得其樂,依舊玩著他的傻瓜遊戲,父親湯瑪斯先生氣得拉著兒子離開。
舞劇演出於法國大革命(1789年7月14日)前夕,卻難說是個民主自由思潮的宣誓,雖然它仍然採用後洛可可時期含羞的、如畫的祥和農村景緻,看不到骯髒、受苦受難的農民,(道貝瓦本質上是位效忠皇室的良民,喜好共享宮廷的奢華、富麗與壯盛);
拋棄當時流行的英雄史詩故事主流,採大眾通俗劇題材,無疑是想在諾威爾(Jean-GeorgesNoverre)已佔領的創作領域外,另闢一條喜劇的路。
故事取自當時為人熟知,並在1758年演過的喜歌劇(comicopera)劇本,觀眾熟知其中的故事發展,地方性音樂,義大利街頭即興喜劇(commediadell´arte)角色被轉化成法國鄉村小人物。
由於角色單純、情緒直截、慶典收成等日常生活的情節,極易將舞蹈織入舞劇中。
此外,他介紹了一種新舞蹈,即「半個性舞」(demi-caractèredance),是種混合民俗舞與學院舞的舞種,至今雖原型留存不多,但自創作初始,時時重演,廣受歡迎。
首演兩年後在倫敦萬神殿(Pantheon)劇院,由道貝瓦本人編排上演即以現今的舞名上台,泰晤士報報導:「迪得羅(Didelot)與道貝瓦的舞劇好得不容片言支字置喙。」
1826年又在倫敦阿達飛(Adelphi)重演。
在巴黎,直到1803年才由赫斯(EugèneHus,1758-?)
編排,在聖馬丁之門劇院(Potre-Saint-Martin)演出,戲劇張力感動觀眾:「姑娘單獨在家中,愛人突然出現,她一片慌亂,腦筋空白,雖然先前多麼渴望見他,現在出現,卻畏如蛇蠍,急欲逃離。
愛懼喜羞交織,景觀動人。」
,1828年至1854年間,持續在巴黎歌劇院(L´OpéradeParis)上演,由愛斯勒(FannyElssler,1810-1884)動人詮釋。
她在歐洲各地也到處受歡迎,1818年在聖彼得堡首度演出時亦深受觀眾的喜愛,1827年又重演,1885年斐堤帕(MariusPetipa,1818-1910)與依凡諾夫(LevIvanov,1834-1901)又重新編排上演,舞名改稱為《防不勝防》(VainPrecautions)〔配樂採用赫特(PeterLudwigHertel,1817-1899)在1864年為柏林演出寫的版本,編舞者為保羅.塔伊歐尼(PaulTaglioni,1808-1884)〕。
設計大師班諾斯(AlxandreBenois,1870-1960)記得:「女主角朱琪(VirginiaZucchi,1849-1930)逼真誠實的演出,震撼人心。
將一位少不更事的少女,初嚐愛情的滋味,心儀意中人的追求,難掩嬌羞迷人神情,表露無遺!」
直到二十世紀,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阿胥頓(FrederickAshton,1904-1988)的1960年版本,是最成功的再編之作;
他採用1803年在聖馬丁之門劇院的劇本,音樂則是用1828年赫羅得(FerdinardHérold)為巴黎歌劇院(L´OpéradeParis)歐梅(JeanAumer,1774-1833)版寫的曲子。
「景象早存心中,一幅晚春景緻,草木蓊鬱、蜂鳴與烈陽……難忘道貝瓦,舞劇概念與角色塑造,清楚圓滑一氣喝成的到結尾,巧妙的設計,迷人的場面,趣味盎然,是齣生動「劇場感知」(SenseduThéâtre)的寫照。」
這是舞評家對阿胥頓版本的稱讚之語。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