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十六 祖方 四逆湯1009】
四逆湯(玉函)
治陰寒脈沉。
四肢厥冷。
嘔吐泄瀉。
附子(生用。
一枚) 乾薑(五錢) 甘草(六錢) 上三味,水煎。
分溫再服。
強人可服大附子一枚。
乾薑一兩。
四逆加人參湯(玉函) 治惡寒脈微而利。
四逆東加人參三錢至一兩。
茯苓四逆湯(玉函) 治發汗。
若下之。
病仍不解煩躁。
四逆東加人參三錢至一兩。
茯苓六錢。
通脈四逆湯(玉函) 治少陰病下利清穀。
裡寒外熱。
四逆湯倍用乾薑。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玉函) 治吐以下斷。
四肢拘急不解。
脈微欲絕者。
四逆湯倍乾薑加豬膽汁。
白通湯(玉函) 治少陰病下利脈微。
四逆湯去甘草。
木方薑、附各三錢。
加蔥白四莖。
白通加豬膽汁湯(玉函) 治少陰病下利。
厥逆無脈。
乾嘔而煩。
四逆湯去甘草。
木方薑、附各用三錢。
加蔥白四莖。
人尿五合。
豬膽汁一合。
乾薑附子湯(玉函。
一名薑附湯) 治少陰病晝日煩躁。
四逆湯去甘草。
四逆湯用薑、附之辛熱恢復其陽,即用甘草以緩其性。
使之徐行以達四末。
專為始病便見厥逆。
脈沉不發熱者而設,即太陰自利腹痛。
厥陰下利拘急。
總不出此。
以厥陰之邪。
無不由少陰而入也。
非但三陰俱可取用。
並太陽之頭痛。
發熱脈沉,亦須用此。
先救其裡。
然後解表。
方為合轍,而少陰病晝日煩躁。
用乾薑附子湯,即四逆湯中除去甘草。
專用二味以迅掃陰霾。
與白通立法無異。
以意逆之。
四逆一方。
太陽尚所攸賴。
白通二例。
與厥陰獨無干預耶。
雖厥陰經中。
但有通脈,而無白通。
詳二方止互更一味。
通脈有甘草而無蔥白。
白通有蔥白而無甘草。
一取甘緩以徐復欲絕之脈。
一去甘草以急追將脫之陽,皆用豬膽以除假熱。
白通專用蔥白以通真陽。
又恐蔥白性升引領薑、附上僭,故以人尿折而下之,其通脈本方。
雖無蔥白。
方後便有面赤加蔥之例。
蔥白既可加用。
人尿獨不可加用乎。
況厥陰五內風木。
得無面赤戴陽。
可用蔥白之治乎。
上法皆末流之挽。
無問直中沉寒。
傳經壞病。
病氣至此轉逆。
元氣至此殆盡。
非始病便見脈沉發熱之比。
縱兩感勢劇。
尚有麻黃附子細辛湯。
盡力可救。
與前太陽例中先後救裡解表之法。
互相揮發。
辨治之微。
惟在頭之痛與不痛為確據也。
精義至此。
盡情剖露。
後世略不加察。
妄立兩感之方。
總未達長沙萬一耳。
回陽返木湯 治陽虛躁渴。
面赤戴陽。
欲坐臥泥水中。
脈來無力欲絕者。
四逆東加人參、麥門冬、五味子、臘茶、陳皮。
面赤者。
下虛也。
加蔥七莖。
黃連少許。
用泥漿水澄清煎服。
入白蜜五匙。
冷服取汗。
此以白通合生脈。
治陰極似陽。
最為神妙。
加用臘茶、漿水等味當矣!但陳皮一味。
似屬不必。
當知人參既合薑、附,其勢 張。
奚藉陳皮發揚之力哉。
羌活附子散 治胃冷呃逆。
四逆湯去甘草。
本方用附子半兩。
乾薑二錢。
加羌活、茴香各半兩。
木香一錢。
為散。
每服二錢。
入鹽一字。
水煎微溫服。
木香散 治虛寒滑泄不止。
四逆湯本方用甘草、乾薑各二兩。
附子一兩。
加丁香、木香、肉豆蔻、廣藿香、訶子肉、赤石脂各一兩。
為散。
每服三錢。
陳米湯上。
(世本。
無炮薑。
多當歸。)
冷香飲子 治中暑內挾生冷凍飲料食。
腹痛瀉利。
四逆湯去乾薑。
本方甘草、附子各一錢。
加草果仁、橘紅各一錢。
生薑五片。
浸冷服之。
漿水散 治中暑泄瀉。
多汗脈弱。
四逆湯本方三味各用五錢。
加肉桂五錢。
良薑、半夏各二錢五分。
(二味俱醋炒) 漿水煎。
去滓冷服。
按漿水乃秫米和曲釀成,如醋而淡。
今人點牛乳作餅用之,或用真粉作。
納綠豆者尤佳。
茵陳四逆湯 治陰黃脈沉細。
肢體逆冷。
腰以上自汗。
四逆湯本方用炮薑一錢五分。
附子、甘草各一錢。
加茵陳蒿一錢五分。
茵陳附子乾薑湯 治陰黃脈沉細。
四逆湯去甘草。
用熟附三錢。
炮薑二錢。
加白朮二錢。
豆蔻、枳實、半夏、茯苓、澤瀉、橘紅各八分。
茵陳蒿一錢。
生薑五片。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