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七 大小府門 小便不通(閉癃)265】
經云:三焦者。
決瀆之官。
水道出焉。
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下焦者。
別回腸。
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者。
常並居於胃中。
成糟粕。
俱下於大腸,而成下焦。
滲而俱下。
濟泌別汁。
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膀胱之胞薄以懦。
得酸則縮蜷。
約而不通。
水道不行,故癃。
陰者。
積筋之所終也,故酸入而走筋矣!飲食入胃。
游溢精氣。
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
上歸於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經云:至陰虛。
天氣絕。
至陽盛。
地氣不足。
夫腎肝在下。
地道也。
心肺在上。
天道也。
脾胃居中。
氣交之分也,故天之陽絕而不安於地者,則白露不下。
在上之陽不交於陰,則在下之陰無以為化。
水道其能出乎,此上焦之氣化也。
仲景曰:衛氣行,則小便宣通。
又曰:脾病則九竅不通,此中焦之氣化也。
東垣云:在下之陰虛。
在上之陽盛。
致腎氣不化,必宣其陽而舉之,則陰可得而平也,故丹溪云:以吐法通小便。
上竅通而下竅之水出焉。
然升提止可施於涓滴不通者。
若溺澀短少,或淋漓作痛者。
非所宜也。
由經言及諸論觀之。
未有不主於氣化者。
不審乎此。
轉行疏利之劑求功。
多見其不知量也。
東垣云:小便不通,皆邪熱為病。
分在氣在血而治之。
以渴與不渴而辨之。
渴而不利,或黃或澀者。
熱在上焦氣分也。
小便者膀胱所主。
若肺熱不能生水。
是絕其寒水生化之源。
宜清肺而滋化源,故當從肺分助其秋令。
宜茯苓、澤瀉、車前、木通之類淡味滲泄之藥。
水自生焉,如不渴而小便不通者。
熱在下焦血分。
腎與膀胱受熱。
閉塞其流。
須知、柏之類苦寒氣味俱陰之藥以除其熱。
稍兼肉桂辛溫散結之陽藥以泄其閉。
若服淡滲之味,則陽無以化,而陰愈閉塞不通矣!氣分熱。
渴而小便閉,或黃或澀者。
黃芩清肺飲。
血分熱。
小便閉而不渴者。
滋腎丸。
不應。
並中焦亦有熱也。
加連、柏、甘草,等分煎服。
陰虛血熱人。
渴而小便不通,或澀痛淋瀝者。
切禁五苓燥劑。
宜導赤散。
津液偏滲於大腸。
大便泄瀉。
小便澀少,或水停心下,不能下輸膀胱者。
五苓散滲泄之。
若六腑客熱轉於下焦而不通者。
用益元散以清之。
若氣迫閉塞。
升降不通者。
二陳湯去半夏。
加木通、滑石、柴胡、升麻以提之。
汗出過多。
小便赤澀。
此五內枯燥。
慎勿用利水之劑。
生脈散加黃耆、當歸。
若右寸獨數大。
小便點滴而下者,此金燥不能生水。
氣化不及州都。
生脈散去五味子。
易大劑紫菀。
可一服而愈。
小便不通。
腹下痛悶難忍如覆碗者為實,亦分在氣在血。
氣壅於下者。
四磨、六磨選用。
血污於下者。
代抵當丸。
有火虛者。
非與溫補之劑則水不能行,如金匱腎氣丸。
元氣下陷而水道不通者。
補中益氣湯加木通、車前。
升清以降濁也。
小便不利。
審是氣虛。
獨參湯少加廣皮如神。
凡小便不通。
用獨蒜塗臍法。
以獨囊蒜一枚。
梔子三枚。
鹽少許。
搗爛。
攤紙貼臍。
良久即通。
未通。
塗陰囊上立效,或用食鹽半斤。
炒熱布包熨之。
天行熱病。
小便不通。
用蚯蚓泥升許,以水浸澄清。
渴即與飲。
不應。
用地龍數枚。
同蘆根。
搗汁飲之。
閉癃 閉癃者。
溺閉不通。
淋瀝點滴也。
惟肝與督脈三焦膀胱主之。
經云:膀胱之胞薄以懦。
得酸則縮蜷。
約而不通。
水道不行,故癃。
又云:膀胱不利為癃。
不約為遺溺。
蓋實則閉癃。
虛則遺溺。
遺溺則補之。
閉癃則瀉之。
然遺溺閉癃。
不取膀胱俞者。
蓋膀胱但藏溺,其主出溺者。
皆從三焦及肝與督脈也。
閉癃者。
合而言之。
一病也。
分而言之。
有暴久之殊。
蓋閉者。
暴病。
為溺點滴不出,俗名小便不通是也。
可用疏通利竅之劑。
甚則用吐法以提其氣自通。
若補中益氣、二陳、五苓。
俱可探吐也。
癃者。
久病。
為溺癃淋瀝。
點滴而出。
一日數十次。
名淋病是也。
惟宜滋養真陰。
兼資氣化,如六味、生脈之類,亦可合用。
若疏泄利氣之藥,皆為戈戟矣!夏秋熱傷癃閉。
以滑石調水飲之即通。
但陰虛泉竭者禁用。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