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1)】
書名 外臺秘要
作者 王燾
朝代 唐
分類 方書
備考 此為外臺秘要之備考本
引自:http://jicheng.tw/jcw/book/%E5%A4%96%E8%87%BA%E7%A7%98%E8%A6%81_1/index
【序】
論《周官》者曰:先王於民物皆有醫而不及王。
後世子公卿大夫則何也?
曰:萬民之瘼治於已然,自王而下力足致醫。
唯是編戶齊民不幸有風霜雨雪之感,力難自醫,是烏可以無備。
梁陶景序《肘後百一方》亦云:夫生民之所大患,莫急乎疾疢。
疾疢而不治,猶救火而不以水也。
今夫師藥之值,郊郭已希,況窮村迥陌、遙山絕浦?
其間夭枉,焉可勝言?
葛氏自謂其書可以施於貧家野居。
然而縉紳君子或滋滋祿,外邑將命遠途,
或祇值禁闈,或羈束戎陣,驚急倉卒,唯聞拱手,孰若探之枕笥,而隨在醫師?
若夫虞摯之詠疾愈,則曰:講和緩之餘論,尋越人之遺方,考異同以求中,稽囊術以簡良。
嵇含之賦寒食散則又曰:爾乃酌醴操散,商量部分。
進不訪舊,旁無顧問。
偉斯藥之通神,建殊功於今世。
夫疾不愈於無方,而一散著夫神績,洵陳孝廉不就黃太尉之辟。
而其精於方藥,至以心識分銖不假稱量。
蓋凝玄契之有不可告語人者。
新安多高士,每每營精必求其傳。
如程君衍道者,以良醫之心代良宰相,其夙願已。
丙子客過我籍二頌之,適季兒病脾,爰命偕客以一葦遙訪,不意下榻信宿遂霍於一已。
想董蘇門墻亦無多讓。迺其心尤以足下事半覆於庸人,而疾疢為最。
期複見巫岐面目使人得盡年。
姑以王司馬《秘要》方為振領,刻而布之海內。
今天下事之待疏泄,事事待補救。
伊耆作方書,有熊究息脈,陶唐用之以平洚水,有虞用之以殄凶人。
卻濁除毒,其義一也。刻成而拉餘言弁其首。
餘無暇盡讀《秘要》。
程君刻《秘要》之意則餘得而明之。
況乎治已然與治未然,凡抱尊體而重民命之意者,又烏可不相與講求哉?
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方逢年譔
【外臺秘要序】
余沐休林下,習程公敬通。
公之里,先有玠公者成進士,於軒岐之術靡不精。
公尤博學,補諸生以餘閒從事於養生家言,遂抉其奧。
得禁方參伍而用之,活人甚眾,業擅一時。
四方造廬而請者車填咽門。
公以次按行,東之,西怨;
南之,北怨。
病者望之如望歲焉。
間與余論方技,言人秉陰陽既薄,蝕於寒暑風霾,又侵奪於饑飽嗜慾,複伐於喜怒女謁,身非木石,何得不病?
巨室力易於致醫,若夫甕牖繩樞之子,與逆旅遷客,不幸惹恙,於時倉皇,則簡之笥中而醫師自足,是方書重矣。
《外臺秘要》已驗之良法,不下於《肘後百一》。
欲廣布之海內,籍余弁首而行。
余謂病之需良醫猶治之待良相。
美哉越人之言曰:上醫醫國,其次醫家,其次醫身。
夫和靜則壽域,戾擾則亡徵。
藥有養命者,有養性者,察其虛實,審其寒熱,時其補洩,能防於未然。
導養得理,性命自盡,何夭枉之有?
觀於身而知國,未有不均於哲士而僨於庸人者。
公妙於上池而推重司馬之書,因知《秘要》蓋方略之善者也。
推端見委,證治較然,卓越群識,與《素問》、《靈樞》合轍。
推公之志,欲使人人得以盡年,其仁心為質乎!
雖然,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有不泥於《秘要》也者,斯善讀《秘要》者也。
賜進士第正議大夫太常寺卿吳士奇誤。
【重刻外臺秘要方序】
程子敬通,醇儒也,而旁通於醫。
吾於醫固未之學,而一接程子,指脈說病,則目無全人。
微言高論,疊見層生。
聞未聞、解未解、程子之於醫幾乎道。
又見其醫人也,雖極賤貧,但一接手,則必端問詳審,反覆精思,未嘗有厭怠之色。
其疑難者,多至盈時,惟恐少誤,無惑而後動。
其心行複如是。
是其人一第而為宰官。
推是道也,用是心也以往,其謀國以善萬里生民之寄豈可及哉?
有唐王刺史《外臺秘要》一書,更五代至宋,孫中丞一較正行之,及今而絕。
程子不忍,圖令其流布人間,而為余言。
余因問程子:如欲知醫,何道而能精?
曰:必好學。將何學?
曰:先讀書。讀書可以醫乎?
曰:讀書而不能醫者有之矣,決未有不讀書而能醫者也。
嗚呼!
天下事皆然耳,獨醫也乎?
余因問程子:以子之道,醫世之人,當吾世而既日,不暇給及身後,而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吾懼其不傳也,盍得其人而傳之何以書程子曰:師之求弟,甚於弟之求師。
有來學者,吾願盡所學焉爾。
而無如今之來學者,未嘗求學,徒以求行也。
是道也,非苦心十年不可得。
而今之學者,來輒問曰:欲就師授,十日足乎?
一若是其亟也,吾雖欲傳,其何從而傳?
嗚呼!
天下之學大抵然耳,獨醫也乎?
古之君子,其於道也,其始也急,求人而已。
及其求人不可得,則不得不有事於書,以冀其長存天地之間。
其於書也,不必自著書,而彰隱繼絕圖存古人之書。
古人之書其賴有心之後人以獲行世者多矣。初不必後人之盡有心,盡好學而能讀也,而其書則不忍以不存,以為萬有一人焉。
有心好學而一能讀是書也,則是一書為遂不虛存也。
更百世而當有人焉出而視今日之敬通程子,亦猶程子之視唐宋王刺史,孫中丞兩先生也。
則今日之及程子之門而欲以十日盡學其所學者,程子其亦可以謝之而無所負矣。
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奉命絫佐軍務欽授山東道監察御史郡人金聲撰
【重刻外臺秘要方序】
語有之:運千刃者可以發硎,操千曲者可以聽聲。
醫亦云然。
上古之世,方不如醫;
中古之世,醫不如方。
世愈降而方愈揉。方者防也,防於未然,驗於已試。
譬之輪、轅、輻、轂,合軸而致遠;
檣、帆、樓、櫓,合楫而乘風。
醫不習方,與瞽趨冥蹈等。
昔者宓犧畫卦,炎農嘗草,本造化以開人事。
而吉凶悔吝宰命造物率繇之。
五運六氣非即陰陽順逆之指乎?
五味五色非即水火風雷之辨乎?
君臣佐使非即君一民二之徵乎?
牛溲馬渤非即雞豕犬羊之象乎?
喜忌溫涼非即損益剝複之義乎?
《繫辭》所謂危者使平,易者使傾,思過半矣。
聖人之心無非易,聖人之易無非醫。
神而守之,變而通之,日乾夕惕而時保之,則又宣尼無過之旨,有恒之占也。
聖王惟以易觀醫,故不規術而規道。
軒轅《素問》先彖象以闡微,《周官》政令掌之醫師,隸之冢宰,天道好生,醫道承天,謹人事以體天道。
綦重矣,術云乎哉?
自太史公斥為不祥,九流置之,然而周之矯、之俞、之盧,秦之和、之緩,宋之文摯,鄭之扁鵲,漢之樓護、陽慶、倉公,其人九京,其方千古。
存什一於千百,後率遵塗而問徑焉。
垂之天寶,王司馬燾有《外臺秘要方》四十卷,縷析條分,採摭幾備。
沿及政和,有《聖濟總錄》二佰卷。
迄元大德、重加訂梓,金匱玉版之藏,桐君雷公之秘,巳無遺義。
夫以哲後鉅卿,修舉靡間,爰注精一匕寸指之末,何哉?
要亦承天規道之極思,而德洽好生,仁壽一世,雖和、緩、倉、扁複起,吾知不能出大宗而外象帝矣。
惜貯之內府,不落人間。
新安程生衍道購得家藏善本,輒閉戶卻軌,皈禮藥王,矢願訂讎,不計歲月,且謀棗梨,以公海內。
而力有未逮,請先從王司馬秘方始。
粵稽司馬有至性,嘗藥事母,窮究方冊,薈萃成編。
今程生名藉藝林,腹笥經庫,不啻籠挫萬象,旁燭眾有。
凡所拯療,直可卻二豎、識分銖。猶複研究不遺,則又仁孝深情寧止為道術分解也?
程伊川曰:事親者不可不知醫。
不佞亦云:善醫者不可不攷方。
敬諾程生之請,為前導。
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江西等處提刑按察司副使奉勅提督學政當湖陸錫明序
【重刻外臺秘要序】
嘗謂良醫與良相功齊,總之能為民生造命耳。
予武夫也,不知相亦不知醫。
惟是人之有疾不啻已出。
值此滄桑變故之際,民 遭兵火,若患熱烈之症,予濫任撫綏,尤當視民如傷,恨不能人人而投以清涼之劑。
自入新安以來,每問民間疾苦。
見程生衍道者,業儒而通醫,博施濟眾久矣。
更購唐時王刺史《外臺秘要》四十卷,詳訂而剞劂之。
蓋醫之有方,猶兵之有法也。
說者曰:功在一隅者小,而功在四海者大。
又曰:功在一時者小,而功在千古者大。
是程生傳流方略意也。
若然,則程生志在要功矣,而非也!
程生恐匹夫匹婦疾病而無告,又恐良醫良相世代不全有。
不能弭病於無病之先,尚可瘳病於有病之後。
繼宋而攜,壽民因以壽國,大有深心。
文王畫卦使人知吉凶,孔子作《春秋》,使人知君臣,即此意也。
程生一士子,醫而行相道。
然與予撫民一念默相吻合,又以醫而兼將矣。
曷可與庸人道也?
天下後世能按此而擴充之,又何病民之與有?
欽命提督徽寧池太等處地方總兵官都督同知榆林張天祿題
【重刻外臺秘要方序】
程敬通氏,名儒也。
語輒破的,以文雄兩浙間。
亦名醫也,所活無算。
都人士走其門如騖,敬通氏亦挾刀圭而走四方。
以日出治醫,日晡治儒。出門治醫,入門治儒。
下車治醫,上車治儒。
分身以應,猶不勝其勞憊。
而乃謀之余不佞,不佞曰:子儒者,余請以儒言醫。
宣尼有言博施濟眾不如為仁之方。
方,術也。
醫方,仁術也。
以身生人與以言生人,其仁孰廣?
其為仁孰約?
試辨之。
敬通氏乃窮寒暑日夜之力,購集唐王燾《外臺秘要》四十卷,為方六千九百有奇,縷分嚴訂,以付剞劂。
夫敬通氏斷葷少飲,雖不佞佛,寔大得西來意。
故其言曰:醫有秘要猶佛有秘密藏也。
大醫王隨病發藥,集經五千四十八卷,開示眾生。
眾生之學其道者,認賊作子,不得,因賊棄子,不得;
指標為月,不得;
指月廢標,亦不得。
若夫醫之有方,正類兵法之有孫、吳、穰苴。離則為野戰,執則又為馬服。
子讀父書,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變而通之,存乎其心。
譬之維摩詰嘿然無語,三十二義一時俱墮。
語不能顯,嘿不能藏,雖非秘猶秘也。
旨哉,陸井翁之以易詮醫也。
其理平易,其用變易,其方又不易。
明乎易,而青囊之訣思過半矣。
昔長桑君禁方非秦越人不傳,今敬通氏尊王司馬為長桑君,而以己當秦越人。
千年舊本稍經參駁,便足禘軒岐而繹四氏。
一旦起而醫國,膏肓腠理,洞若觀火。
行使六合之大運於十指,萬姓之命起於一匙。
凡枕中秘藝,當與鴻寶金匱並傳。
兩者寧出唐王司馬下哉!
賜進士第中議大夫贊治尹奉勅巡撫湖廣等豦地方提督軍務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前太常寺少卿欽差督催湖廣餉務吏部驗封清吏司即中文選考功清吏司員外郎典陝西試事里人唐暉譔
【外臺秘要序】
天下事久壞於庸人,而庸醫均之。
所謂庸者,皆不學無術之人也。
其遇事也,初不晰其受病之源,並不審其對治之方,而或以姑息養癰,或以魯莽嘗試。
究之魯莽之為害什居五。
而姑息之為害什居八。
乃始藉手以貽後人曰:吾姑徐徐無動為大耳。
不知邪氣日深,元氣日削,而大命已隨之。
所謂庸臣誤國,與庸醫誤人,其情同,其罪均,而其原皆本於不學。
使其學之而窮究古今之病源,細攷古今之方略,其病之在標在本也,其方之宜補宜洩也,其病之或傳或變也,其方之不執不拘也。
彼夫三年蓄艾能治之於未病之先,與夫一匕迴生能治之於已病之後,皆是先聖先賢當日殫竭之心思,皆是醫國醫人當日素具之方略。
懦者明理,奈何不亟亟講求而以人命為戲耶?
此余友敬通氏探析性命之微,雅抱痌瘝之痛,而以好學不倦之旨,牖人以博施濟眾之方。
先梓《外臺秘要》,續補《聖濟總錄》。
壽國壽民,具茲編矣。
程子之功,顧不偉歟!
時崇禎庚辰清和之吉。
賜進士及第翰林院編修國史講官邑人吳孔嘉撰
【自序】
蓋聞上古之世方不如醫,中古之世醫不如方。
甚矣,醫與方之並重也。
世降而方愈凌雜,莫不各據一家言,彼此互相是非。
間有二三驗方,亦惟是父師,傳之子弟,絕不輕以示人。
而其鐫行於世者,率皆依樣葫蘆,時或改頭換面,以搏名高則已矣。
余獨取《外臺秘要》付之剞劂者何?請得而備言之。
蓋自神農氏深明藥性,著《本草經》三卷而未有方也。
軒轅氏日與岐伯雷公剖析病機,著《素問》、《靈樞經》各九卷而未有方也。
商周之間、如伊尹、如和、如緩、如跗,皆以醫名而未有方也。
越人受長桑君之禁方,所傳於世者《八十一難經》及治虢太子尸厥耳。
而其為帶下醫、小兒醫、耳目痺醫,俱未悉其所以為方也。
倉公受公乘陽慶之禁方,所可曉者,莨菪子湯、苦參湯耳。
其他火齊湯、下氣湯、陽劑剛石、陰劑柔石、亦未悉其所以為方也。
若夫刳腸湔胃無論,其方不傳。即令華元化方傳至今而亦難乎傚。
其為方也,惟是仲景氏出,有《卒病論》以治傷寒,著方一百一十三;有《金匱要略》以治雜病,著方一百一十二。
醫方寔開先焉,蓋鼻祖也。
又得叔和王氏為之詮次,得仲景之微旨益以彰明。
叔和氏不更立方,即述仲景之方為方者也。
皇甫士安之《甲乙經》特重鍼刺而無方。
巢元方之《病源》每病必有源,源必立論,而無方,覽者咸以無方致憾。
迨唐,有孫真人者,初著方三十卷,晚複增三十卷,自珍其方日《千金》。
醫方較明備焉,益大宗也。
乃前後乎孫真人者,人則有深師、崔尚書、孫處士、張文仲、孟同州、許仁則、吳昇若。
而人方則有《廣濟》、《錄驗》、《刪繁》、《肘後》、《延年》、《小品》、《必效》若。
而方門分派別,編帙浩繁,從未有綜而輯之者。
獨刺史王燾先王,前居館閣二十年,採摭群書,彙成方略。
上溯炎昊,下及諸家。傷寒壹遵仲景,發論率冠《病源》。
雖置鍼法不言,而大唐以前之方靡有遺佚,《千金》則居多焉。
卷凡四十,方餘六千,蓋集醫方之大成者。
題曰《秘要》悉皆秘密樞要也。
自宋皇祐詔諭刊布後,無複鋟梓,以廣其傳。
豈非沿習時尚而探源證本者之寡其儔哉?
夫天下何事不宜師古?
文則六經之外,必追秦、漢;字則篆籀而後,必法鍾、王。
至於醫而何獨不然?
昔祖訥云:辨釋經典,小有異同,不足以傷風教;湯藥小小不達,則後人受獘不淺。
此餘亟欲以《外臺秘要》公諸海內之深意也。
向購寫本,訛缺頗多,因複殫力校讎。
遇有疑義,則旁引類證,錄於篇側。
其無文可徵者,不敢強釋,以俟解人。
十載始竣厥工。
客閱而謂余曰:奧義之難析也,圓機之莫辨也,淺識可以漫試乎?
余曰:用其所信,闕其所疑可也。
又謂:世代之推遷也,風氣之殊尚也,陳轍可以適時乎?
余曰:不師其法而師其意可也。
且謂:同病而異方也,同方而異治也,毫釐不幾千里乎?
余曰:三部微妙,別之在指;五臟精華,察之在目。
合色脈而後定方,求其曲當可也。
總之,以方為方,方遂一成而不易;以矩為方,方乃萬變而不窮。
誠究心於平昔,會其所以立方之意;斟酌於臨時,施其確然對症之方。
果屬熱而當寒,何不參之河間?
濕而宜燥,何不參之東垣?
可汗、可吐、而可下,何不參之子和?
陰陽交錯榮衛失調,何不參之丹溪?
博洽前方,勿執我見。
期於寔有拯救不愧前賢濟民利物之心,則請以《外臺秘要》一書為醫家之筌蹄也,亦奚不可?
新安後學程衍道敬通父謹識。
【外臺秘要方序】
唐銀青光祿大夫持節鄴郡諸軍事兼守刺史上柱國清源縣開國伯王燾撰昔者農皇之治天下也,嘗百藥立九候,以正陰陽之變診,以救性命之昏扎,俾厥土宇用能康寧,廣矣哉!
洎周之王,亦有冢卿,格於醫道,掌其政令,聚毒藥以供其事焉。
歲終稽考而製其食,十全為上,失四下之。
我國家率由茲典,動取厥中,置醫學,頒良方,亦所以極元氣之和也。
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此乎?
故三代常道,百王不易,又所從來者遠矣!
自雷、岐、倉、緩之作,彭、扁、華、張之起,迨茲厥後,仁賢間出,歲且數千,方逾萬卷,專車之不受,廣廈之不容。
然而載祀綿遠,簡編虧替,所詳者雖廣,所略者或深,討簡則功倍力煩,取捨則論甘忌苦,永言筆削,未暇尸之。
餘幼多疾病,長好醫朮,遭逢有道,遂躡亨衢,七登南宮,兩拜東掖,便繁臺閣二十餘載,久知弘文館圖籍方書等,繇是觀奧升堂,皆探其秘要。
以婚姻之故,貶守房陵,量移大寧郡,提。
攜江上,冒犯蒸暑,自南徂北,既僻且陋,染瘴嬰痾,十有六、七、死生契闊,不可問天,賴有經方僅得存者,神功妙用,固難稱述,遂發憤刊削,庶幾一隅。
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數千百卷,皆研其總領,核其指歸。
近代釋僧深、崔尚書、孫處士、張文仲、孟同州、許仁則、吳升等十數家,皆有編錄,並行於代。
美者美矣,而未盡善。
何者?
各擅風流,遞相矛盾,或篇目重雜,或商較繁蕪。
今並味精英。
鈐其要妙,俾夜作晝,經之營之,捐眾賢之砂礫,掇群才之翠羽,皆出入再三,伏念旬歲,上自炎昊,迄於聖唐,括囊遺闕,稽考隱秘,不愧盡心焉。
客有見餘此方曰︰嘻,博哉!學乃至於此邪。
餘答之曰︰吾所好者壽也,豈進於學哉?
至於遁天倍情,懸解先覺,吾常聞之矣。
投藥治疾,庶幾有瘳乎!又謂餘曰︰稟生受形,咸有定分,藥石其如命何?
吾甚非之,請論其目。
夫喜怒不節,飢飽失常,嗜欲攻中,寒溫傷外,如此之患,豈由天乎?
夫為人臣、為人子,自家刑國,由近兼遠,何談之容易哉!則聖人不合啟金藤,賢者曷為條玉版?
斯言之玷,竊為吾子羞之。
客曰︰唯唯。鳴呼!齊梁之間,不明醫朮者,不得為孝子。
曾、閔之行,宜其用心,若不能精究病源,深探方論,雖百醫守疾,眾藥聚門,適足多疑,而不能一愈之也。
主上尊賢重道,養壽祈年,故張、王、李等數先生繼入,皆欽風請益,貴而遵之。
故鴻寶、金匱、青囊、綠帙,往往而有,則知日月所照者遠,聖人所感者深,至於嗇神、養和,休老、補病者,可得聞見也。
余敢採而錄之,則古所未有,今並繕輯,而能事畢矣。
若乃分天地至數,別陰陽至候,氣有餘則和其經渠以安之,志不足則補其複溜以養之,溶溶液液,調上調下,吾聞其語矣,未遇其人也,不誣方將,請俟來哲。
其方凡四十卷,名曰《外臺秘要方》,非敢傳之都邑,且欲施於後賢,如或詢謀,亦所不隱。
是歲天寶十一載,歲在執徐,月之哉生明者也。
【較正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序】
夫外臺者,刺史之任也;秘要者,秘密樞要之謂也。
唐王燾臺閣二十餘載,久知弘文館得古今方,上自神農,下及唐世,無不採摭,集成經方四十卷,皆諸方秘密樞要也。
以出守於外,故號曰《外臺秘要方》。
凡一千一百單四門,以巢氏《病源》、諸家論辨各冠其篇首,一家之學不為不詳。
王氏為儒者,醫道雖未及孫思邈,然而采取諸家之方,頗得其要者,亦崔氏、孟詵之流也。
且古之如張仲景、《集驗》、《小品方》最為名家,今多亡逸,雖載諸方中,亦不能別白,王氏編次各題名號,使後之學者皆知所出,此其所長也。
又謂鍼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其法云亡且久,故取灸而不取鍼,亦醫家之蔽也。
此方撰集之時,或得缺落之書,因其闕文義理不完者多矣。
又自唐歷五代,傳寫其本,訛舛尤甚,雖鴻都秘府,亦無善本。
國家詔儒臣校正醫書,臣承命,以其書方證之重者,刪去以從其簡;經書之異者,注解以著其詳,魯魚豕亥,煥然明白。
臣謂三代而下文物之盛者,必曰西漢,止以侍醫李柱國校方技,亦未嘗命儒臣也。
臣雖加濫吹儒學,但盡所聞見,以修正之,有所闕疑,以待來哲。
總四十卷,並目錄一卷。
恭惟主上盛德承統,深仁流化,頒此方論,惠及區宇,贊天地之生育,正萬物之性命,使歲無疵癘,人不夭橫,熙熙然歌樂於聖造者也。
前將仕郎守殿中丞同校正醫書臣孫兆謹上。
【重訂唐王燾先王外臺秘要方】
宋皇祐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內降劄子,臣寮上言,臣昨南方州軍連年疾疫瘴癘,其尤甚處,一州有死十餘萬人。
此雖天令差舛致此扎瘥,亦緣醫工謬妄,就增其疾。
臣細曾詢問,諸州皆闕醫書習讀,除《素問》、《病源》外,餘皆傳習偽書舛本,故所學淺俚詿誤。
病者欲望聖慈,特出秘閣所藏醫書,委官選取要用者,校定一本,降付杭州開板模印,庶使聖澤及於幽隱,民生免於夭橫奉聖旨,宜令逐路轉運司,指揮轄下州府軍監,如有疾疫瘴癘之處,於《聖惠方》內寫錄合用藥方出牓曉示,及遍下諸縣,許人抄劄。
仍令秘閣簡《外臺秘要》三兩本,送國子監,見校勘醫書官子細校勘。
聞奏劄付孫兆准此。
至治平二年二月二日,准中書劄子校正醫書,所狀醫書內有《外臺秘要》一項。
今訪聞前校正官孫兆校對已成,所有凈草見在本家,校欲乞指揮下本家取赴本局,脩寫進冊,所貴早得了當,候指揮奉聖旨,依所申施行。
四年三月 日進呈訖
【重訂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目錄】
:卷第一(傷寒上,十二門) ::諸論傷寒八家合一十六首 ::論傷寒日數病源並方二十一首 ::《肘後方》七首 ::《深師方》四首 ::《小品方》四首 ::《集驗方》五首 ::《千金方》六首 ::《千金翼方》一十三首 ::《崔氏方》一十五首一方附 ::《張文仲方》一十首 ::《古今錄驗方》八首 ::雜療傷寒湯散丸方八首並是論中所要 :卷第二(傷寒下,二十一門) ::傷寒中風方九首 ::傷寒結胸方七首 ::傷寒嘔噦方一十四首 ::傷寒喉咽痛方八首 ::傷寒吐唾血及下血方三首 ::傷寒衄血方四首 ::傷寒煩渴方九首 ::傷寒癖實及宿食不消方二首 ::傷寒春冬咳嗽方三首 ::傷寒攻目生瘡兼赤白翳方六首 ::傷寒口瘡方二首 ::傷寒手足欲脫疼痛方八首 ::傷寒虛羸方四首 ::傷寒不得眠方四首 ::傷寒小便不利方九首 ::傷寒下痢及膿血黃赤方一十六首 ::傷寒瘡方一十首 ::傷寒陰陽易方八首 ::傷寒勞食複方二十五首 ::傷寒百合病方七首 ::傷寒狐惑病方四首 :卷第三(天行二十一門) ::天行病發汗等方四十二首 ::天行病方七首許仁則 ::天行嘔逆方七首 ::天行嘔啘方七首 ::天行喉咽痛方二首 ::天行衄血方四首 ::天行口瘡及口乾苦方四首 ::天行咳嗽方五首 ::天行發斑方三首 ::天行發瘡豌豆皰瘡方一十三首 ::天行虛煩方二首 ::天行狂語方三首 ::天行熱毒攻手足方五首 ::天行大小便不通脹滿澀方四首 ::天行熱痢及諸痢方四首 ::天行瘡方八首 ::天行陰陽易方二首 ::天行虛羸方二首 ::天行後禁忌方二首 ::天行勞複食複方六首 ::天行差後勞發方五首許仁則 :卷第四(溫病及黃疸二十門) ::溫病論病源二首 ::辟溫方二十首 ::斷溫令不相染方二首 ::溫病噦方四首 ::溫病渴方二首 ::溫病發斑方七首 ::溫病勞複方四首 ::諸黃方一十三首 ::急黃方六首 ::黃疸方一十三首 ::黃疸遍身方一十一首 ::陰黃方三首 ::黃疸小便不利及腹滿喘方二首 ::黃汗方三首 ::女勞疸方四首 ::黑疸方三首 ::酒疸方七首 ::穀疸方三首 ::許仁則療諸黃方七首 ::雜黃疸方三首 :卷第五(瘧病一十五門) ::療瘧方二十一首 ::五臟及胃瘧方六首 ::溫瘧方五首 ::山瘴瘧方一十九首 ::十二時瘧方一十二首 ::發作無時瘧方二首 ::瘖瘧方五首 ::間日瘧方二首 ::久瘧方八首 ::勞瘧方三首 ::牡瘧方二首 ::一切瘧方四首 ::灸瘧法一十三首 ::攘瘧法六首 ::許仁則療瘧方四首 :卷第六(霍亂及嘔吐二十九門) ::霍亂病源論三首 ::霍亂吐痢方一十二首 ::霍亂臍上築方三首 ::霍亂腹痛吐痢方七首 ::霍亂不止及洞下洩痢方八首 ::霍亂後脈絕手足冷方四首 ::霍亂煩躁方八首 ::霍亂眾藥療不效方二首 ::乾濕霍亂及痰飲方五首 ::霍亂心腹痛方三首 ::霍亂煩渴方四首 ::霍亂乾嘔方五首 ::霍亂轉筋方一十四首 ::霍亂雜灸法二十六首 ::三焦脈病論二首 ::上焦熱及寒吐痢腸鳴短氣方九首 ::中焦熱及寒泄痢方三首 ::下焦熱方六首 ::下焦虛寒方六首 ::許仁則霍亂方三首 ::雜療霍亂方四首 ::乾嘔方六首 ::嘔噦方四首 ::噦方七首 ::嘔逆吐方八首 ::嘔逆不下食方八首 ::許仁則療嘔吐方四首 ::雜嘔吐噦方三首 ::噫醋方七首 :卷第七(心痛心腹痛及寒疝三十二門) ::心痛方八首 ::九種心痛方三首 ::諸蟲心痛方一十八首 ::冷氣心痛方五首 ::惡疰心痛方三首 ::心痛癥塊方二首 ::心背徹痛方四首 ::卒心痛方一十四首 ::中惡心痛方五首 ::多唾停飲心痛方二首 ::心下懸急懊痛方四首 ::心痛不能飲食方二首 ::久心痛方六首 ::雜療心痛方三首 ::腹痛方四首 ::卒腹痛方七首 ::心腹痛及脹滿痛方一十首 ::心腹脹滿及鼓脹方一十四首 ::卒心腹脹滿方六首 ::腹脹雷鳴方三首 ::腹內諸氣及脹不下食方一十一首 ::灸諸脹滿及結氣法二十二首 ::胸脅痛及妨悶方四首 ::脅肋痛方二首 ::胸膈氣方三首 ::寒疝腹痛方九首 ::寒疝心痛方三首 ::卒疝方三首 ::七疝方三首 ::寒疝不能食方四首 ::寒疝積聚方四首 ::心疝方四首 :卷第八(痰飲胃反噎鯁等二十門) ::痰飲論二首 ::痰飲食不消及嘔逆不下食方九首 ::懸飲方二首 ::溢飲方三首 ::支飲方九首 ::留飲方二首 ::酒癖飲方三首 ::留飲宿食方七首 ::痰癖方二首 ::飲癖方二首 ::癖飲方七首 ::冷痰方四首 ::痰結實及宿食方三首 ::胸中痰癖方三首 ::痰厥頭痛方八首 ::風痰方五首 ::療諸痰飲方四首 ::胃反方二十首 ::脾胃弱不能食方三首 ::脾胃病日漸瘦困不食方三首 ::胃實熱方二首 ::胃虛寒方七首 ::五膈方八首 ::七氣方三首 ::氣噎方六首 ::諸噎方一十二首 ::卒食噎方九首 ::五噎方三首 ::諸骨哽方三十五首 ::雜誤吞物方一十七首 :卷第九(咳嗽二十三門) ::咳嗽方三首 ::五嗽方四首 ::新久嗽方三首 ::卒咳嗽方八首 ::暴熱嗽方二首 ::冷咳方三首 ::咳失聲方四首 ::氣嗽方八首 ::呷嗽方二首 ::熏咳法六首 ::療咳方一十四首 ::積年久咳方二十一首 ::久咳坐臥不得方二首 ::咳嗽短氣方七首 ::九種咳方一首 ::咳逆及厥逆飲咳方七首 ::十咳方七首 ::久咳嗽上氣唾膿血及濁涎方五首 ::咳嗽膿血方一十一首 ::久咳嗽膿血方四首 ::咳嗽唾粘方二首 ::許仁則療咳嗽方一十二首 ::雜療咳嗽方三首 :卷第十(肺痿肺氣上氣咳嗽二十門) ::肺痿方一十首 ::肺氣客熱方二首 ::肺熱兼咳方七首 ::肺虛寒方三首 ::肺氣不足口如含霜雪方四首 ::肺脹上氣方四首 ::肺氣積聚方二首 ::肺癰方九首 ::大腸論二首 ::大腸熱實方三首 ::大腸虛寒方三首 ::皮虛實方二首 ::上氣方九首 ::卒上氣方六首 ::久上氣方四首 ::上氣胸滿方二首 ::上氣咳身面腫滿方四首 ::上氣喉中水雞鳴方一十二首 ::因食飲水上氣方四首 ::卒短氣方四首 ::上氣及氣逆急牽繩不得臥方八首 ::咳嗽上氣方七首 ::咳逆上氣嘔吐方四首 ::上氣咳嗽多唾方三首 ::上氣咳嗽方一首 ::久咳嗽上氣方三首 ::咳逆上氣方五首 ::雜療上氣咳嗽方四首 :卷第十一(消渴消中一十八門) ::消渴方一十七首 ::《近效極要》消渴方二首 ::《近效極要》熱中小便多漸瘦方四首 ::渴利虛經脈澀成癰膿方一十一首 ::消渴口乾燥方三首 ::消中消渴腎消方八首 ::睡中尿牀不自覺方六首 ::渴後小便多恐生諸瘡方二首 ::渴後恐成水病方三首 ::虛勞小便白濁如脂方四首 ::強中生諸病方六首 ::消渴不宜鍼灸方一十首 ::卒消渴小便多太數方八首 ::《近效》祠部李郎中消渴方二首 ::將息禁忌論一首 ::敘魚肉等一十五件 ::敘菜等二十二件 ::敘米豆等九件茶酒附 :卷第十二(癖及痃氣積聚癥瘕胸痺奔豚三十八門) ::療癖方五首 ::癖結方三首 ::寒癖方五首 ::久癖方二首 ::癖羸瘠方二首 ::痃癖方四首 ::痃氣方三首 ::癖及痃癖不能食方一十四首 ::癥癖等一切病方四首 ::癖硬如石腹滿方二首 ::食不消成癥積方四首 ::心下如柸結癥方二首 ::癥癖痃氣灸法四首 ::積聚方五首 ::積聚心腹痛方三首 ::積聚心腹脹滿方一首 ::積聚宿食寒熱方四首 ::療癥方三首 ::暴癥方六首 ::鱉癥方四首 ::米癥方二首 ::食癥及食魚肉成癥方二首 ::髮癥方二首 ::蝨癥方一首 ::鱉瘕方一首 ::蛇瘕方一首 ::蛟龍病方一首 ::胸痺方二首 ::胸痺短氣方三首 ::胸痺心下堅痞緩急方四首 ::胸痺噎塞方二首 ::胸痺咳唾短氣方四首 ::胸痺心痛方四首 ::胸痛方二首 ::奔豚氣方三首 ::奔豚氣衝心胸方四首 ::雜療奔豚氣及結氣方六首 ::灸奔豚法六首 :卷第十三(骨蒸傳屍鬼疰鬼魅二十六門) ::虛勞骨蒸方七首 ::骨蒸方一十七首 ::灸骨蒸法圖四首 ::痃氣骨蒸方三首 ::虛損慘顇作骨蒸方四首 ::瘦病方五首 ::傳屍方四首 ::伏連方五首 ::飛屍方三首 ::遁屍方三首 ::五屍方一十一首 ::屍疰方四首 ::五疰方四首 ::江南九十九疰方二首 ::江南三十六疰方三首 ::疰病相染易方三首 ::鬼疰方二首 ::鬼疰心腹痛方一首 ::鬼疰羸瘦方二首 ::鬼氣方三首 ::鬼魅精魅方八首 ::鬼神交通方四首 ::白虎方五首 ::無辜方二首 ::除骨熱方四首 ::盜汗方七首 :卷第十四(中風上二十一門) ::中風及諸風方一十四首 ::卒中風方七首 ::四時中風方四首 ::中風發熱方三首 ::賊風方一十二首 ::歷節風方一十首 ::中風角弓反張方七首 ::風口噤方一十首 ::風口喎方九首 ::風失音不語方八首 ::風不得語方二首 ::風身體手足不隨方二首 ::風半身不隨方八首 ::癱瘓風方四首 ::風痱方三首 ::偏風方九首 ::風猥退方三首 ::風嚲曳及攣躄方二首 ::柔風方二首 ::許仁則療諸風方七首 ::張文仲療諸風方九首 :卷第十五(風狂及諸風下二十四方) ::風狂風九首 ::風驚恐失志喜忘及妄言方六首 ::風邪方八首 ::五邪方五首 ::風驚悸方九首 ::風驚恐方三首 ::風癲方七首 ::五癲方三首 ::癇方三首 ::風癇及驚癇方五首 ::風毒方五首 ::風多汗及虛汗方五首 ::風熱方六首 ::頭風及頭痛方一十首 ::頭風眩方九首 ::頭風旋方七首 ::癮疹風疹方一十三首 ::風搔身體癮疹方五首 ::風熱頭面疹癢方四首 ::風搔癮疹生瘡方六首 ::風身體如蟲行方四首 ::癧瘍風方一十五首 ::白癜風方九首 ::白駮方七首 :卷第十六(虛勞上四十九門) ::五臟勞論一首 ::肝勞論一首 ::肝勞實熱方二首 ::肝勞虛熱方四首 ::肝勞虛寒方五首 ::膽實熱方二首 ::髓虛實方二首 ::咽門論並傷破聲嘶方二首 ::六極論一首 ::筋極論一首 ::筋實極方四首 ::筋虛極方二首 ::筋虛胞轉方二首 ::轉筋方七首 ::心勞論一首 ::心勞實熱方五首 ::心實熱方三首 ::脈極論一首 ::脈熱極方三首 ::脈寒極方四首 ::脾勞論一首 ::脾勞實熱方四首 ::脾勞虛寒方三首 ::脾實熱方六首 ::瀉脾丸主脾氣不調及腹滿方三首 ::溫脾湯丸主脾氣不足及不調下痢方六首 ::溫脾丸主脾胃中冷及不足方四首 ::肉極論一首 ::肉極熱方四首 ::肉極寒方五首 ::肺勞論一首 ::肺勞實熱方五首 ::肺勞虛寒方二首 ::肺虛勞損方三首 ::氣極論一首 ::氣極熱方三首 ::氣極寒方二首 ::腎勞論一首 ::腎勞實熱方二首 ::腎勞虛寒方二首 ::腎勞熱方二首 ::腎熱方三首 ::骨極論一首 ::骨極實方四首 ::骨極虛方七首 ::精極論並方三首 ::虛勞失精方五首 ::虛勞尿精方八首 ::虛勞夢泄精方一十首 :卷第十七(虛勞下二十九門) ::《素女經》四季補益方七首 ::五勞六檢七傷方一十首 ::雜療五勞七傷方三首 ::腰痛方六首 ::風濕腰痛方四首 ::腎著腰痛方二首 ::腎虛腰痛方七首 ::暨腰痛方三首 ::卒腰痛方七首 ::久腰痛方二首 ::腰胯痛方二首 ::腰腳疼痛方三首 ::腰胯疼冷方二首 ::腰腎膿水方二首 ::虛勞補益方九首 ::補益虛損方七首 ::虛勞羸瘦方五首 ::虛勞食不生肌膚方三首 ::長肌膚方三首 ::腎氣不足方六首 ::虛勞裹急方六首 ::虛勞心腹痛方二首 ::虛勞偏枯方一首 ::虛勞骨熱方二首 ::虛勞虛煩不得眠方八首 ::病後不得眠方二首 ::虛勞百病方五首 ::虛勞陰痿方七首 :卷第十八(腳氣上十二門) ::腳氣論二十三首 ::腳氣服湯藥色目方一十九首 ::腳氣不隨方五首 ::風毒腳弱痺方六首 ::大小續命湯中風方二首 ::不仁不能行方三首 ::因腳氣續生諸病方四首 ::大法春秋宜服散湯方六首 ::腳氣嘔逆不下食方二首 ::腳氣疼不仁方二首 ::腳氣衝心煩悶方二十二首 ::嶺南瘴氣腳氣酒湯散方一十三首 :卷第十九(腳氣下十六門) ::腳氣腫滿方二十九首 ::腳氣腫滿小便澀方三首 ::腳氣上氣方五首 ::腳氣心腹脹急方四首 ::腳氣寒熱湯酒方一十首 ::腳氣痺弱方七首 ::腳氣痺攣方二首 ::風偏枯方二首從風偏枯以下五門並兼療腳氣及風毒等相類 ::風四肢拘攣不得屈伸方五首 ::風不仁方三首 ::風濕脾方四首 ::風濕方九首 ::許仁則療腳氣方三首 ::論陰陽表裡灸法三十七首 ::灸用火善惡補瀉法一首 ::雜療腳氣方一十四首 :卷第二十(水病二十六門) ::水腫方一十三首 ::水病方七首 ::十水方三首 ::大腹水腫方五首 ::風水方八首 ::水蠱方四首 ::卒腫滿方六首 ::腫入腹苦滿方三首 ::水通身腫方一十一首 ::水氣腫鼓脹方三首 ::水腫咳逆上氣方三首 ::氣兼水身面腫方四首 ::水氣方七首 ::皮水方三首 ::水腫從腳起方四首 ::水癥方二首 ::水瘕方一首 ::石水方四首 ::暴腫滿方四首 ::氣滿胸急方八首 ::虛熱及先服石風水腫方三首 ::三焦決漏水病方二首 ::男女新久腫方三首 ::水腫小便澀方三首 ::上氣大便澀方二首 ::水病雜療方一十二首 :卷第二十一(眼疾二十四門) ::天竺經論眼序一首 ::敘眼生起一首 ::出眼疾候一首 ::眼疾品類不同候一首 ::眼將節謹慎法一首 ::眼暴腫痛方一十首 ::赤目痛方二十一首 ::胎赤久赤方七首 ::目暴卒赤方六首 ::目癢方四首 ::目中風腫方五首 ::眼熱磣痛赤腫方三首 ::眼闇令明方一十四首 ::失明方六首 ::青盲及盲方六首 ::雀目方四首 ::目膚翳方一十五首 ::暈翳方四首 ::生膚息肉方八首 ::目風淚出方六首 ::眯目方八首 ::肝氣不足方二首 ::肝實目痛方二首 ::眼雜療方二十首 :卷第二十二(耳鼻牙齒唇口舌咽喉病五十六門) ::耳聾方二十三首 ::風聾方三首 ::耳聾有膿方三首 ::久聾方五首 ::耳鳴方六首 ::聤耳方一十首 ::耳卒疼痛方三首 ::耳卒腫方二首 ::通耳中膿方二首 ::蟲入耳方一十首 ::蜈蚣入耳方三首 ::蚰蜒入耳方三首 ::飛蛾入耳方二首 ::蟻入耳方二首 ::耳雜療方八首 ::鼻中息肉方一十一首 ::鼻齆方五首 ::肺寒鼻齆方二首 ::鼻窒塞不通利方七首 ::鼻塞常清涕方二首 ::鼻生瘡及疳蟲蝕方九首 ::牙疼方八首 ::齒痛方一十一首 ::齒疼方六首 ::牙齒疼痛方八首 ::齒方五首 ::齒風疼痛方三首 ::齲齒方七首 ::齒蟲方五首 ::風齒方四首 ::風齒根出方二首 ::風齒口臭方二首 ::牙齒風齲方三首 ::牙齒疼風蟲俱療方五首 ::風衝牙齒搖動方二首 ::甘蟲食齒方一十首 ::齒痛有孔方四首 ::齒挺出及脫落方五首 ::齒間血出方三首 ::齒血不止方四首 ::齒腫方二首 ::牙疼痛及蟲方三首 ::牙齒雜療方七首 ::緊脣方一十三首 ::瀋脣瘡爛方五首 ::唇瘡方三首 ::口瘡方一十一首 ::口瘡久不差方二首 ::口吻瘡方四首 ::口乾燥方五首 ::口臭方九首 ::舌論一首 ::舌本縮口噤方二首 ::舌上瘡方二首 ::咽喉舌諸疾方七首 ::口唇舌鼻雜療方一十四首 :卷第二十三(癭瘤咽喉 癧癭二十八門) ::癭病方一十八首 ::氣癭方一十首 ::五癭方八首 ::灸癭法一十三首 ::瘤方三首 ::白瘤及二三十年瘤方三首 ::喉痺方二十一首 ::喉咽中閉塞方三首 ::喉舌生瘡爛方八首 ::咽喉生瘡方四首 ::咽喉腫方五首 ::喉卒塞痛及卒毒攻痛方三首 ::懸癰腫方三首 ::咽喉雜療方四首 ::寒熱瘰 癧 方一十一首 ::瘰 癧 結核方四首 ::惡核瘰 癧 方四首 ::癰腫瘰核不消方五首 ::鼠瘻及瘰 癧 方一十一首 ::毒腫瘰 癧 四首 ::灸瘰 癧 法六首 ::九瘻方三十五首 ::諸瘻方一十五首 ::腋臭方三十七首 ::漏腋方三首 ::七孔臭氣方三首 ::令人體香方四首 ::雜療汗出不止方一十首 :卷第二十四(癰疽發背九門) ::癰疽方一十四首 ::癰腫方二十五首 ::石癰方五首 ::癰癤方一十四首 ::附骨疽方七首 ::瘭疽方一十六首 ::緩疽方四首 ::發背方四十一首 ::癰疽發背雜療方二十六首 :卷第二十五(痢三十三門) ::水榖痢方一十首 ::水痢方六首 ::久水痢不瘥腸垢方四首 ::冷痢方二十二首 ::冷痢食不消下方六首 ::白痢方八首 ::重下方六首 ::卒暴冷下部疼悶方二首 ::冷熱痢方七首 ::熱毒痢方三首 ::熱毒血痢方六首 ::赤痢方四首 ::久赤痢方二首 ::卒下血方七首 ::血痢方六首 ::久血痢方三首 ::蠱注痢方三首 ::腸蠱痢方一首 ::膿血痢方七首 ::赤白痢方六首 ::久赤白痢方四首 ::疳痢方六首 ::久疳痢及久痢成疳方九首 ::數十年痢方一十一首 ::休息痢方五首 ::腹肚不調痢方一首 ::泄痢不禁不斷及日數十行方三首 ::下焦虛寒及遠血近血方二首 ::下痢食完出及上入下出方一首 ::下痢腸滑方三首 ::大注痢及赤白困篤腸滑方二首 ::痢兼渴方二首 ::許仁則痢方七首 :卷第二十六(痔病陰病九蟲等三十五門) ::五痔方一十二首 ::五痔數年不瘥方六首 ::五痔脫肛方二首 ::腸痔方一十五首 ::諸痔方二十八首 ::痔下部如蟲嚙方九首 ::大便下血風冷積年變作痔方三首 ::灸痔法二首 ::雜療痔方五首 ::脫肛方三首 ::肛門突出方三首 ::卒大便脫肛方六首 ::腸肛俱出方二首 ::脫肛歷年不愈方三首 ::疝氣及方六首 ::卒病方五首 ::卵偏大方三首 ::灸諸法一十四首 ::陰腫方六首 ::陰疝腫縮方一首 ::陰卒腫痛方三首 ::陰囊腫痛方五首 ::陰下癢濕方七首 ::陰痛方三首 ::陰瘡方七首 ::陰邊粟瘡方五首 ::著砂方四首 ::九蟲方一首 ::五臟蟲方七首 ::長蟲方二首 ::蛔蟲方九首 ::寸白方一十九首 ::蟯蟲方六首 ::三蟲方七首 ::雜療蟲方三首 :卷第二十七(淋並大小便難病二十七門) ::諸淋方三十五首 ::五淋方三首 ::石淋方一十六首 ::血淋方五首 ::小便赤色如紅方三首 ::熱淋方三首 ::勞淋方三首 ::氣淋方五首 ::膏淋方二首 ::許仁則淋方二首 ::大便難方六首 ::大便不通方一十七首 ::大便秘澀不通方七首 ::大便失禁並關格大小便不通方二十二首 ::關格脹滿不通方四首 ::許仁則大便暴閉不通方一首 ::小便不通方一十三首 ::小便難及不利方九首 ::遺尿方六首 ::尿血方一十一首 ::胞轉方一十五首 ::小便血及九竅出血方一十二首 ::小便不禁方二首 ::小便數及多方五首 ::許仁則小便數多方四首 ::尿牀牀方六首 ::灸穴雜法一十二首 :卷第二十八(中惡蠱注自縊暍死一十八門) ::中惡方一十三首 ::卒死方二十三首 ::客忤方一十三首 ::卒魘方二十一首 ::鬼擊方一十首 ::尸厥方一十一首 ::中蠱毒方二十一首 ::蠱吐血方一十首 ::蠱下血方九首 ::五蠱方一十二首 ::蠱注方三首 ::蠱毒雜療方五首 ::貓鬼野道方三首 ::自縊死方一十五首 ::熱暍方七首 ::溺死方九首 ::凍死方一首 ::入井塚悶方二首 :卷第二十九(墜墮金瘡等四十七門) ::從高墮下方三首 ::從高墮下瘀血及折傷內損方一十八首 ::墜損方三首 ::墜落車馬方六首 ::折骨方三首 ::傷筋方三首 ::筋骨俱傷方七首 ::折腕方一首 ::折腕瘀血方四首 ::蹉跌方三首 ::被打有瘀血方一十三首 ::被打損青腫方七首 ::許仁則療吐血及墮損方三首 ::金瘡禁忌序一首 ::金瘡預備膏散方三首 ::金瘡方一十一首 ::金瘡續筋骨方三首 ::金瘡止痛方五首 ::金瘡生肌方四首 ::金瘡去血多虛竭內補方二首 ::金瘡中風方八首 ::諸瘡中風寒水露方五首 ::被刀箭傷方一十一首 ::竹木刺不出方一十六首 ::狐尿刺方二首 ::狐刺方四首 ::惡刺方三首 ::灸瘡方四首 ::灸瘡膿不瘥方三首 ::火燒瘡及火油天火瘡方三首 ::火灼爛壞方五首 ::湯火所灼未成瘡及已成瘡方一十一首 ::湯火瘡無問大小方四首 ::湯火爛瘡方五首 ::湯煎膏火所燒方四首 ::漆瘡方二十七首 ::侵淫瘡方七首 ::月蝕瘡方一十二首 ::代指方一十一首 ::甲疽方五首 ::肉刺方二首 ::手足皸裂方五首 ::手足逆臚及瘃壞方二首 ::疣目方一十九首 ::去黑子方二首 ::疣贅疵黑子雜療方六首 ::滅瘢痕方一十七首 :卷第三十(惡疾大風癩瘡等二十三門) ::惡疾大風方一十首 ::諸癩方九首 ::烏癩方五首 ::白癩方五首 ::十三種丁腫方一十二首 ::丁腫方二十首 ::犯丁腫重發方二首 ::惡腫一切毒瘡腫方一十七首 ::反花瘡及諸惡瘡腫方四首 ::魚臍瘡方一十首 ::丹毒方九首 ::赤丹方五首 ::白丹方一十二首 ::丹胗方四首 ::赤胗白胗方一十一首 ::肺風冷熱胗方二首 ::雜丹胗毒腫及諸色雜瘡方五首 ::瘑瘡方一十二首 ::瘑瘡久不瘥方五首 ::癬瘡方一十一首 ::乾濕癬方一十五首 ::疥癬惡瘡方五首 ::疥風癢方七首 :卷第三十一(採藥時節所出土地諸家丸散酒煎解諸毒等二十三門) ::採藥時節一首 ::藥所出州土一首 ::用藥分兩煮湯生熟法則一十六首 ::古今諸家丸方一十七首 ::吃力伽丸方一首 ::耆婆萬病丸方一首 ::大麝香丸方一首 ::小麝香丸方一首 ::溫白丸方一首 ::張仲景備急丸方一首 ::理中丸方一首 ::駐車丸方一首 ::牛黃五香丸方一首 ::玉壺丸方一首 ::青木香丸方一首 ::李子昭七宣五補丸方二首 ::犀角丸方一首 ::黃連丸方一首 ::麻人丸方一首 ::三黃丸方一首 ::古今諸家散方六首 ::小金牙散方一首 ::五香散方一首 ::備急散方一首 ::紫雪散方一首 ::仙人絳雪方一首 ::腎瀝煮散方一首 ::古今諸家膏方四首 ::神明白膏方一首 ::陳元膏方一首 ::烏膏方一首 ::蓮子膏方一首 ::古今諸家煎方六首 ::阿魏煎方一首 ::鹿角膠煎方一首 ::蒜煎方一首 ::地黃煎方一首 ::單地黃煎方一首 ::近效地黃煎方一首 ::古今諸家酒方一十二首 ::天門冬酒方一首 ::大金牙酒方一首 ::鐘乳酒方一首 ::五精酒方一首 ::朮酒方一首 ::枸杞酒方一首 ::蒼耳酒方一首 ::烏麻酒方一首 ::枸杞酒方一首 ::地黃酒方一首 ::五加酒方一首 ::代茶飲方一首 ::解飲食相害成病百件 ::食魚中毒及食繪不消方五首 ::食椒菜瓠中毒方四首 ::解一切食中毒方三首 ::酒醉過度恐腸及喉舌生瘡方三首 ::飲酒連日醉不醒方九首 ::飲酒令難醉方一首 ::飲酒積熱方二首 ::斷酒方一十五首 ::服藥過劑及中毒方一十一首 ::解諸藥草毒方二十九首 ::解諸蛇蟲毒方六首 ::辨五大毒方一首 ::解金鐵等毒方八首 ::惡毒障氣毒風腫毒方四首 :卷第三十二(面部面脂藥頭膏髮鬢衣香澡豆等三十四門) ::面膏面脂兼療面病方一十三首 ::洗面藥方二首 ::面色悅方五首 ::令面色白方四首 ::面皯方一十三首 ::面皯黯方二十一首 ::面皯靤方一十五首 ::面方皶靤一十三首 ::面粉滓方四首 ::化面方二首 ::雜療面方六首 ::頭風白屑方四首 ::沐頭去風方五首 ::頭風白屑兼生髮方八首 ::生髮膏方一十一首 ::生眉毛方二首 ::令髮黑方八首 ::拔白髮良日並方三首 ::變白髮染髮方五首 ::髮黃方三首 ::鬢髮禿落方一十九首 ::白禿方一十二首 ::赤禿方三首 ::令髮不生方三首 ::鬼舐頭方二首 ::澡豆方八首 ::手膏方三首 ::口脂方三首 ::燒甲煎法六首 ::造胭脂法一首 ::造水銀霜法二首 ::鹿角桃花粉方二首 ::熏衣濕香方五首 ::裛衣乾香方五首 :卷第三十三(婦人上三十七門) ::求子法及方一十二首 ::久無子方五首 ::養胎法並禁忌一十三首 ::妊娠隨月數服藥及將息法一十九首 ::妊娠嘔吐及惡食方九首 ::妊娠胎動方九首 ::動胎腰腹痛方三首 ::頓仆胎動方四首 ::胎數傷及不長方三首 ::妊娠傷寒方四首 ::妊娠患瘧方三首 ::妊娠下痢方四首 ::妊娠心痛方八首 ::妊娠腹痛方三首 ::妊娠漏胞方五首 ::妊娠下血及尿血方七首 ::妊娠小便不通利方五首 ::妊娠子淋方五首 ::妊娠大小便不利方五首 ::妊娠子癇方二首 ::妊娠水氣方三首 ::損娠方六首 ::數墮胎方四首 ::妊娠得病欲去子方三首 ::落胎去胎方四首 ::產乳序論三首 ::年立成法一首 ::十二月立成法一首並圖 ::推日游法一首並圖 ::體玄子為產婦借地法一首 ::日歷法二首 ::安置產婦法二首 ::產難方二十四首 ::逆產方一十二首 ::橫產方四首 ::子死腹中欲令出方一十五首 ::胞衣不出方二十首 :卷第三十四(婦人下四十八門) ::產婦忌慎法六首 ::令易產方六首 ::下乳汁方一十五首 ::妬乳瘡痛方一十四首 ::乳癰腫方一十八首 ::產後血暈心悶方一十首 ::乳母運絕方五首 ::產後血不盡腰腳疼惡露不下方七首 ::產後惡露不絕方四首 ::產後血氣煩悶方四首 ::產後心痛方三首 ::產後腹中絞刺痛方九首 ::產後虛熱方二首 ::產後虛勞方四首 ::產後風虛瘦損方四首 ::產後虛羸方三首 ::產後中風方三首 ::產後下痢方四首 ::產後赤白痢方五首 ::產後冷熱痢方二首 ::產後痢日數十行方二首 ::產後卒患淋方五首 ::產後小便不禁兼數方四首 ::產後小便數兼渴方二首 ::產後渴方二首 ::許仁則產後方一十六首 ::產後遺糞方三首 ::產後陰道開方二首 ::產後陰下脫方六首 ::八瘕方一十二首 ::肉癥方二首 ::崩中方一十一首 ::崩中去血方一十三首 ::帶下方一十首 ::婦人虛羸及月病不能食方三首 ::陰蝕及疳方八首 ::陰中腫痛方四首 ::陰中瘡方五首 ::陰癢方五首 ::陰癢有蟲方六首 ::陰下脫方四首 ::陰挺出方三首 ::女人傷丈夫頭痛方二首 ::交接輒血出痛方二首 ::童女交接他物傷方三首 ::小戶嫁痛方四首 ::坐藥方三首 ::婦人欲斷產方四首 :卷第三十五(小兒諸疾上三十六門) ::小兒方序例論一首 ::小兒初生將護法一十七首 ::小兒初生將息法二首 ::小兒初受氣論一首 ::小兒變蒸方二首 ::相兒命長短法並論二十八首 ::小兒藏衣法五首 ::浴兒法一十一首 ::剃兒頭法一首 ::哺兒法三首 ::禳謝法一十二首 ::揀乳母法一首 ::小兒驚癇啼壯熱不喫奶吐不已不小便方五首 ::小兒將息衣厚薄致生諸癇及諸疾方並灸法二十八首 ::小兒驚悸方二首 ::小兒夜啼方一十首 ::小兒驚夜啼方七首 ::小兒客忤方一十首 ::小兒癥瘕癖方六首 ::小兒痰結方二首 ::小兒因食痞滿羸瘦不下食肚脹方四首 ::小兒食不下及不消不嗜食方四首 ::小兒霍亂方一十二首 ::小兒霍亂雜療方六首 ::小兒吐痢方四首 ::小兒噦方二首 ::小兒口噤方四首 ::小兒重舌方並灸法一十三首 ::小兒鵝口鷰口方六首 ::小兒口瘡方五首 ::小兒口中涎出方三首 ::小兒舌上瘡唇腫方五首 ::小兒咽喉生瘡方二首 ::小兒喉痺方四首 ::小兒聤耳方四首 ::小兒鼻塞方四首 :卷第三十六(小兒諸疾下五十門) ::小兒中風方四首 ::小兒咳嗽方八首 ::小兒咳逆上氣方七首 ::小兒傷寒方三首 ::小兒天行方八首 ::小兒諸黃方四首 ::小兒諸瘧方九首 ::小兒眼赤痛方八首 ::小兒諸淋方六首 ::小兒小便不通方五首 ::小兒遺尿失禁方五首 ::小兒大便有血方三首 ::小兒大便不通方四首 ::小兒赤白痢方七首 ::小兒蠱毒血痢方九首 ::小兒熱渴痢方四首 ::小兒疳痢方七首 ::小兒無辜疳痢方三首 ::小兒諸雜痢方四首 ::小兒忽衄血方六首 ::小兒齒不生方二首 ::小兒頭熱盜汗方三首 ::小兒顖開不合方四首 ::小兒解顱方二首 ::小兒月蝕耳瘡方三首 ::小兒臍中汁出並瘡腫方一十一首 ::小兒癰腫方二首 ::小兒丹毒方七首 ::小兒禿瘡方七首 ::小兒頭瘡方三首 ::小兒頭面熱瘡方七首 ::小兒瘰癧方二首 ::小兒侵淫瘡方三首 ::小兒蠷螋瘡方二首 ::小兒惡瘡方五首 ::小兒火灼瘡方二首 ::小兒風軫瘙癢方五首 ::小兒疝氣陰方八首 ::小兒陰瘡及腫方八首 ::小兒脫肛方六首 ::小兒蟲蝕下部方四首 ::小兒疳濕瘡方六首 ::小兒蛔蟲方七首 ::小兒蟯蟲及寸白方五首 ::小兒瘻瘡方四首 ::小兒疥瘡方六首 ::小兒癬瘡方六首 ::小兒誤吞物方四首 ::小兒雜療方六首 :卷第三十七(乳石論上一十九門) ::薛侍郎服乳石體性論一首 ::李補闕研煉鐘乳法一首 ::曹公草鐘乳丸法二首 ::崔尚書乳煎鐘乳餌法二首 ::雜餌鐘乳丸散補益法二首 ::雜餌鐘乳酒法二首 ::東陵處士鐘乳丸餌並補乳法二首 ::周處溫段侍郎鍊白石英粉丸等餌法並論紫石白石英體性及酒法五首 ::雜煮石英和金銀草藥餌及銀罐煮水飲法三首 ::同州孟使君餌石法一首 ::羊肉中蒸石英及石汁醮豬肉兼作薑豉服法三首 ::豬肚中煮石英及飼牛取乳兼石英和磁石浸酒服餌法三首 ::服石後有不可食者有通食而無益人者有益人利石者藥菜等一十條 ::張文仲論服石法要當違人常性有五乖七急八不可兼備不虞藥並論二十三條 ::乳石陰陽體性並草藥觸動形候等論並法一十五首 ::銓擇薛侍郎等服石後將息補餌法一十五條 ::飲酒發熱諸候將息補餌論並法一十條 ::餌寒食五石諸雜石等解散論並法四十九條 ::癰疽發背證候等論並方五十三首 :卷第三十八(乳石下一十八門) ::乳石發動熱氣上衝諸形候解壓方五十三首 ::石發熱嗽衝頭面兼口乾方六首 ::石發兼虛熱痰澼乾嘔方五首 ::石發吐血衄血方七首 ::石發熱煩及渴方一十六首 ::石發熱風頭痛心煩寒熱方三首 ::石發口瘡連胸面及身上心痛方一十五首 ::諸石發腹脹痞滿兼心痛諸形證方七首 ::石發熱目赤方一十首 ::石發痰結大小腹留壅老小虛羸方六首 ::石發大小便澀不通兼小便淋方一十六首 ::石發後變霍亂及轉筋方一十六首 ::石發後變下痢及諸雜痢方一十二首 ::石發兩腳卒冷兩脅腋卒熱並口禁方三首 ::石發苦熱解折下石方四首 ::服石後將息飲食所宜法二首 ::紫餺飥並食飲將慎法三首 ::服石後防慎貯備雜藥等一首 :卷第三十九(明堂灸法七門) ::《明堂》序 ::論邪入皮毛經絡風冷熱灸法 ::論疾手足腹背灸之多少及補瀉入木火法 ::不宜灸禁穴及老少加減法 ::年神傍通並雜忌傍通法 ::五臟六腑變化流注出入傍通 ::十二身流注五臟六腑明堂 ::第一肺臟人一十八穴 ::第二大腸腑人四十五穴 ::第三肝臟人二十二穴 ::第四膽腑人一百四穴 ::第五脾臟人四十八穴 ::第六胃腑人九十一穴 ::第七心臟人一十六穴 ::第八小腸腑人二十六穴 ::第九心包絡人一十六穴 ::第十腎臟人七十七穴 ::第十一膀胱腑人一百四十四穴 ::第十二三焦腑人五十六穴 :卷第四十(蟲獸傷觸人及六畜疾三十二門) ::熊虎傷人瘡方七首 ::辨蛇一首 ::禁蛇法三首 ::辟蛇法三首 ::蛇嚙人方一十四首 ::蛇螫方六首 ::蛇毒方三首 ::青蝰蛇螫方二首 ::蝮蛇螫方一十首 ::虺蛇螫方四首 ::眾蛇螫方七首 ::蜘蛛咬方六首 ::蜂螫方一十首 ::蜈蚣螫方八首 ::蠍螫方二十七首 ::蠷螋尿方二十二首 ::惡蛇方三首 ::蠆螫方二首 ::射工毒方一十九首 ::溪毒方二十一首 ::沙虱毒方六首 ::犬咬人方九首 ::狂犬咬人方二十二首 ::豬嚙人方二首 ::馬咋踏人方四首 ::剝死馬馬骨傷人方三首 ::馬骨所刺及馬血入舊瘡方八首 ::馬汗及毛入人瘡中方六首 ::驢馬諸疾方三十一首 ::牛狗疾方六首 ::牛觝觸腸出方一首 ::油衣粘及松脂蓍人衣並蟲蝕韉法五首 ::新安程季友是友父總校
重訂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目錄終
【重訂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第一卷目錄傷寒上一十二門】
諸論傷寒八家合一十六首論傷寒日數病源並方二十一首《肘後方》七首《深師方》四首《小品方》四首《集驗方》五首《千金方》六首《千金翼方》一十三首《崔氏方》一十五首一方附《張文仲方》一十首《古今錄驗方》八首雜療傷寒湯散丸方八首並是論中所要
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第一卷宋朝散大夫守光祿卿直秘閣判登聞簡院上護軍臣林億等上進中憲大夫徽州府知府當湖玉井陸錫明校閱新安後學程衍道敬通父訂梓
諸論傷寒八家合一十六首《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凜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周密,則不傷於寒。
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
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癘之氣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中,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冒寒冷之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冷,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
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仲景、《病源》、《小品》、《千金》同。
王叔和曰︰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得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數久淹,困乃告醫。
醫又不知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皆以臨時消息製方,無不效也。
今搜採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
又土地高下、寒溫不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
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歧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小品》、《千金》同。
又曰︰夫表和裡病,一作陽盛陰虛。
下之而愈,汗之則死;裡和表病,一作陽虛陰盛。汗之而愈,下之則死。
夫如是則神丹不可以誤發,神丹丸在此卷崔氏部中,六味者是也。
甘遂何可以妄攻?
甘遂者,水導散也。
在第三卷天行狂語部中,甘遂等二味者是也。
出《千金方》。
表裡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機,應若影響。
然則桂枝下咽,表和則斃。
桂枝湯,在此卷仲景日數部中,桂枝等五味者是也。
承氣入胃,裡平則亡。
承氣湯,在此卷仲景日數部中,三味者是也。
此表裡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
而醫朮淺狹,為治乃誤,使病者隕沒。
自謂其分,至令冤魂塞於冥路,死尸盈於曠野,仁者鑒此,豈不痛歟!
《千金》同。
又凡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後,發表攻裡,本自不同。
而執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服之,且解其外,又除其內。
言巧似是,於理實違。
安危之變,豈可詭哉!
夫病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
發於陽者,可攻其外;發於陰者,宜溫其內。
發表以桂枝,溫裡宜四逆。
四逆湯在第二卷傷寒不得眠部中,三味者是也。
通按第二卷傷寒不得眠部並無四逆湯三味方,惟小便不利部內有四逆散加減法。
華佗曰︰夫傷寒始得,一日在皮,當摩膏火灸即愈。
若不解者,至二日在膚,可法鍼,服解肌散發汗,汗出即愈。
若不解者,至三日在肌,複發汗則愈。
若不解者,止,勿複發汗也。
至四日在胸,宜服藜蘆丸,微吐則愈。
若更困,藜蘆丸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則愈。
視病尚未醒,醒者複一法鍼之。
藜蘆丸,近用損人,不錄之。
瓜蒂散在卷末雜療中,《范汪方》二味者是也。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則可下也。
若熱毒在胃外,未入於胃,而先下之者,其熱乘虛便入胃,則爛胃也。
然熱入胃病,要當須複下去之,不得留於胃中也。
胃若實熱,致此為病,三死一生,此輩皆多不愈。
胃虛熱入,爛胃也。
其熱微者赤斑出,劇者黑斑出。
赤斑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十死一生。
但論人有強弱,病有難易,功效相倍耳。
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泄,亦胃爛斑出矣。
士弱氏曰:藜蘆丸見第五卷。
許仁則療瘧云:曾用釋深師一方大效,三味者近似。
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言語與人不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之,但以五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
五苓散,仲景云豬苓散是也。
在第二卷傷寒中風部中,《千金翼方》五味者是也。
當以新汲井水,強飲一升許,若一升半可至二升益佳。
令以指刺喉中吐之,病隨手愈。
不即吐者,此病輩多不善,勿強與水,水停即結心下也。
當更以餘藥吐之,皆令相主當者,不爾即危。
若此病不急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耳。
亦可先吐去毒物,及法鍼之尤佳。
又云︰春夏無大吐下,秋冬無大發汗。
發汗法,冬及始春大寒,宜服神丹丸,亦可摩膏火灸。
膏在雜療中,黃膏七味,白膏四味,《范汪方》是也。
若末春、夏月、初秋,凡此熱月,不宜火灸。
又不宜厚覆,宜服六味青散。
青散在雜療中,《范汪方》六味者是也。
若崔文行度障散,度障散在雜療中,《范汪方》四味者是也。
赤散,赤散在雜療中,《范汪方》七味者是也。
本出華佗。
雪煎亦善,雪煎在雜療中,《古今錄驗方》三味者是也。
若無丸散及煎,但單煮柴胡數兩,傷寒時行並可服也,不但一也。
至再三發汗不解,當與湯。
實者轉下之。
其脈朝夕駃者為實癖也。
朝平夕駃者非澼也。
轉下湯為可早與,但當少與,勿令下多耳。
少與當數其間。病有虛煩熱者,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汗。
頭不痛,脈不緊數,故知非裡實也,不可下。
如此內外皆不可攻,而師強攻之,必遂損竭多死矣。
諸虛煩但當行竹葉湯。竹葉湯,在第三卷天行虛煩部中,出《文仲方》是也。
若嘔者與橘皮湯,一劑不愈者,可重與也。
橘皮湯在第二卷傷寒嘔噦部中,四味者是也,出於《深師方》。
此法官泰數用甚效。
傷寒後虛煩,亦宜服此湯。仲景、《千金方》同。
陳廩丘云︰或問得病連服湯藥發汗,汗不出如之何?
答曰︰醫經云︰連發汗,汗不出者死。
吾思可蒸之,如蒸中風法。
蒸濕之氣於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
後以問張苗,苗云︰曾有人作事疲極汗出臥單簟,中冷得病,但苦寒踡,諸醫與丸、散、湯,四日之內,凡八發汗,汗不出,苗令燒地布桃葉蒸之即得大汗。
於被中就粉傅身極燥,乃起便愈。
後數以此發汗,汗皆出也。
人性自有難使汗出者,非但病使其然,蒸之無不汗出也。
《小品》、《千金》同。蒸法在此卷崔氏日數部中,阮河南法,又有桃葉湯熏其法,在第三卷天行部中,《文仲方》支太素法是。
范汪論︰黃帝問於岐伯曰︰人傷於寒而得病,何以反更為熱?
歧伯曰︰極陰變陽,寒盛則生熱,熱盛則生寒。
諸病發熱、惡寒、脈浮洪者,便宜發汗。
當發汗而其人適失血及大下利如之何?
歧伯答曰︰數少與桂枝湯,使體潤漐漐汗纔出,連日如此,自當解也。
《千金》同。
《九卷》云︰黃帝曰,傷寒熱病,死候有九,《太素》云︰不可刺者九。
一曰汗不出,大灌發者死;《太素》云︰汗不出,大灌發赤噦者死。
通按:《靈樞‧熱病論》中大顴發赤噦者死。
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甚,一作黃。
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
四曰老人嬰兒熱病腹滿者死;
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
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
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
熱病痙者,腰反折,瘈瘲齒噤齘也。
熱病七八日,脈微小,病者便血,口中乾,一日半而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躁不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
其得汗而脈靜者,生。
熱病脈常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
脈盛躁得汗者,生。
《甲乙》、《太素》同。
士弱氏曰:灌發,灌驟也,漬也。
先不出汗,後則若灌溉之驟至,而淋漓浸漬亡陽也。
《小品》論曰︰古今相傳,稱傷寒為難療之病,天行溫疫是毒病之氣,而論療者不別傷寒與天行溫疫為異氣耳。
云傷寒是雅士之辭,云天行溫疫是田舍間號耳,不說病之異同也。
考之眾經,其實殊矣。
所宜不同,方說宜辨,是以略述其要焉。
出第十卷中。
《千金》同。
《千金》論曰︰人生天地之間,命有遭際,時有否泰、吉凶、悔吝、苦樂、安危,喜怒、愛憎、存亡、憂畏、關心之慮,日有千條謀身之道,時生萬計,乃度一日。
是故天無一歲不寒暑,人無一日不憂喜。
故有天行溫疫病者,則天地變化之一氣也。
斯蓋造化必然之理,不得無之。
故聖人雖有補天立極之德,而不能廢之,雖不能廢之,而能以道御之。
其次有賢人善於攝生,能知樽節,與時推移,亦得保全。
天地有斯瘴癘,還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備之,命曰知方,則病無所侵矣。
然此病也,俗人謂之橫病,多不解療,皆云日滿自差,以此致枉者,天下大半。
凡始覺不佳,即須救療,迄至於病愈。
湯食競進,折其毒熱,自然而差,必不可令病氣自在,恣意攻人,拱手待斃,斯為誤矣。
今博採群經,以為上、下兩卷,廣設備擬,好養生者可得詳焉。又夫傷寒病者,起自風寒,入於腠理,與精氣分爭,榮衛否隔,周行不通。
病一日至二日,氣在孔竅、皮膚之間,故病者頭痛、惡寒、腰背強重,此邪氣在表,發汗則愈;
三日以上,氣浮在上部,填塞胸心,故頭痛、胸中滿,當吐之則愈;
五日以上,氣沉結在藏,故腹脹身重、骨節煩疼,當下之則愈。
明矣,當須消息病候,不可亂投湯藥,虛其胃氣也。
經言︰脈微不可吐,虛細不可下。
又夏亦不可下,此醫之大禁也。
文仲同又脈有沉浮,轉能變化,或人得病數日,方以告醫,雖云時覺,視病已積日,其病源結成,非複發汗、解肌所除,當診其脈,隨時形勢救解求免也。
不可苟以次第為固,失其機要,乃致禍矣。
此傷寒次第病三日以內發汗者,謂當風解衣,夜臥失覆,寒濕所中,並時有疾疫賊風之氣而相染,易為惡邪所中也。至於人自飲食生冷過多,腹藏不消,轉動稍難,頭痛身溫,其脈實大者,便可吐下之,不可發汗也。
又凡人有少病,若似不如平常,則須早道。
若隱忍不療,冀望自差,須臾之間,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
若天行不和,當自戒勒。
若有小不和,則須救療,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早療,鮮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藏,則難可制,此雖和緩,亦無能為也。
癰疽疔腫,尤為其急,此自養之至要也。
又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時日吉凶,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
服藥當如方法,若縱意違師,不須療之也。
又凡得時氣病,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
所以爾者,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矣。
若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而與之,勿令極意也。
能飲一斗者與五升。
若飲而腹滿,小便澀,若喘若噦者,不可與之。
飲而忽然汗出者,已愈也。
人得病能飲水者,欲愈也。
出第九卷中。
《經心錄》論曰︰傷寒病錯療禍及,如反覆手耳。
故諺云:有病不治,自得中醫者,論此疾也。
其病有相類者,傷寒熱病,風溫濕病,陰毒陽毒,熱毒溫疫,天行節氣,死生不同,形候亦別,宜審詳也。
出第二卷中。
論傷寒日數病源並方二十一首
《素問》黃帝曰︰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歧伯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
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
帝曰︰願聞其狀。
岐伯曰︰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二日陽明受之。
陽明主肌肉,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
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
故胸脅痛而耳聾。
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三陰三陽、五藏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
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
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
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
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
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已矣。
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
其滿三日,可泄而已。
又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兩感於寒病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也。
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
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厥逆、水漿不入、不知人,則六日而死。
帝曰︰五藏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
其氣血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
出第九卷中。
《甲乙》、《太素》同。
《病源》傷寒一日,太陽受病。
太陽者,小腸之經也,為三陽之首,故先受病。
其脈絡於腰脊,主於頭項。
故得病一日,而頭項背膊腰脊痛也。
又傷寒二日,陽明受病。陽明者,胃之經也,主於肌肉,其脈絡鼻入目。
故得病二日,肉熱鼻乾,不得眠也。
諸陽在表,表始受病,在皮膚之間,故可摩膏、火灸,發汗而愈。
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傷寒一二日,心中悸而煩,小建中湯主之方,桂心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膠飴一升、芍藥六兩。
右六味,切,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火微煮,令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如嘔家不可服建中湯,以甜故也。忌海藻、菘菜、生蔥。
《千金翼》同。出第三卷中。
張仲景《傷寒論》傷寒一二日內,麻黃湯主之。
此云小建中湯,非也。
此方但治心中悸而煩。
《病源》傷寒三日,少陽受病。
少陽者,膽之經也。
其脈循於脅,上於頸耳。
故得病三日,胸脅痛而耳聾也。
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於藏,故皆可汗而解。
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療太陽病三日,發其汗,病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調胃承氣湯方。
甘草(炙)三兩、芒消半升、大黃四兩。
右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內芒消,更煮微沸,溫溫頓服,以調胃承氣則愈。
忌海藻、菘菜。
《經心錄》同。
出第十卷中。
張仲景《傷寒論》三日亦可服麻黃湯,此云調胃承氣湯,非也。
此方但治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
《病源》傷寒四日,太陰受病。
太陰者,脾之經也,為三陰之首。
是知三日以前,陽受病訖,傳之於陰,而太陰受病焉。
其脈絡於脾,主於喉嗌。
故得病四日,腹滿而嗌乾。
其病在胸膈也,故可吐而愈。
又傷寒五日,少陰受病。
少陰者,腎之經也。
其脈貫腎絡肺,繫於舌。
故得病五日,口燥舌乾,渴而引飲也。
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矣。
並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方。
柴胡半斤、栝樓根四兩、桂心三兩、黃芩三兩、牡蠣三兩、甘草(炙)二兩、乾薑三兩。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微煩,溫覆汗出者,便愈也。
忌生蔥、海藻、菘菜。
范汪同。出第三卷中。
仲景《傷寒論》名柴胡薑桂也。
合用柴胡、人參、甘草、黃芩、半夏、生薑、大棗七味,小柴胡湯是也。
《玉函》、《千金翼》同。
《病源》傷寒六日,厥陰受病。
厥陰者,肝之經也,其脈循陰器,絡於肝。
故得病六日,煩滿而囊縮也。
此則陰陽俱受病。
毒氣在胸,故可下而愈。
又傷寒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
傷寒七日,病法當小愈,陰陽諸經傳盡故也。
今七日以後,病反甚不除者,欲為再經病也。
再經病者,是陰陽諸經絡重受病故也。
並出第七卷中。仲景《傷寒論》療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與承氣湯。
其人小便反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
若頭痛者,必衄血,宜桂枝湯方。
士弱氏曰:藥非衄後用,乃當汗時用,則不衄矣。
先未汗,故衄耳。
桂枝湯方。
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吃稀粥一升助藥力,覆取微汗。
忌生蔥、海藻、菘菜。
《集驗》、《備急》、文仲、范汪同。
仲景《傷寒論》,此方六七日,病在表者可服之。
又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故可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病源》傷寒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
傷寒八日,病不解者,或是諸陰陽經絡重受於病,或因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所以病證猶存也。
又傷寒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
傷寒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初一經受病,即不能相傳;
或已傳三陽訖,而不能傳於陰,致停滯累日,病證不罷者;
或三陽三陰傳病已畢,又重感於寒,故日數多而病候改變。
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療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而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下之脈浮虛而澀者,屬桂枝附子湯。
若大便鞕,小便自利者,附子白朮湯。
桂枝附子湯方
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三服。
忌生蔥、豬肉、海藻、菘菜。
附子白朮湯方
白朮四兩、大棗十二枚、甘草(炙)二兩、生薑二兩、附子三枚(炮去皮,四破)。
右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三服。
初一服,其人身如痺,半日許,複服之都盡。
其人如冒狀者,勿怪。
此以附子、朮並走皮中,逐水氣未除,故使人如冒狀也。
本云附子一枚,今加之二枚,名附子湯。
忌蔥、豬肉、菘菜、海藻、桃李、雀肉等。
《千金翼》同。
出第十一卷中。
張仲景論︰法當加桂枝四兩。
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鞕,小便自利,故去桂也。
以大便不鞕,小便不利,當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
虛弱家及產婦宜減之。
此二方但治風濕,非治傷寒也。
《病源》傷寒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
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
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出第七卷中。
《素問》、《太素》、《甲乙》並同。
仲景《傷寒論》,療吐下之後,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牀,惕而不安,微喘,但發熱讝。
讝疾而寤寐自語也。語者,屬大承氣湯方。
大黃(去皮)四兩、陳枳實(炙)五枚、芒消三合、厚朴半斤。
右四味,切,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消,煮一二沸,分為兩服。
初一服便得利者,止後服,不必盡劑。
《千金方》並《翼》同。
出第五卷中。
又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及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
嘔不止,心下急,一云嘔止小安。
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可與大柴胡湯下之即愈方。
柴胡半斤、黃芩、芍藥各三兩、半夏半斤(水洗)、大棗十三枚(擘)、生薑五兩、枳實四枚(炙)。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至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加大黃二兩,今不加大黃,恐不名為大柴胡湯也。
忌羊肉、餳。兼主天行。
《千金翼》、《肘後》同。
又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熱畢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知毉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
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其外,後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方。
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人參、甘草(炙)、生薑各一兩、半夏五枚、大棗四枚(擘)、芒消二合。
右八味,切,以水四升,煮七味。取二升,去滓,下芒消,更上火煎一二沸,分為兩服,未解更作。
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等。
出《玉函經》,一方芒消三合,桑螵蛸五個,大黃四分,煮取一升半,溫服五合,微下愈。
本云柴胡湯再服,以解其外取愈。
一方外加芒消、大黃、桑螵蛸是也。
【《肘後方》七首 】
《肘後》療傷寒有數種,庸人不能分別,今取一藥兼療者。
若初覺頭痛、肉熱,脈洪,起一二日,便作此蔥豉湯方。
蔥白一虎口、豉一升(綿裹)。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汗。
若汗不出更作,加葛根三兩。
一方更加升麻三兩。
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徐徐服亦得,必得汗即差。
若不得汗更作,加麻黃三兩去節服,取汗出為效,文仲同。
又方蔥白一握(切)、米三合、豉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煮米,少時下豉,後內蔥白,令大熟,取三升,分溫三服,則出汗。
又方豉一升(絺綿裹)。
右一味,以童子小便三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汗出為效。
《集驗方》加蔥白一升,切,云神良。
支太醫、文仲、《備急》同。
又方葛根四兩(切)。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豉一升更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取汗為差。
又方搗生葛根汁一二升,服亦佳。
又療傷寒汗出不歇,已三四日,胸中惡,欲令吐者方。
豉三升(綿裹)、鹽一兩。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蜜一升,又煮三沸,頓服一升,安臥當吐,如不吐,更服一升,取吐為效。
又方苦參三分、甘草(炙)一分、瓜蒂、赤小豆各二七枚。右四味,切,以水一升,煮取半升,一服之當吐,吐不止者,作蔥豉粥解之必息。
忌海藻、菘菜。
又方苦參、黃芩各二兩、生地黃半斤。
右三味,切,以水八升,煎取二升,服一升,或吐下毒物,忌蕪荑。
【《深師方》四首】
深師療傷寒,一日至三日應汗者,作此湯方。葛根半斤、烏梅十四枚、蔥白一握、豉一升(綿裹)。
右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初一服便厚覆取汗,汗出粉之。
又麻黃解肌湯,療傷寒三四日,煩疼不解者方。麻黃三兩(去節)、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熬)、桂心二兩。
右四味,切,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沫,乃內諸藥合煮,取二升半。
絞去滓,分服八合,以汗出為度。
忌海藻、菘菜、生蔥。
本仲景麻黃湯,《千金翼》並同。
又黃芩湯,療傷寒六七日,發汗不解,嘔逆下利,小便不利,胸脅痞滿,微熱而煩方。
黃芩、桂心各三兩、茯苓四兩、前胡八兩、半夏半升(洗)右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為六服,日三服,夜三服,間食生薑粥,投取小便利為差。
忌羊肉、餳、生蔥、酢物。
又石膏湯,療傷寒病已八九日,三焦熱,其脈滑數,昏憒,身體壯熱,沉重拘攣。
或時呼呻而已攻內,體猶沉重拘攣,由表未解,今直用解毒湯則攣急不差,直用汗藥,則毒因加劇,而方無表裡療者,意思以三黃湯以救其內,有所增加以解其外,是故名石膏湯方。
石膏、黃連、黃檗、黃芩各二兩、香豉一升(綿裹)、梔子十枚(擘)、麻黃三兩(去節)。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一日並服出汗。初服一劑小汗,其後更合一劑,分兩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攣煩憒即差。
得數行利,心開令語毒折也。
忌豬肉、冷水。
出第十四卷中。
【《小品方》四首 】
《小品》詔書發汗白薇散,療傷寒二日不解方。
白薇二兩、麻黃七分(去節)、杏仁(去皮尖,熬)、貝母各三分。
右四味,搗散,酒服方寸匕,厚覆臥,汗出愈。
《古今錄驗》、《千金》同。
又雞子湯,療發汗後二三日不解,頭痛肉熱方。
麻黃一兩(去節)、甘草一分(炙)。
右二味,切,以水二升,加雞子白令置水內,合和令勻,內藥複攪令和,上火煎之,勿動,煎至一升,適寒溫頓服之。
蓋覆汗出,粉傅之,有效。
忌海藻、菘菜。
《古今錄驗》、《備急》同。
張文仲療天行。
又葛根湯,療傷寒三四日不差,身體熱毒方。
葛根八兩、生薑三兩、龍膽、大青各半兩、桂心、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二兩、萎蕤一兩、芍藥、黃芩各二兩、石膏(碎)、升麻各一兩。
右十二味,切,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取八升,掠去沫,後內餘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二夜一。
忌海藻、菘菜、生蔥。
《千金》同,名葛根龍膽湯。
又療傷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寸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痛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麻黃升麻湯方。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三分、當歸五分、知母、萎蕤一作菖蒲、黃芩各三分、麥門冬(去心)一作天門冬、桂心、芍藥、乾薑、石膏(碎)、甘草(炙)、茯苓、白朮各一兩。
右十四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
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便愈。
忌海藻、菘菜、生蔥、醋、桃李、雀肉等。
並出第六卷中。
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通按:《千金》作麻黃、知母、萎蕤、黃芩各三兩,餘十味各作二兩,為異耳。
用此方者,當以《傷寒論》為正。
【《集驗方》五首 】
《集驗》療傷寒時氣溫疫,頭痛、壯熱、脈盛、始得一二日者方。
真丹砂一兩末。右一味,以水一斗煮之,取一升頓服之,覆取汗。
忌生冷物。
《千金》同。
又療疫氣傷寒,三日以後不解者方。
好豉一升(綿裹)、蔥白(切)一升。
右二味,童子小便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覆取汗,神效。
《千金》同。
又療傷寒五六日,斑出以後湯方。
豬膽三合、雞子一枚、苦酒三合。
右三物,合和煎,令三沸,強人盡服之,羸人煎六七沸,分為兩服,取汗出為效。
文仲、《備急》、《千金》同。
又療傷寒七八日不解,默默煩悶,腹中有乾糞,譫語,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夏(湯洗)各八兩、生薑四兩、知母、芍藥、大黃、萎蕤各二兩、甘草(炙)。
一方加枳實四兩、黃芩二兩。
右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忌海藻、菘菜、羊肉、餳。
范汪加人參三兩,餘並同。
《千金》用芍藥,不用枳實。
又療傷寒熱病十日以上,發汗不解,及吐下後諸熱不除,及下利不止斑出方。
大青四兩、甘草(炙)二兩、阿膠(炙,珠)二兩、豉一升(綿裹)。
右四味,切,以水八升,煮二味,取三升半,去滓,內豉,煮三沸,去滓,乃內膠令溶,分溫三服,欲盡更作,當使有餘;
渴者當飲,但除熱,止吐下,無毒。
忌海藻、菘菜。
《肘後》、深師、《千金》同。
出第二卷中。
【《千金方》六首合一十一法】
《千金》治傷寒頭痛項強,四肢煩疼,青膏方。
當歸、芎藭、吳茱萸、附子、烏頭、莽草、蜀椒各三兩、白芷三兩。
右八味,切,以醇苦酒漬再宿,以豬脂四斤,緩火煎,候白芷色黃,絞去滓,以暖酒服棗核大三枚,日三服,取汗,不知稍增,可服可摩。
如初得傷寒一日,苦頭痛背強,宜摩之佳。
忌豬肉。
又少陰病,得病二三日,口燥咽乾,急下之,宜承氣湯。
又少陰病六七日,腹滿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承氣湯。
又陽明證,其人善忘,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雖大便堅,反易,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
又傷寒有熱而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此為有血,不可餘藥,宜抵當丸。
又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堅,小便不利者,此為無血也。
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宜抵當湯下之。
又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體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為大便已堅,宜承氣湯主之。
若汗多而微發熱惡寒,為外未解,宜桂枝湯。
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
若腹大滿,不大便,可少與承氣湯,微和其胃氣,勿令致大下。
又陽明病,潮熱,微堅者,可與承氣湯,不堅者勿與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胃中有燥糞,欲知之法,可與小承氣湯。
若腹中轉失氣者,為有燥糞,乃可攻之。
若不轉失氣者,此為但頭堅後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
欲飲水者,即噦。
其後發熱者,必複堅,與小承氣湯和之。
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之。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
鄭聲,重語也。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
若下利者,亦死。
又傷寒四五日,脈沉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裡實,久則譫語。
承氣湯方枳實陳者五枚(炙)、大黃四兩、芒消三合、厚朴半斤。
右四味,切,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芒消,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也。
小承氣湯方大黃四兩、厚朴二兩(炙)、枳實大者三枚(炙)。
右三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若一服得利,譫語止,勿服之也。
又抵當丸方水蛭二十枚(熬)、桃仁二十枚(去皮尖雙仁)、蟲二十枚(去足翅,熬)、大黃三兩。
右四味,末下篩合,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頓服,晬時當下血,不下仍須服之,取血下為效。
又抵當湯方水蛭熬三十枚、桃仁二十枚(去皮)、蟲(去足翅,熬)三十枚、大黃三兩。
右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不下更服。
又療傷寒頭痛壯熱,百節疼痛湯方。
柴胡、芍藥、梔子仁各四兩、知母四兩、香豉一升(綿裹)、石膏八兩(碎)、黃芩、大青、升麻、杏仁(去雙仁皮尖)各三兩。
右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苦熱盛者,加大黃四兩。
並出第十卷中。
【《千金翼方》一十三首合一十三法】
《千金翼》療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服附子湯方。
大附子二枚(炮)、茯苓、芍藥各二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
右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忌豬肉、桃李、雀肉、酢。
又療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可與桔梗湯方。
甘草湯方甘草二兩。右一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七合,日三服。
忌海藻、菘菜。
又桔梗湯方大桔梗一兩、甘草(炙)三兩。
右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兩服,吐膿血差。
忌豬肉、海藻、菘菜。又療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而便膿血,桃華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綿裹,一半篩末)、乾薑一兩(切)、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米熟,去滓,取七合,內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日三服。
《傷寒論》、《千金》、崔氏,范汪同。
又療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已上,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方。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雞子中黃二枚、芍藥二兩、阿膠三兩(炙)一云三片。
右五味,切,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煮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忌豬肉、冷水。
並出第十一卷中。
又療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堅,或心下卒悸,小便不利,或不渴,外有微熱,或咳,小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半夏(洗)半斤、生薑、黃芩、人參、甘草(炙)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但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實一枚;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樓根四兩;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若脅下痞堅者,去大棗,加牡蠣六兩;
若心下卒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心三兩,溫覆取微汗;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忌羊肉、餳、海藻、菘菜。
崔氏、深師同。
又療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此為未解,梔子豉湯方。
肥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綿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去滓,內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溫分再服,若一服得吐,餘更勿服之。
若嘔者,用後梔子加生薑湯。
《傷寒論》、《備急》同。
《傷寒》兼療不得眠。
又梔子生薑湯方肥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生薑五兩(切)。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去滓,內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溫分再服。
若一服安,即勿服。《傷寒論》同。
並療虛煩不得眠耳。
又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其脈沉緊,心下痛,按之如石堅,宜陷胸湯主之方。
大黃六兩(切)、甘遂末一錢、芒消一升。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消,煮一二沸,乃內甘遂,小溫分再服,得快利,止後服。
又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又諸衄血家,不可與白虎湯,虛者亦不可與,卒得之腹痛而利者,但可溫之。
又傷寒無大熱,而口乾渴,心煩,其背微惡寒者,白虎湯主之。
又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
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湯主之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升(碎,綿裹)、甘草三兩(炙)、粳米六合。
右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米熟,去米內藥,煮取六升,去滓,分六服,日三服。
忌海藻、菘菜。《千金》、《傷寒論》、《備急》、文仲、崔氏、范汪、《經心錄》同。
諸家兼療天行之病。
又白虎加人參湯方石膏、粳米各一升、知母六兩、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炙)。
右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內藥,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秋後、立春前,不可行白虎湯,正二三月時尚冷,亦不可與服,與之則嘔利而腹痛。
忌海藻、菘菜。
又療傷寒八九日,下之後,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柴胡四兩、黃芩、生薑、龍骨、人參、牡蠣(熬)、鉛丹、桂心、茯苓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湯洗)、大棗六枚(擘)、大黃二兩。
右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慱棋子,煮取二升,去滓,溫分再服。
忌羊肉、餳、生蔥、酢物。
又陽明病,發熱而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
但頭汗出,其身無有,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宜服茵陳湯方。
茵陳六兩、大肥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
右三味,切,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小便當利,如皂莢沫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
並出第九卷中。
【《崔氏方》一十五首】
《崔氏》療傷寒始得一二日方。
便可灸頂三壯,又灸大椎三壯,各加至五壯益良,用之驗。
大椎平肩斜齊,高大者是也。
仍不得侵項,分取之則非也。
上接項骨,下肩齊在椎骨節上,是餘穴盡在節下。
凡灸刺不得失之毫釐,今崔氏不定高下,是以言之。
出《黃帝鍼灸經》。
又療傷寒一日至三日,可發汗,度瘴散方。
麻黃十分(去節)、桔梗、蜀椒(汗)、細辛、白朮、吳茱萸、防風各四分、烏頭(炮)、乾薑、、桂心各五分。
右十味,搗篩為散,溫酒服方寸匕,溫覆取汗,或數服,得汗即止。
若得病一二日而輕者,服此藥皆得汗解。
若得便重者,頗不能解也。
然可以二大豆許,著鼻孔中,覺燥涕出,一日可三四著,必愈。
兼辟天行病。
忌豬肉、生蔥、生菜、桃李,雀肉等。
又療傷寒勑色惡寒,發熱體疼,發汗,神丹丸方。
人參五分、烏頭四分(炮)、半夏(洗)五分、茯苓五分、朱砂一分(研)、附子四分(炮)。
右六味,搗為末,蜜和丸如大豆,每服三丸,生薑湯下,發汗出。
令體中濈濈然。
如汗未出,更以熱粥投之,令汗出。
若汗少不解,複如前法。
若得汗足不解,當服桂枝湯。
此藥多毒,飲水解其熱愈。
周護軍子期自說天行用之甚良,故記之。
忌豬羊肉、大酢、生血物等。
《刪繁》、范汪同。兼主天行。
又療傷寒服度瘴散而不汗出者,便作蔥豉湯方蔥十四莖、、豉一升(綿裹)。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溫暖覆取汗出,勝度瘴散也。
與前《肘後方》重。
又療傷寒服蔥豉湯不得汗,可服葛根湯方。
蔥白十四莖、豉一升(綿裹)、葛根三兩(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為再服,溫覆取汗,汗不出更服。
餘時用此,一服輒汗,略不再服,救數十人甚效。又療傷寒,前軍府直吏周虎葛根湯,再服不得汗,餘更視之,甚惡寒而拘急,更思作麻黃湯以解之方。
麻黃二兩(去節)、葛根三兩、蔥白十四莖、豉一升(綿裹)。
右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虎再服快汗愈。
其疹與周虎相似者,服之皆汗,十餘人差。
又療傷寒,阮何南蒸法。
薪火燒地良久,掃除去火。
可以水小灑,取蠶沙,若桃葉、桑柏葉、諸禾糠及麥麪皆可取用。
易得者,牛馬糞亦可用,但臭耳。
桃葉欲落時,可益收取乾之,以此等物著火處,令厚二三寸,布席臥上溫覆,用此發汗,汗皆出。
若過熱,當細審消息。
大熱者,可重席,汗出周身輒便止。
當以溫粉粉身,勿令遇風。
又療傷寒三五日,疑有黃,則宜服此油方。
取生烏麻清油一盞,水半盞,以雞子白一枚和之,熟攪令相得,作一服令盡。
又小前胡湯,療傷寒六七日不解,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寒疝腹痛方。
胡洽云︰出張仲景。
前胡八兩、半夏半升(洗)、生薑五兩、黃芩、人參、甘草(炙)各三兩、乾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忌羊肉、餳、海藻、菘菜。
《古今錄驗》同。
仲景方用柴胡,不用前胡,今詳此方治寒疝腹痛,恐性涼耳,合用仲景柴胡桂薑湯。
今崔氏用之,未知其可也。
又療傷寒或始得至七八日不大便,或四五日後不大便,或下後秘塞者,承氣湯方。
厚朴(炙)、大黃各三兩、枳實六片(炙)。
右三物,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體強者服一升,羸者服七合,得下必效止。
范汪同。
又若胃中有燥糞,令人錯語,正熱盛亦令人錯語。
若秘而錯語者,宜服承氣湯。
通利而錯語者,宜服下四味黃連除熱湯。
承氣湯舊用芒消,餘以有毒,故去之。
用之數年,安穩得下良。既服湯,亦應外用生薑兌,讀作銳,下同。
使必去燥糞,若服湯兼兌而並不得下者,可依本方加芒消一兩。
又薑兌法削生薑如小指,長二寸,鹽塗之,內下部中,立通。
又方以豬膽灌下部,用亦立通。
張仲景《傷寒論》云︰豬膽和法醋少許,灌穀道中。
又前軍督護劉車者,得時疾三日已汗解,因飲酒複劇,苦煩悶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餘思作此黃連解毒湯方。
黃連三兩、黃芩、黃檗各二兩、梔子十四枚(擘)。
右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目明,再服進粥,於此漸差。
餘以療凡大熱盛,煩嘔呻吟,錯語不得眠,皆佳。
傳語諸人,用之亦效。
此直解熱毒,除酷熱,不必飲酒劇者。
此湯療五日中神效。
忌豬肉,冷水。
又大前胡湯,療傷寒八九日不解,心腹堅滿,身體疼痛,內外有熱,煩嘔不安方。
胡洽云︰出張仲景。
前胡半斤、半夏半升(洗)、生薑五兩、枳實八片(炙)、芍藥四兩、黃芩三兩、乾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忌羊肉、餳等物。
《古今錄驗》同。
張仲景用柴胡,不用前胡。
本云︰加大黃二兩,不加大黃,恐不名大柴胡湯。
又凡少陰病,寒多表無熱,但苦煩憒,默默而極不欲見光,有時腹痛,其脈沉細而不喜渴,經日不差。
舊用四順湯,餘怪其熱,不甚用也。
若少陰病下利而體猶有熱者,可服黃連龍骨湯。
若已十餘日而下利不止,手足徹冷,及無熱候者,可服增損四順湯方。
黃連龍骨湯見第三卷天行中。
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龍骨二兩、黃連、乾薑各二兩、附子中形者一枚(炮去黑皮)。
右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不差複作,甚良。
若下而腹痛,加當歸二兩。
嘔者加橘皮一兩。
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
又療少陰病,二十日後下不止,可服陟釐丸,浩京方。
陟釐四兩(不用鹹者)、當歸四兩、漢防己三兩、黃連三兩、紫石英(別搗末,細研)二兩、豉三升、厚朴二兩(炙)、苦酒五升。
右八味,切,以二升苦酒漬防己一宿,出切炙之燥,複內苦酒中盡止;
又以三升苦酒漬豉一宿,小蒸之,研,絞取汁,搗下篩諸藥,以酒豉汁,和之丸如梧桐子大,冷漿水服二十丸,丸極燥,乃可服之。
忌豬肉、冷水。
並出第一卷中。
【《張文仲方》一十首】
張文仲葛氏療傷寒及溫病,頭痛、壯熱、脈盛,始得一二日方。
破雞子一枚,著冷水半升中,攪令相得,別煮一升水令沸,以雞子水投其湯中急攪,調適寒溫,頓服,覆取汗。
《備急》同。
又療傷寒二三日以上,至七八日不解者,可服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人參、甘草(炙)、黃芩、生薑各二兩、半夏五合(洗)、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微覆取汗,半日便差,不差更服一劑。
忌羊肉、餳、海藻、菘菜。
《備急》、范汪、《千金翼》方重。
又療傷寒溫病等三日以上,胸中滿。
陶氏云︰若傷寒溫病已三四日,胸中惡,欲令吐者,服酒膽方。
苦酒半升、豬膽一枚。
右二味,和盡服之,吐則愈,神驗。
支云︰去毒氣妙。
胡洽、《集驗》、《備急》、《千金》同。
又療傷寒《近效方》,凡胸中惡、痰飲、傷寒、熱病、瘴瘧,須吐者方。
鹽末一大匙。
右一味,以生熟湯調下,須臾則吐,吐不快,明旦更服,甚良。
《備急》同。
又瓜蒂散,主傷寒胸中痞塞,宜吐之方。
瓜蒂、赤小豆各一兩。
右二味,搗散,白湯服一錢匕,取得吐去病差止。
《備急》、《經心錄》、范汪同。
又療傷寒已四五日,頭痛體痛,肉熱如火,病入腸胃,宜利瀉之方。
生麥門冬一升(去心)、生地黃(切)一升、知母二兩、生薑五兩半、芒消二兩半。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內芒消,煎五沸,分五服,取利為度。
忌蕪荑。
《備急》同。
又療傷寒五日以上,宜取下利,陶氏云︰若汗出大便堅而譫語方。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炙)、枳實四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兩服,通者一服止。
此是仲景方。《備急》、范汪同。
與前《千金》崔氏方重。
又療傷寒八九日不差,名為敗傷寒,諸藥不能消者方。
鱉甲(炙)、蜀升麻、前胡、烏梅、枳實(炙)、犀角(屑)、黃芩各二兩、甘草一兩(炙)、生地黃八合。
右九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日三服,夜二服。
忌海藻、菘菜、莧菜、蕪荑。
《備急方》同。
又若十餘日不大便者,服承氣丸方。
大黃、杏仁(去皮尖)各二兩、枳實一兩(炙)、芒消一合。
右四味,搗下篩,蜜和丸如彈子,以生薑湯六七合,研一丸服之,須臾即通,不通更服一丸,取通為度。
《備急》同。又療晚發傷寒,三月至年末為晚發方。
生地黃一斤(打碎)、梔子二十枚(擘)、升麻三兩、柴胡、石膏各五兩。
右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頻頻服,若不解更服。
若頭面赤,去石膏,用乾葛四兩。
無地黃,用豉一升。
煮取三升,分三服。
忌蕪荑。
《備急》同。
並出第二卷中。
【《古今錄驗方》八首】
《古今錄驗》陽毒湯,療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之後,變成陽毒。
身重腰背痛,煩悶不安,狂言,或走,或見神鬼,或吐血下利。其脈浮大數,面赤斑斑如錦文。
喉咽痛,唾膿血。五日可療,至七日不可療也,宜服升麻湯方。
升麻二分、當歸二分、蜀椒(汗)一分、雄黃(研)、梔子、桂心各一分、甘草二分(炙)、鱉甲大如手一片(炙)。
右八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久,再服,溫覆手足,毒出則汗,汗出則解,不解重作,服亦取得吐佳。
陰毒去雄黃。忌海藻、菘菜、生蔥、莧菜。
張仲景方無梔子、桂心,陰毒去雄黃、蜀椒。又陰毒湯,療傷寒初病一二日,便結成陰毒,或服湯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
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喉咽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強,短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緊數。
一本無數字。
仲景云︰此陰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療,至七日不可療,宜服甘草湯方。
甘草(炙)、升麻、當歸各二分、蜀椒一分(出汗)、鱉甲大如手一片(炙)。
右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如人行五里頃複服,溫覆當出汗,汗出則愈。
若不得汗則不解,當重服令汗出。
忌海藻、菘菜、莧菜。
《千金》、《集驗》、《備急》、文仲、《小品》、《肘後》同。
並出第二卷中。
又還魂丸,療傷寒四五日,及數年諸癖結堅心下,飲食不消,目眩,四肢疼,咽喉不利,壯熱,脾胃逆滿,腸鳴,兩脅裡急,飛尸鬼注邪氣,或為驚恐傷瘦背痛,手足不仁,口苦舌燥,天行發作有時,風溫不能久住,吐惡水方。
巴豆(去心皮,熬)、甘草(炙)、朱砂、芍藥各二兩、麥門冬二兩(去心)。右五味,各搗下篩合,和以蜜,搗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兩丸,蔥棗湯下。
小兒二歲以上,服如麻子大二丸,日二服。忌海藻、菘菜、野豬肉、蘆筍、生血物。
出第三卷中。
又麥奴丸,療傷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唯欲飲水,為敗傷寒,醫所不療方。
麻黃(去節)、大黃、芒消、灶突中墨、黃芩各二分、麥奴、梁上塵、釜底墨各一分。
右八味,搗篩,蜜和如彈丸,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病者渴欲飲水,但極飲冷水,不節升數,須叟當寒,寒訖汗出則愈。
若日移五丈不汗。
依前法服一丸,以微利止。
藥勢盡乃食,當冷食以除藥勢。
一名黑奴丸,小麥黑勃名為麥奴是也。
《肘後》、胡洽、《小品》、《刪繁》、張文仲、深師、范汪、《經心錄》、《廣濟》並同。
又解肌湯,療傷寒發熱,身體疼痛方。
葛根四兩、麻黃(去節)、茯苓各三兩、牡蠣二兩(熬)。
右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徐徐服之,得汗通則止。
忌酢物。
《千金》有生薑、甘草。
又調中湯,療夏月及初秋忽有暴寒,折於盛熱,熱結四肢,則壯熱頭痛,寒傷於胃,則下痢,或血、或水、或赤帶下,壯熱且悶,脈微且數,宜下之方。
大黃、葛根、黃芩、芍藥、桔梗、茯苓、藁本、白朮、甘草(炙)各二兩。
右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別相去二食久,勿以食隔,須取快下,壯熱便歇,其下亦止也。
凡秋夏旱熱積日,忽有暴寒折之,熱無可散,喜搏著肌中作壯熱氣也。
胃為六腑之長,最易得傷,非忽暴寒傷之而下也。虛冷人則不在壯熱,但下痢或霍亂也。
少實人有服五石,人喜壯熱,其適與藥吃斷下,則加熱喜悶而死矣。
亦有不止便作壅熱毒,壯熱甚,不歇則劇,是以宜此調中湯下之,和其胃氣。
其表熱者,宜前胡、大黃下之也。
忌海藻、菘菜、獵肉、酢物、桃李、雀肉等。
又療往來寒熱,胸脅逆滿,桃仁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漬,別下)、甘草(炙)、芒消(湯成下)、桂心各二兩、桃仁五十枚(去皮尖,碎)。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消,更煎一兩沸,溫分三服。
忌海藻、菘菜。
太醫校尉史脫方。
《肘傷》、《傷寒論》、《千金翼》同。
並出第二卷中。
【雜療傷寒湯散丸方八首並是論中所要者】
范汪療傷寒勑色,頭痛頸強,賊風走風,黃膏方。
大黃、附子、細辛、乾薑、蜀椒(去目)、桂心各一兩、巴豆好者五十枚(去皮)。
右七味,各切,以淳苦酒漬藥一宿,以臘月豬脂一斤煎之。
調適其火,三上三下,藥成。傷寒勑色發熱,酒服如梧桐子許。
又以摩身數百遍,兼療賊風絕良。風走肌膚,追風所在摩之,已用有效。
此趙泉方。
《千金》同。
忌野豬肉、生蔥、生菜、蘆筍。
又療傷寒白膏,摩體中,手當千遍,藥力方行,並療惡瘡,小兒頭瘡,牛領馬鞍,皆療之。
先以鹽湯洗惡瘡,布拭之,著膏瘡腫上摩,向火千遍,日再自消方。
天雄、烏頭(炮)、莽草、羊躑躅各三兩。
右四味,各切,以苦酒三升漬一宿,作東向露灶,又作十二聚濕土各一升許成,煎豬脂三斤,著銅器中,加灶上炊,以葦薪為火,令膏釋,內所漬藥,炊令沸,下著土聚上,沸定頃,上火煎,如此十二過,令土聚盡遍,藥成,絞去滓。
傷寒頭痛,酒服如杏核一枚,溫覆取汗。
咽痛含如棗核,日三咽之。
不可近目。
《千金》同。
忌豬肉等。
又崔文行解散,療傷寒發熱者方。
一名皮瘴散。烏頭一斤(燒)、桔梗、細辛各四兩、白朮八兩。
右四味,搗散,皆令盡。
若中寒服一錢匕,覆取汗,若不覺,複少增服之,以知為度。
時氣不和,旦服錢五匕。
辟惡氣,欲省病服一服,皆酒服。
忌生菜、豬肉、桃李、雀肉等。
《千金》同。
又六味青散,療傷寒勑色惡寒者方。
勑,通作赤。
烏頭(炮)、桔梗、白朮各十五分、附子(炮)、五分、防風、細辛。
右六味,搗篩為散,溫酒服錢五匕,不知稍增。
服後食頃不汗出者,飲薄薄粥一升發以之,溫覆汗出濈濈可也,勿令流離,勿出手足也。
汗微出,勿粉,若汗大出不止,溫粉粉之。
不得汗者,當更服之。
得汗而不解,當服神丹丸。
忌生菜、豬肉、桃李、雀肉等。
《千金》同。
又服桂枝湯大汗出後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如瘧,一日再發者,汗出便解,屬桂枝二麻黃一湯主之方。
桂心一兩十七銖、杏仁十六枚(去尖皮)、芍藥一兩六節、麻黃十六銖(去節)、生薑一兩六銖(切)、甘草(炙)一兩二銖、大棗五枚(擘)。
右七味,切,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兩沸,掠去沫,乃內諸藥,煮得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
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
今合為一方。
忌海藻、菘菜、生蔥。本張仲景《傷寒論方》,《集驗》療天行。
又療傷寒及天行,瓜蒂散吐方。
赤小 豆一兩、瓜蒂一兩。
右二味,搗作散,溫湯二合,服一錢匕,藥下便臥,若吐便且急忍也。
候食頃不吐者,取錢五匕散二合湯和服之,便吐矣。
不吐,複稍增,以吐為度。
吐出青黃如菜汁者,五升以上為佳。
若吐少病不除者,明日如前法複服之,可至再三,不令人虛也。
藥力過時不吐,服湯一升,助藥力也。
吐出便可食,無複餘毒。若服藥過多者,益飲冷水解之。
與前張文仲方重。
又療傷寒熱病,辟毒氣疫病,七味赤散方。
朱砂、烏頭(炮)各二兩、細辛、躑躅、乾薑、白朮各一兩、栝樓一兩半。
右藥搗散,服半錢匕,用酒調服,汗出解,不解,增至一錢匕。除邪氣,消疫癘。
忌桃李、雀肉、生菜、豬肉、生血等物。出第二十一卷中。
又療傷寒雪煎方麻黃十斤(去節)、杏仁四升(去雙仁尖皮,熬,搗為膏)、大黃一斤十三兩(金色者各細剉)。
右三味,以雪水五石四斗,漬麻黃於東向灶釜中三宿,入大黃攪調,炊以桑薪,煮至二石,去滓,複於釜中下杏仁膏,煎至六七斗,絞去滓,置銅器中,更以雪水三斗合煎,得二斗六升,其藥已成,可丸如彈子大。
有病者以三沸白湯五合,研一丸入湯中,適寒溫服,立汗出,若不愈者,複服一丸,密封藥,勿令泄氣也。
此本出第三卷中。
《千金》同。
【重訂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第二卷目錄傷寒下二十一門】
傷寒中風方九首
傷寒結胸方七首
傷寒嘔噦方一十四首
傷寒喉咽痛方八首
傷寒吐唾血及下血方三首
傷寒衄血方四首
傷寒煩渴方九首
傷寒癖實及宿食不消方二首
傷寒春冬咳嗽方三首
傷寒攻目生瘡兼赤白翳方六首
傷寒口瘡方六首
傷寒手足欲脫疼痛方七首
傷寒虛羸方四首
傷寒不得眠方四首
傷寒小便不利方九首
傷寒下利及膿血黃赤方一十六首
傷寒瘡方一十首
傷寒陰陽易方八首
傷寒勞複食複方二十五首
傷寒百合病方七首
傷寒狐惑病方四首
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第二卷宋朝散大夫守光祿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臣林億等上進奉政大夫同知徽州府事陑陽許倜一彥父較新安後學程衍道敬通父訂梓
傷寒中風方九首(臣億等按︰《傷寒論》傷寒、中風自是兩疾,今云傷寒中風非)
《病源》中風傷寒之狀,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澀澀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此其候也。
太陽中風,以火劫發其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即發黃,陽盛則欲衄(女六反),陰虛小便難。
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齊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荒語也,本作譫),甚者至噦,手足躁擾,循衣摸牀。
小便利者,其人可療。陽明中風,口苦而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陽明病,若能食為中風,不能食為中寒。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之則悸而驚。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其脈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少陰中風,其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厥陰中風,其脈微浮者為欲愈,不浮為未愈(仲景《傷寒論》同並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桂枝湯,療太陽中風,陽浮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澀澀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方。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切薑擘棗,次切餘藥,以水七升,煮棗令爛,去滓,乃內諸藥,水少者益之,煮令微微沸,得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兒以意減之。
初一服便得汗出者,後服小小闊其間,如不得汗者,小小促之,令其藥勢相及,汗出自護,如服六物青散法。
若病重者,晝夜服,特須避風。
若服一劑晬時不解,病證不變者,當更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二三劑乃愈,服此藥食頃,亦當飲熱粥以助藥力。
若初得病甚,便以火發汗,火氣太過,汗出不解,煩躁不得寐,因此湯加龍骨牡蠣各三兩,減桂心生薑各一兩,不用芍藥。
若虛勞裡急,腹中痛者,取前桂枝湯二升,加膠飴一升,適寒溫,分再服。
若得大汗出者,祇用桂枝二兩。
發汗後重發汗,亡陽譫語,其脈反和者不死。
發汗已解,半日許重發煩,其脈浮數,可複發汗,宜桂枝湯方,忌海藻生蔥菘菜等(在上出第二卷中。
《千金》、胡洽、《集驗》、文仲、《備急》、范汪同)。又療傷寒頭疼腰痛,身體骨節疼,發熱惡風,汗不出而喘,麻黃湯方。麻黃三兩(去節)、桂心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兩仁碎)。
右四味,切,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服八合,覆取微汗,不須歠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忌海藻、菘菜、生蔥(臣億等按︰仲景《傷寒論》麻黃湯惟主傷寒,不主中風,若中風但可服前桂枝湯)。
又療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不出惡風者,屬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四兩(去節)、甘草二兩(炙)、芍藥、桂心各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出,不須吃熱粥助藥發汗,餘將息依桂枝法。
忌海藻、菘菜、生蔥(並出第三卷中。張仲景《傷寒論》治中風汗出用桂枝,此證云汗不出,亦傷寒之病,非中風也)。
《小品》萎蕤湯,療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則發熱,頭眩痛,喉咽乾、舌強,胸內疼,心胸痞結,滿腰背強方。
萎蕤二兩、石膏三分(末綿裹)、白薇二兩、麻黃二兩(去節)、獨活二兩、杏仁二兩(去皮尖兩仁)、芎藭二兩、甘草二兩(炙)、青木香二兩,無可用麝香一分代之。
右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
若一寒一熱者,加朴消一分及大黃三兩下之。
忌海藻、菘菜(並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同。一方有葛根二兩)。
《千金》療傷寒中風五六日已上,但胸中煩乾嘔,栝樓實湯方。
栝樓實一兩、柴胡半斤、黃芩三兩、甘草三兩(炙)、生薑四兩(切)、大棗十枚(擘破)。
右六味切之,勿令大碎,吹去末,以水一斗二升,煮得六升,絞去滓,更煎取三升,適寒溫服一升,日三服。
忌海藻、菘菜(出第十卷中)。《千金翼》療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飲水而吐,此為水逆,五苓散主之方。
豬苓三分、澤瀉五分、茯苓三分、桂心二分、白朮三分。右五味搗篩,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飲暖水汗出愈。忌桃李、醋物、生蔥、雀肉等。
又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水榖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堅而滿,乾嘔心煩,不能得安,醫見心下痞,以為病不盡,複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之堅,甘草瀉心湯主之方。
甘草四兩(炙)、黃芩三兩、大棗十二枚(擘)、黃連一兩、乾薑二兩、半夏半升(洗去滑)。
右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六服。忌海藻、菘菜、豬羊肉、餳(並出第九卷中。一方有人參三兩)。
《古今錄驗》療中風傷寒,脈浮,發熱往來,汗出惡風,項頸強,鼻鳴乾嘔,陽旦湯主之方。
大棗十二枚(擘)、桂心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黃芩二兩。
右六物,咀,以泉水六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
自汗者,去桂心加附子一枚炮。
渴者,去桂加栝樓三兩。
利者,去芍藥、桂,加乾薑三兩、附子一枚炮。
心下悸者,去芍藥加茯苓四兩。虛勞裡急者,正陽旦主之,煎得二升,內膠飴半升,分為再服。
若脈浮緊發熱者,不可與也。
忌海藻、菘菜、生蔥等物(《千金》同)。
又大青龍湯,療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汗不出而煩躁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心二兩、甘草二兩(炙)、石膏如雞子大(碎,綿裹)、生薑三兩、杏仁四十枚(去兩仁及尖皮)、大棗十枚(擘)。
右七味,切,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乃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服一升,厚覆取微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不可再服,若複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忌海藻、菘菜、生蔥等物(並出第二卷中。張仲景《論寒論》云︰中風見傷寒脈者,可服之)。
【傷寒結胸方七首(一十二法)】
《病源》結胸者,謂熱毒氣結聚於心胸也。
此由病發於陽而早下之,熱氣乘虛而痞結不散也。
按之痛,其脈寸口浮,關上反自沉是也。
脈大,不可下,下之則死。
脈浮而大,下之為逆。
若陽脈浮,關上細小沉緊,而飲食如故,時小便利者,名為藏結,藏結病,舌上白胎滑者,為難療。
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不胎者,不可攻之(出第七卷中)。
張仲景《傷寒論》問曰︰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狀如何?
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結胸也。
問曰︰何謂藏結?
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口脈浮,關上小細而緊,名藏結。
舌上白胎滑者,為難治。
藏結無陽証,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
病發於陰而反下之(一作汗之),因作痞也。
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也,下之則死。
夫結胸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方。
蜀大黃半斤、葶藶子半升(熬)、杏仁半升(去皮尖熬令赤黑色)、芒消半升。
右四味,搗篩二味,杏仁合芒消研如泥,和散合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用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一兩,水二升,同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自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千金翼》同)。
又太陽病,脈浮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一云頭痛即眩),胃中空虛、客熱動膈,短氣煩躁,心內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堅,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若不結胸,但頭汗出。
餘處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大陷胸湯方。
蜀大黃六兩(破)、甘遂末一錢匕、芒消一升。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消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千金翼》同)。
又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緊,心下痛,按之石堅,大陷胸湯主之。
方依前法。
但結胸,無大熱者,此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方主之,方依前法。
又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複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方。柴胡半斤、枳實四枚(炙)、生薑五兩、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大黃,恐不名為大柴胡湯。
忌羊肉、餳(《千金翼》、《古今錄驗》同)。又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本有久寒也。
而反下之,若利止者,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複下之,此作協熱利也。又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
若心下滿鞕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也,宜半夏瀉心湯主之方。
半夏半升(洗)、乾薑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炙)、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黃芩三兩。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若須大陷胸湯,服者如前法。
忌羊肉、餳、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等(《千金翼》同。一方半夏五兩)。
又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滑者,小陷胸湯主之方。
黃連一兩,上好者、栝樓實一枚,大者(破)、半夏半升(洗)。
右三味,切,以水六升,煮栝樓實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分三服。
忌羊肉、餳、豬肉(《千金翼》同)。
又病在太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
若灌之,其熱卻不得去,彌更益煩,皮上粟起,意欲飲水,而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用前篇方。
(士弱氏曰:熱得冷水之氣約,退而後郤也。)又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
方如前法,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士弱氏曰龐安常云:無熱證者,與三物、白散。小陷胸湯治熱,白散治寒,旨哉言乎)。
文蛤五兩。
右一味,搗篩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之,湯用五合(《千金翼》同)。
又白散方。
桔梗三分、貝母三分、巴豆一分(去心及皮,熬令黑赤,別研如脂)。
右三味,搗篩,更於臼內搗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人減之,病在膈上則吐,在膈下則利,利不止,飲冷粥一杯止。
忌豬肉,蘆筍等(並出第四卷中。《千金翼》同)。
【傷寒嘔噦方一十四首】
《病源》傷寒病後,胃氣不和,此由初受病時,毒熱氣盛,多服冷藥瀉下,及飲冷水,病折以後,熱勢既退,冷氣乃動,故使心下堅牢,噫噦食臭,腹內雷鳴而泄利,此由脾胃氣虛冷故也(出第八卷中)。
仲景《傷寒論》療嘔噦,心下悸,痞鞕不能食,小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洗)、生薑八兩(去皮)。
右二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忌羊肉、餳。
又療嘔噦,心下痞鞕者,以膈間有水,頭眩悸,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洗)、生薑八兩(去皮)、茯苓三兩。
右三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分再服。
忌羊肉、餳、酢等物。又療胸內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憒憒然,徹無聊賴者,生薑汁半夏湯,兼主天行方。
生薑汁一升、半夏半升(洗,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煎半夏取一升,內薑汁取一升半,綿漉小冷,分二服,一日一夜服令盡,嘔噦一服得止者,停後服。
忌羊肉、餳(《救急》同)。
又療乾嘔噦,若手足厥冷者,小橘皮湯。
兼主天行方。
橘皮四兩、生薑八兩(去皮)。
右二味,狹長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小冷服一升,下咽則愈(《救急》同。出第十六卷中)。
深師療傷寒病,啘不止,甘草湯方。
兼主天行。
甘草三兩(炙)、橘皮三兩。、右二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日三四服,取差。
忌海藻、菘菜(崔氏同)。
又半夏散方。
半夏(洗,焙乾)。
右一味,末之,生薑湯和服一錢匕。
忌羊肉、餳等。
又赤蘇湯方。
赤蘇一把。
右一味,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稍稍飲之(《肘後》同)。
又乾薑丸方。
乾薑六分、附子四分(炮)。
右二味,搗篩,以苦酒丸如梧子,服三丸,日三服,酒、飲下皆得。忌豬肉(《肘後》同)。
又療傷寒噦,甘竹茹湯方。
甘竹茹四兩、生白米一升。
右二味,以水八升煮之,取米熟湯成,去滓,分服,徐徐服。
療風熱氣噦甚神驗。
諸噦亦佳。
又療傷寒嘔噦,胸滿虛煩不安,大橘皮湯方。
橘皮一兩、甘草一兩(炙)、生薑四兩、人參二兩。
右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忌海藻、菘菜(並出第十四卷中)。
《小品》茅根橘皮湯,療春夏天行傷寒,胃冷變啘方。
白茅根(切)一升、橘皮三兩、桂心二兩(切)。
右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數數服之,盡複合之,啘止乃停,取微汗。
有熱減桂心一兩。
忌生蔥(文仲同。出第六卷中。一方有葛根二兩)。
《千金》療傷寒後嘔噦,及乾嘔不下食,生蘆根飲方。
生蘆根(切)一升、青竹茹一升、粳米三合、生薑二兩(切)。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千里鞋底一隻,取五升,澄清下藥,煮取二升半,去滓,隨意便飲,不差重作。
又療傷寒後嘔噦,通草湯方。
通草三兩、生蘆根(切)一升、橘皮一兩、粳米三合。
右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隨意便稍飲,不差更作,取差止(《古今錄驗》、文仲同。出第十卷中)。
《千金翼》乾嘔、吐涎沫而頭痛,茱萸湯主之方。
吳茱萸一升(炒)、大棗十二枚(擘)、生薑六兩(切)、人參三兩(細銼)。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服七合,日三(仲景同。出第十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傷寒咽喉痛方八首】
《病源》傷寒病過經而愈,脈反沉遲,手足厥逆者,此為下部脈不至,陰陽隔絕,邪客於足少陰之經,毒氣上熏,故喉咽不利,或痛而生瘡(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少陰病咽喉痛者,半夏散及湯主之方。
半夏(洗)、甘草(炙)、桂心。
右三味,等分,各搗篩畢,更合搗之,以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不能服散者,水一升,煮七沸,內散兩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含,細嚥之。
半夏有毒,不當散服之。
忌羊肉、生蔥、海藻、菘菜、餳(《千金翼》同。出第六卷中)。
文仲療傷寒毒攻喉咽腫痛方,兼主天行。
切商陸炙令熱,以布藉喉以熨,布上冷,複易之(《肘後》同)。
又方。真茹爪甲大,內口中,以牙小嚼汁以漬喉,當微覺異為佳。
亦主天行(《肘後》同)。
又附子丸方。
附子(炮)、藜蘆等分。
右二味,末之,蜜和丸服,如梧子一枚飲下。
含黃檗亦佳。
忌豬肉、狸肉(並出第二卷中)。
深師貼喉膏,療傷寒舌強喉痛方。
蜜一升、甘草四兩、豬膏半斤。
右三味,微火煎甘草豬膏,令數沸,去滓,乃內蜜,溫令銷相得如棗大。
含化,稍稍咽之。
忌海藻、菘菜(出第十四卷中)。
《集驗》療傷寒熱病,喉中痛、閉塞不通,烏扇膏方。
生烏扇一斤(切)、豬脂一斤。
右二味,合煎烏扇藥成,去滓,取如半雞子,薄綿裹之,內口中,稍稍咽之,取差。
忌酒、蒜等物(張文仲、《千金》等同)。
又升麻湯方。
升麻三兩、通草四兩、射干二兩、羚羊角三兩(屑)、芍藥三兩、生蘆根(切)、一升。
右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為三服,徐徐服(《千金》、《古今錄驗》同。並出第三卷中)。
《千金》治傷寒熱病後,口乾多唾,咽痛,乾棗丸方。
乾棗二十枚、烏梅十枚。
右二味,搗合,蜜和丸如杏核大,綿裹含化,咽津自愈(出第十卷中)。
【傷寒吐唾血及下血方三首】
《病源》此由諸陽受邪,熱初在表,應發汗而汗不發,致使熱毒入深,結於五藏,內有瘀積,故吐血。
(出第八卷中)。
仲景《傷寒論》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方。
青柏葉三兩、乾薑三兩(切)、艾三把。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別絞取新出馬通汁一升相和,合煎取一升,綿濾之,溫分再服。
馬通,是馬屎汁也(一方有阿膠無艾)。
又吐血下血,黃土湯主之方。
釜灶下黃焦土半升(綿裹)、甘草三兩(炙)、乾地黃三兩、白朮三兩、附子三兩(炮,破)、阿膠三兩(炙)、黃芩三兩。
右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六味取二升,去滓,內膠令烊,分三服。
忌海藻,菘菜、蕪荑、豬肉、桃李、雀肉等物(並出第十六卷中)。
《古今錄驗》蒲黃湯,療傷寒、溫病、天行、疫毒,及酒客熱傷中,吐血不止,面黃乾嘔心煩方。
蒲黃、桑寄生、桔梗(一作栝樓)、犀角(屑)、甘草各二兩(炙)、葛根三兩。
右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徐徐服之。
忌海藻、菘菜、豬肉(出第三卷中)。
【傷寒衄血方四首】
《病源》傷寒病衄血者,此由五藏熱結所為也。
心主血,肝藏血,熱邪傷於心肝,故衄血也。
衄者,鼻出血也。
肺主氣而開竅於鼻,血隨氣行,所以從鼻出。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額上,脈急而緊,直視而不能眴,不得眠。
亡血不可攻其表,汗出則寒栗而振,脈浮緊發熱,其身無汗,自衄者愈(出第八卷中)。
《肘後》療傷寒大病差後,小勞便鼻衄,牡蠣散及丸方。左顧牡蠣十分(熬)、石膏五分。
右二味,搗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
亦可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五丸(《集驗》、《千金》並同。出第二卷中)。
《小品》芍藥地黃湯,療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發之,內瘀有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餘瘀血,面黃大便黑者,此主消化瘀血。
芍藥三分、地黃半斤、丹皮一兩、犀角屑一兩。
右四味切。
以水一斗。
煮取四升。
去滓。
溫服一升,日二三服。
有熱如狂者,加黃芩二兩。
其人脈大來遲。
腹不滿。
自言滿者為無熱。不用黃芩。又茅花湯。療傷寒鼻衄不止主之方。
茅花一大把。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即差。若無茅花。取茅根代之亦可。又麥門冬湯。
療傷寒身熱,衄血,嘔逆主之方。
麥門冬、石膏、寒水石各三兩、甘草二兩、桂心一兩。
右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傷寒煩渴方九首】
《病源》此由陰氣少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少陰病惡寒而踡,時自煩欲去其衣被者,可治也。
病脈已解而反發煩者,病新差又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即愈,少陰病脈微細而沉,但欲臥,汗出不煩欲自吐,五六日利後,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發汗後下之脈平而少煩。此新虛不勝穀氣故也。又傷寒渴者,由熱氣入於藏。
流於少陰之經。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並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汗出惡寒身熱,大渴不止,欲飲水一二斗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知母六兩、石膏、粳米各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
右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去米,內諸藥。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忌海藻、菘菜(出第十卷中。《小品》同)。
又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方。
豬苓一兩(去皮)、茯苓一兩、阿膠一兩(炙)、滑石一兩(碎,綿裹)、澤瀉一兩。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內阿膠令烊銷,溫服七合,日三服。
忌醋物(《千金翼》同。出第五卷中)。
范汪栝樓湯,主渴飲方。
栝樓根內黃脈少者,三兩。
右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先以青淡竹瀝一升,合水二升,煮好銀二兩,減半去銀,先與病人飲之訖,須臾後乃服栝樓湯。
其銀汁須冷服(出第二十卷中)。
《千金》療傷寒後,結熱在內,煩渴,青葙子丸方。
青葙子五兩、龍膽三兩、黃芩一兩、梔子仁一兩、苦參一兩、黃檗二兩、栝樓一兩、黃連二兩。
右八味,搗篩為末,蜜丸,先食服如梧子七丸,飲下日三,不知稍增。
忌豬肉、冷水(《集驗》同。出第九卷中)。
深師黃芩人參湯,療傷寒吐下後,內外有熱,煩渴不安方。
黃芩、人參、甘草、桂心、生薑各二兩、大棗十五枚(擘破)。
右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徐徐服。
忌菘菜、海藻、生蔥等物。
又療傷寒,除熱止渴,欲飲水,栝樓根湯方。
黃芩三兩、人參二兩、桂心二兩、大黃二兩、栝樓根三兩、芒消二兩、甘草二兩(炙)。
右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飲一升,須臾當下,不下,複飲一升,得下止,勿複飲,湯藥力勢歇,乃可食糜耳。
一方用生薑二兩。
忌海藻、菘菜、生蔥、油膩等物。又療傷寒下後,除熱止渴,五味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去心)、五味子、人參、甘草(炙)、石膏(碎)、各一兩。右五味,搗篩,三指撮水一升二合,煮令沸,得四合盡服。
忌海藻、菘菜(並出第十四卷中)。
《古今錄驗》黃龍湯,療傷寒十餘日不解,往來寒熱,狀如溫瘧,渴胸滿、心腹痛方。
半夏半升(洗)、生薑三兩、人參三兩、柴胡半斤、黃芩三兩、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服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嘔而渴,去半夏加栝樓根四兩,服如前。
忌羊肉、餳、海藻、菘菜等物(出第三卷中。此本張仲景《傷寒論》方)。
又高堂丸,療傷寒苦渴,煩滿欲死,令極飲水法方。
大黃二分、消石三分(熬)、釜底墨一分、灶突中墨一分、黃芩一分、梁上塵一分、灶中黃土一分、麻黃二分(去節)。
胡洽用芒消無黃土。右八味篩末,蜜和如彈丸大,取一丸著一盞水中,盡用服之,即自極飲水,汗出得熱除矣。
一名黑奴丸,一名駐車丸。
並療溫瘧神良(並出第二卷中。此方第一卷用小麥黑奴名黑奴丸)。
【傷寒癖實及宿食不消方二首】
《病源》此謂被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熱不解,腹滿而痛,此為胃中有乾糞,挾宿食故也。
或先患寒癖,因有宿食,又感於傷寒,熱氣相搏,故宿食不消也(出第八卷中)。
深師駃豉丸,療傷寒留飲,宿食不消,一名續命丸方。
黃芩五兩、大黃五兩、梔子仁十六枚、黃連五兩(去毛)、豉一升(熬)、甘遂三兩(太山者)、麻黃五兩(去節)、芒消二兩、巴豆一百枚(去皮及心,熬,研)。
右九味,搗篩,白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以吐下為度。
若不吐利加二丸。
一本有杏仁七十枚。
忌豬肉、冷水、蘆筍等(出第十四卷中。范汪同)。
《古今錄驗》續命丸,療傷寒及癖實痰飲百病方。
大黃五兩、黃連一兩、麻黃五兩(去節)、甘遂三兩(熬)、黃芩二兩、芒消二兩(研)、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熬)、巴豆一百枚(去心,熬,研)、豉一升(熬)。
右九味,搗篩,蜜和丸,得傷寒一日服一丸,如小梧子大,二日二丸,至六七日六七丸,但吐下得汗愈。
若水澼及痰實,服三五丸,日二。
忌豬肉、冷水、蘆筍(范汪、《延年》、《刪繁》同。出第三卷中)。
【傷寒春冬咳嗽方三首】
《病源》此由邪熱客於肺也。
上焦有熱,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肺為之浮,肺主於咳,水氣乘之,故咳嗽(出第八卷中)。
《小品》射干湯,主春冬傷寒,秋夏中冷咳嗽,曲拘不得氣息,喉鳴啞失聲,乾嗽無唾,喉中如哽者方。
射干二兩、半夏五兩(洗)、杏仁二兩(去皮尖兩仁)、乾薑二兩(炮)、甘草二兩(炙)、紫菀二兩、肉桂二兩、吳茱萸二兩、當歸二兩、橘皮二兩、麻黃二兩(去節)、獨活二兩。
右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始病一二日者可服此湯,汗後重服勿汗也。
病久者初服可用大黃二兩。
初秋夏月暴雨冷,及天行暴寒,熱伏於內,宜生薑四兩代乾薑,除茱萸,用枳實二兩炙。
忌羊肉、海藻、菘菜、餳、生蔥(出第六卷中)。
《古今錄驗》下氣橘皮湯,療春冬傷寒,秋夏冷濕咳嗽,喉中鳴聲,上氣不得下,頭痛方。
橘皮、紫菀、麻黃(去節)、杏仁(去雙仁尖皮)、當歸、桂枝、甘草(炙)、黃芩各三分。
右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不差,重合之。
忌海藻、菘菜、生蔥(出第三卷中)。
《延年》療傷寒骨節疼,頭痛,眼睛疼,咳嗽,知母湯方。
知母二兩、貝母三兩、乾葛三兩、芍藥三兩、石膏四兩(碎,裹)、黃芩三兩、杏仁一兩(去皮尖及雙仁)、梔子仁三兩(擘)。
右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為三服。
如人行八九里,再服,忌蒜、麪七日(出第九卷中)。
【傷寒攻目生瘡兼赤白翳方六首】
《病源》目者,藏腑之精華,肝之外候也。
傷寒熱毒壅滯,熏蒸於肝,上攻於目,則令目赤腫痛。
若毒氣盛者,眼生翳膜。
又肝開竅於目,肝氣虛熱,乘虛上衝於目,故目赤痛,重者生瘡翳白膜息肉(出第八卷中)。
《肘後》療傷寒大病後,熱毒攻目方。
煮蜂房以洗之,日六七度(張文仲同)。
又方冷水漬青布以掩目(張文仲同)。
又療熱病後生翳方。燒豉二七粒,末。
內管中以吹之(並出第二卷中。文仲、《備急》同)。
《小品》漏蘆連翹湯,療傷寒熱毒,變作赤色癰疽、丹疹、腫毒,及眼赤痛生障翳,悉主之方。
兼療天行。
漏蘆二兩、連翹二兩、黃芩二兩、麻黃二兩(去節)、白歛二兩、升麻二兩、甘草二兩(炙)、大黃三兩(切)、枳實三兩(炙)。
右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相去二食頃更服。
熱盛者可加芒消二兩。
忌海藻、菘菜等物(《千金》同)。又秦皮湯,療毒病衝眼,忽生赤翳,或白,或腫膚起,或赤痛不得視光,痛入心肝或眼外浮腫如吹汁出,生膜覆珠子方。
秦皮二兩、前胡二兩、常山二兩、黃芩二兩、升麻二兩、芍藥二兩、白薇二兩、枳實二兩(炙)、大黃三兩、甘草二兩(炙)。
右十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二食頃更服。若盛熱者,可加芒消二兩。
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出第六卷中。一方加蕤仁一兩,梔子仁半兩)。
張文仲秦皮湯,主傷寒病熱,毒氣入眼,生赤脈、赤膜、白膚、白翳者,及赤痛不得見光,痛毒煩惱者神效方。
秦皮、升麻、黃連各一兩。右三味切,以水洗去塵,用水四升,煮取二升半。
冷之,分用三合,仰眼,以綿繞筯頭,取湯以滴眼中,如屋漏狀,盡三合止,須臾複用,日五六遍乃佳。
忌豬肉、冷水(出第二卷中)。
【傷寒口瘡方二首】
《病源》夫傷寒,冬時發其汗,必吐利,口中爛生瘡,以其熱毒在藏,心脾煩壅,表裡俱熱,熱不已,毒氣熏於上焦,故令口舌乾燥生瘡也(出第七卷中)。
深師療傷寒熱病口瘡,黃檗蜜方。
黃檗(削去上皮,取裡好處,薄斜削)。
右一味,以崖蜜半斤極消者,以漬檗一宿,唯欲令濃,含其汁,良久吐之,更複如前。若胸中熱有瘡時,飲三五合尤良。
又療傷寒口瘡爛者,升麻湯方。升麻一兩、甘草一兩(炙)、竹葉(切)五合、麥門冬三分(去心)、牡丹一分、乾棗二十枚(擘)。
右六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五服,含稍稍咽之為度。
忌海藻、菘菜、胡荽等(並出第十四卷中)。
【傷寒手足欲脫疼痛方七首】
《病源》此由熱毒氣從內而出,循經絡攻於手足也。
人五藏六腑井滎俞,皆出於手足指,故毒從藏腑而出也(出第八卷中)。
范汪療傷寒熱病,手足腫欲脫方。
生牛肉裹之,腫消痛止(出第三十卷中。深師同)。
崔氏療傷寒手足熱疼欲脫方。取羊屎煮汁淋之,差止。
亦療時疾,陰囊及莖腫。
亦可煮黃檗洗之(《肘後》、深師、《集驗》、《千金》、《備急》並同。出第一卷中)。
《集驗》療毒熱攻手足,腫疼欲脫方。濃煮虎杖根,適寒溫以漬手足,入至踝上一尺(兼療天行。范汪、《肘後》、《千金》同)。
又方酒煮苦參以漬之(范汪、《千金》、《集驗》同。並出第二卷中)。
《千金》療毒熱病攻手足腫,疼痛欲脫方。
煮馬糞若羊糞汁漬之,豬膏和羊糞塗之亦佳(范汪、《集驗》、《肘後》同)。
又方取常思草絞取汁以漬之,一名蒼耳(范汪、《集驗》、《肘後》同。出第十卷中)。
《備急》療熱病手足腫欲脫者方。
兼主天行。
以稻穰灰汁漬之佳(《集驗》、《千金》、《肘後》同。出第一卷中)。
【傷寒虛羸方四首】
《病源》其人血氣先虛,複為虛邪所中,發汗吐下之後。
經絡俱損傷,陰陽竭絕,熱邪始散,真氣尚少,五藏猶虛,穀神未複,無津液以榮養,故虛羸而生病焉(出第八卷中)。
《集驗》療傷寒虛羸少氣,氣逆苦嘔吐方。
石膏一升(碎、綿裹)、竹葉二把、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半夏一升(洗)、生薑四兩、甘草二兩(炙)。
右七味切,以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一升,米熟去米,飲一升,日三服。
忌海藻、菘菜、羊肉、餳(出第三卷中)。
又生地黃湯,療傷寒有熱,虛羸少氣,心下滿,胃中宿食,大便不利方。
生地黃三斤、大黃四兩、大棗二十枚(擘)、甘草一兩(炙)、芒消二合。
右五味,合搗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絞取汁,分再服。
忌海藻、菘菜(出第二卷中)。
《千金》療傷寒虛羸少氣嘔吐,竹葉石膏湯方。
石膏一升(碎,綿裹)、竹葉二把、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一升,煮米熟,去米飲一升,日三服。
忌海藻、菘菜、羊肉、餳(出第十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張文仲梔子豉湯,療吐下後,虛羸欲死方。
梔子一十枚、豉四合(綿裹)。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內豉,又煮三四沸,去滓,分再服(支同,此出姚萬第二卷中。《集驗》、《備急》同,各用梔子十四枚)。
【傷寒不得眠方四首】
《病源》夫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
陰主夜,夜主臥,謂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矣。
今熱氣未散,與諸陽並,所以陽獨盛,陰偏虛,雖複病後,仍不得眠者,陰氣未複於本故也(出第八卷中)。
仲景《傷寒論》療傷寒發汗若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劇則反覆顛倒,心內若痛懊憹者,屬梔子豉湯證方。
肥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綿裹)。
右二物,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去滓,內豉,更煮取一升半,去豉,分溫再服,得吐止後服。
《肘後》療大病差後,虛煩不得眠,腹中疼痛懊憹,烏梅豉湯方。
豉七合(綿裹)、烏梅十四枚(擘)。
右二物,以水四升,煮烏梅取二升半,內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溫分再服。
無烏梅用梔子四枚。又半夏茯苓湯方。
半夏三兩(洗)、秫米一升、茯苓四兩。
右三味切,以千里流水一石,揚之萬遍,澄取二斗,合煮諸藥,得五升,去滓,溫分五服。
忌羊肉、餳、酢等物(並出第一卷中)。
深師酸棗湯,療傷寒及吐下後心煩乏氣,晝夜不眠方。
酸棗仁四升、麥門冬一升(去心)、甘草二兩(炙)、蝭母二兩(知母也)、茯苓二兩、芎藭二兩、乾薑三兩。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六升,煮酸棗取一斗,去棗內藥,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
忌海藻、菘菜、大醋(出第十四卷中)。
【傷寒小便不利方九首】
《病源》傷寒發汗後,而汗出不止,津液少,胃中極乾,小腸有伏熱,故小便不通也(出第八卷中)。
仲景《傷寒論》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
或咳,或小便自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方。茯苓三兩、白芍藥三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白朮三兩、生薑三兩(去皮)。
右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乾薑一兩。
若小便自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
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
忌酢、豬肉、桃李、雀肉等(出第六卷中。深師同。兼主天行大效)。
又傷寒六七日,已發汗而複下之,胸脅滿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未解也,必小柴胡桂薑湯主之方。
柴胡半斤、桂心三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栝樓根四兩、乾薑二兩。右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
初一服微煩,後汗出便愈。忌生蔥、海藻、菘菜(出第四卷中)。
又療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湯主之方。
茵陳六兩、肥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去皮,酒洗,破三片)。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二升,去滓,內二物,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日三,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沫,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出第五卷中。張文仲、《千金》並同)。又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方。芍藥、生薑(切)、白朮、茯苓各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個(擘)。
右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
忌海藻、菘菜、酢、桃李、雀肉等。
《肘後》療小腹滿,不得小便方。
兼療天行。
細末雄黃,蜜和為丸如棗核,內溺孔中,令入半寸(出第二卷中。文仲同)。
《千金翼》療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方。
甘草十分(炙)、枳實十分(炙)、柴胡十分、芍藥十分。右四味,搗,細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嗽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利。胸中悸者,加桂心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二升,取三升,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之,取一升半,分再服。
忌海藻、菘菜(仲景、范汪同。出第十卷中)。崔氏療傷寒熱盛,小便不利,滑石湯方。
兼療天行。
滑石屑二兩、葶藶子一合(熬)。
右二物,以水二升,煮取七合,去滓,頓服之。
又方搗生蔥敷臍下橫紋中,燥則易之。
又瞿麥湯方。
瞿麥三兩、甘草三兩(炙)、滑石四兩、葵子二合半、石葦三兩(去毛令盡)。
右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忌海藻、菘菜(並出第一卷中。《古今錄驗》同)。
【傷寒下痢及膿血黃赤方一十六首】
《病源》傷寒病若表實裡虛,熱氣乘虛而入,攻於腸胃,則下黃赤汁。
若溫毒氣盛,則腹痛壯熱,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
若寒毒入胃,則腹滿身熱下清穀。
下清穀者,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表裡俱虛故也。
傷寒六七日下利,便發熱而痢,其人汗出不止者死,但有陰無陽故也。
下利有微熱,其人渴,脈弱者,今自愈。
脈沉弦者,下重,其脈大者,為未止,脈微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少陰病八九日,而一身手足盡熱,熱在膀胱,必便血下利,脈反浮數,尺中自澀,其人必圊膿血。
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欲踡,手足溫者,可療,陽明病下利,其人脈浮大,此皆為虛弱強下之故也。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其人脈反實者死(出第八卷中。張仲景《傷寒論》陽明無下利證不可下。
或有云下利,其脈浮大者,此皆為虛,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而腸鳴,當溫之,與水即噦)。
仲景《傷寒論》傷寒本自寒下,醫複吐之下之不解者,寒格更逆吐下。
食入還吐出者,屬乾薑黃連人參湯主之方。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三兩。右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之。
忌豬肉、冷水等(出第六卷中)。
又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屬葛根黃連湯方。
根八兩、黃連三兩(金色者)、黃芩三兩(切)、甘草二兩。
右四味切,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掠去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分再服。
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出第七卷中)。
《肘後》療傷寒若下膿血者,赤石脂湯方。
赤石脂二兩(碎)、乾薑二兩(切)、附子一兩(炮破)。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
後臍下痛者,加當歸一兩,芍藥二兩,用水六升煮。
忌豬肉(范汪、張文仲同)。
又主下利不能食者,兼療天行,黃連丸方。黃連一兩、烏梅二十枚(炙燥)。
右二味,搗末,臘如博棋子一枚,蜜一升,於微火煎,令可丸如梧子,一服十五丸,日三。
忌豬肉、冷水(出第一卷中)。
又白通湯,療傷寒泄痢不已,口渴不得下食,虛而煩方。
大附子一枚(生,削去黑皮,破八片)、乾薑半兩(炮)、甘草半兩(炙)、蔥白十四莖。
右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溫分再服。
渴微嘔心下停水者,一方加犀角半兩,大良。
忌海藻、菘菜、豬肉(范汪同。出第十四卷中。張仲景《傷寒論》白通湯惟主少陰下利。
厥逆無脈,乾躁而煩者,白通加豬膽湯主之。本無甘草,仍不加犀角)。
范汪療傷寒,腹中微痛不止,下利,秦皮湯方。
秦皮三兩、黃連四兩、白頭翁二兩、阿膠三兩。
右四味,咀三味,以水八升,煮得二升,絞去滓,內膠令烊,適寒溫,先食飲七合,日二服。
忌豬肉、冷水。
又豉薤湯,療傷寒暴下,及滯利腹痛方。
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
右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漉去滓,分為再服,不差複作。
又蕙草湯,療傷寒除熱止下利方。
蕙草二兩、黃連四兩、當歸二兩。
右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得二升,適寒溫,飲五合,日三。
忌豬肉、冷水等物。
又療傷寒下利,脈微,足厥冷,通草湯方。
通草一兩、乾薑一兩、枳實四兩(炙)、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炮令裂,破)。
右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適寒溫飲五合,日三,不差稍加至七合。
忌豬肉(並出第三十卷中)。
《小品》犀角湯,療熱毒下黃赤汁,及赤如腐爛血,及赤滯如魚腦,腹痛壯熱,諸藥無效方。
黃檗一兩半、黃芩一兩半、白頭翁一兩、黃連二兩、當歸一兩、牡蠣一兩半(熬)、犀角屑半兩、艾葉半兩、石榴皮一兩半、桑寄生一兩、甘草一兩(炙)。
右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出第六卷中(《古今錄驗》同)。
《集驗》療傷寒後,下利膿血,檗皮湯方。黃檗二兩、黃連四兩、梔子仁十四枚(擘)、阿膠一兩(炙)。
右四味切,以水六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內膠令烊,溫分再服。
忌豬肉、冷水(范汪同。出第二卷中)。
《千金翼》熱利下重,白頭翁湯主之方。
白頭翁二兩、黃檗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切)。
右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服一升,不愈更服。
忌豬肉、冷水(范汪同。出第十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崔氏療傷寒後,赤白滯下無數,阮氏桃華湯方。
赤石脂八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粳米一升、乾薑四兩,冷多滯者加四兩(切)。
右三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服一升。
不差複作。
熱多則帶赤,冷多則帶白(《千金翼方》不同,加減稍別。《傷寒論》、《千金》、范汪同。張仲景《傷寒論》煮湯和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
又療傷寒熱利,黃連丸方。
黃連三兩(去毛)、當歸三兩、乾薑二兩、赤石脂二兩(切)。
右四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三十丸,日三。
叔尚書以療熱痢,是歲傳與東都當方諸軍營,及夏口戌人發者數千餘人,余時亦複用之,亦佳。
但時用之,不及諸湯速耳。當服百丸許乃斷。忌豬肉、冷水(並出第一卷中)。
張文仲陶氏傷寒下利,豉薤湯方。
豉一斤(綿裹)、薤白一握、梔子十四枚(擘破)。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分三服。《小品》云:此方主溫毒,乃傷寒內虛外熱,攻腸胃,下黃赤汁,及如爛肉汁,並去赤滯、下伏氣腹痛,諸熱毒悉主之。
水四升,先煮梔子、薤白令熟,內豉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備急方》同)。
又療傷寒下利惡血不止,犀角湯方。乾薑一兩、犀角一兩(末)、地榆一兩、蜜二合。
右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蜜更煮至一升,分三服,自愈。
此治熱毒蠱利(《千金》同。並出第十五卷中)。
【傷寒瘡方一十首】
《病源》凡得傷寒及天行熱病,日數較多,腹內有熱,又人食少,腸胃空虛,三蟲行作求食,食人五藏及下部也。
病之候,齒齗無色,舌上盡白,甚者唇裡有瘡,四肢沉重,忽忽喜眠,如此皆為蟲食其肛,肛爛見五藏則死。
當數看其上唇內,有瘡唾血,唇內如粟瘡者,則心內懊憹痛,此蟲在上,食其五藏;
下唇內生瘡者,其人不寤,此蟲食下部,皆能殺人也(出第八卷中)。
《肘後》若病人齒齗無色,舌上白者,或喜眠憒憒,不知痛痒處,或下利,宜急療下部,不曉此者,但攻其上,不以為意,下部生瘡,蟲食其肛,肛爛見五藏便死。
燒馬蹄作灰細末,豬膏和,塗綿以導下部,日數度差。
又桃仁苦酒湯方。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及兩仁)、苦酒二升、鹽一合。
右三味,煮取六合,去滓,盡服之(並出第一卷中)。
深師療食下部,桃皮湯方。
桃皮二兩、槐子二兩、艾二兩、大棗三十枚(擘,一方用黃連)。
右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之。
又療蟲食下部方。
以泥作罌,以竹筒如指所,橫穿罌肚,筒一頭內下孔中,內如雞子艾燒之,人就罌口吹之,常令艾燒,強人可益艾甚良(《千金》同)。
又龍骨湯,治傷寒已八九日至十餘日,大煩渴熱盛,而三焦有瘡者多下,或張口吐舌呵吁,咽爛口鼻生瘡,吟語不識人,宜服此湯,除熱毒止痢神方。
龍骨半斤(碎)。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沉之井底令冷,服五合,餘漸漸進之,恣意如飲,尤宜老少,無味殆如飲水,亦斷下(文仲、《備急》、《千金》等同)。
又療傷寒及諸病之後,內有瘡出下部煩者,黃連犀角湯方。
黃連一兩(去毛)、烏梅十四枚(擘)、犀角三兩(屑)、青木香半兩。
右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忌豬肉、冷水等(並出第十四卷中)。
范汪療傷寒心中懊憹,下利,穀道中爛傷,當服懊憹散,以藥內穀道中,懊憹散方。
雚蘆十分、乾漆二分、萹蓄二分。
右三味,各異搗篩,粉粥飲服一錢匕,先食,日再服(《千金》同)。
又療懊憹,麝香散方。
麝香一分(研)、雄黃一分(研)、丹砂一分(研)、犀角一分(屑)、羚羊角一分(屑)、青葙子一分、黃連一分、升麻一分、桃仁一分(熬)、貝齒一分。
右十味,並搗合下篩,先食以小麥粥服錢五匕,服藥訖複以錢五匕綿裹以導穀道中,食頃去之,日三。
忌豬肉、冷水、生血等物(並出第三十三卷中)。
《小品》青葙子散,療熱病有;下部生瘡方。
青葙一兩、雚蘆四兩、狼牙三分、橘皮二分、萹蓄二分(切之)。
右五味,搗下篩,粥飲和合,服兩錢匕,日三,不知,稍增之(出第六卷中)。
《千金》同,有甘草一分。
張文仲療傷寒兼瘡,王叔和云︰其候口唇皆生瘡,唾血,上唇內有瘡如粟者,則心中懊憹痛,如此則此蟲在上,乃食五藏,若下唇內生瘡,其人喜眠者、此蟲在下,食下部方。
取雞子一枚,扣頭出白,與漆一合熟和,令調如漆,還內殼中,仰吞之。
食頃或半日,或下蟲,或吐蟲,劇者再服乃盡,熱除病愈。
凡得熱病,腹內熱,食少,三蟲行作求食,食人五藏及下部,人不能知,可服此藥,不爾蟲殺人(《集驗》、深師、《肘後》同)。
又方豬膽一具。
右一味,漬著半升苦酒中和之,煎三沸,三下三上,藥成可放溫,空腹飲一滿口,蟲即死,有人經用之驗(並出第二卷中。《千金》同)。
【傷寒陰陽易方八首】
《病源》傷寒陰陽易病者,是男人婦人傷寒病新差未平複,而與之交接得病者,名為陰陽易也。
其男子病新差未平複,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者,名陽易。
其婦人得病新差未平複,而男子與之交接得病者,名陰易。
若二男二女,並不相易。
所以呼為易者,陰陽感動,其毒度著於人,如換易也。
其病之狀,身體重,小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能舉,眼內生,四肢拘急,小腹痛,手足拳,皆即死。
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裡急,熱上衝胸,頭重不能舉,百節解離,經脈緩弱,血氣空虛,骨髓枯竭,便噓噓吸吸,氣力轉少,著牀不能動搖,起止仰人,或引歲月方死(出第八卷中)。
深師療婦人得溫病雖差平複,未滿一百日不可與交合,交合為陰易之病,病必拘急,手足拳皆死。
丈夫病以易婦人,名為陽易,速當療之可差,滿四日不可療也,宜令服此藥方。
乾薑四兩。
右一味,搗末,湯和,一頓服,溫覆汗得解,止,手足伸遂愈(范汪同。出第十四卷中)。
范汪豭鼠糞湯,療傷寒病後,男子陰易方。
薤一大把、豭鼠糞十四枚。
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盡飲之,溫臥汗出便愈。
亦理勞複(豭鼠屎,兩頭尖者是也。《肘後》薤作藍)。
又丹米湯,療傷寒病已後,男子陰易方。
丹米三兩。
右一味末,以薄酒和,盡飲之,溫覆汗出便愈。
亦隨人大小,不必三兩,自以意消息之。
又療交接勞複卵腫,腹中絞痛便絕死,竹皮湯方。
刮青竹皮一升。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五六沸,絞去滓,頓服立愈(《肘後》同)。
又療陰陽易,栝樓湯方。
栝樓根二兩。
右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分二服。
先以青淡竹瀝一升,合水二升,煮好銀二兩,減半去銀,先與病人飲之訖,須臾乃服湯,小便利即差。
栝樓湯、銀汁須冷服(與前療渴方同)。
《千金》曰︰昔者人得傷寒病,已差未健,詣華旉視脈,旉曰︰雖差尚虛未複,陽氣不足,勿為勞事,餘勞尚可,御內即死,臨死當吐舌數寸。
其妻聞其夫病除,從百餘里來省之,止宿交接,中間三日發病。
口舌出數寸而死。
病新差未滿百日,氣力未平複而以房室者,略無不死。
有士蓋正者,病愈後六十日,已能行射獵,以房室則吐涎而死。
及熱病房室,名為陰陽易之病,皆難療多死。
近者有士大夫,小得傷寒,差以十餘日,能乘馬行來。
自謂平複,以房室則小腹急痛,手足拘攣而死。
醫者張苗說,有婢得病後數十日,有六人姦之皆死。
婦人得病易丈夫,丈夫得病亦易婦人,療之燒裩散方,兼主溫病陰易也。
取女人中裩近隱處燒取灰。
右一物為散,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矣。
女人病可取男人裩如前法,酒水服(此本仲景方,《肘後》同)。
又療交接勞複,卵腫縮,腹中絞痛,便欲死者方。
取交接婦人衣服以覆男子(《肘後》同)。
又方取女人手足爪二十枚、女人衣中裳一尺,燒。
右二味末,以酒服,亦米汁飲服之(出第十卷中。《肘後》同)。
【傷寒勞複食複方二十五首】
《病源》傷寒病新差,津液未複,血氣尚虛,若勞動早,更複成病,故云複也。
若言語思慮則勞神,梳頭澡洗則勞力,勞則生熱,熱氣乘虛還入經絡,故複病也。其脈沉緊者,宜下之。
又食複,傷寒病新差,及大病之後,脾胃尚虛,穀氣未複,若食豬肉、腸、血、肥魚及油膩物,必大下利,醫所不能治也,必至於死。
若食餅餌、黍,飴脯、炙膾、棗栗諸果,牢強難消之物,胃氣虛弱,不能消化,必更結熱。適以藥下之,則胃氣虛冷,大利難禁,不下之必死,下之亦危,難救也,大病之後,多坐此死,不可不慎護也,夫病新差後,但得食糜粥,寧可少食令飢,慎勿飽,不得佗有所食,雖思之勿與,引日轉久,可漸食羊肉糜若羹汁,慎不可食豬、狗等肉(並出第八卷中)。
《廣濟》療傷寒因食勞復,頭痛壯熱,梔子湯方。
梔子十四枚(擘)、香豉一升(綿裹)、蔥白一握(切)、粟米三合、雄鼠屎二七枚(燒令煙絕,末)。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三合,去滓,內鼠屎,分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須利內芒消五分。
忌麪、炙肉、蒜等物(出第一卷中)。
深師療勞複,大青湯方。大青四兩、甘草二兩(炙)、阿膠二兩(炙)、香豉二兩。
右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五六,欲盡複作,常使有湯,渴便飲,無毒除熱止吐下。
傷寒一二日,上至十數日困篤,發汗熱不解,吐下後熱不除,止下痢甚良。
先煮大青、甘草,取四升,去滓,內膠、豉,膠消盡便漉去,勿令豉壞,當預漬膠令釋也。
忌菘菜、海藻(《集驗》、《肘後》、《千金》同)。
又方取雞子空殼碎之,熬令黃黑搗篩,熱湯和一合服之,溫臥取汗愈,雞子殼悉服之(《肘後》、崔氏同)。
又方取馬糞燒搗為散,冷酒服方寸匕良。三炊頃便驗,神良。又療傷寒差後勞複,葵子湯方。
葵子二升、梁米一升。
右二味,合煮作薄粥飲之,多多為佳,取汗立差(並出第十四卷中)。
范汪療傷寒病差,語言書疏坐起行步勞複方。
創青竹皮多多煮之,令厚濃,服三升汁則愈。又傷寒已愈,食飲多勞複,大黃豉湯方。
豉五合、甘草二兩(炙)、桂心二兩、大黃四兩、芒消半斤。
右五味,咀,以水六升,煮得二升,去滓,先食適寒溫飲一升,日再,忌海藻、菘菜、生蔥等物。
又療傷寒差已後,飲食勞複,梔子湯方。
梔子十四枚、豉一升、桂心二兩、麻黃二兩、大黃二兩。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掠去沫,內餘藥,更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當小汗及下利。
忌生蔥(並出第三十四卷中)。
《千金》療傷寒溫病後勞複,或食飲,或動作,梔子石膏湯方。
梔子仁三七枚(擘)、石膏五兩(碎)、鼠屎尖頭者二十枚、香豉一升(綿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療勞複,或因洗手足,或梳頭,或食等勞複方。
取洗足手汁,飲之一合,即愈。
又方取頭垢如棗核大,吞一枚。
又方取飯燒為末,飲進一升(《肘後》同)。
又療大病已差勞複者,枳實梔子湯方。
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枚(擘)。
右二味,以酢漿一斗,先煎取六升,煮藥取三升,內豉一升,煎五六沸,去滓,分再服。
覆取汗。
如有宿食者,內大黃如棋子一枚(范汪、《救急》、《集驗》並同。
出第十卷中。
張仲景《傷寒論》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
又療勞複垂死者方。暖湯三合冼四五歲女子陰,取汁內口中服則愈。
男兒亦得,起死人方。
又療食勞方。
麴一餅,煮取汁服之。
又療食勞方。
杏仁五十八枚,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則差。
又方燒人糞灰,水服之方寸匕。
又療傷寒差後,更頭痛、壯熱、煩悶者方。
服黃龍湯三合,日三服。
又欲令病人不複者方。
燒頭垢如梧子大,服之(並出第十卷中)。
崔氏療傷寒勞複鼠屎湯方。
梔子二七枚(擘)、豉五合、鼠屎兩頭尖者二七枚。
右三味,以漿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數試異驗(出第一卷中)。
《古今錄驗》梔子湯,療傷寒勞複方。
梔子十四枚(擘)、麻黃二兩(去節)、大黃二兩、豉一升(綿裹)。
右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深師、《肘後》同)。
又療傷寒勞複,鼠屎湯方。
鼠屎二十一枚、豉一升(綿裹)、梔子二枚(擘)、大黃三兩(切)。
右四味,以水五升,煎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微取汗,應小鴨溏下(《千金》同)。
又療病新差早起及食多勞複,鼠屎豉湯方。
鼠屎兩頭尖者二十一枚、香豉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盡服之,溫臥令小汗(《千金》同)。
又療食不消勞複脈實者,鼠屎梔子豉湯方。
豉二升(綿裹)、鼠屎二十一枚、梔子七枚(擘)、麻黃三兩(去節)。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服七合,汗微出,日三服(《千金》麻黃作大黃)。
又療傷寒已愈,食飲多複發者方。
豉五合(綿裹)、甘草二兩(炙)、大黃四兩、芒消半兩。
右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飲一升,日再。
忌菘菜、海藻等(范汪同)。
又療傷寒差令不複,白芷散方。
白芷十二分、白朮十分、防風八分、栝樓五分、桔梗四分、細辛三分、附子二分(炮,去皮)、乾薑二分、桂心二分。
右九味,搗篩為散,以粳米粥清服一錢匕,食已,服二錢,小兒服一錢,常以雞子作羹,吃粳米飯,多少與病人食之,亦未必常有雞子羹、粳米飯。
如服藥訖,即扶起令行步,仍擳頭洗手面,食輒服之,勞行如前,則不複。
浩云數用佳。
忌豬肉、桃李、雀肉、胡荽、蒜、青魚、酢、生蔥、生菜(范汪同,出第三卷中。一方有人參三分)。
【傷寒百合病方七首】
《病源》傷寒百合病者,謂無經絡,百脈一宗,悉致病也。
皆因傷寒虛勞,大病之後不平複,變成斯病也。
其狀意欲食,複不能食,常默默欲得臥,複不得臥,欲出行,而複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時,聞飲食臭,或如強健人,而欲臥複不得眠,如有寒,複如無寒,如有熱,複如無熱。
至朝口苦,小便赤黃。百合之病,諸藥不能療,得藥則劇,而吐利,如有神靈所加也。
身形如和,其人脈微數,每尿輒頭痛,其病六十日乃愈。
若尿時頭不痛,淅淅然如寒者,四十日愈。
若尿時快然但眩者,二十日愈。
其証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一月日複見,其狀惡寒而嘔者病在上焦也。
二十三日當愈。其狀腹滿微喘,大便硬,三四日一大便,時複小溏者,病在中焦也,六十三日當愈。
其狀小便淋瀝難者,病在下焦也,四十三日當愈。
各隨其證,以療之耳(並出第八卷中)。
仲景《傷寒論》療百合之病,諸藥不能療,若得藥則劇而吐痢,如有神靈所加也。
身體仍和,脈微數,每尿時輒頭痛,六十日乃愈。
尿時頭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
尿時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
其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一月複見者,悉療之。
又發汗已更發者,百合知母湯主之方。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兩。
右二味,以泉水洗,先漬百合經一宿,上當白沫,瀉卻其汁,更以好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置之一處,別以泉水二升,煮知母取一升,去滓,二味汁相和,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之(《小品》、《千金》同)。
又下之已更發者,百合滑石代赭湯主之方。
百合七枚(擘以泉水漬一宿,上當白泔出,去之)、滑石三兩(碎)、代赭如彈丸一枚(碎)。
右三味,先以泉水二升,煮百合取一升,去滓,置一廂,又以泉水二升,煮和二味,取一升,去滓,合煎,取一升半,分再服(《千金》、《小品》同)。
又吐之已更發者,百合雞子湯主之方。
百合七枚。
右一味,依前法,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扣雞子一枚,取中黃,內百合湯攪,令調溫,再服之(《千金》同)。
又不吐不下不發汗,病形如初,百合生地黃湯主之方。百合七枚。
右一味,依前法漬,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生地黃汁一升,二味汁相和,煮取一升半,溫分再服。
一服中病者,更勿服也,大便當出惡沫(《千金》、《小品》並同)。
又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
以漬百合水洗身法,其後《千金方》中一味是,後服栝樓牡蠣散,其次則是(並出第十七卷中)。
《小品》凡百合病見於陰而以陽法攻之,其陰不得解也,複發其汗,此為逆,其病難治。
見於陽而以陰法攻之,其陽不得解也,複下之,其病不愈。
《千金》百合病經一月不解變成渴者方。
百合根(切)一升。
右一味,以水一斗,漬一宿,以汁洗病人身也。
洗身訖,食白湯餅(今餺飥也),勿與鹽豉也。
渴不差,可用栝樓根並牡蠣等份為散,飲調方寸匕,日三服(《小品》、張仲景方同)。
又療百合病變而發熱者方。
滑石三兩、百合根一兩(炙)。
右二味末之,飲下方寸匕,日三。
微利者止勿服之,熱即除。
一本云︰治百合病小便赤澀,臍下堅急。
又百合病變腹中滿痛者方。
但服百合根,隨多少熬令色黃,末之,飲調方寸匕,日三,滿消痛止(《小品》同。並出第十卷中)。
【傷寒狐惑病方四首】
仲景《傷寒論》狐惑之病,其氣如傷寒,嘿嘿但欲臥,目瞑不得眠,起臥不安,蝕於喉咽者為惑,蝕於陰者為狐。
狐惑之病,並惡飲食,不欲聞飲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其聲嗄,蝕於下部其咽乾。
蝕於上部,瀉心湯主之;
蝕於下部,苦參湯淹洗之;蝕於肛外者,雄黃熏之。
又瀉心湯兼療下利不止,心中愊愊堅而嘔,腸中鳴者方。
半夏半升(洗)、黃芩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黃連一兩、甘草四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服一升,日三服。
忌豬肉、冷水、菘菜、海藻、羊肉、餳(《千金》同。出第六卷中)。
又雄黃熏法,兼主病。
雄黃一物,研末,以兩筒瓦合之燒,以熏下部。
《千金》療狐惑,薰草黃連湯方。
黃連四兩(去皮)、薰草四兩。
右二味切,以白漿一斗漬之一宿,煮取二升,去滓分為二服。
忌豬肉、冷水(《小品》同)。
又其人脈數無熱,微煩,嘿嘿但欲臥,汗出,得之三四日,眼赤如鳩眼者,得之七八日,其四眥黃黑。
能食者,膿已成也,療之方。
以赤小豆三升漬之,令生牙足複乾之,加當歸三兩,為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小品》同。出第十卷中。此本仲景方)。
凡病形不可炙,因火為邪,散走血脈,傷脈尚可。
傷藏則劇,井輸穴腫,黃汁自出。
經絡外爛,肉腐為癰膿,此為火疽(七居反),醫所傷也。
凡微數之脈,慎不可炙,因火為邪,即致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複也。
右迪功郎充兩浙東路提舉茶鹽司幹辦公事張是校勘重訂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第二卷終
【重訂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第三卷目錄(天行二十一門)】
天行病發汗等方四十二首
天行病方七首(許仁則)
天行嘔逆方七首
天行嘔啘方七首
天行喉咽痛方二首
天行衄血方四首
天行口瘡及口乾苦方四首
天行咳嗽方五首
天行發斑方三首
天行發瘡豌豆疱瘡方一十三首
天行虛煩方二首
天行狂語方三首
天行熱毒攻手足方五首
天行大小便不通脹滿澀方四首
天行熱痢及諸痢方四首
天行瘡方八首
天行陰陽易方二首
天行虛羸方二首
天行後禁忌方二首
天行勞複食複方六首
天行差後勞發方五首(許仁則)
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第三卷宋朝散大夫守光祿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臣林億等上進新安後學程衍道敬通父訂梓男龍錫為光父仝校
【天行病發汗等方四十二首 】
《病源》夫天行時氣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者,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也。
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
一名時行傷寒。
此是節候有寒傷於人,非觸冒之過也。
若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小輕也;五月、六月陽氣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也;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小微也。
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然得時行病,一日在皮毛,當摩膏火炙愈。
不解者,二日在膚,可法鍼,服解肌散,汗出愈。
不解,三日,複發汗,若大汗則愈,不解者,止,勿複發汗也。
四日在胸,服藜蘆丸,微吐之愈;若病固,服藜蘆丸不吐者,服赤小豆瓜蒂散吐之即愈。
視病者尚未了了,複一法鍼之,當解。
不愈者,六日熱已入胃,乃與利湯下之愈。
百無不如意,但當諦視節度與病耳。
若食不消,病亦與時行病,俱發熱頭痛,食病,當速下之,時行病當待六七日下之。
時行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
熱在胃外而下之,則熱乘虛便入胃,然病要當複下去之,不得留於胃中也。
胃若實熱,致此為病,三死一生。
此輩皆多不愈,胃虛熱入爛胃也。
其熱微者赤斑出,劇者黑斑出。
赤斑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十死一生。
但論人有強弱,病有難易,攻效相倍耳。
病者過日,不以時下之,熱不得泄,亦胃爛斑出矣。
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言語,與人不相主當者,勿以火迫之,但以豬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當以新汲冷水,令強飲一升,若一升半,可至二升益佳,以指刺喉中吐之,隨手愈。
不即吐者,此病輩多不善,勿強與水,水停即結心下也,更當以餘藥吐之,皆令相主當者,不爾必危。
若此病不急以豬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矣。
亦可先以去毒物及法鍼之,尤佳。
其湯熨鍼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
《養生方導引法》云︰清旦初起,以左右手交互從頭上挽兩耳,舉,又引鬢髮,即流通,令頭不白,耳不聾。
又摩手掌令熱以摩面,從上下二七止,去汗氣,令面有光。
又摩手令熱,從體上下,名曰乾浴,令人勝風寒時氣,寒熱頭痛,百病皆愈。
又時氣病一日,太陽受病。
太陽為三陽之首,主於頭項,故得病一日,頭項腰脊痛。又時氣二日,陽明受病。
陽明主於肌肉,其脈絡鼻入目,故病二日,內熱鼻乾,不得眠。
夫諸陽為表,表始受病皮膚之間,故可摩膏火灸,發汗而愈。
又時氣病三日,少陽受病。
少陽脈循於脅,上於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熱而耳聾也。
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於藏,故可汗之而愈。
又時氣四日,太陰受病。
太陰為三陰之首,是知三日已後,諸陽受病訖,即傳之於陰,而太陰受病焉。
其脈主於咽嗌,故得病四日,腹滿而嗌乾,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
又云︰夫得病四日,毒在胸膈,故宜取吐。
有得病二三日,便心胸煩滿,此為毒氣已入。
或有五六日以上,毒氣猶在上焦者,其人有痰實故也,所以複宜取吐也。
又時氣病五日,少陰受病。
少陰脈貫腎絡肺,繫於舌本,故得病五日,口熱舌乾,渴而引飲,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
又時氣病六日,厥陰受病。
厥陰脈循陰器絡於肝,故得病六日,煩滿而囊縮也。
此為三陰三陽俱受病,毒氣入於腸胃,故可下而愈。
又時氣病七日,法當小愈,所以然者,陰陽諸經傳病竟故也。
今病不除者,欲為再經病。
再經病者,謂陰陽諸經重受病也。
又時氣病八九日以上不解者,或是陰陽諸經重受於病;或已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所經病不能除;或一經受病,未即相傳,致使停滯,累日病証不改者,故皆當察其証候而治之(並出第九卷中。士弱氏曰:七日傳經盡,再傳經必七日,蓋剝複之義耳)。
《廣濟》天行壯熱,煩悶發汗,麻黃湯方。
麻黃五兩(去節)、葛根四兩、梔子二七枚(擘)、蔥(切)、一升、香豉一升(綿裹)。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先煮麻黃、葛根三兩,沸去沫,內諸藥,煎取二升五合,絞去滓。
分為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五六里,更進一服,不利,覆取汗,後以粉粉身,忌風及諸熱食(第一卷中)。
《肘後》療天行一二日,麻黃解肌湯方。
麻黃一兩(去節)、升麻一兩、甘草一兩(炙)、芍藥一兩、石膏一兩(碎,綿裹)、杏仁三十枚(去尖雙仁)、貝齒三枚(末)。
右七味,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覆取汗,汗出則愈,便食豉粥補虛也。忌海藻、菘菜(《千金》同)。
又方麻黃二兩、黃芩、桂心各一兩、生薑三兩。
右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忌生蔥(張文仲同)。
又葛根解肌湯方。
葛根四兩、芍藥二兩、麻黃一兩(去節)、大青一兩、甘草一兩(炙)、黃芩一兩、石膏一兩(碎)、大棗四枚(擘)、桂心一兩。右九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相次服之,覆取汗差。
忌海藻、菘菜、生蔥、炙肉等(張文仲同)。
又療二三日以上至七八日不解者,可服小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炙)、黃芩三兩、生薑三兩、半夏半斤(洗)、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分三服,微覆取汗,半日便差。
如不除,更服一劑。忌海藻、菘菜、羊肉、餳(范汪、張文仲同。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又若有熱實,得汗不解,腹脹痛,煩躁欲狂語者,可服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大黃二兩、黃芩二兩、芍藥二兩、枳實四枚(炙)、半夏五兩(洗)、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擘)。
右八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當服微利。
忌羊肉、餳。
此方四首最第一,急疾須預有幸可得藥處,便不可不營之,保無傷死,諸小療為以防窮極者耳。
忌羊肉、餳(出第二卷中。同上)。
《刪繁》療天行三日外七日不歇,肉熱,令人更相染著,大青消毒湯方。
大青四兩、香豉八合(熬,綿裹)、乾葛、梔子各四兩、生乾地黃一升(切)、芒消三兩。
右六味切,以水五升,煮諸藥味,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芒消,分三服。
忌蕪荑、熱麪、酒、蒜等物(一方有石膏八兩)。
又療天行五日不歇,未至七日,皮肉毒熱,四肢疼痛彊,苦參吐毒熱湯方。
苦參八分、烏梅七枚、雞子三枚(取白)。
右三味,以酒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澄清,下雞子白攪調,溫去沫,分再服之,當吐毒熱氣出愈。
又療天行七日至二七日,藏腑陰陽毒氣,天行病欲歇而未歇,或因食飲勞複,心下脹滿煩熱,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切)一升、黃芩三兩、桂心二兩、甘草二兩(炙)、竹葉(切)一升(洗)、香豉一升(綿別裹)、蓴心一升、芒消三兩、尖鼠屎三七枚、乾葛一兩、麻黃三兩(去節)、石膏八兩(碎,綿裹)。
右十二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三服。
忌蕪荑、海藻、菘菜、生蔥等。
又療天行二七日外至三七日不歇,或寒或熱,來去,四肢羸瘦,飲食不能,腹中虛滿,熱毒不安,生地黃湯方。
生地黃(汁)一升、生麥門冬(汁)一升、赤蜜一升、人參二兩、白朮三兩、桂心一兩、甘草二兩(炙)、生地骨皮四兩、升麻三兩、石膏八兩(碎,綿裹)、蓴心一升。
右十一味細切,以水九升,煮諸藥味,取二升,去滓,下地黃汁,更煎三兩沸,分溫五服,晝夜一服。
忌蕪荑、生蔥、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物。
又療天行三七日至四七日,勞不歇,熱毒不止,乍寒乍熱,乍劇乍差,發動如瘧,鱉甲湯方。
鱉甲三兩(炙)、大青二兩、石膏八兩(碎,綿裹)、牡丹皮一兩、烏梅肉一兩、常山三兩、竹葉(切)一升、牛膝根三兩、甘草一兩、香豉一升(熬,綿裹)。
右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日三。
忌生蔥、生菜、鯉魚、海藻、菘菜、莧菜、蕪荑(一方有生天門冬、生地黃各切一升)。
《千金》療天行熱病五六日以上,宜服苦參湯方。
苦參三兩、黃芩二兩、生地黃八兩。
右三味切,以水八升,煎至二升,去滓,溫服半升,日再。忌蕪荑(出第九卷中)。
又凝雪湯,療天行毒病七八日,熱積胸中,煩亂欲死,起死湯方。
芫花一升。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漬故布薄胸上,不過再三薄,熱則除,當溫四肢護厥逆也(張文仲、《備急》、《古今錄驗》、深師、范汪並同。出第十卷中。通按:音臘,折也,推-也,又摺也。以故布摺方漬而搭胸上也)。
《千金翼》療天行脈浮緊,無汗而發熱,其身疼痛,八九日不解,其表証續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
宜服麻黃湯方(《千金翼》不療天行)。
麻黃三兩(去節)、桂心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枚(去尖皮兩仁)。
右四味切,以水九升,先煎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分服八合,取汗,不須飲粥,投此湯易得汗。
忌菘菜、海藻、生蔥(深師同。出第九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崔氏療時行數日而大下,熱痢時作,白通諸藥多不得止,吾思舊方多療傷寒後下痢耳,未有尚在數日,便兼除熱止下者也,四順湯熱,白通苦溫,故吾思作此湯,以救數十人,兼主傷寒,黃連龍骨湯方。
黃連三兩止利除熱、黃檗三兩止利除熱、熟艾如雞子一枚除熱毒止利、龍骨二兩止利除熱。
右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無不斷者。
忌豬肉、冷水。
又其年時行四五日,大下後或不下,皆患心中結滿,兩脅痞塞,胸中氣急,厥逆欲絕,心胸高起,手不得近,不過二三日,輒便死歿。
諸醫用瀉心湯,餘用大小陷胸湯,並不得療。
重思此或是下後虛逆,而氣已不理,而毒複上攻,毒氣相搏,結於胸中,縱不下者,毒已入胃,胃中不通,毒還衝上,複搏於氣,氣毒相激,故致此病。
療之當先理其氣,次下諸疾,思與增損理中丸方。
人參二兩、白朮二兩、甘草二兩(炙)、乾薑六分(炮)、栝樓根二兩、枳實四枚、茯苓二兩、牡蠣二兩(熬)。
右八味,末之,以蜜和為丸,服如彈子一丸,熟水下,不歇複服。
余時用此,效的神速。
下喉即折,續複與之,不過服五六丸,胸中豁然矣,用藥之速,未嘗見此。
然渴者,當加栝樓,不渴除之。
下者,當加牡蠣,不下勿用。
余因以告領軍韓康伯、右衛毛仲祖、光祿王道豫、靈臺郎顧君苗、著作商仲堪諸人,並悉用之,咸嘆其應速。
於時枳實乃為之貴。難者曰︰傷寒熱病,理中溫藥,今不解之以冷,而救之以溫,其可論乎?
余應之曰:夫今診時行,始於項彊勑色,次於失眠發熱,中於煩躁思水,終於生瘡下痢,大齊於此耳。
忌海藻、菘菜、酢物、桃李、雀肉等(《深師方》同)、。
又阮河南療天行七八日,熱盛不解,艾湯方。
苦酒三升、葶藶子二合(熬,搗)、生艾(汁,取一升,無生艾,熟艾、乾艾亦可用,無艾,可艾根搗取汁)。
右三味,煎得一升,頓服愈。
若有牛黃,內一刀圭尤良。
此宜療內有大熱也。
阮河南曰︰療天行,凡除熱解毒,無過苦醋之物,故多用苦參、青葙、艾、葶藶、苦酒、烏梅之屬,此其要也。
夫熱盛,非苦醋之物則不難愈,熱在身中,既不時治,治之又不用苦酢之藥,如救火不以水,必不可得脫免也。
又曰︰今諸療多用辛甜薑、桂、人參之屬,此皆貴價,難得常有,比行求之轉以失時,而苦參、青葙、葶藶子、艾之屬、所在盡有、除熱解毒最良,勝於向貴價藥也。
前後數參並用之,得病內熱者,不必按常藥次也,便以青葙、苦參、艾、苦酒療之,但稍與促其間耳,無不解(《千金》、《集驗》同。並出於第一卷中)。
又茵陳丸,療瘴氣、時氣及黃病、瘧等方。
茵陳二兩、大黃五兩、豉五合(熬令香)、常山三兩、梔子仁二兩、鱉甲二兩(炙)、芒消二兩、杏仁三兩(去尖皮熬)、巴豆一兩(去心皮,熬)。
右九味,搗篩,蜜和為丸,初得時氣三日內,平旦飲服,每服一丸,丸如梧子大。
如人行十里久,或吐、或利、或汗,如不吐及不利、不汗,更服一丸。
五里久不吐利汗,則以熱飲投之。
老小以意量減。
黃病、痰澼、時氣、傷寒、瘧、小兒驚熱欲發癇,服之無不差者,療瘴特神驗。
有人患赤白痢者,服之亦差。
春初有宿熱,依上法服之,取吐、利,當年不憂熱病。
忌莧菜、蘆筍、野豬肉、生蔥、生菜(出第二卷中。《千金》同)。
張文仲療天行,若已五六日不解,頭痛壯熱,四肢煩痛,不得飲食,大黃湯方。
大黃半兩、黃連半兩(去毛)、黃檗半兩、梔子半兩(擘)。
右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六七沸,內豉一升,蔥白七莖,煮取三升,分三服。
此許推然方,神良。
又療傷寒已五六日,頭痛壯熱,四肢煩疼,取汗,並宜老小。
忌豬肉、冷水(《小品》、《備急》同)。
又支太醫桃葉湯熏身法。
水一石,煮桃葉,取七斗,以薦席自圍,衣被蓋上,安桃湯於牀簀下,取熱自熏,停少時當雨汗,汗遍去湯,待歇速粉之,並灸大椎則愈。
又廩丘蒸法。
經云︰連發汗,汗不出者死,可蒸之,如中風法。
後以問張苗,苗云︰曾有人疲極汗出,臥單簟中冷,但苦寒踡,四日凡八過發汗,汗不出。
苗燒地排葉蒸之,則得大汗,被中傅粉極燥便差。
後用此法發汗得出療之(《備急方》同)。
又療天行熱毒垂死,破棺千金湯方。
苦參一兩。
右一味,咀,以酒二升半,舊方用苦酒煮取半升,去滓,並服,當吐如烊膠便愈,神驗(《肘後》同。《延年》治天行四五日,結胸滿痛,壯熱身痛。出第二卷中)。《延年秘錄》療天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水解散方。
麻黃四兩(去節)、大黃三兩、黃芩三兩、桂心二兩、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
右六味,搗篩為散,患者以生熟湯浴訖,以暖水和服方寸匕,覆取汗。
或利則便差,丁彊人服二方寸匕。忌海藻、生蔥、菘菜、生菜(《古今錄驗》同。
《千金》無黃芩、芍藥)。
又梔子湯,主天行一二日,頭痛壯熱,心中熱者方。
梔子三兩、黃芩三兩、豉一升(熬綿裹)、蔥白(切)一升、石膏四兩(碎,綿裹)、、乾葛四兩(切)。
右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服。
忌麪、酒,生冷等物。
又解肌湯,主天行病二三日,頭痛壯熱者方。
乾葛四兩、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二兩、黃芩二兩、甘草一兩(炙)、大棗十二枚(擘)、桂心一兩。
右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得汗愈。
忌海藻、菘菜、生蔥等(蔣孝璋處)。
又療欲似天行四五日,熱歇後,時來時往,惡寒微熱,不能食者,知母湯方。
知母二兩、枳實三兩(炙)、梔子仁三兩、豉一升(熬,別裹)。
右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里一服。
忌蒜麪。
又療天行五日,頭痛壯熱,食則嘔者,竹茹飲方。
竹茹二兩、生薑三兩、黃芩二兩、梔子仁二兩。
右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去滓,分溫三服。
忌蒜、熱麪等五日。
又療天行五六日,頭痛,骨節疼痛,腰痛,兼痢,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梔子仁三兩、芍藥三兩、豉一升(綿裹)。
右四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
忌物依前。
又柴胡湯,天行五六日,壯熱骨煩疼,兼兩脅,連心肋下,氣脹急硬,痛不能食,恐變發黃者方。
柴胡三兩、枳實三兩(炙)、栝樓三兩、黃芩三兩、梔子仁三兩、茵陳三兩、龍膽二兩、大黃三兩(切)。
右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三服。忌熱麪、蒜。(並出第九卷中)。
又竹茹飲,主痢後得天行病,頭痛三四日,食即嘔吐者方。
竹茹二兩、橘皮二兩、生薑四兩、人參二兩、蘆根(切)一升、粳米一合。
右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五六服,中間任食。
忌熱麪、生冷(張文仲處)。
又療天行熱病七八日成黃,面目身體悉黃。
心滿喘氣粗氣急者,茵陳丸方。
茵陳三兩、大黃五兩、梔子仁二兩、黃芩二兩、鱉甲二兩(炙)、常山二兩、芒消二兩、巴豆一兩(去皮心,熬)、升麻二升、豉三合(熬)。
右十味,搗篩,以蜜和為丸,如梧子大,患者飲服三丸,以得吐利則差。
忌莧菜、生蔥、生菜、野豬肉、蘆筍(出第十卷中)。
《救急》療天行熱氣頭痛,骨肉酸疼,壯熱等疾。
若初病一日在毛髮,二日在皮膚,三日在肌肉,必未得取利,旦宜進豉尿湯方。
豉一升、蔥白(切)一升、小便三升(童子者為佳)。
右三味,先熬豉及蔥白,令相得,則投小便,煮取一升,澄清,及熱頓服,或汗或利,但差則得。
如未歇,依前更進一劑,頻用有效。
又如不除,進柴胡湯方。
麻黃二兩(陳者,去節)、柴胡三兩、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乾葛三兩、石膏五兩(碎,綿裹)、蔥白根(切)一升(勿令有青處,青即熱,白即冷,一作桑根皮)、豉七合(綿裹,三沸出之)。
右八味切,以水九升,宿漬藥,明旦先煮麻黃令沸,掠去上沫,然後並諸藥煮取一升七合,分三服,服別相去三食頃,良久覆取汗,汗出以粉拭之,惡寒多加桂心一兩。
忌海藻、菘菜等。
又療天行病不即差,經四五日渴引飲,心上急強,手不得近,又不得眠,荒亂,此則是黃,不必得待刺黃始服藥,凡是心強氣急不得眠臥,服此湯吐即差,瓜蒂散方。
瓜蒂僅量一合(熬令似黃,勿令焦)、小豆一合(小弱量。通按:小弱量者,量人之強弱而增減也)。
右二味,搗篩為散,凡有病如前候,及天行病得四五日不歇,皆宜服此方,以漿飲五合,和散一錢匕服之,二食久必吐,不吐更與半錢匕,服吐畢即差。
中男以上,量意斟酌服之。
又天行病若大困,患人舌燥如鋸,極渴不能服藥者,宜服乾糞湯,一名破棺湯,解大熱方。
陳久乾人糞一大升。
右一味,以沸湯一大升,沃此糞一食久,澄清瀝取一升,頓服。
如渴不止者,又依前法更服。
此宜灸,從心厭骨向下一寸半,名巨闕,取患人中指節為寸,灸三十壯。
若無心厭骨,則以中指節前量,橫括心上,至歧骨上兩頭築著骨,當橫量下,以前一寸當中直下,則是巨闕也(士弱氏曰:同身寸以心鳩尾下至臍折算)。
《必效》療天行一二日者方。
麻黃一大兩(去節)。
右一味,以水四升,煮去沫,取二升,去滓,則著米一匙,及豉為稀粥,取強一升,先作生熟湯浴,淋頭百餘碗,然後服前粥,則厚覆取汗,於夜最佳。
又療天行病經七日以上,熱勢彌固,大便澀秘,心腹痞滿,食飲不下,精神昏亂恍惚,狂言浪語,脈沉細眾狀之中,一無可救,宜決計服此鱉甲湯方。
鱉甲二兩(炙)、細辛二兩、桂心二兩、白朮二兩、生薑四兩、吳茱萸二兩、白鮮皮二兩、附子一兩半(炮)、枳實二兩(炙)、茵陳二兩、大黃三兩(切)。
右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五里進一服。
忌生蔥、生菜、莧菜、豬肉、桃李、雀肉等。
又療天行十日以上,腹微滿,譫語,或汗出而不惡寒,體重短氣,腹滿而喘,不大便,繞臍痛,大便乍難乍易,或見鬼者,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厚朴半斤(炙)、陳枳實五枚(炙)、芒消三合。
右四味切,先以水一斗煮二味,取五升,去滓,內大黃,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消,煎令三兩沸,適寒溫分再服,得下者止,不下更服之(並出第三卷中。此張仲景《傷寒論》方)。
《古今錄驗》八毒大黃丸,療天行病三四日,身熱目赤,四肢不舉,產乳後傷寒,舌黃白,狂言妄語,亦療溫病已後,飛尸遁尸,心腹痛,隔上下不通,癖飲積聚,癰腫苦痛,溫中摩痛上諸毒病方。
藜蘆二分(炙)、大黃三分、朱砂五分、蜀椒四分、雄黃四分(研)、巴豆四分(去皮,熬)、桂心四分。
右七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麻子大,飲服三丸,當下,不差更服,合時勿令婦人雞犬見之。
忌生蔥、野豬肉、蘆筍、狸肉、生血物。
又牽馬丸,療天行病四五日,下部生瘡,醫所不能療者方。附子一枚(炮)、藜蘆一兩(炙)、桂心一兩、巴豆一兩(去心皮,熬)。
右四味搗篩,研巴豆如膏,和散蜜丸,如梧桐子,空腹服二丸。
熱在膈上不下,飲半升,熱飲投,吐之後下,下部瘡自差,神良。
病家嘗牽馬買藥,因名牽馬丸。
老小半之,以意消息之。
忌野豬肉、生蔥、狸肉、蘆筍等物。
又療若六七日熱盛心煩,狂言見鬼者方。
絞人糞汁飲數合,服良(出第三卷中)。
《近效》療天行三日外,若忽覺心上妨滿堅硬,腳手心熱,則變為黃,不療殺人,秦艽湯方。
秦艽一兩、紫草一兩、白鮮皮一兩、黃芩一兩、梔子一兩。
右五味切,以水一大升半,牛乳一大升,煮取七合,分為二服,老小以意量之,一劑不愈,更吃一劑,試有效。
【天行病方七首】
(此方兼療傷寒,為題云天行,所以入天行部)、
許仁則云︰此病方家呼為傷寒,有二種,有陰有陽。
陰傷寒者,反於陽是也。
陽傷寒狀,表裹相應,心熱則口乾苦,肝熱則眼赤暈,脾熱則穀道稍澀,腎熱則耳熱赤,肺熱則鼻乾渴,胃熱則嘔逆,大腸熱則大便秘澀,小腸熱則小便赤少,皮膚熱則脈洪數,身體熱,反此者乃陰傷寒。
夫傷寒者,則為寒所傷也。
寒生陰,陰主殺,凡人陰陽調則無病,氣既為寒所傷,便致斯疾也。
又論陰陽傷寒者,則毒氣傷陰陽氣也。
人身中有陰陽之氣,陰陽者則寒熱也。
本以陰為毒所傷,則不能流行,陽熱獨王,故天行多熱者也。
以病於諸病之中,最難為療,陰陽二病,陰尤可憂耳。
時聞有此病而多倉卒死者不少,或由診候不能精審,方藥未達指歸,飲食乖宜,寒溫失節,故致爾。
自心不全甄別,他醫難得精妙,與其療也,寧可任之,但能滋味適寒溫,將理中間冷暖,守過七日,此最為得計。
其中事須服藥,不可徒然者,唯多日大便不通,暫須一轉泄耳。病經一二日,覺身體壯熱頭痛,骨肉酸楚,背脊強,口鼻乾,手足微冷,小便黃赤,此是其候,若如是,宜先合煮桃柳等三物湯浴之方。
桃枝(細切)五斗、柳葉(細切)九斗、酢漿水一斗。
右藥先以水一石,煮桃柳枝葉二物,取七斗汁,去滓,內醋漿水攪,帶熱以浴,浴訖,拭身體令乾,以粉摩之,勿觸風,則於密處刺頭眼後兩邊及舌下,血斷以鹽末厭刺處,則入被臥。
又後服解肌乾葛等五物飲,微覆取汗,如病根輕者,因此或歇方。
葛根(切)五合、蔥白(切)一升、生薑(切)一合、豉心一升(綿裹)、粳米二合(研碎)。
右藥切,以水五升,煮取豉心,以上四味,取三升半汁,去滓,內粳米屑,煮令米爛,帶熱頓啜候盡,微覆取汗,無所忌。
又依前浴等法,不覺歇,宜更作雞子湯重泄之方。
新殼產雞子五枚。
右各破頭瀉置一盞中,別加一雞子水,以筯攪令極渾,別用水一升,煮極沸,則投雞子於湯中微攪,纔似熟則瀉置碗中,內少醬清,似變腥氣,帶熱啜令盡,覆使汗出。
又依前雞子湯出汗,汗泄當歇,如不覺退,合梔子等六味散以下之方。
梔子三十枚(擘)、乾葛五兩、茵陳二兩、蜀升麻三兩、大黃五兩、芒消五兩。
右藥切,合搗為散,以飲服三方寸匕,服之須臾,當覺轉則利也。
如經一兩食頃不利,且以熱飲投,又不利,即斯須臾服一方寸匕,還以飲投,得利為度,後適寒溫將息,更不須服此也。
又依前梔子等六味散取利,複不覺退,加嘔逆食不下,口鼻喉舌乾燥,宜合生蘆根八味飲子,細細服之方。
生蘆根(切)升、生麥門冬二升(去心)、生薑五兩、人參二兩、知母二兩、烏梅十顆、白蜜一合、竹瀝三合。
右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蜜瀝等攪令調,細細飲,不限遍數冷暖,亦不限食前後服,此飲子雖不能頓除熱病,然於諸候不覺有加,體氣安穩,心腹不冷,意又欲得此飲,任重合,但依前服之。
如熱勢不退,心腹妨滿,飲食漸少,心上痞結,則不可重服之。
又依前生蘆根等八味飲子飲之,諸狀不歇,漸不下食,心腹結硬,不得手近,有時觸著,痛不可忍,既是熱病,體氣合熱,骨肉疼痛,脈合洪數,口合苦爽,食合嘔逆,體氣反涼,脈反沉細,飯食反下,反不知痛惱,大小便秘塞,心上如石,痛不可近視,唇急鼻張,手眼尋繹,狂言妄語,此由熱極,將息酷冷,飲食寢寐,唯冷是求。
熱結在心,無因通泄,如有此者,十不救二三,更不可以常途守之,當須作成敗計耳。
此非半夏等十味湯,無奈之何。
其中有諸狀與此無別,但加身體黃,眼白睛色如黃檗,此是急黃,如有亦不可守常法,還宜合後湯救之方。
半夏五兩(熊州者,湯洗去滑汁盡。疑熊字)、乾薑三兩、吳茱萸二兩、桂心二兩、白朮三兩、細辛三兩、柴胡三兩、牡丹皮三兩、大黃五兩、芒消二兩。
右藥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內芒消,攪令硝盡,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十里久。
若服一服利後,須伺候將息,勿更進湯藥,但研好粟米作汁飲,細細與之,如覺利傷多,可以酢飯止,稠酢漿粥亦得。
忌羊肉、餳、生蔥、生菜、桃李、雀肉、胡荽等。
又依前成敗計,服半夏等十味湯後,雖得毒熱勢退,利尚不休,體力漸弱,宜合人參等五味散細細服之方。
人參五兩、生犀角(末)二兩、烏梅肉三兩(熬)、生薑屑三兩、黃連三兩(去毛。無亦可以龍骨四兩代之)。
右藥搗篩為散,以飲服一方寸匕,日三服,稍加至二匕。
忌豬肉、冷水等(吳昇同)。
【天行嘔逆方七首 】
《病源》胃家有熱,穀氣入胃,與熱相並,氣逆則嘔。
或吐下後,飲水多,胃虛冷,亦為嘔也(出第九卷中)。
《廣濟》療天行惡寒壯熱,食則嘔逆,前胡湯方。
前胡一兩、麥門冬三兩(去心)、竹茹二兩、橘皮一兩、甘草一兩(炙)、生薑二兩、生地黃四兩(切)。
右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
忌海藻、菘菜、蕪荑、熱麪、豬犬肉、油膩(出第一卷中)。
崔氏療天行數日,或十許日而表不解,心下有水,熱毒相搏,遂嘔,時複有咳者,增損阮氏小青龍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芍藥二兩、桂心一兩、甘草二兩(炙)、細辛一兩。
右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阮本湯方等分,雖未嘗用,嫌其太溫,余增損其分兩,以療十餘人皆愈。
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等(出第一卷中)。
《近效》療天行壯熱,嘔逆不下食,橘皮湯方。
橘皮三兩、生薑四兩、茯苓三兩。
右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五六服,中間任食,一日服盡。
忌大酢、蒜、麪(李處儉、張文仲等並同。出第九卷中)。
《必效》療天行嘔吐不下食方。
取臘月兔頭並皮毛燒令煙盡,擘破作黑灰,搗羅之,以飲汁服方寸匕,則下食,不差更服。
燒之勿令大耗,無所忌。
比用頻效(出第一卷中)。
《救急》療天行後,嘔逆不下食,食入則出方。
取羊子肝,如食法作生淡食,不過三兩度則止(文仲同)、。
又方以雞子一枚,於沸湯中煮三五沸,則出水浸之,外寒內熱則吞之,神效。
無所忌(並出第一卷中)。
《集驗》療天行後,氣膈嘔逆不下食,生蘆根湯方。
燈心一分、生麥門冬十二分(去心)、人參四分(切)、生蘆根一大握(切)。
右四味,以水一大升,煎取八合,去滓,分溫三服。
【天行嘔啘方七首】
《病源》伏熱在胃,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
若大下後,胃氣虛冷,亦令致噦也(出第九卷中)。
《肘後》療嘔啘不止,橘皮甘草湯方。
甘草一兩(炙)、橘皮三兩、升麻半兩、生薑三兩。
右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盡服之,日三、四作當止。
忌海藻、菘菜(文仲同。出第二卷中)。
文仲《近效》療嘔逆,麥門冬飲子方。
麥門冬(去心)、蘆根、人參各二兩。
右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五服,徐徐服,常用有驗。
又方飲生薑汁三、二合,大良。
又方枇杷葉去毛煮飲之,作粥亦佳(出第一卷中)。
又方研油麻汁煮菉豆令爛,取半升許,以手掌大猬皮燒作灰,篩之,內豆中和食(出第二卷中)。
《救急》療天行乾嘔若噦,手足逆冷,薤豉粥方。
薤白(切)一升、香豉一升、白米四合。
右三味,以水一升,煮豉一沸,漉去滓,下薤及米,煮為稀粥,進兩碗良。
又療天行後噦欲死,兼主傷寒,小半夏湯方。
半夏五兩(洗去滑)、生薑八兩(切。令薄細,勿令濕,惡經水浸者為好)。
右二味,各以水三升別煮,各取一升半,去滓,二汁相和一處,共煮取二升,分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當令下食,其噦不過俄頃則止,近二公及任理居中屬纊得之,明奉御來彖執秘此方,但止煮藥送來彖,與方郎中鄰居,後乃方便得之,大良效。
忌羊肉、餳(《傷寒論》同。並出在第一卷中)。
【天行喉咽痛方二首】
《病源》陰陽隔絕,邪客於足少陰之絡,毒氣上熏,攻於喉咽,故痛,或生瘡也(出第九卷中)。
深師療天行毒病,或下不止,喉咽痛,黃連馬通湯方。
小豆一升、黃連一兩(去毛)、馬通汁三升、吳茱萸一兩。
右四味,以馬通汁令煮取一升,盡服,不差複作,有效。
忌豬肉、冷水(出第十四卷中)。
《古今錄驗》青木香湯,療春夏忽喉咽痛而腫,兼下痢方。
青木香二兩、黃連一兩(去毛)、白頭翁二兩。
右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
小兒若服之,一服一合。
忌豬肉、冷水(出第三卷中)。
【天行衄血方四首】
《病源》天行衄血者,五藏熱結所為,心主於血,邪熱中於手少陰之經,客於足陽明之絡,故衄血。
衄者,血從鼻出也(出第九卷中)。
深師療天行毒病,鼻衄是熱毒,血下數升者方。
勿療自差,亦無所苦。
亦可取好松煙墨搗之,以雞子白和丸,丸如梧桐子大,水下一服十丸,並無所忌。
又黃土湯,療鼻衄,去五藏熱氣結所為,或吐血者方。
當歸、甘草(炙)、芍藥、黃芩、芎藭各三兩、桂心一兩、生地黃一斤、釜月下焦黃土如雞子一枚(碎,綿裹)、青竹皮五兩。
右九味切,以水一斗三升,煮竹皮減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分四服。
忌海藻、菘菜、生蔥。
又方黃芩四兩。
右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亦療婦人漏下血。
又療脈浮大,鼻中燥,如此必去血鼻衄方。
灸兩臂中脈取止。
取臂脈法,以鼻嗅臂,點其鼻尖所著處是穴,兩臂皆爾(出第十四卷中)。
【天行口瘡及口乾苦方四首】
《病源》發汗下後,表裹俱虛,而毒氣未盡,熏於上焦,故喉口生瘡也(出第九卷中)。
深師療天行熱盛,口中生瘡,酪酥煎丸。
酪酥三合、蜜三合、大青一兩。
右三味,合煎三沸,稍稍傅口,以差為度。
又口瘡方。
取蛇苺五升搗,絞取汁,稍稍飲之(並出第十四卷中)。
《集驗》療天行熱病口瘡,升麻湯方。
升麻二兩、通草四兩、射干二兩、羚羊角三兩(屑)、芍藥三兩、生蘆根(切)、一升。
右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如人行五里更服(《古今錄驗》同)。
又療天行熱病口苦,下氣除熱,喉中鳴,石膏蜜煎方。
石膏半斤(碎)、蜜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石膏取二升,乃內蜜複煎取一升,去滓,含如棗核許,盡更含(《千金》同。並出第二卷中)。
【天行咳嗽方五首】
《病源》熱邪氣客於肺,上焦有熱,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上乘於肺,故上氣而咳也(出第九卷中)。
《廣濟》療天行壯熱咳嗽,頭痛心悶,前胡湯方。
前胡、升麻各八分、貝母、紫菀各六分、石膏十二分(碎,綿裹)、麥門冬八分(去心)、杏仁三十枚(去尖皮兩仁)、竹葉(切)一升、甘草二分(炙)。
右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不吐利差。
忌海藻、菘菜、油膩、豬魚等。
又療天行肺熱咳嗽,喉有瘡,地黃湯方。
生地黃(切)一升、升麻、玄參、芍藥、柴胡、麥門冬(去心)各八分、貝母六分、竹葉(切)一升、白蜜一合。
右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絞去滓,內蜜,再上火煎三沸,含咽其汁勿停,中間不妨食,不利。
忌蕪荑、熱麪、豬犬肉、油膩。又療天行後,乍寒乍熱,昏昏不省覺,脅下痛,百節骨痛,咳不能下食,兼口舌乾生瘡,柴胡湯方。
柴胡八分、升麻六分、芍藥六分、黃芩六分、甘草五分、石膏十二分(碎,綿裹)、生麥門冬六分(去心)、蔥白半分、香豉六合(綿裹)、生薑六分、竹葉(切)、一升(洗)。
右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不吐不利差。
忌海藻、菘菜、熱麪、油膩(並出第一卷中)。
《集驗》療天行病,上氣咳嗽,多唾粘涎,日夜不定,生薑煎方。生薑三兩(去皮,切如豆粒大)。
右一味,以餳半斤和微煎令爛,每日無問早晚,少少含,仍嚼薑滓一時咽之。
《必效》療天行病後,因食酒麪,肺中熱擁,遂成咳不止方。
桑白皮十二分、桔梗十分、肥乾棗二十一枚(擘)、麻黃六分(去節)、曹州葶藶子十分(熬令紫色,令為膏湯成珠)。
右五味切,先以水四升,煮桑白皮等四味,可取一升半,去滓,下葶藶子膏,更煎三五沸,去滓,分溫五服,空心食後服,或利,勿怪。
忌豬肉、油膩、生冷、果子等物。
天行發斑方三首《病源》大熱病在表。
已發汗未解。或吐下後。
熱毒氣不散,煩躁謬語。
此為表虛裹實。
熱氣燥於外。
故身體發斑如錦文。
凡發斑不可用發表藥令瘡開泄。
更增斑爛,表虛故也(第出九卷)。
《肘後》比歲有病天行發斑瘡。
頭面及身。須臾周匝。
狀如火瘡。
皆戴白漿。
隨決隨生。
不即療。
劇者數日必死。
療得差後。
瘡瘢紫黯。
彌歲方滅。
此惡毒之氣也。
世人云:以建武中於南陽擊虜所得。
仍呼為虜瘡。
諸醫參詳作療。
用之有效方。
取好蜜通身摩瘡上。
亦以蜜煎升麻數數拭之。
亦佳。
又方以水濃煮升麻漬綿洗之。
苦酒漬煮彌佳。
但燥痛難忍也(並出第二卷中)。
文仲陶氏云。
天行發斑瘡。
須臾遍身。
皆戴白漿。
此惡毒氣方。
云永徽四年。
比瘡從西域東流於海內。
但煮葵菜葉。
蒜虀啖之則止。
鮮羊血入口亦止。
初患急食之。
少飯下菜亦得(出第二卷中)。
【天行發瘡豌豆疱瘡方一十二首】
《病源》夫表虛裹實,熱毒內盛,攻於藏腑,餘氣流於肌肉,遂於皮膚毛孔之中,結成此瘡。
重者匝遍其身,狀如火瘡。
若根赤頭白,則毒輕;若色紫黑,則毒重。
其瘡形如豌豆,亦名豌豆瘡。
脈洪數者,是其候也(出第九卷中)。
《千金》療人及六畜天行熱氣病豌豆瘡方。
濃煮黍穰汁洗之,若是穄穰則不差。
瘡若黑者,搗蒜封之。
又煮乾芸臺汁洗之。
又方真波斯青黛大如棗,水服之差。
又熱病後發豌豆瘡方。
黃連三兩(去毛),水二升,煮取八合頓服之。
忌豬肉、冷水。
又若赤黑發如疥大者方。
煎羊脂摩傅之。
又方青木香二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效。
又方小豆屑和雞子白傅之。
又方以月布拭之。
又療豌豆瘡,初發覺欲作者方。
煮大黃五兩服之(《延年》同)。
又療瘡出煩疼者,木香湯方。
青木香二兩、丁香一兩、薰陸香一兩、白礬一兩、麝香二分。
右五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熱盛者加一兩生犀角,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
如病輕去礬石,大神效。
又方瘡上以芒消和豬膽涂,勿動,痂落無瘢,仍臥黃土末上良。
此病小便澀有血者,中壞瘡。
皆黑靨不出膿,死不療。
又內發瘡盛方。
醋四合、大豬膽一具。
右二味,煎三沸,一服一合,日五服,良驗(並出第十卷中)。
《延年》療天行壯熱頭痛,發瘡如豌豆遍身,大青湯方。
大青三兩、梔子二七枚(擘)、犀角(屑)一兩、豉五合。
右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服之無所忌。
《古今錄驗》水解散,療天行熱氣,則生疱瘡疼痛,解肌出汗方(出翟世平)。
麻黃一兩(去節)、黃芩三分、芍藥二分、桂心二分。
右四味搗篩,暖水解服二方寸匕,覆令出汗,日再服,差者減之。
忌海藻、菘菜、生蔥(《延年》同。出第二卷中。一方有大黃三分,甘草二分)。
【天行虛煩方二首】
《病源》夫天行病。
陰氣少陽氣多,故身熱而煩。
其毒氣在於心腑而煩者,則令人悶而欲嘔;若其人胃內有燥糞而煩者,則謬語,時繞臍痛,腹滿,皆當察其證候也(出第九卷中)。
文仲療天行表裹虛煩不可攻者,但當與竹葉湯方。
竹葉二把、石膏(碎,綿裹)一升、麥門冬(去心)一升、半夏半升(洗)、人參、甘草各二兩。
右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一升,煮米熟去之,分五服。
嘔者與橘皮湯,湯方在上嘔啘篇中。
不愈者重作此。
宮泰數用甚效。
若傷寒後虛煩,亦宜服此方,是仲景方。
忌羊肉、海藻、菘菜、餳。
又療虛煩不可攻方。
青竹茹二升。
右一味,以水四升,煎至三升,去滓,分溫五服,徐徐服之。
【天行狂語方三首】
《病源》夫病熱盛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踰垣上屋,所上非其素時所能也。
病反能者,皆陰陽氣爭而外並於陽。
四肢者,諸陽之本也。
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而歌;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陽盛故妄言罵詈,不避親疏,大熱遍身,狂言而妄見妄聞也(出第九卷中)。
《千金》水道散,療天行病煩熱如火,狂言妄語欲走方。
白芷一兩、甘遂二兩(熬)。
右二味,搗篩,以水服方寸匕,須臾令病人飲冷水,腹滿則吐之,小便當赤也。
一名濯腹湯,此方療大急者(出第十卷中。文仲、范汪同)。
又五苓散,主天行熱病,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言語,與人不相主當方。
豬苓二分、白朮三分、澤瀉五分、茯苓三分、桂心二分。
右五味搗篩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忌大醋、生蔥、桃李、雀肉等。
張仲景論(深師同。出第九卷中)。
《古今錄驗》療天行壯熱,狂言謬語五六日者方。
雞子三枚、芒消方寸匕、井花水一杯。
右三味合攪,盡服之。
心煩下則愈(出第三卷中)。
【天行熱毒攻手足方五首】
《病源》熱毒氣從藏腑中出,攻於手足,則焮熱赤腫疼痛也。
人五藏六腑井滎輸,皆出於手足指,故此毒從內而出,攻於手足也(出第九卷中)。
《肘後》療天行病毒熱攻手足,疼痛赤腫欲脫方。
鹽、豉及羊肉一斤以來。
右三味,以水一斗,煮肉熟,以汁看冷暖漬手足,日三度差(范汪同)。
又方細銼黃檗五斤許,以水三斗煮漬之,必效。
亦治攻陰腫。
又方作坎令深三尺,大小容兩足,燒坎中令熱,以酒灌坎中,著屐踞坎上,衣壅勿令氣泄,日再作之。
又方煮羊桃葉汁漬之,加少鹽尤好(並出第二卷中)。
崔氏療天行熱毒攻手足方。
豬蹄一具去毛銼碎,合蔥白一握切,以水一斗,煮熟去滓,內少鹽以漬之(《肘後》同。出第一卷中)。
【天行大小便不通脹滿及澀方四首】
《病源》天行大小便不通,此由脾胃有熱,發汗太過,則津液竭,津液竭則胃乾燥,結熱在內,故大便不通。
又汗後津液虛少,其人小腸有伏熱,故小便不通(出第九卷中)。
《廣濟》療天行熱氣,惡寒頭痛壯熱,大小便澀,柴胡散方。
柴胡八分、茵陳十分、青木香十分、黃芩八分、土瓜根十分、白鮮皮八分、梔子仁十分(擘)、大黃二十四分、芒消十二分。
右九味,搗為散,平辰空肚,以新汲水服五六錢匕,少時當三兩行微利,利後煮蔥豉稀粥食之。
熱如未歇,明辰更服四錢匕,熱歇停藥。
忌熱食,豬犬肉、油膩等。
又療天行惡寒壯熱頭痛,大小便赤澀,不下食飲,柴胡湯方。
柴胡七分、茵陳七分、大黃十二分(別漬)、升麻七分、梔子四枚(擘)、芒消四分(湯成下)、芍藥七分、黃芩十二分。
右八味切,以水四升,先漬藥,少時猛火煮取一升五合,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吃一服,以快利為度。
第二服則利,更不須服之。
忌熱食、炙肉、蒜、粘食(並出第一卷中)。
《近效》主天行後兩脅脹滿方。
熬鹽熨之,如小便澀,亦用鹽熨臍下,如水腫以穀枝汁服愈,大效。
《集驗》療天行病腹脹滿,大小便不通,滑石湯方。
滑石十四分(研)、葶藶子一合(紙上熬令紫色,搗)、大黃二分(切)。
右三味,以水一大升,煎取四合,頓服,兼搗蔥傅小腹,乾即易之效。
(《肘後》、崔氏同,無大黃)。
【天行熱痢及諸痢方四首】
《病源》此由熱氣在腸胃,挾毒則下黃赤汁也。
又熱毒傷於腸胃,故下濃血如魚腦,或爛肉汁,壯熱而腹絞痛,此溫毒熱氣所為也(並出第九卷中)。
深師療天行毒病,酷熱下痢,七物升麻湯方。
升麻、當歸、黃連(去毛)、甘草(炙)、芍藥、桂心、黃檗各半兩。
右藥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等物。
又天行諸下悉主黃連湯方。
黃連三兩(去毛)、黃檗二兩、當歸二兩。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蜜一合,微火煎取二升半,分三服,良驗。
忌豬肉、冷水(並出第十四卷中。一方有龍骨一兩)。
范汪療天行熱毒,下痢赤白,久下膿血,及下部毒氣,當下細虫如布絲縷大,或長四五寸,黑頭銳尾,麝香丸方。
麝香一分、附子二分(炮)、雄黃、丹砂、乾薑各二分。
右五味,各搗下篩訖,複更合治之,蜜和為丸,如小豆大,飲下一丸,老少半之,效驗。
忌豬肉、生血等(出第三十三卷中)。
《甲乙方》療天行熱病差後,痢膿血不止方。
龍骨一兩。
右一味,搗研為末,米飲下一錢,不計時節,日三服佳。
【天行瘡方八首】
《病源》毒熱結在腹內,穀氣衰,毒氣盛,三虫動作,食人五藏,多令泄痢,下部瘡癢。
若下唇內生瘡,但欲寐者,此虫食下部也,重者肛爛,見五藏(出第九卷中)。
深師療天行下部瘡爛方。
烏梅二七枚(去核)、大蒜二七枚、屋塵半升(篩取細者)。
右三味,搗篩為散,苦酒一升,和調於銅器中,煎成丸,作長挺,內下部(范汪同。出第十四卷中)。
范汪療人下部中癢方。
蒸棗取膏,以水銀熟研丸之,令相得,長二三寸,以綿薄裹,內大孔中,虫出差。
又療穀道中瘡方。
以水中荇葉細搗,綿裹內下部,日三(《肘後》同)。
又療天行蟲食下部生瘡,雄黃兌散方。
雄黃半兩、青葙子三兩、苦參、黃連各三兩、桃仁一兩半(去皮尖及兩仁,熬)。
右五味合搗篩,綿裹如半棗核大,內下部。
亦可米汁服方寸匕,日三服,忌豬肉、冷水及熱麪、炙肉、蒜等物。
又桂枝湯,療天行病方。
桂心二兩、小藍二兩。
右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內豬肝十兩,去上膜細研,著湯中,和令相得,臨時小溫,若毒悉在腹內,盡服之。
在下部者,三分藥中用一分,竹筒內下部中,服藥一時間,當下細蟲如髮大五六升。
小兒半作之。
忌生蔥(並出第三十三卷中)。
文仲姚氏療天行病,下部生瘡方。
濃煮桃皮煎如糖,以綿合導下部中。
若口中生瘡含之(《肘後》、范後同。出第二卷中)。
《甲乙方》療天行病有虫,蝕下部生瘡,青葙子散方。
青葙子一兩、雚蘆二兩、狼牙一兩、橘皮一兩、苦參三兩。
右五味,搗篩為散,米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未差更服,以差為度。
又療天行痢膿血,下部生虫,黃連丸方。
黃連二兩(末,生用)、蠟一兩、烏梅肉三兩(熬,末)。
右三味,鎔蠟和蜜為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十丸,再服加至四十丸差。
忌豬肉、冷水。
【天行陰陽易方二首】
《病源》天行陰陽易病者,是男人婦人天行病新差未平複,而與交接得病者,名為陰陽易也。
其男人病新差未平複,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者,名為陽易。
其婦人新病差未平複,男子與之交接得病者,名為陰易。
若二男二女,並不相易,所以呼為易者,陰陽相感動,其毒度著於人,如換易也。
其病狀,身體熱衝胸,頭重不能舉,眼中生眵,四肢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拳,皆即死。
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小腹裹急,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百節解離,經脈緩弱,血氣虛,骨髓竭,便噓噓吸吸,氣力轉少,著牀不能搖動,起止仰人,或歲月方死(出第九卷中)。
深師療丈夫得婦人陰易之病,若因房室及諸虛勞,少腹堅,絞痛陰縮,困篤欲死方。
灸陰頭一百壯便差,可至三百壯皆愈,良無比。
後生子如故,無妨(范汪同。無所忌)。
又療陰陽易病方。
取豚卵二枚,溫令熱酒吞之,則差。(出第十四卷中)、。
【天行虛羸方二首】
《病源》夫人榮衛先虛,複為邪熱所中,發汗吐下之後,經絡損傷,陰陽竭絕,虛邪始散,真氣尚少,五藏猶虛,穀神未複,無津液以榮養,故虛羸而生眾病焉(出第九卷中)。
崔氏療煩躁而渴不止,惡寒仍熱盛者,竹葉湯常用亦佳。
不徒療天行,凡虛羸久病,及瘧後胸上痰熱者,服之皆妙方。
甘草二兩(炙)、棗十五枚(擘)、半夏一兩(洗)、芍藥三兩、前胡一兩、黃芩一兩、小麥五合、人參二兩、粳米一升、知母二兩、麥門冬四合(去心)、栝樓一兩、生薑四兩、竹葉一把(須以竹蓧飲代水煮湯,不用其葉)。
右十四味切,以竹蓧飲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五服。
若非天行,而虛羸久病,胸生痰熱,亦可服之,加黃耆二兩,除黃芩,減知母一兩,除栝樓,用之大效。
忌羊肉、海藻、菘菜、餳(出第一卷中。通按:蓧乃小竹即箭竹也)。
《千金》補虛大病後不足,萬病虛勞同此方。
取五歲以上,七歲以下黃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肌,稍稍飲之,不得過多,十日不住服佳(出第十卷中)。
【天行差後禁忌方二首】
《集驗》云︰凡熱病新差,及大病之後,食豬肉及腸血、肥魚、油膩等,必大下痢,醫不能療也,必至於死。
若食餅餌、粢黍、飴脯,鱠炙,棗粟諸果,及堅實難消之物,胃氣尚虛弱,不能消化,必更結熱,適以藥下之,則胃中虛冷,大利難禁,不下必死,下之複危,皆難救也。
熱病之後,多坐此死,不可不慎也。
病新差,但得食糜粥,寧可少食令飢,慎勿飽,不得他有所食,雖思之勿與。
引日轉久,可漸食羊肉糜,若羹汁兔雉鹿肉,慎不可食豬犬肉也。
新差後,當靜臥,慎勿令人梳頭洗面,非但體勞,亦不可多言語,用心使意勞,凡此皆食勞複。
故督郵顧子獻得病已差未健,詣華旉視脈,旉曰︰雖差尚虛未複,陽氣不足,勿為勞事,余勞尚可,御內即死,臨死當吐舌數寸。
其妻聞其夫病除,從百餘里來省之,止宿交接,中間三日發病,舌出數寸而死。
病新差經百日,氣未平複,而以房室者,略無不死也。
蓋正疾愈後六十日,已能行射獵,以房室則吐涎而死。
及熱病房室,名為陰陽易之病,皆難療多死。
近者有士大夫,小得傷寒,發汗已十餘日,能乘馬行來,自謂平複,故以房室,則小腹急痛,手中拘拳而死(出第二卷中。《千金》同)。
深師說,天行病未複(強食黃花菜,手足稍重。一方云青花)。
天行病差(食鱠必變成瘕,又食鱯魚肉結氣不化)。
天行病差(飲酒合陰陽,複必死)。天行病損未滿三月日(食鯔肉則複下血;食鹽豉令人四肢不舉)。
天行病差(食諸菜有花者,三年肌膚不充)。
天行病未好時(食生瓜芥,三月流腫也)。
天行病差(食菜合陰陽,複必死。出第十四卷中)。
《千金》天行病差(後未滿五日,食一切肉麪者,病更發困)。
天行病差(食芥鱠作疽)。
天行病差(新起飲酒,及食薤菜,病更發)。
天行病新差(食生魚鮓,下痢必不止)。
天行病差(食生菜,顏色絕身不平複)。
天行病新汗解(飲冷水者損心包,令人虛不複)。
天行病未損(食犬肉並葫荽,合食之,複則死)。
天行病差(食生棗及羊肉者,膈上作熱蒸)。
天行新差(食犬肉、羊肉,作骨中蒸熱)。
天行病差(食魚肉並瓜生菜,令人身腫)、。
天行病差(食蒜、膾者,病發大困。出第十卷中)。
【天行勞複食複方六首】
《病源》夫病新差,血氣尚虛,津液未複,因即勞動,更成病焉。
若言語思慮則勞傷於神,梳頭澡洗則勞於力,未堪勞而強勞之,則生熱,熱氣既還入經絡,複為病者,名曰勞複。
又病新差,脾胃尚虛,穀氣未複,若食肥肉、魚膾、餅、棗粟之屬,則未能消化,停積在於腸胃,使脹滿結實,因更發熱,複為病者,名曰食複(並出第九卷中)。
《廣濟》療患天行熱氣差後勞發,頭痛如初病者,鼠矢湯方。
雄鼠屎三七枚(熬未湯成下)、乾葛二兩、梔子十四枚(擘)、蔥白一升、豉八合。
右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七合,去滓,內鼠屎末,分溫二服。
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微汗,內消不利。
忌如藥法。
又療患數日複勞發者,枳實湯方。
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枚(擘)、蔥白(切)一升、香豉半升、鼠屎二七枚。
右五味,以水一斗,煎取二升五合,分溫三服。
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進一服,內消不利。
忌如藥法(並出第一卷中)。
深師竹葉湯,療天行後虛熱牽勞食復,四肢沉重,或一臥一起,氣力吸吸羸弱方。
竹葉一把、小麥一升、甘草一兩(炙)、石膏二兩(碎)、茯苓二兩、半夏一升(洗去滑)、前胡二兩、知母二兩、黃芩二兩、人參二兩、生薑四兩、大棗二十枚(擘)。
右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小麥減四升,去滓,內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忌海藻、菘菜、醋物、羊肉、餳等物。
《備急》療勞複方。
以粉三升,以暖飲和服,厚覆取汗。
又以水和胡粉少許服之,亦佳(出第一卷中)。
《延年》葛根飲,主熱病勞複,身體痛,天行壯熱,煩悶,葛根湯方。
葛根一兩、蔥白一握、豉半升、米一合。
右四味,先切葛根,以水九升,煮取七升,則內蔥白,更煮取四升,去葛及蔥滓訖,則內豉及少許米,煮取三沸,並濾去米等滓,分四服,當有汗出即差。
明旦又更作服。
忌豬肉、蒜等(並出第九卷中)。
《必效》療天行勞複,鼠矢湯方。
雄鼠屎五枚(兩頭尖者)、、豉一升、梔子二十枚(擘)、枳實三枚(中破,炙令黃)。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四合,分四服,相去十里久。
若覺大便澀,加大黃二兩(出第一卷中)。
【天行差後勞發方五首】
許仁則云︰此病複發,不但起動勞役,或因飲食稍多,或因言語過分,或緣視聽不節,或為動轉不常,皆成此複。
若複甚者,乃至不救,劇於初得病時,不可以複發而云輕易。
勞複狀一如傷寒初有,如此者宜合蔥白等七味飲,服之漸覆取汗方。
蔥白連鬚(切)一升、乾葛(切)六合、新豉一合(綿裹)、生薑(切)二合、生麥門冬(去心)六合、乾地黃六合、勞水八升(此水以杓揚之一千過)。
右藥用勞水煎之,三分減二,去滓,分溫三服,相去行八九里。
如覺欲汗,漸漸覆之。
兼主傷寒,忌蕪荑。
又依前蔥白等七味飲服之得可,但適寒溫將息,以取安穩。
若不覺可,宜合萎蕤等五味飲子服之方。
萎蕤五兩(切)、蔥白(切)一升、豉心一升(綿裹)、、粳米三合(研碎)、雄鼠屎七枚(末之)。
右藥以水七升,先煮豉以上取四升汁,去滓,內粳米屑,煮米爛訖,內鼠屎末攪調,頓服,覆被安臥,取汗差。
又凡天行病差後,準常合漸,健能行履,遂過限不堪起動,體氣虛羸,每覺頭痛唇口乾,乍寒乍熱,發作有時,或雖能行動運轉,然每作時節有前狀者,名天行後不了了,有此宜合地骨白皮等五味飲子,白薇等十味丸方,細細服之。
地骨白皮三兩、知母三兩、麥門冬五兩(去心)、竹瀝一升、白蜜三合。
右藥切知母以上,和麥門冬,然後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竹瀝、蜜攪調,分溫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
如覺虛,不能空服頓盡,欲間食服亦佳。兼主傷寒。
又若服前地骨白皮等五味飲子不可,雖可不能全退,宜合白薇等十味丸方。
白薇三兩、知母四兩、地骨皮三兩、乾地黃六兩、麥門冬五兩(去心)、甘草四兩(炙)、蜀漆三兩、萎蕤三兩、橘皮二兩、人參三兩。右藥細切,合搗篩,絹羅為散,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初服以飲下十五丸,日再服,稍加至三十丸。
服經三數日後,自候腹中,若覺熱則食前服。
如不能以空飲下藥,宜合烏梅等四味飲下前丸。
忌菘菜、海藻、蕪荑等。
烏梅飲方烏梅十枚、萎蕤五兩、生薑五兩、白蜜一合。、右藥切,以水六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內白蜜攪調,細細用下前丸,多少冷暖以意斟酌。
縱不下丸,但覺口乾渴則飲之(吳昇同)。
右從事郎充兩浙東路提舉茶鹽司幹辦公事趙子孟較勘重訂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第三卷終
【重訂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第四卷目錄(溫病及黃疸二十門)】
溫病論病源一首
辟溫方二十一首
斷溫令不相染方二首
溫病噦方四首
溫病渴方二首
溫病發斑方七首
溫病勞複方四首
諸黃方一十三首
急黃方六首
黃疸方一十三首
黃疸遍身方一十一首
癊黃方三首
黃疸小便不利及腹滿喘方二首
黃汗方三首
女勞疸方四首
黑疸方三首
酒疸方七首
穀疸方三首
許仁則療諸黃方七首
雜黃疸方三首
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第四卷
宋朝散大夫守光祿卿直秘閣判登聞簡院上護軍臣林億等上進
新安後學程衍道敬通父訂梓男聖鍚為希
仁鍚為恕父仝校
【溫病論病源二首】
《病源》經言︰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寒,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蜜,則不傷於寒。
觸冒之者,乃為傷寒耳。
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
中而即病者,名為傷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於肌膚中,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熱極又重於溫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冒寒氣之所致(以上與《傷寒論》同)。
凡病傷寒而成溫病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故曰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
又因於寒,欲如運樞。
故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也。
又有冬時傷非節之暖,名為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也。
有病溫者,乃天行之病耳。
其冬月溫暖之時,人感乖候之氣,未遂發病,至春或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泄,至天氣暄熱,溫毒始發,則肌肉斑爛也。
經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故曰︰人清淨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
又云︰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是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也。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
故曰︰精者身之本,藏於精者,春不病溫也。
有病溫汗出輒複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
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之間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複熱。
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
今汗出而輒複熱者,是邪勝也。
不能食者,精無裨也。
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
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
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
凡膚熱其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汗且出也。
凡溫病人三二日,身軀熱,脈疾頭痛,食飲如故,脈直疾,八日死。
四五日頭痛,脈疾喜吐,脈來細,十二日死。
此病不療,八九日脈不疾,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不彈手指時大,心下硬,十七日死。
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脈大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不治也。
下利腹中痛者,死不治。
【辟溫方二十首】
《肘後》屠蘇酒辟疫氣。
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
歲旦飲之方。
大黃、桂心各十五銖、白朮十銖、桔梗十銖、菝葜、蜀椒十銖(汗)、防風、烏頭各陸銖。
右八味切。
絳袋盛。
以十二月晦日中懸沉井中。
令至泥。
正月朔旦平曉出藥至酒中煎數沸。
於東向戶中飲之。
屠蘇之飲。
先從小起,多少自在。
一人飲。
一家無疫。
一家飲。
一里無疫。
飲藥酒待三朝遠滓置井中。
能仍歲飲。
可世無病。
當家內外有井。
皆悉著藥。
辟溫氣也。
又太乙流金散。
辟溫氣。
雄黃三兩、雌黃六兩、礬石一兩半、鬼箭羽一兩半、羚羊角(燒)二兩。右五味,治下篩,三角絳袋盛一兩。
帶心前。
並掛門戶上,若逢大疫之年。
以月旦青布裹一刀圭。
中庭燒之。
溫病人亦燒熏之。
又雄黃散。
辟溫氣方。
雄黃五兩、朱砂(一作赤木)、菖蒲、鬼臼各二兩。
右四味搗篩末。以塗五心額上鼻人中及耳門。
又斷溫疫。
轉相染著至滅門。
延及外人。
無收視者方。
赤小豆、鬼箭羽、鬼臼、雄黃各三兩。
右四味搗末。
以蜜和丸如小豆大。
服一丸。可與病人同牀。
又辟溫粉。
川芎、蒼朮、白芷、藁本、零陵香各等分。
右五味搗篩為散。
和米粉粉身。
若欲多時。
加藥增粉用之(出第十卷中)。
《千金》辟溫,虎頭殺鬼丸方。
虎頭骨五兩(炙)、朱砂一兩半(研)、鬼臼一兩、雄黃一兩半(研)、皂莢一兩(炙)、雌黃一兩半(研)、蕪荑一兩。
右七味,搗篩,以臘蜜和如彈丸大,絳囊盛,繫臂男左女右,家中置屋四角,月朔望夜半中庭燒一丸。
忌生血物(《肘後》同)。
又治瘴氣,竹茹湯方。
青竹茹二升。
右一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辟溫病,粉身散方。
芎藭、白芷、藁本。
右三味等分,搗下篩內米粉中,以粉塗身(《延年》同)。
又斷溫疫,朱蜜丸方。
白蜜和上等朱砂粉一兩,常以太歲日平旦,大小勿食,向東方立,人吞三七丸,如麻子大,勿令齒近之。
並吞赤小豆七枚,投井泉水中,終身勿忘此法。
又治溫病不相染方。
正旦吞麻子赤小豆各二七枚,又以二七枚投井中(《肘後》、《延年》同)。
又方新布盛大豆一升,內井中一宿出,服七枚(《肘後》用小豆)。
又方切松葉如粟米,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辟五年溫。
又方常以七月七日,合家含赤小豆,向日吞二七枚。
又方常以七月七日,男吞大豆七枚,女吞小豆七枚。
又方神仙教人立春後有庚子日,溫蕪菁薤汁,合家大小並服,不限多少。
又療溫氣,蒜豉湯方。蒜五十子(並皮研之)、豉心一升。
右二味,以三歲小兒小便二升,合煮五六沸,頓服(並出第九卷中)。
《千金翼》老君神明白散方。
白朮二兩、桔梗一兩、細辛一兩、附子二兩(炮)、烏頭四兩(去黑皮)。
右五味,搗篩,絳囊盛,帶之所居閭里皆無病,若有得疫癘者,溫酒服一方寸匕,覆取汗,得吐則差。
若經三四日者,以三方寸匕內五升水中,煮令大沸,分三服。
又度瘴散方麻黃(去節)、升麻、附子(炮)、白朮各一兩、細辛、防已、乾薑、桂心、防風、烏頭(炮)、蜀椒(出汗去目)、桔梗各二分。
右十二味,搗篩為末,蜜封貯之,山中所在有瘴氣之處,旦空腹服一錢匕,覆取汗,病重稍加之(並出第十卷中)。
《古今錄驗》許季山所撰乾敷散,主辟溫疫疾惡,令不相染著氣方(《肘後》作“敷乾”。《抱朴子》作“敷乾”)。
附子一枚(炮)、、細辛一分、乾薑一分、麻子一分(研)、柏實一分。
右五味,搗篩為散,正旦舉家以井華水各服方寸匕,服藥一日十年不病,二日二十年不病,三日三十年不病,受師法但應三日服,歲多病三日一服之(《肘後》、胡洽、《延年》、范汪、《刪繁》同出第二卷中)。
又殺鬼丸,去惡毒方。
雄黃五兩(研)、、朱砂五兩(研)、鬼臼五兩、鬼督郵五兩、雌黃五兩(研)、馬兜鈴五兩、皂莢五兩(炙)、虎骨五兩(炙)、阿魏五兩、甲香一兩、羚羊角一枚(屑)、桃白皮五兩、白膠香一兩、菖蒲五兩、羖羊角一枚(屑)、臘蜜八斤(鍊)、石硫黃五兩(研)。
右十七味,搗篩十六味,臘蜜和之,丸如杏子,將往辟溫處燒之,殺鬼去惡毒氣。
若大疫家可燒,並帶行(與胡洽方七味不同。出第三卷中)。
《延年秘錄》辟溫方正旦取東行桑根大如指,長七寸,以丹塗之,懸著門戶上;又令人帶之(出第十卷中)。
【辟溫不相染方二首】
《病源》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候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藥,及為法術以防之(出第十卷中)。
《千金》斷溫疫。
主溫病轉相染著,乃至滅門,延及外人,無收視者,赤小豆丸方。
赤小豆二兩、鬼臼二兩、鬼箭二兩、丹砂二兩(研)、雌黃二兩(研)。
右五味末之,以蜜和如小豆大,服一丸,可與病人同牀傳衣也(出第九卷中)。
《延年》主辟溫疫疾惡氣,令不相染易,豉湯方。
豆豉一升、伏龍肝三兩(研)、小兒小便三升。
右三味,用小便煎,取一升五合,去滓,平旦服之,令人不著瘴疫。
天行有瘴之處,宜朝朝服(出第十卷中)。
【溫病噦方四首】
《病源》伏熱在胃,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若大下後,胃中虛冷,亦令致噦也(並出第十卷中)。
《小品》茅根湯,療溫病有熱,飲水暴冷噦者方。
茅根、葛根(各切)半升。
右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溫飲之,啘止則停。
又療溫病熱未除,重被暴寒,寒毒入胃,熱蘊結不散,變啘者方。
單煮梓皮,稍稍飲之佳。
溫病積飲冷,冷結胃中,熱入腎中,變壯熱大啘者,服梓皮溫啘得止也。
夫腎中有熱者,病差後,足心皮喜剝脫去,頭髮禿落,是其證也。
又茅根橘皮湯,療春夏天行傷寒溫病干胃冷變啘方。
白茅根(切)一升、橘皮三兩、桂心二兩、葛根二兩。
右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服三合,數連服之,盡複合,啘止乃停耳。
微有熱減桂一兩(文仲、《古今錄驗》同。出第六卷中)。
《古今錄驗》療溫病有熱,飲水暴冷啘,枇杷葉飲子方。
枇杷葉(拭去毛)、茅根各半升。
右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
稍稍飲之啘止則停(出第三卷中)。
【溫病渴方二首】
《病源》熱氣入腎藏,腎藏惡燥,熱氣盛則腎燥,腎燥則渴引飲也(出第十卷中)。
深師療溫毒病及吐下後有餘熱渴,芍藥湯神方。
芍藥五分、黃連四分、甘草二分(炙)、黃芩二兩、桂心二兩、栝樓二分。
右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盡(出第十四卷中)。
《古今錄驗》知母解肌湯,療溫熱病頭痛,骨肉煩疼,口燥心悶者;
或是夏月天行毒,外寒內熱者;
或已下之,餘熱末盡者;
或熱病自得痢,有虛熱煩渴者方。
麻黃二兩(去節)、知母三兩、葛根三兩、石膏三兩、甘草二兩(炙)。
右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若已下及自得下,虛熱未歇者,除麻黃,加知母,葛根,病熱未除,因夢泄者,可除麻黃加白薇、人參各二兩,則止(《小品》同。出第二卷中)。
【溫病發斑方七首】
《病源》夫人冬月觸冒寒毒者,至春始發病,病初在表,或已發汗吐下,而表證未罷,毒氣不散,故發斑瘡。
又冬月天時溫暖,人感乖候之氣,未即發病,至春又被積寒所折,毒氣不得泄,至夏遇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出於肌膚,斑爛隱疹如錦文也(出第十卷中)。
《肘後》療溫毒發斑,大疫難救,黑膏方。生地黃半斤、好豉一升。
右二味,以豬膏二斤合露之,煎五六沸,令三分減一,絞去滓,末雄黃、麝香如大豆者,內中攪和,盡服之,毒便從皮中出則愈。
忌蕪荑(出第二卷中)。
《小品》葛根橘皮湯,療冬溫未即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得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出,肌中斑爛隱疹如錦文,壯熱而咳,心悶,嘔但吐清汁,宜服此湯則靜方(大效)。
葛根二兩、橘皮二兩、杏仁二兩(去尖皮)、麻黃二兩(去節)、知母二兩、黃芩二兩、甘草二兩(炙)。
右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嘔悶吐當先定,便且消息(《古今錄驗》同。出第六卷中)。
《刪繁》療肺腑藏熱暴氣斑點,香豉湯方。
香豉一升(綿裹)、蔥鬚(切)四兩、石膏八兩、梔子仁三兩、生薑八兩、大青二兩、升麻三兩、芒消三兩。
右八味切,以水六升,煮七味,取二升五合,去滓,然後下芒消,分三服(出第十卷中)。
《備急》療溫毒發斑,赤斑者五死一生,黑斑者十死一生,大疫難救,黑奴丸方。
麻黃三兩(去節)、大黃二兩、芒消一兩、黃芩一兩、釜底墨一兩(研)、灶尾墨一兩(研)、屋梁上塵二兩(研)。
右七味,搗末,用蜜和如彈子大,新汲水五合,研一丸服之。若渴但與水,須臾當寒,寒訖便汗則解。日移五丈不覺,更服一丸。
此療六日胸中常大熱,口噤,名壞病,醫所不療,服此丸多差(胡洽、《小品》同,一名水解丸。又一方加小麥黑勃一兩,名為麥奴丸。范汪方同)。
《古今錄驗》黃連橘皮湯,療冬溫未即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得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出肌中,斑爛隱疹如錦文而咳,心悶嘔吐清汁,眼赤口瘡,下部亦生瘡,已自得下痢,宜服此方。
黃連四兩(去毛)、橘皮二兩、杏仁二兩(去尖皮)、枳實一兩(炙)、麻黃二兩(去節)、葛根二兩、厚朴一兩(炙)、甘草一兩(炙)。
右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令盡,且消息下當先止。
又漏蘆橘皮湯,療冬溫未即病,至春被積寒所折,不得發,至夏熱其春寒解,冬溫毒始發出肌中。
斑爛隱疹如錦文而咳,心悶嘔吐清汁,眼赤口瘡,下部亦生瘡方。
漏蘆、橘皮、甘遂、麻黃(去節)、杏仁(去皮尖)、黃芩各二兩。
右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得下為佳。
下後餘外證未除,更服葛根橘皮湯,方在前《小品方》(一方有知母、枳實、白薇、升麻、大黃、甘草,為十二味。出第三卷中)。
又發斑瘡方。
黃連(切)、三兩(去毛)。
右一味,以水二升,煮取八合,頓服之。
忌豬肉,冷水。
【溫病勞複方四首】
《病源》溫病勞複,謂病新差,津液未複,血氣尚虛,因勞動早,更生於熱,熱氣還入經絡,複成病也。
又凡得溫毒病新差,脾胃尚虛,穀氣未複,若食犬豬羊肉並腸血,及肥魚炙脂膩,必大下痢。
下痢則不可複救。
又食餅餌炙鱠棗栗諸生果難消物,則不能消化,停積在於腸胃,便脹滿結實,大小便不通,因更發熱,複成病也。
非但雜食、梳頭洗浴諸勞事等,皆須慎之(如桃李生蔥生菜海藻菘菜雀肉等俱在所忌。並出第十卷中)。
《千金》論曰︰凡熱病新差及大病之後,食豬肉及腸血肥魚炙膩,必大下痢,醫所不能療也。
必至於死。
若食餅餌粢黍飴脯炙鱠棗栗諸果,及堅實難消之物,胃氣尚虛弱,不能消化,必更結熱,適以藥下之,則胃虛冷,大利難禁,不下之必死,下之複危,皆難救也。
熱病及大病之後,多坐此死,不可不慎也。
新病差後,但得食糜粥,寧可少食令饑,慎勿飽,不得他有所食,雖思之勿與,引日轉久,可漸食羊肉糜,若羹汁雉兔鹿肉,不可食豬狗肉也。
新差後,當靜臥,慎勿早起,勿令人梳頭澡洗,非但體勞,亦不可多語言用心使意勞,凡此皆令人勞複。
有人得病已差而未健,詣華旉視脈,曰︰雖差,尚虛未複,陽氣不足,勿為勞事,餘勞尚可,御內則死,臨死當吐舌數寸。
其妻聞其夫病除,從百餘里來省之,止宿交接,中間三日發病,舌出數寸而死。
病新差未滿百日,氣力未平複,而以房室者,略無不死。
及熱病房室,名陰陽易之病,皆難療多死(《古今錄驗》、《集驗》同)。
又療重病新差早起勞,及飲食多,致複欲死方。
燒鱉甲末服方寸匕。
忌莧菜(《肘後》、《集驗》、文仲、《備集》同。出第十卷中)。
深師療溫病差愈食複病,麻黃散方。
麻黃十分(去節)、、大黃十五分(炙)、附子一分(炮)、厚朴二分(炙)、苦參六分、石膏六分(碎,綿裹)、烏頭六分(炮)。
右七味,搗篩,以酒若米汁和服方寸匕,日三夜二服(出第十四卷中)。
《古今錄驗》療熱病複,麻子湯(吳正服效方)。
麻子一升、豉一升、牡鼠屎一十一枚。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立愈。
試之有神驗(《肘後》同)。
又大黃丸方大黃一兩(蒸之二斗米下)、巴豆五十枚(去心皮,熬)、消石三分(熬,無者以芒消代之)、桂心二分、乾薑二分(炮)。
右五味,搗篩四味,別搗巴豆令如泥,合和以蜜,更搗二千杵,丸如梧子;一丸湯服之。
但熱在膈上當吐,在膈下當利,豫作粥如服他吐下丸法。
服藥兩食頃不吐下,以熱飲動之,若不得吐下,可更服一丸半,能藥壯人可二丸。
此藥優於他下藥丸,故宜大小。
下多,冷粥解之。若有瘡,綿挺如指,蜜和一丸,塗挺頭,且內瘡中,出之,不差更作。
溫病不得大便,服之得下佳,宿食不消亦服之。
飛尸遁尸,漿服半丸日一,應須臾止。
心腹脹滿痛服一丸。
瘧者依發日先宿勿食,清晨服一丸,丁壯人服二丸,得吐下,忍飢過發時乃食,婦人產後血結中奔走起上下,或絕產無子,或月經不調,面目青黃,服半丸。
小兒淋瀝寒熱,臚脹大腹,不欲食,食不生肌,三四歲者如麻子服一丸,日一;六七歲兒服二丸,比三十日心腹諸病差,兒小半之愈,大良。
忌野豬肉、蘆筍、生蔥(出第三卷中)。
【諸黃方一十三首】
《病源》黃病者,一身盡疼,發熱,面色洞黃,七八日後,結熱在裹,有血當下,去之如豚肝狀,其人小腹滿急。
若其人眼睛澀疼,鼻骨疼,兩膊及項強,腰背急,則是患黃。
大便澀,但令得小便快,則不慮死。
不用大便多,多則心腹脹不好。
此由寒濕在表,則熱畜於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穀相搏,鬱蒸不得消,則大小便不通,故身體面目皆變黃色。
凡黃候,其寸口近掌無脈,口鼻氣冷,並不可療之,必死(出第十二卷中)。
仲景《傷寒論》諸黃,豬膏髮煎主之方。
豬膏八兩、亂髮大如雞子一枚。
右二味,內髮膏中煎之,髮消盡研,絞去膏細滓,分二服,病從小便去也(出第十四卷中。《肘後》、《備急》、文仲、《千金》、《古今錄驗》、深師、范汪同。云︰太醫校尉史脫家婢再病,胃中乾糞下便差,神驗。出第四卷中)。
《刪繁》療天行毒熱,通貫藏腑,沈鼓骨髓之間,或為黃疸、黑疸、赤疸、白疸、穀疸、馬黃等疾,喘息須臾而絕,瓜蒂散方。
瓜蒂二七枚、赤小豆三七枚、秫米二七粒。
右三味,搗篩為散,取如大豆粒,吹於兩鼻之中,甚良。
不差,間日複服之(《千金》、范汪、《集驗》同)。
又方瓜蒂二七枚。
右一味,以水一升,煮取五合,作一服。
又方鹽一升。
右一味,紙裹漬濕,燒之取通赤,內三升水中攪令調,手巾同漉度為一服。
已前二方服訖,並吐出黃汁。
崔氏療黃,貧家無藥者,可依此方。
取柳枝三大升,以水一斗,煮取濃汁,搦半升,一服令盡。
又療黃兼主心腹方。
蔓菁子一大合(揀令淨)。
右一味,搗碎熟研,以水一升,更和,研濾取汁,可得一大盞,頓服之,少頃自當轉利,或亦自吐,腹中便寬,亦或得汗,便愈(《備急》、文仲、深師同。並出第一卷中)。
《延年秘錄》療黃,瓜蒂湯方。
瓜蒂一兩、赤小豆四十九枚、丁香二七枚。
右三味,搗末,以水一升,煮取四合,澄清,分為兩度,滴入兩鼻中(出第十卷中)。
《救急》療三十六種黃方。
取雞子一顆並殼燒作灰,研酢一合,又溫之,和頓服。
身體眼暗極黃者,不過三顆,鼻中蟲出,神效。
又療諸黃。闇黃眼闇,及大角赤黑黃,先擲手足;內黃,患渴;疸黃,眼赤黃;腎黃,小便不通,氣急心悶。
五色黃,瓜蒂散方。
丁香、瓜蒂、赤小豆各十枚。右三味細搗篩,取暖水一雞子許,和服,大神驗(並出第十七卷中。《廣濟》同)。
《必效》療一切黃,蔣九處得。
其父遠使得黃,服此極效,茵陳湯及丸方。
茵陳四兩、大黃三兩、黃芩三兩、梔子三兩。
右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空肚服之。
不然,搗篩,蜜和為丸,飲服二十丸,稍稍加至二十五丸,量病與之。
重者作湯勝服丸,日一服。
忌羊肉、酒麪、熱物等。
以差為限。
小便黃色及身黃者並主之。
又療諸黃,眼已黃亦差,瓜蒂散方。
丁香一分、赤小豆一分、瓜蒂一分、一方加秫米一分。
右三味搗末,溫水食前頓服使盡,則當利,並吐黃水,不差更服(並出第一卷中)。
《千金》療黃疸,大黃丸方。
大黃二兩、葶藶三兩。
右二味搗篩為末,蜜和為丸,如梧子大,未食服十丸。
日三服,病差便止。
又大黃丸方。
大黃二兩、黃連三兩、黃芩、黃檗各一兩、麴衣五合。
右五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食前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可至五丸。
忌豬肉、冷水(並出第十卷中)。
【急黃方六首】
《病源》脾胃有熱,穀氣鬱蒸,因為熱毒所加,故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頃刻,故云急黃也。
有得病即身體面目發黃者,有初不知是黃,死後乃身面黃者,其候得病但發熱心戰者,是急黃也(並第十二卷中)。
《廣濟》療急黃,身如金色,瓜蒂散方。
赤小豆二七枚、丁香二七枚、黍米二七枚、瓜蒂二七枚、麝香、薰陸香等分(別研)、青布二方寸(燒為灰)。
右七味,搗篩為散,飲服一錢匕,則下黃水,其黃則定。
忌生冷、熱麪、粘食、陳臭等(一方止三味,出第一卷中)。
《必效》療急黃疸內等黃,大黃湯方。
大黃三兩(切)、芒消二兩。
右二味,以水二升,漬大黃一宿,平旦絞汁一升半,內芒消攪服,須臾當快利差(出第一卷中)。
《延年秘錄》療急黃,心下堅硬,渴欲得水吃,氣息喘粗,眼黃,但有一候相當,即須宜服此瓜蒂散,吐則差方。
瓜蒂二小合、赤小豆二合。
右二味,搗篩為散;年大人暖漿水五小合和散一服,滿一方寸匕,一炊久當吐不吐更服五分匕,水亦減之。
若輕病,直吹鼻中,兩黑豆粒大亦得,當鼻中黃水出即歇。
並宜灸心厭骨下一寸,名巨闕,灸五七炷以來,初小作炷,在後漸大,仍不得大如梧子。
吐訖及灸了計即渴,仍服麥門冬飲子方。
麥門冬四兩(去心)、栝樓三兩、竹葉一升、茯苓四兩、升麻二兩、生蘆根一升、甘草一兩(炙)。
右七味切,以水七升,煎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八九里久,服此飲渴即止(出第十卷中)。
《千金》療急黃熱氣骨蒸,兩目赤脈,地黃汁湯方。
生地黃汁八合、大黃六分(末)、、芒消一兩。
右三味合和,一服五合,日二服,以利為度。
《近效》療急黃方。
取蔓菁子油一盞頓服之。
臨時無油,則以蔓菁子搗取汁,水和之吃亦得。
候顏色黃或精神急,則是此病(韋給事試用之有效)。
【黃疸方一十三首】
《病源》黃疸之病,此由酒食過度,藏腑不和,水穀相並,積於脾胃,複為風濕所搏,瘀結不散,熱氣鬱蒸,故食已如饑,令身體面目爪甲及小便盡黃,而欲安臥。
若身脈多赤多黑、多青皆見者,必寒熱身痛。
面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此黃疸也。
疸而渴者,其病難療;疸而不渴者,其病可療。
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出第十二卷中)。
仲景《傷寒論》黃癉,麻黃醇酒湯主之方。
麻黃一大把(去節)。
右一味,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頓服盡。
《古今方》云︰傷寒熱出表發黃疸,宜汗之則愈。
冬月用酒、春宜用水煮之良(《小品》、《古今錄驗》、張文仲、《經心錄》同)。
又黃疸,茵陳蒿五苓散主之方。
茵陳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
右二味和,先食白飲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深師、范汪同)。
又五苓散,利小便治黃疸方。
豬苓三分(去皮)、白朮三分、茯苓三分、澤瀉五分、桂心二分。
右五味,搗篩和合,白飲和服一方寸匕,日三,多飲暖水,以助藥勢,汗出便愈(《千金》、深師、范汪同。並出第十四卷中)。
《肘後》療黃疸方。燒亂髮服一方寸匕,日三,秘驗。
酒飲並得(《備急》、文仲同。出第一卷中)。
范汪療黃疸散方。
取瓠子白瓤及子,熬令黃,搗為末,服半錢匕,日一服,十日愈。
用瓠子數數有吐者,當先詳之(出第三十四卷中)。
《集驗》療黃疸,百藥不差者方。
驢頭一枚煮熟,以薑齏噉之,並隨多少飲汁(出第二卷中。《備急》、崔氏、張文仲、《古今錄驗》同。出第二卷中)。
《千金》療黃疸方。
取生小麥苗搗,絞取汁,飲六七合,晝夜三四飲,三四便愈。無小麥苗,穬麥苗亦得。
范汪云︰用小麥勝也(《備急》、文仲、《集驗》並同。出第十卷中)、。
《千金翼》療黃疸,目黃不除,瓜丁散方。
瓜丁細末如大豆許,內鼻中,令病人深吸取入鼻中黃汁出。
又黃蒸湯方。通按:黃蒸末詳。
黃蒸一升、麥麪一升、豬屎一升。
右三味,以水五升,漬一宿,煮取三升,絞去滓,頓服一升,覆取汗。
必效(同出第十八卷中)。
崔氏療黃疸年六十以上方。
茅根一把、豬肉一斤。
右二味合作羹,盡一服愈。
當灸臍上下兩邊各一寸半,一百壯;手魚際白肉側各一,灸隨年壯(《備急》、范汪同)。
又療黃疸方。苦胡蘆瓤如大棗許。
右一物,以童子小便二合浸之,三兩食頃,取兩酸棗許汁,分內兩鼻孔中,餘節候與上方同,比來常用,乃勝瓜蒂散。
《近效》療黃疸,瓜蒂散方。
瓜蒂二七枚、赤小豆七枚、生秫米二七、丁香二七枚。
右四味搗篩,重者取如大豆二枚,各著一枚鼻孔中,痛縮鼻須臾,鼻中瀝清黃水,或從口中出升餘則愈。
病輕者如一小豆則可,一與不盡,間日複頻用效。李暠用之立驗。
俗人或使人以竹筒極力吹鼻中,無不死者,慎之。
又療男子女人黃疸病,醫療不愈,身目悉黃,食飲不消,胃中脹熱,生黃衣,在胃中有乾屎使病爾方。
以成煎豬脂一小升,溫熱頓盡服之,日三,燥屎下去乃愈(《備急》、崔氏同)。
【黃疸遍身方一十一首】
《廣濟》療黃疸,遍身面悉黃,小便如濃梔子汁,茵陳丸方。
茵陳四兩、黃芩三兩、枳實二兩(炙)、大黃三兩。
右四味,搗篩蜜丸,空腹以米飲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漸加至二十五丸,微利為度。
忌熱麪、蒜、蕎麥、粘食,陳臭物一方(有升麻三兩。出第一卷中)。
《肘後》療黃疸者,一身面目悉黃如橘柚,暴得熱外以冷迫之,熱因留胃中,生黃衣,熱熏上所致方。
豬脂一升。
右一味,成煎者溫令熱,盡服之,日三、燥屎當下,下則稍愈便止(與前《近效方》同。
《備急》、崔氏同。出第三卷中)。
《小品》療黃疸身目皆黃,皮膚麴塵出,三物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一把、梔子二十四枚(擘)、石膏一斤。
《千金方》加大黃三兩。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以猛火燒石膏令正赤,投湯中,沸定取清汁,適寒溫,服一升,自覆令汗出周身遍,以溫粉粉之,則愈。
若不汗,更服一升,汗出乃愈也(深師、《古今錄驗》、《千金翼》同。出第四卷中)。
《集驗》療黃疸,身體面目皆黃,大黃散方。
大黃四兩、黃連四兩、黃芩四兩。
右三味,搗篩為散,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
亦可為丸服(《備急》、文仲、《千金》同。出第二卷中)。
《刪繁》療黃疸者,通身並黃,茵陳湯方。
茵陳四兩、柴胡四兩、升麻三兩、龍膽草二兩、黃芩、大黃各三兩。
右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若身體羸,去大黃,加梔子仁五六兩、生地黃切一升(《古今錄驗》、《千金》同。出第十卷中)。
《千金翼》論曰︰凡遇天行熱病,多必內瘀著黃,但用瓜丁散內鼻中,令黃汁出乃愈,即於後不複恐病黃矣。
常須用心警候病人,四肢身面微似有黃氣,則須用瓜丁散,不得令散漫失候,必大危矣。
特忌酒麪、犯者死。
又凡人無故,忽然振寒便發黃,皮膚黃麴塵出,小便赤少,大便時閉,氣力無異,食飲不妨,已服諸湯,餘熱不除,久黃者,苦參散方。
苦參一兩、黃連一兩、葶藶子(熬)、瓜蒂、黃芩、黃檗、大黃各一兩。
右七味,搗為散,飲服方寸匕,當大吐者日一服,不吐日二,亦得下。
服藥五日,知可消息,不知更服。
忌豬肉、冷水(《古今錄驗》、《千金》、《小品》同。出第十八卷中)、。
崔氏療黃疸,身體面目盡黃,茵陳湯,太醫校尉史脫方。
茵陳蒿三兩、黃連二兩、黃芩三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一兩、甘草一兩(炙)、人參一兩。右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同。出第一卷中)。
《延年秘錄》梔子湯,療遍身黃如橘,心肋滿急方。
梔子仁四兩、黃芩三兩、柴胡四兩、升麻三兩、龍膽草二兩、大黃三兩、栝樓三兩、芒消二兩。
右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八合,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四五里進一服(出第十卷中)。
《必效》黃疸身眼皆如金色,但諸黃皆主之方。
取東引桃根細切如筯,若釵股以下者一握,取時勿令見風,及婦人並雞犬等見之,以水一大升,煎取搦一小升,適寒溫,空腹頓服,服後三五日,其黃離離如薄雲散,唯眼最後差,百日方平複。
身黃散後,可時時飲一盞清酒,則眼中易散,不則散遲。
忌食麪、豬、魚等肉。
此方是徐之才家秘方,其姪珍惠說,密用。
出第一卷中。
《近效》療發黃,身面眼悉黃如金色,小便濃如煮黃檗汁者,眾醫不能療,良驗茵陳湯方。
茵陳四兩、黃芩二兩、梔子三兩、升麻三兩、大黃三兩、龍膽草二兩、枳實二兩(炙)、柴胡四兩。
右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
若身絕羸,加生地黃一升,梔子加至七兩,去大黃。
如氣力不羸,依前著大黃取驗。
忌如法,不差更作,以差為限,不過三四劑差,隔三五日一劑(《經心錄》同,李暠處得此方,神良)。
【癊黃方三首】
《病源》陽氣伏陰氣盛。
熱毒加之。
故但身面色黃。
頭痛而不發熱。
名為癊黃也(出第十二卷中)。
《廣濟》療癊黃,身面眼俱黃,小便如豉汁色,茵陳散方。
茵陳四兩、白鮮皮三分、栝樓四分、黃芩三分、梔子四分、芍藥三分、青木香三分、柴胡三分、枳實三分(炙)、黃連三分、紫雪八分、土瓜根三分、大青三分、大黃十分。
右十四味,搗篩為散,煮茅根飲待冷,平旦空腹以茅根飲服五錢匕,一服少間。
當一兩行微利,利後煮稀蔥豉粥食之,利多以意漸減,常取微泄,利通一兩行為度,差止。
忌豬肉、冷水、魚、蒜、粘膩及諸熱食(出第一卷中)。
《必效》療癊黃,眼睛,黃汗染衣,涕唾黃方。
好黃蒸二大升。
右一味,每夜以水二大升浸,煆暖令熱,勿令沸銅器中,平旦絞取汁半升飲之,餘汁須臾則飲,冬日微暖服,夏冷飲,每夜則浸,依前服之亦得。
每夜小便中浸白帛片,取色退為驗。
兩方並極效。
忌 麪、羊肉、豬、魚。
又療癊黃汗染衣,涕唾黃者方。
取蔓菁子搗細末,平旦以井花水和一大匙服之,日再,漸加至兩匙,以知為度。
每夜小便裹浸少許帛,各書記日,色漸退白,則差。
不過服五升以來必差。
李潤洲傳,極效(《備急》、《肘後》、張文仲、深師同。出第一卷中)。
【黃疸小便不利及腹滿喘方二首】
仲景《傷寒論》黃家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身汗出者,表和裹實也,宜下之,大黃黃檗皮梔子消石湯方。
大黃四分、黃檗四兩、肥梔子十五枚、消石四兩。
右四味切,以水六升煮三物,得二升半,去滓,內消石更煎取一升,先食頓服盡(《小品》、《千金翼》、深師、范汪並同)。
又黃疸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者,不可除其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方。
半夏五兩(炮)、生薑八兩。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三服。
忌羊肉、餳(范汪同。並出第十四卷中)。
【黃汗方三首】
《病源》黃汗之為病,身體洪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染衣者色正黃如檗汁,其脈自沉。
此由脾胃有熱,汗出而入水中,若浴水入汗孔得之(出第十二卷中)。
仲景《傷寒論》師曰︰“黃汗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檗汁,脈自沉也。
”問曰︰從何得之?
師曰︰以汗出水入汗孔,水從外入而得之,宜黃耆芍藥桂心酒湯主之方。
黃耆五兩、芍藥三兩、桂心三兩。
右三味切,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和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正當心煩也,至六七日稍稍自除。
其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阻,作)。
一方用美清醯代酒。
忌生蔥(《備急》、張文仲、《千金》、《古今錄驗》、深師、范汪、《經心錄》同)。
又凡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
食已則汗出,又身常夜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
若汗出即發熱者,久久身必甲錯也。
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也。
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則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蟲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者,名曰黃汗,桂枝湯加黃耆五兩主之方。
桂心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黃耆五兩。
右六味切,以水八升,微火煎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汗,須臾間不汗者,食稀熱粥一升餘,以助湯力。
若不汗者,更服湯也。
忌海藻、菘菜、生蔥(《古今錄驗》、范汪同。出第十四卷中)。
療黃疸身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出著衣皆黃,黃汗吳藍湯方。
吳藍六分、芍藥、麥門冬(去心)、桑白皮、漢防己、白鮮皮、山梔子各六分。
右七味各細切,以水二升,煎取八合,去滓,空腹分二服,未效再合服(此方未詳所出)。
【女勞疸方四首】
《病源》女勞疸之狀,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少腹滿急,小便難。
因大勞大熱而房室,房室畢,入水所致也(出第十二卷中)。
仲景《傷寒論》,黃家日晡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
得之膀胱急,小腹滿,身體盡黃,額上反黑,足下熱,因作黑癉,大便必黑,腹臚脹滿如水狀,大便黑溏者,此女勞之病,非水也。
腹滿者難療,消石礬石散主之方。
消石(熬黃)、礬石(燒令汁盡)。
右二味等分,搗絹篩,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
重衣覆取汗,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也。
大麥則須是無皮麥者。
《千金方》云︰消石二分,熬令燥,礬石一分,熬令燥,故注之(《肘後》、《小品》、崔氏、文仲、《千金》、范汪、深師並同。出第十四卷中)。
《千金翼》療黃疸之為病,日晡所發熱,惡寒小腹急,體黃,額黑,大便黑,溏泄,足下熱,此為女勞也,腹滿者難療方。
滑石五兩(研)、、石膏五兩(研)。
右二味為散,以大麥粥汁服方寸,日三,小便極利則差(《小品》、《千金》、《備急》、文仲並同。出第十八卷中)。
《近效》女勞疸黃家,日晡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小腹滿,身體盡黃,額上反黑,足下熱,因作黑疸。
其大便必黑,腹臚脹滿如水狀,大便黑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療與黑疸同。
穀疸食則眩,心忪怫鬱不安,久久發黃為穀疸,並以前茵陳湯主之,方在遍身黃部中。
《必效》女勞之黃,氣短聲沉者,宜服此方。
取婦女月經布和血衣燒作灰,以酒空腹服方寸匕,日再服,不過三日必差。
【黑疸方三首】
《病源》黑疸之狀,苦小腹滿,身體盡黃,額上反黑,足下熱,大便黑是也。
夫黃疸、酒疸、女勞疸,久久變成黑疸(出第十二卷中)。
《肘後》療黃疸變成黑疸者多死,急治之方。
取土瓜根汁服一小升,平旦服至食時,病從小便去則愈。
不忌。
先須量病人氣力,不得多服,力衰則起不得(《千金》並《翼》、文仲、《集驗》、崔氏、《刪繁》、范汪並同。出第一卷中)。
深師療黑疸,身體及大便正黑,赤小豆茯苓湯方。
赤小豆三十枚、茯苓六銖、瓜蒂四銖、雄黃二銖、甘草半兩(炙)、女萎四銖。
右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小豆、茯苓,取八合汁,搗後四藥為散,取前汁調半錢匕,適寒溫服之,須臾當吐,吐則愈。
一方云療久黃疸。忌大醋、海藻、菘菜(《千金方》名赤苓散,《千金翼》同。出第二十卷中)。
《千金翼》茵陳丸,主黑疸,身體闇黑,小便澀,體重方。
茯苓四分、茵陳一兩、枳實五分(炒黃)、白朮五分(土炒)、半夏三兩(洗)、甘遂一分、杏仁三分(去尖皮)、蜀椒二升(汗)、當歸二分、葶藶子四分(熬)、乾薑四分、大黃三分(熬,勿令焦)。
右十二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肚飲服三丸,日三服。
忌羊肉、餳酢、桃李、雀肉等(出第十八卷中)。
【酒疸方七首】
《病源》夫虛勞之人,若飲酒多進穀少者,則胃內生熱,因大醉當風入水,則身目發黃,心中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面發赤斑。
若下之久久變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抓之不仁,其脈浮弱,故知之。
酒疸,心中熱欲嘔者,當吐之即愈。
小便不利,其候當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明也。
若腹滿欲吐,鼻躁,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出第十二卷中)。
仲景《傷寒論》酒癉者,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枳實豉大黃湯主之方。
梔子七枚、枳實五枚、香豉一升、大黃一兩。
右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肘後》、《千金》同。出第十四卷中)。《肘後》療酒疸者。
心中懊痛。
足脛滿。
小便黃。
飲酒面發赤斑黃黑。
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
黃耆散方。
黃耆二兩、木蘭皮一兩。
右二味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備急》、文仲同)。
深師酒疸艾湯方生艾葉一把、麻黃二兩(去節)、大黃六分、大豆一升。
右四味切,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分為三服(出第三十卷中)。
《千金》茵陳湯,主黃疸、酒疸、酒癖,身體面目盡黃,方太醫校尉史脫處。
茵陳三兩、大黃二兩,一方一兩、梔子二七枚、黃芩三兩,一方用一兩、人參半兩,一方用一兩、黃連二兩,一方用一兩、甘草一兩(炙)。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文仲、范汪同)。
又夫人病疸者,或無熱靜言了了,腹滿欲吐。
酒疸心中熱欲嘔,吐之即愈方。
取《千金翼》苦參散吐良,在上通身黃部中,七味者是也。
又肉疸飲少小便多,白如泔色,得之從酒,寒水石散方。
寒水石五分、白石脂五分、栝樓五分、菟絲子三分(酒漬)、知母三分、桂心三分。
右六味搗篩,麥粥服五分匕,日三服,五日知。
忌生蔥(《古今錄驗》、深師等並同)。
《古今錄驗》療酒癖及飲黃疸散方。
芫花、椒目各等分。
右二味搗下篩為散,平旦服一錢匕,老少半服之,藥攻兩脅則下便愈。
間一日複服,使小減如前,又與之使盡根源(深師同。出第二十七卷中)。
【穀疸方三首】
《病源》穀疸之狀,食畢頭眩,心忪怫鬱不安而發黃。
由失饑大食,胃氣衝熏所致。
陽明病脈遲,食用難飽,飽則發煩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為穀疸,雖下之其腹必滿,以其脈遲故也(出第十二卷中)。
范汪療穀疸,茵陳湯方。
茵陳四兩,切,以水一斗,煮取六升,以汁煎大黃二兩,梔子七枚,得二升,分為三服,黃從小便去,病出立愈(《肘後》同。出第十四卷中)。
《集驗》療勞疸、穀疸丸方。
苦參三兩、龍膽草一兩。
右二味下篩牛膽汁和丸,先食以麥粥飲服如梧子大五丸,日三,不知稍增(《千金》同,出第二卷中)。
《刪繁》療勞疸,穀疸,苦參丸方(勞疸者,因勞為名也。穀疸者,因食而勞,故曰穀疸)。
苦參三兩、龍膽二兩、梔子仁三七枚。
右三味搗篩為散,若病甚取豬膽和為丸,如梧子大,一服五丸,日三四服,以飲汁下之。
【許仁則療諸黃方七首】
許仁則療急黃病。
此病始得,與前天行病不多異,五六日但加身體黃,甚者洟(音夷,鼻液也。下同)淚、汗、唾、小便如檗色,眼白睛正黃,其更重狀,與天行病候最重者無別。
如至此困,自須依前救天行最重半夏等分十味湯救之,若未至是者,宜依後法。
急黃狀始得,大類天行病經三兩日,宜合麻黃等五味湯服之,發汗以泄黃勢方。
麻黃三兩(去節)、乾葛五兩、石膏八兩、生薑六兩、茵陳二兩。
右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三服,服相去十里久。
服訖當欲汗,則覆被微取汗以散之。
又依前麻黃等五味湯服之取汗,汗出後未歇,經三五日,又合梔子等五味湯以取利方。
梔子二十枚、柴胡三兩、黃芩三兩、茵陳三兩、芒消六兩。
右藥切,以水八升,煮四味,取二升六合,去滓,內芒消,攪令消,分溫三服,如人行十里久,更服之效。
又依前梔子等五味湯,服之取利,利後病勢不歇,經六七日,又合秦艽牛乳二味湯服之方。
秦艽六兩、牛乳二升。
右藥切,秦艽以牛乳煮之,可三分減一,去滓,帶暖頓服令盡,極驗(文仲、《必效》同。西域法也)。
又依前秦艽等二味湯藥服後,不覺病退,漸加困篤,勢如前天行最重狀,則不可更服諸冷物,冷物在心唯是痞,速宜同前天行用半夏等十味湯以救之,亦可合瓜蒂等三味散吹鼻孔中,並與之服方。
瓜蒂七枚、丁香七枚、赤小豆七枚。
右藥搗篩末,取如大豆,分吹兩鼻孔中,須臾當出黃水,正如煮檗汁,及出黃蟲。
亦可以新汲水和一方寸匕,與患人服。
或利或吐,吐利所出,亦如煮黃檗汁。
天行用此療,亦與崔氏同。
又論云︰此病俗間亦有單煮瓜蒂汁灌鼻孔中者,亦有單服生麻油者。
又療黃疸病。
此病與前急黃不同,自外狀與平常無別,但舉體正黃,甚者眼色如檗,涕、涎、洟、小便及汗,悉如檗汁,食消多於尋常,稍覺瘦悴乏力,此病不甚殺人,亦有經年累歲不療而差者。
此由飲酒多,亦是積虛熱所致。
黃疸初得,稍覺心中煩熱,滿身黃色,眼白睛黃,覺如此者,宜合白鮮皮等七味湯以泄之,黃連十味丸以壓之。
白鮮皮三兩、乾葛五兩、黃芩三兩、鬱金三兩、豉五兩、梔子十枚、芒消六兩。
右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消,分溫三服,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更服此湯當得利,利後將息一二日,則合後黃連等十味丸服之。
又黃連丸方。
黃連五兩、黃芩五兩、苦參六兩、沙參五兩、乾地黃六兩、乾葛六兩、梔子仁三兩、麥門冬一升(去心)、地骨白皮五兩、茯苓五兩。
右十味,搗篩為末,蜜和為丸,以米飲下,初服十丸,日三服,稍稍加至三十丸,如梧子大。
黃疸亦有單服豬脂得差者。
忌豬肉、冷水、大酢、蕪荑等物(吳昇同)。
【雜黃疸方三首】
《千金》濕疸之為病,始得之一身盡疼,發熱,面色黃黑,七八日後壯熱,熱在裹,有血當下,去之如豚肝狀。
其小腹滿者,急下之,亦一身盡黃,目黃腹滿,小便不利,礬石散方。
礬石五兩、滑石五兩。
右二味,為散,大麥粥汁服方寸匕,日三服。
當先食服,便利如血者,當汗出差(深師、《古今錄驗》並同。出第十卷中)。
《古今錄驗》九疸秦王散方。
胃癉,食多喜飲(梔子仁主之)。
心癉,煩心心中熱(葛根主之)。
腎癉,其人唇乾(葶藶子主之)。
脾癉;溺赤出少,心惕惕若恐(栝樓主之)。
肺癉,飲少小便多(秦椒汗瓜蒂主之。一云膏疸)。、舌癉,渴而數便(石鐘乳主之)。
肉癉,其人小便白(凝水石主之)。
髓癉,目眶深,多嗜臥(牡蠣、澤瀉主之)。
肝癉,胃熱飲多,水激肝(白朮主之)。
右十一味,名秦王散,各等分,隨病所在加二分,搗合下篩,飲服五分匕,日三,稍加可至方寸匕。
忌桃李、雀肉等。膏癉,飲少小便多,秦椒散方。
秦椒一分(汗)、瓜蒂二分。
右二味,搗下篩,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深師、《千金》同。出第二十七卷中)。
右從事郎充兩浙東路提舉茶鹽司幹辦分事趙子孟較勘
重訂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第四卷終
【重訂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卷第五(瘧病十五門)】
療瘧方二十一首
五藏及胃瘧方六首
溫瘧方五首
山瘴瘧方一十九首
十二時瘧方一十二首
發作無時瘧方三首
瘧方五首
間日瘧方二首
久瘧方八首
勞瘧方三首
牡瘧方二首
一切瘧方四首
灸瘧法一十三首
穰瘧法六首許仁則療瘧方四首
唐王燾先生外臺秘要方第五卷
宋朝散大夫守光祿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臣林億等上進
新安後學程衍道敬通父訂梓男晉鍚為昭 坤鍚為載父仝校
【療瘧方二十一首】
《病源》夏日傷暑,秋必病瘧。
瘧病之發以時者,此由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
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於風府,其明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
此先客於脊背也。
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此所以日作稍益晏者也。
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尾骶,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藏,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蓄積乃作。
夫衛氣每至於風府,則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
今衛氣日下一節,則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
曰︰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
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
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
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
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風之與瘧也。
相與同類,而風獨常在也,而瘧得以時休者,何也?
由風氣留其處,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
陽當陷而不陷,陰當升而不升,為邪所中,陽遇邪則踡,陰遇邪則緊,踡則惡寒,緊則為慄,寒慄相薄,故名曰瘧。
弱則發熱,浮乃汗出,旦中旦發,晚中晚發。
夫瘧。
其人形瘦,皮必粟起。
問曰︰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
設不愈,月盡解(出第十一卷中)。
《廣濟》療瘧常山散方。
常山五分、升麻二分、蜀漆一分。
右三味,搗篩為散,一服二錢匕,和井華水煮米半合,頓服,少間則吐,吐訖則差。
忌生蔥、生菜及諸果子、生冷、油膩等物。
又療瘧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
右一味切,以漿水三升,浸經一宿,煎取一升,欲發前頓服之,後微吐差止。
忌生蔥、生菜。
《近效》療瘧間日或夜發者。
張文仲、《備急》同(並出第一卷中)、。
張仲景《傷寒論》辨瘧病,師曰︰夫陰氣孤絕,陽氣獨發,而脈微者,其候必少氣煩滿,手足熱而欲嘔也,名曰癉瘧。
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在心藏,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
又辨瘧脈,夫瘧脈自絃,絃數者多熱,絃遲者多寒,絃小緊者下之差,絃遲者溫藥愈,數緊者可發汗鍼灸也,浮大者吐之差,脈絃數者風疾也,以飲食消息之。
又辨瘧歲歲發至三歲,發連日發不解者,以脅下有痞也,療之不得攻痞,但虛其津液,先其時發汗,其服湯已,先小寒者,漸引衣自覆,汗出小便利而愈。
瘧者病人形瘦,皮上必粟起。
又問︰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者,當月盡解也;如期不差,當云何?
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宜急療之,大鱉甲煎方。
鱉甲十二分(炙)、烏扇三分、黃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婦三分(熬)、乾薑三分、大黃三分、芍藥五分、桂心三分、葶藶二分(熬)、石葦二分、厚朴三分(炙)、牡丹皮五分、瞿麥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洗)、人參一分、蟲五分(熬)、阿膠三分(炙)、蜂窠四分(炙)、赤消十二分、蜣螂六分(炙)、桃仁三分(去皮尖、熬)。
右二十三味,末之,取鍛灶下土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土,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下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忌莧菜、生蔥、胡荽、羊肉、餳等物(《千金》有海藻、大戟、虻蟲,無赤消,鼠婦,用鍛灶灰一斛)。
又瘧發渴者,與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湯方。柴胡八兩、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三兩(炙)、生薑三兩、栝樓根四兩。
右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
忌海藻、菘菜(《經心錄》療勞瘧。並出第十五卷中)。《肘後》療諸瘧方。
取青蒿一把。右一味,以水一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備急》、張文仲同)。
又方鱉甲三兩(炙)。
右一味,搗末,酒服方寸匕,至發時令服三服,兼用火炙,無不斷者。
忌莧菜。
又方牛膝莖葉一把,切,以酒三升,漬一宿,分三服,令微有酒氣,不即斷,更作,不過三服止(文仲、《備急》、《集驗》同。並出第一卷中)。
深師療瘧,膈痰不得吐,宜吐之,常山烏梅湯方。
烏梅半兩、桂心半兩、芫花半兩、豉五合(綿裹)、半夏半兩、常山半兩。
右六味,切,以酒三升,水四升,合煮取二升,分三服,必得吐。
一方取三升。忌生蔥、羊肉、餳、生菜(一方無半夏、常山)。
又療瘧丸神方。人參三分、鉛丹三分、天雄十分(熬)。
右三味,搗合下篩,蜜和,初服二丸,如梧子,臨發服二丸,中當溫熱,四肢淫淫痺為知。
服藥忌飽飯食,瘧斷後,食如常,萬不失一(《備急》、文仲同)。
又療瘧撩膈湯方。
常山三兩、甘草三兩(炙)、松蘿二兩、烏梅十四枚、黃芩二兩、瓜蒂十四枚、梔子仁十四枚(擘)。
右七味,切,以酒二升,漬一宿,明旦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忌海藻、生蔥、生菜、菘菜等。
又瘧結實積熱,煩擾迷冒,寒熱,但多綿惙困篤,常山大黃湯方。
常山三兩、甘草三兩(炙)、前胡二兩、大黃三兩。
右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下大黃,煎取三升,分澄令冷,初服七合,中服八合,比欲發服九合。
王文州大子因瘧危困,服此皆愈。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等。
又療瘧,醇醨湯方。
生薑三兩、烏梅三七枚(擘。一方十四枚)、甘草三兩(炙)、桂心二兩、常山三兩、蘘荷根三兩。
右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曰醇;未發時,須頓服。
更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曰醨;至發不斷,複頓服。
甚良。
別方說,發日平旦服醨一升,以醇著頭邊,若欲發便服醇,神良。
二說不同也。
忌海藻、菘菜、生菜(出第二十二卷中)。
《千金》麻黃湯,療瘧須發汗方。
麻黃四兩(去節)、大黃四兩、栝樓四兩、甘草一兩(炙)。
右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未發前食頃服,臨發更服,服後皆覆取汗。
忌海藻、菘菜(《集驗》同。出第十卷中)。
《千金翼》療瘧病,醫不能救者方。
以繩量病人腳,圍繞足跟及五指一匝訖,截斷繩取所量得繩置項上,著反向背上當繩頭處,中脊骨上,灸三十壯,則定。
候看複惡寒,急灸三十壯則定。
比至過發一炊,久候之,雖飢勿與食,盡日。
此神驗。
男左足女右足(出第十八卷中)。
崔氏療瘧,會稽賴公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石膏八兩(碎、綿裹)、甘竹葉一把(切)、糯米一百粒。
右四味,切,以水八升,明旦欲服今晚漬於銅器中,露置星月下高淨處,橫刀其上,向明取藥,於病人房門前銅器裡緩火煎取三升,分三服,日欲出一服,臨發又一服,若即定不須後服,取藥滓石膏裹置心上,餘四分置左右手足心,甚驗。
忌生蔥、生菜(出第四卷中)。
《備急》華佗常山桂心丸,神良方。
甘草(炙)、常山、大黃、桂心各四分。
右四味,末之,蜜和,平旦服如兔屎,每欲發,服六丸,飲下之。
欲服藥時,先進少熱粥良。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文仲同。出第二卷中)。
《延年》療瘧,常山丸方(裴右庶送)。
常山四分、青木香四分(南者)、蜀漆一分、牡蠣二分(煆)、大黃二分、烏梅肉一分(熬)、丹砂二分(研)、豉二分(熬)、知母二分、鱉甲二分(炙)、麻黃一分(去節)。
右十一味,搗篩,蜜和為丸,丸如梧子,未發前粥飲服五丸訖,微吐後,須臾任食,至欲發更服十丸。
忌莧菜、生血物、生蔥、生菜、油膩(崔氏同)。
又療瘧丸方。
常山三兩、甘草二分(炙)、知母四分。
右三味,搗篩,蜜和為丸,丸如梧子,未發前飲服十五丸,臨發服十五丸,得快吐則愈。
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並出第十五卷中)。
《必效》療瘧,雞子常山丸方。
取雞子一枚,斷開頭,出黃及白令盡,置小鐺子中,又取常山細末量滿前空穀,又傾鐺子中;又量白蜜還令滿殼,複傾鐺子中,三味同攪,微火煎之,勿停手,微冷可丸則停,丸如梧子,如病人午時發,巳時服三十丸,欲至發時又服三十丸,用飲汁下,欲吐任吐,亦如前。
服訖,更不發者,不須服。
服後禁脂膩,油麪、生菜、瓜果七日。
此方勑賜喬將軍,服之立效(《小品》、崔氏、文仲、《延年》、支家、《備急》並同)。
又療瘧不差,虎骨常山丸方。
虎頭骨(炙)、常山、甘草(炙)、鱉甲(炙)、烏梅(熬)、萎蕤、白薇、升麻、茯苓、石膏(研)、知母、麥門冬(去心)、豆豉(熬)、地骨白皮。
右十四味,各等分,合搗,蜜和丸,如梧子大,未發前日晚空肚服二十丸,至發日平旦服四十丸,如人行十里食白粥一碗,欲發時亦服三十丸,三日內慎生冷,萬無一觸,不吐自差。
魏右史處得,云奇效。
忌海藻、菘菜、大酢、生蔥、生菜、莧菜。
又療瘧,常山酒方。
常山一兩(切)、獨頭蒜一顆(去根莖,橫切)、糯米一百粒、烏豆一百粒、清酒一升。
右五味,病未發前一日,以酒浸藥於碗中,以白紙一張覆之,碗上橫一刀,欲發時三分飲一分,如未吐更服一分,得吐則差。
忌生菜、生蔥(並第一卷中)。
《古今錄驗》療瘧,豉心丸方。
香豉五合(熬令色變)、常山二兩、大黃三分、附子二分(炮)、。
右四味,搗篩,蜜和丸,服如大豆十丸,當勿食,比至發來,令服三十丸,瘧不止亦可至四十丸,瘧必止。
若膈上有停痰,欲吐聽之,若腹中實,欲下亦無妨,常有驗。
忌生蔥、生菜等(楊孔思方。出第四卷中)。
又烏梅丸,療瘧無問溫瘴、痰瘧,悉皆主之方。
烏梅肉二兩、常山二兩、鱉甲二兩(炙)、香豉二兩、蜀漆二兩(生用)、人參一兩、肉蓯蓉二兩、桂心二兩、知母二兩、桃仁二兩(去尖皮,別搗如稀餳)。
右十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桐子,空心以酒飲任下三十丸,忌生蔥、生菜、莧菜、海藻、菘菜(一方有升麻,甘草各二兩,為十二味)。
【五藏及胃瘧方六首】
《病源》肺病為瘧者,乍來乍去,令人心寒,寒甚則熱發,善驚,如有所見,此肺瘧證也。
若人本來語聲清雄,忽爾不亮,拖氣用力,方得出言,而反於常人,呼共語,直視不應,雖曰未病,勢當不久,此則肺病,聲之候也。
察病觀疾,表裡相應,依源審療,乃不失也。
心病為瘧者,令人心煩甚,欲飲清水,多寒少熱。
若人本來心性和雅,而忽卒急,反於常倫,或言未訖便住,以手剔腳爪,此人必死,禍雖未及,呼曰行尸,此心病聲之候也。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可療者,明而察之。
肝病為瘧者,令人色蒼蒼然,氣息喘悶,戰掉,狀如死者。
若人本來少於悲恚,忽爾嗔怒,出言反常,乍寬乍急,言未訖,以手向眼,如有所思,若不即病,禍必至矣,此肝病聲之候也。
其人若虛則為寒風所傷,若實則為熱氣所損。
陽則瀉之,陰則補之。
脾病為瘧者,令人寒則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則汗出。
若其人本來少於喜怒,而忽反常,嗔喜無度,多言自笑,不答於人,此是脾病,聲之候也。
不盈旬日,禍必至矣。
腎病為瘧者,令人悽悽然,腰脊痛而宛轉,大便澀,身掉不定(《素問》作“目眴眴然”),手足寒,若人本來不喜不怒,忽然謇而好瞋怒,反於常性,此腎已傷,雖未發覺,是其候也。
見人未言而前開口笑,還閉口不聲,舉手爪柵腹,此腎病,聲之候也。
虛實表裡,浮沉清濁,宜以察之,逐以療之。
夫瘧脈者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溫藥已,若脈數而緊者可發汗鍼灸之,脈浮大者,不可鍼灸之。
凡瘧先發食頃,乃可以療之,過之則失時。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虛嬌切)暍暍然,熱止汗出,難已,刺郄中出血。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洒洒淅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胕上。
足太陰之瘧,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則取之。
足少陰之瘧,令人悶;吐嘔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而處,其病難止。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小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陰。
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發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
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
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
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
脾瘧者,令人病寒則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
腎瘧者,令人洒洒,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胃瘧者,令人且病也,善飢而不能食,食即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並出第十一卷中)。
《千金》療肝邪熱為瘧,顏色蒼蒼,戰掉氣喘,或熱久勞動如瘧,積年不差,烏梅丸方。
烏梅肉四分、蜀漆四分、石膏八分(研)、鱉甲四分(炙)、常山六分、香豉一合(熬)、知母四分、甘草三分、細辛三分、苦參四分、萎蕤五分。
右十一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再,飲下亦得。
忌莧菜、生菜、生蔥、海藻、菘菜。
又療心瘧,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多寒少熱者,常山湯方。
常山四兩、淡竹葉(切)二升、梔子仁三七枚(擘)、石膏五兩(碎,綿裹)、烏梅三七枚(擘)、鱉甲四兩(炙)、甘草一兩(炙)、香豉一升(綿裹)、蜀漆三兩。
右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忌生蔥、生菜、菘菜、人莧、海藻(《刪繁》同)。
又療脾熱,或渴或不渴,熱氣內傷不泄,轉為脾瘧,令人病寒則腹中痛,熱則腸中鳴,轉汗出,常山丸方。
常山三兩、甘草半兩(炙)、、知母一兩、鱉甲一兩(炙)。
右四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未發前酒服十丸,臨發又一服,正發又一服。
忌生蔥、生菜、海藻、菘菜、人莧等。
又療肺熱痰聚胸中,來去不定,轉為瘧。
其狀令人心寒,甚即發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秫米三百粒、甘草二分(炙)。
右三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發時令三服盡。
忌生蔥、生菜、海藻、菘菜等(《刪繁》同)。
又療腎熱發為瘧,令人悽悽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烏梅三七枚(碎)、香豉八合(熬,裹)、、淡竹葉(切)一升、白一握(除青令盡)。
右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至發令盡。
忌生蔥、生菜等(並出第十卷中)。
《刪繁》療胃腑瘧者,令人善飢而不能食,四肢脹滿喘,藜蘆丸方。
藜蘆一兩、皂莢一兩(去皮子)、常山一 兩、巴豆三十枚(去皮,熬)、牛膝一兩。
右五味,熬藜蘆、皂莢,色令黃,合搗為末,蜜丸,如小豆,旦服一丸。
未發前一丸,正發一丸。
一日勿食飲。
忌野豬肉、蘆筍、生蔥、生菜、狸肉等(六腑唯胃有瘧,不可別列,故附於後。《千金》同。出第六卷中)。
【溫瘧方五首】
《病源》夫溫瘧與寒瘧安舍?
溫瘧得之冬中於風寒,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出,因遇大暑,腦髓鑠,肌肉消釋,腠理發泄,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偕出。
此邪氣先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如是則陰虛而陽盛,盛則病矣;
陽衰則氣複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瘧先寒而後熱者,此由夏傷於大暑,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小寒,寒迫之,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
夫寒者,陰氣也。
風者,陽氣也。
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病以時作,名曰寒瘧。
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亦以時作,名曰溫瘧。
夫病瘧六七日,但見熱者,溫瘧也(出第十一卷中)。
《甲乙經》黃帝曰︰夫瘧皆生於風。
夏傷於暑,秋為瘧。
黃帝問︰瘧先寒而後熱何也?
歧伯對曰︰夫寒者,陰氣也。
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名曰寒瘧。
又問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
對曰︰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名曰溫瘧。
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千金》作“孤”)絕,陽氣獨發,即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又曰︰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即陽氣大發,邪氣不能出,因遇大暑,腦髓鑠,肌肉消釋,腠理發泄,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偕出。
此邪氣先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如是者陰虛而陽盛,盛則病矣;陽衰則氣複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複寒矣。
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又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氣逆上,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
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不寒,熱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銷鑠脫肉,故名曰癉瘧(出庚卷第七。《千金》同)。
《廣濟》療溫瘧,漸漸羸瘦,欲成骨蒸,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車前葉一握、甘草二兩(炙)、獼猴骨三兩(炙)、烏梅肉二兩、天靈蓋一兩(燒作灰末)、驢糞汁三合。
右七味,切,以水六升,煮五味,取三升,去滓,下糞汁、天靈蓋末,分三服,微吐不利。
忌生蔥、生菜、海藻、菘菜、麪粘食等。
又療溫瘧,常山丸方:常山、烏梅肉(熬)、豉、天靈蓋(燒)、各六分、知母、朱砂、蜀漆、大黃各四分。
右八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肚以溫酒下二十丸,至三十丸,日三服,並未發前服,不吐利,忌生蔥、生菜、生血等物(並出第十卷中)。
《千金》論曰︰癉瘧者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其候也,少氣煩滿,手足熱,欲嘔,熱而不寒,氣藏在心。
又曰︰有溫瘧者,其 脈如平人,無寒時熱,其候骨節疼煩,時嘔,朝發暮解,暮發朝解,皆白虎加桂心湯主之方。
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石膏(碎)一斤、粳米六合。
右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米爛,去滓,加桂心三兩,煎取三升,分溫三服,覆令汗,先寒發熱汗出者愈。
忌海藻、菘菜、生蔥。
《傷寒論》云︰用秕粳米,不熟稻米是也(出第十卷中)。
《備急》竹葉常山湯,療溫瘧。
壯熱微寒,溫瘧之候也。
壯熱後如覺微寒,或癉瘧依時手足冷,少時便壯熱,亦有手足煩熱乾嘔者,瘧先大寒後大熱者,並主之。
神效。尤宜乳下小兒亦差方。
常山三兩(切)、淡竹葉一握、小麥一升。
右三味,以水五升漬一宿,明旦煮取二升,溫分三服。
忌生蔥、生菜(支、《小品》、文仲並同。出第三卷中)。
《延年》療溫瘧,壯熱不能食,知母鱉甲湯方。
知母、鱉甲(炙)、地骨皮各三兩、常山二兩、竹葉(切)一升、石膏四兩(碎)。
右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忌蒜、豬肉、莧菜、生蔥、生菜(出第十七卷中)。
【山瘴瘧方一十九首】
《病源》此病生於嶺南,帶山瘴之氣也。
其狀發寒熱,休作有時,皆由挾溪源嶺瘴溫毒氣故也。
其病重於傷暑之瘧矣(出第十一卷中)。
《小品》療山瘴瘧陵鯉甲湯。
南方山嶺溪源,瘴氣毒作,寒熱發作無時,痿黃腫滿,四肢痺弱,皆山毒所為也。
並主之方。
陵鯉甲十片(炙),《千金》用十四片、烏賊魚骨(去甲)、鱉甲(炙)各一兩、常山三兩、附子一枚(炮)。
右五味,切,以酒三升,漬之一夕,先瘧發前,稍稍服之。
勿絕藥味,兼以塗身體,斷雜人,勿食飲,過時乃得通,人進飲食。
忌莧菜、生蔥、生菜、豬肉(《千金》、文仲、《備急》、《經心錄》並同。出第六卷中)。
《千金》療乍寒乍熱,乍有乍無,山瘴瘧酒方。
常山三兩、鱉甲(炙)、升麻、附子、烏賊魚骨(去甲)各一兩。
右五味,並切,絹袋盛,以酒六升漬之,小令近火轉之,一宿成,一服一合,比發可數服,或吐。
忌豬肉、生蔥、生菜、莧菜(《肘後》療老瘧久不斷。出第十卷中)。
《備急》夫瘴與瘧,分作兩名,其實一致。
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嶺南率稱為瘴,江北總號為瘧,此由方言不同,非是別有異病。
然南方溫毒,此病尤甚,原其所歸,大略有四︰一山溪毒氣,二風溫痰飲,三加之鬼癘,四發以熱毒,在此之中,熱毒最重。
故所用藥物,須審病源。
患瘧瘴之後,特須防瘴而發痢,死不旋踵,所以然者,瘴體先虛,虛不宜痢,又瘴宜冷差,痢宜溫斷,斷痢則益瘴,斷瘴則益痢,大率如此,不可不慎,非直藥療,亦須宜加將息取適,若能用一色藥兼二種病,冷而止痢,溫而斷瘧,最其妙也。
如不然,先須斷痢,然後療瘴,瘴緩痢急故也,仍率須作挾毒防之,不得專醫其痢。
又服瘴藥,皆在發前,必須平旦空腹服,服藥之後,勿洗 手面漱口,勿通外人,勿吃食,勿勞力,既過發時久,小進糜粥,如此將療,無不即斷,又當發熱之時,慎勿多飲冷水,及多服冷藥,若心下冷結,更是難療,得瘧之後,複成癥癖,亦有即發氣者,死不救。
若熱渴者,豉汁暖服,取足得吐,彌善。
水煮豉研犀汁與服,兼時進生葛根汁。
其大熱盛者,與紫雪如兩棗許大,水和飲之,並燒豬糞、人糞作黃龍湯亦善,各可服三二升。
又搗一大鼠,絞汁與服,大止熱毒,瘴熱病服此俱效(其鼠並頭皮五藏等全搗,若汁少著少許水和絞,亦不難服,常用立驗也)。
又療瘴瘧服藥後灸法。
灸大椎三四十壯,無不斷。若先寒者,將欲寒,預前以炭火安牀下,令背暖,並炙鱉甲末一方寸匕,暖酒和服,至發時令得三服,被覆,過時無不斷。
此是陶氏法,比欲寒時,但以火炙其背,亦乃即差者,從發亦輕,效驗。
又療瘴瘧常山丸方。常山、黃連、豉各三兩、附子二兩(炮)。
右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發前空 腹服四丸,欲發更服三丸,飲下之,自旦至暮,乃食三日,勿雜食豬肉魚、肥膩及生冷、生蔥、生菜(桂廣州家傳,已用有效。此方兼痢者差)。
又麻黃散方。
麻黃(去節)、常山、杏仁(去尖皮,熬)、人參、乾漆(熬)、甘草(炙)、鱉甲各二兩(炙)。
右七味作散,平旦空腹溫酒三合服方寸匕,日再,宜七日連服,服後七日不得食雜物。
此許仁則五方,元比部云在嶺南服得力大驗。
年時常服一劑。
按此兼補虛羸者。
忌莧菜、生蔥、生菜、海藻、菘菜。
又若患瘴熱實兼吐痢者,大黃湯方。
大黃、常山、升麻、甘草(炙)各三兩。
右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發前盡服,別取吐利。
此蔣家傳。忌海菜、菘菜、生蔥、生菜。
又若瘴熱兼痢苦渴者,烏梅飲方。
烏梅二十枚(取好者擘破)。
右一味,以水一大升,煮取一大盞,去梅和一匙蜜,細細啜之,近方驗(並出第二卷中)。
《延年》蜀漆丸,主嶺南瘴氣發,乍熱乍寒,積勞似瘧,皆主之。
《千金翼方》云︰兼主瘧,連年不差方。
蜀漆、知母、升麻、白薇、地骨皮、麥門冬各五分、烏梅肉、鱉甲(炙)、萎蕤各四分、石膏八分、甘草三分(炙)、常山六分、豆豉一合(熬)。
右十三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飲下十丸,日再服,加至二十丸。
此方用無不差,加光明砂一兩神良。
忌海藻、菘菜、人莧,生蔥、生菜(《千金》亦療勞瘧。崔氏、《千金翼》、《集驗》並同。出第十七卷中)。
《救急》療瘧瘴癘,經百日或一年以上,諸藥不能差,進此方無不損者,蜀漆湯方。
白薇、蜀漆、知母、甘草(炙)、苦參、升麻、龍膽各二兩、常山、大黃(別漬,後下)各四兩、鱉甲(炙)、石膏(碎)、茯苓、黃芩各三兩、香豉二合(裹)、獨蒜七顆(切)、淡竹葉(切)一升。
右十六味,切,以水一斗漬之,並春酒二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未發前一服,欲至發時又一服,皆溫之,當發日勿見人,在一靜房臥,藥滓置病兒頭邊,仍以藥汁塗手面,過時任出。
忌肥膩、腥臊、滑物、生冷、海藻、人莧、大酢、菘菜、生蔥、生菜。
又朱砂丸方。
朱砂(光明者)、牛膝、常山各等分。
右三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候瘧發日,平明服七丸,飲下,欲覺發時更服七丸,當日不斷,更作一服,即差。
忌生蔥生菜、生血物、油膩、牛肉等。
又勑賜長孫祥極效常山湯方。
常山八分、橘皮六分、牡蠣四分(熬)、桂心二分。
右四味,搗篩為末,發日平旦酒服一方寸匕,臨發又一匕,發後又一匕,二日不得洗 手面,七日忌食雜物,唯藥用酒得,餘皆斷,或吐或不吐,皆差。
忌生蔥、生菜。
又方取五六歲兒小便一升,內白蜜二大匙,攪使相得,去白沫訖,即頓服,當大吐碧綠痰,然後食。
若不得吐,但數小便亦佳。
以前兩方吐碧痰外,更吐白沫,出後可吃食,不然瘴氣終不除。
又常山湯方。
常山苗一握(無苗取根五兩代之)、獨蒜七顆、淡竹葉二握、豉一合(裹)、鱉甲三兩(炙)。
右五味,切,以苦酒三升,煎取一升,臨發隨性多少服之,盡服之訖,當大吐便愈。
忌人莧、生蔥、生菜。
《古今錄驗》瘴瘧及嶂氣,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細切)。
右一味搗碎,虛弱者二兩,蒜七瓣去皮中切,以酒一小升,半漬一宿旦去滓,暖服盡,須臾當吐令盡好,過時食,一日不得漱口及洗手面,三七日慎生蔥、生菜、生冷、肉麪、油膩,若早發者,半夜服,要令吐(出第四卷中)。
《近效》療瘧瘴,孟補闕嶺南將來極效常山丸方。
常山、豉(熬)、桃仁(去尖皮,熬)等分。
右三味,各搗末,先以豉和桃仁搗如泥,然後下常山末細攪,蜜丸如梧桐子,候欲發前一食時酒下四十丸,須臾更服二十丸,如不差更服,遠不過三服,能信用者無不差。
忌生蔥、生菜。
又凡跋涉江山,防諸瘴癘及蠱毒等,常服木香犀角丸方。
青木香、犀角(屑)、羚羊角(屑)各六分、升麻、玄參、豬苓、檳榔各十分、鱉甲(炙)、甘草(炙)各八分、豉二十分(熬)。
右十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酒飲服三十丸,日二服。
若體熱即去甘草、檳榔,加大黃二十分。
忌海藻,菘菜。
又主瘧兼痢,無問赤白水穀鮮血瘴皆差,黃連犀角丸方。
黃連、犀角(屑)、香豉(熬)、各二兩、龍骨四兩、牡蠣二分(熬)。
右五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梧子,米飲下三十丸,日三服,差止。
忌豬肉、冷水,油膩等。
又瘴瘧不差,蜀漆丸方。
蜀漆、青木香、升麻、鱉甲(炙)、牡蠣(熬)、朱砂、豬苓、香豉各四分、常山、大黃各八分。
右十味,搗篩為末,蜜和為丸如梧子,米湯下十二丸,日二服,漸漸差,至平複止。
忌人莧油膩、陳臭、生血等物。
【十二時瘧方一十二首】
《千金翼》黃帝問歧伯曰︰瘧多方少,愈者何?
歧伯答曰︰瘧有十二種。
帝曰︰瘧鬼字何可得聞乎?
歧伯曰︰但得瘧鬼字便愈,不得其字,百方不愈。
黃帝曰︰瘧鬼者十二時,愿聞之。
歧伯曰︰ 寅時發者,獄死鬼所為,療之。
右以瘧人著窰上,灰火一周,莫令火滅,即差。
卯時發者,鞭死鬼所為,療之。
右用五色衣燒作灰,三指撮著酒中,無酒用清水服之。
辰時發者,墮木死鬼所為,療之。
右令瘧人上木高危處,以棘子塞木根間,立差。
巳時發者,燒死鬼所為,療之。
右令瘧人坐,師以周匝然火,差。
午時發者,餓死鬼所為,療之。
右令瘧人持脂火,於田中無人處燒脂香,假拾薪去,即差。
未時發者,溺死鬼所為,療之。
右令瘧人臨發時,三渡東流水,即差。
申時發者,自刺死鬼所為,療之。
右令瘧人欲發時以刀刺塚上,使得姓名字,咒曰︰若差,我與汝拔卻,即差。
酉時發者,奴婢死鬼所為,療之。
右令瘧人碓梢上捧上臥,莫令人道姓字,即差。
戌時發者,自絞死鬼所為,療之。
右令索繩繫其手腳腰頭,即差。
亥時發者,盜死鬼所為,療之。
右以刀子一口,箭一枝,灰一周,刀安瘧人腹上,其箭橫著底下差。
子時發者,寡婦死鬼所為,療之。
右令瘧人脫衣東廂牀上臥,左手持刀,右手持杖,打令聲不絕,瓦盤盛水著路邊,即差。
丑時發者,斬死鬼所為,療之。
右令瘧人當戶前臥,頭東向,血流頭下,即差(並出第十八卷中)。
【發作無時瘧方二首】
《病源》夫衛氣者,陽氣也,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
當其時,陰陽相並,隨其所勝,則生寒熱,故動作皆有早晏。
若府藏受邪,內外失守,邪氣妄行,所以休作無時也(出第十一卷中)。
《肘後》療瘧,發作無常,心下煩熱者,常山湯方。
常山二兩、甘草一兩半(炙)、、豉五合(綿裹)。
右三味,切,以水六升,煎去滓,取二升,再服,當快吐,仍節飲食。
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文仲同)。
又雞子常山丸,療諸瘧,並經服諸藥法術不斷,發無複定時不可複斷者,宜服此丸,忌食物,勿勞力,即斷方。
常山三兩。
右一味,搗篩為散,以雞子白和並手為丸,如梧桐子大,令圓調丸訖,分置銅鏂子中,以湯煮銅鏂令熱,殺得雞子腥氣即止,以竹葉清飲服三十丸,欲吐但吐,比至發時令得三服,時早可食者斷,若晚不可斷食者,當作竹葉汁糜食之。
忌生蔥、生菜(《經心錄》同。並出第一卷中)。
【瘧方五首】
《病源》夫瘧者,夏傷於暑也。
其病秋則寒甚,冬則寒輕,春則惡風,夏則多汗,然其蓄作有時。
以瘧之始發,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外內皆熱,頭痛而渴,唯欲冷飲,何氣使然?
此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
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明虛,陽明虛則寒栗鼓頷,太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
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營氣之所舍也。
此令人汗出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乃得之,及得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
衛氣者,晝日行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其間,日作者,謂其氣之舍深,內薄於陰,陽氣獨發,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出第十一卷中)。
《小品》常山湯,療痎瘧先寒戰動地,寒解壯熱,日日發及間日發並斷方。
鱉甲一兩(炙)、淡竹葉(切)三升(洗)、常山三兩、甘草(炙)三兩、久酒三升。
右五味,切,以酒漬藥,刀置上覆頭安露地,明旦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比未發前令盡,當吐,吐極傷多,不必盡劑,但斷人,禁飲食,得吐過時乃佳。
忌人莧、海藻、菘菜、生蔥、生菜(出第六卷中)。
《集驗》夫瘧必從四肢始療方。
先其時一食頃,用細左索繩緊束其手足十指,過發時乃解之(《千金》同)。
又方先作羊肉臛餅飽食之,其進少酒隨所能,令其欣欣有酒氣,入一密室裡,然炭火,厚覆取大汗則差。
燕國公說,此方常見用有驗(並出第二卷中。方士弱曰:虛者得效實者彌甚)。
又療溫瘧、勞瘧,烏梅飲子方。
烏梅七粒、桃、柳心各七莖、蔥白七莖、豆豉一合、甘草四分、柴胡四分、知母四分、大黃三分。
右八味,各細銼,以童子小便兩茶碗宿浸,明旦早煎三兩沸,去滓,頓服差。
未差更作,服三服永差。
忌海藻、菘菜。
又療溫瘧,痰瘧久不差,黃連散方。
宣州黃連二兩。
右一味,搗篩末,以濃酒一盞,調三錢,空心頓服,相次更服三錢,更飲三兩盞酒,任意醉卻睡,候過時方得食,如渴枳實煎湯,並三日服差。
忌豬肉、冷水。
【間日瘧方二首】
《病源》此由邪氣與衛氣俱行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相得,故邪氣內薄五藏,則道遠氣深,故其行遲,不能與衛氣偕出,是以間日而作也(出第十一卷中)。
《備急》療間日瘧方。
燒黑牛尾作灰,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出第十卷中)。
又桂廣州法,醇醨湯方。
大黃三分、甘草一分半(炙)、常山一分半。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更以水二升,煮滓取一升,未發服醨,醨是後煮者,相次服醇,醇是前煮者,差。
忌菘菜、海藻、生蔥、生菜等(支云極驗。文仲、《經心錄方》無甘草,用石膏三銖,餘同。一方有桂心一分半。出第二卷中)。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