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七 大小府門 痢257】
喻嘉言曰:內經云:下痢發熱者死,此論其常也。
仲景云:下痢手足不逆冷。
反發熱者不死。
此論其暴也。
蓋暴病有陽則生。
無陽則死,故虛寒下痢。
手足不逆冷。
反發熱者,或其人臟中真陽未漓,或得溫補藥後。
真陽隨返,皆是美征,此但可收拾其陽。
協和其陰。
若慮其發熱。
反如常法。
行清解之藥。
鮮有不殺人者矣!金匱申下痢發汗之禁。
謂下痢清穀。
不可攻表。
汗出必脹滿。
蓋以下痢一傷其津液。
發汗再傷其津液。
津液去則胃氣空,而下出之濁氣。
隨勢上入胃中。
遂成脹滿。
求其下痢,且不可得。
寧非大戒乎。
傷寒厥痢發熱。
與下痢發熱。
迥然不同。
傷寒厥而且痢。
為虛寒之極。
所以反能食者則死。
反發熱者不死。
若痢証則能食者不死。
發熱者多死也。
周慎齋曰。
凡生病處,皆為陰為火。
為陽氣不到。
若陽氣所到之處。
斷無生病之理。
痢疾不發於夏,而發於秋者。
蓋夏時陽氣盡發於表。
太陰主裡。
濕土用事。
純陰無陽,或過食生冷。
積而不化。
積久成熱。
痢之所由起也。
不發於夏者。
無陽則陰不運。
發於秋者。
陽氣入裡。
攻之使然也。
治法。
宜以苦寒之藥。
燥濕滌熱。
佐以辛熱助陽。
開鬱達氣,故曰:行血則便紅自愈。
調氣則後重自除。
雖然,亦有虛實之辨。
淺深之別。
未可以概治也。
心者。
血之主也。
肺者。
氣之主也。
凝滯則傷氣。
鬱熱則傷血。
氣既病,則心肺亦病矣!而小腸者。
心之合也。
大腸者。
肺之合也。
二經皆出納水穀。
轉輸糟粕之官也,而胃又為大小腸之總司。
肺移病於大腸,則氣凝澀而成白痢。
心移病於小腸,則血凝澀而成赤痢。
大小俱病,則赤白互下。
胃土傳濕熱於大小腸者。
痢色兼黃,如胃中先傷冷物。
以致胃寒不能游溢精氣上輸於脾。
脾即不能散精以上歸於肺,則津液留滯於胃,即為胃家之積,其証嘔逆惡心,其狀色如桃膠而不臭。
右關脈沉細而緊。
宜用濃朴、木香、乾薑、肉桂、吳茱萸等。
虛人可用附子理中湯。
非大小腸積之可比也。
至於色之黑者。
分為二種,如焦黑之黑者,此熱極反兼勝己之化也。
黃芩芍藥湯下香連丸,如漆黑之光者。
此瘀血凝久而然也。
桃核承氣湯。
丹溪謂仲景可下者。
悉以承氣下之。
大黃之寒,其性善走。
佐以濃朴之溫。
善行滯氣。
緩以甘草之甘。
飲以湯液。
蕩滌腸胃。
滋潤輕快。
積行則止。
局方例用熱藥為主。
澀藥為臣。
用之於下痢清白者猶可,其裡急後重者,皆屬於火。
又加以溫熱之藥。
非殺而何。
大凡熱痢。
仲景雖有用大承氣者。
然皆指傷寒熱邪傳裡致病。
非滯下之謂。
蓋大黃專攻濕熱。
在所必需。
芒硝專攻燥結。
滯下總有裡急後重,其積滯已是下注,故無復用芒硝之理。
若系寒積。
又須薑、桂、吳茱萸以溫之。
以寒積多屬於虛也。
至於通因通用。
原有兩法。
有酒蒸大黃。
有蠟丸巴豆。
分析甚明。
況滯下多因寒滯鬱熱而成。
世俗恆用薑茶煎。
赤。
倍芽茶。
白。
倍生薑。
往往獲效。
豈可偏執為熱哉。
積有新舊之分。
舊積者。
氣血食痰所化也。
新積者。
舊積已去。
未幾而復生也。
然舊積宜下。
新積禁下,其故何也?蓋腸胃之熟腐水穀。
轉輸糟粕者,皆營衛洒陳於六腑之功。
今腸胃有邪,則營衛營運之度。
為之阻滯,不能施化,故衛氣鬱而不舒。
營血澀而不行。
於是飲食結痰停於胃。
糟粕留於腸。
與氣鬱血澀之積。
相挾而成滯下矣,必當下之以通其壅塞。
既下之後。
升降仍不行。
清濁仍不分,則衛氣復鬱。
營血復澀。
又成新積。
烏可復下乎。
但理衛氣。
和營血。
以調順陰陽,則升降合節。
積亦不滯而自化矣!然舊積亦有不可下者。
或先因脾胃之虛,不能轉輸其食積,必當調補脾胃。
兼行氣之藥。
俾虛回而痢自止。
世俗治痢。
只守清熱破氣攻積涼血利水等法。
雖朝夕更醫。
出入增減。
不過如此。
已瀕於危。
猶曰血色依然。
腹痛未減。
誰敢溫補。
死無後悔。
傷哉。
痢初起時。
便見膿血者,宜調氣和血。
氣分藥必不可少。
若但見白膿。
宜調氣消積。
不可用血藥。
引邪入於血分,必變膿血也。
白痢初起。
裡急後重。
頻欲登圊,及去而所下無多。
才起而腹中復急,皆濕熱凝滯所致。
胃苓東加木香、砂仁。
血痢初起。
腹痛迸迫,或脈數大。
身有微熱者。
先與小建中湯和之。
中有肉桂。
伐肝和營最捷。
膿血稠粘。
勢甚不可遏者。
黃芩、芍藥、延胡索、木香、砂仁。
腹痛。
少加肉桂以和之。
血積稠濃。
可用黃連。
若略見少血,或稀淡者。
不可便用苦寒。
戕犯胃氣。
為害不淺也。
凡血色紫黯。
屢服涼藥,而所下愈多。
作冷痢治,故血色如豬肝。
如紫草,如莧菜汁者。
非炮薑不治。
理中湯去參。
加肉桂、木香、肉果、烏梅。
純下血而色鮮濃濃者,此心脾伏熱也。
大黃黃連瀉心湯。
有食積。
枳朮丸加濃朴、黃連、木香、延胡索。
赤痢初起。
宜加延胡。
最散血積。
小兒八歲已內者。
作食積治。
風入腸胃。
純下清血,或濕毒下血。
胃風東加枳殼、荊、防。
風入腸胃。
下痢青綠雜色。
神朮湯。
下痢腹痛異常。
脈沉而緊。
無熱証者。
先以薑、桂之類溫之。
後理積滯。
裡急而至圊反不能即出者。
氣滯也。
疏通為主。
重則小承氣。
輕則黃芩芍藥湯。
裡急而頻見污衣者。
氣脫也。
補中益氣去當歸加木香。
濕熱下痢後重。
升陽除濕湯。
虛滑而後重者。
圊後不減。
以得解愈虛故也。
養臟湯。
白痢初起。
但腹痛後重,不能食。
小便卻清痢者,為虛寒。
二陳湯加炮薑、焦朮、濃朴、木香、砂仁。
能滌除痰積。
宜加用之。
後重本因邪壓大腸墜下。
是以用大黃、檳榔輩,此實也。
若久痢後重不除,此脾氣下陷之故。
宜升、柴以升提之。
檳榔、枳殼皆當禁用。
若肺氣鬱在大腸。
腹痛後墜。
理氣藥中。
須加桔梗以開之。
亦有積已去而過食濃味生冷復重者。
建脾兼消導為主。
痢如膠凍,或如鼻涕,或如魚腦,此為冷痢。
先用木香、焦朮、豆蔻、砂仁、濃朴。
次用理中湯加木香。
不應。
更加訶子、粟殼。
下痢脈遲緊。
腹痛未欲止。
當溫消之。
枳實理中湯。
下痢清白。
手足厥冷。
腹痛不已。
附子理中湯。
積久冷痢。
少腹酸痛。
結滯不爽,及下久連年不止。
千金溫脾湯。
冷痢。
去甘草。
加桂心。
倍香附、人參。
熱痢。
去桂心。
加大黃一錢。
薑、附、人參各減一錢。
久痢不瘥。
雖所下漸減,而津血枯槁。
肛門澀滯者。
千金羊脂煎潤以導之。
羊脂。
本經專主下痢脫肛。
腹中絞痛,而世罕知用。
惜哉。
暴下積日久不止。
千金附子湯。
久痢虛冷滑脫。
脈細。
皮寒少氣。
畏食不能言,或時發虛熱者。
附子理中湯加肉桂、肉果、訶子。
下痢臍下攪痛。
桃花丸。
下痢久脫。
虛冷白滯。
大桃花湯。
熱痢二三年不止者。
濃朴湯。
久痢。
所食之物皆不化。
四肢沉重。
肌肉消盡。
椒艾丸。
下痢發熱。
自汗脈弦者。
是伏邪所發。
法當從表解散。
倉廩湯。
有一方長幼相染者。
謂之時疫痢,亦宜倉廩湯。
一種陰虛痢疾。
切戒攻積之藥。
凡見痢下五色。
膿血稠粘。
滑泄無度。
發熱煩渴。
臍下急痛。
至夜轉劇而惡食,或下鮮血者。
便屬陰虛。
急宜救熱存陰為主,如駐車丸、阿膠丸、歸連丸、阿膠梅連丸、千金黃連湯、黃連阿膠湯、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等方選用。
下痢至夜發熱。
煩渴引飲。
為津液受傷。
內水虧竭。
燎原之火自焚,不得不引外水以濟急。
切不可用香燥之藥。
錢氏白朮散加烏梅。
下痢失氣者,當利小便。
陰氣前通,則陽氣自化矣!五苓散加木香。
痢仍不止。
以訶子、濃朴、橘皮等分。
丸服。
下痢大孔痛。
宜溫之。
黃耆建中加木香、當歸。
痢後大便秘澀。
裡急後重。
數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膽,此為氣虛下陷。
慎勿利之。
但舉其陽,則陰自降矣!補中益氣湯加防風。
下痢後裡急後重不除。
風邪傷衛。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