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唇舌794】
痘出始終以唇舌紅潤為吉。
若唇口腫脹。
紫黑乾裂,或有痘先黃,或唇色皎白,或有白泡,或腫爛流膿者,皆毒火乘脾。
極為危候。
當先升解以化其毒。
次補益以培其本。
庶可無虞。
若痘出稠密。
唇口瘡相粘乾黑者。
死証也。
若臭爛延及牙齦。
腮頰腫破,而成走馬崩砂。
牙宣息露狐惑等証,皆不易治,即用化慝丸、馬鳴散,亦難取效。
若初見舌白唇紫,即知實熱。
急投涼膈散及馬鳴散吹之。
庶可急奪其勢。
若見痰喘作渴者,不治。
若氣虛火盛。
津液不能上行而舌乾口燥者。
補益為主。
若毒火盛而舌乾口燥者。
解利為主。
若舌上燥黑芒刺者,此熱毒內蘊。
急用硝。
黃下之,或可十救一二。
又舒舌者脾之熱。
弄舌者心之熱。
有因唇燥而舒舌者,亦脾之熱也。
若痘稠密漿清。
唇口搖動。
昏沉寒顫者,不治。
唇口 動。
目眶內陷。
足常動搖者,不治。
若下唇有白屑如芝麻,或翻轉如葵花,或有紫泡出血,及唇燥裂而見面色枯槁。
煩渴不止,及腰足痛者。
皆不可治。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