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四 諸嘔逆門 胃脘癰165】
內經病能論云:人病胃脘癰。
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
沉細者氣逆。
逆者人迎甚盛。
甚盛則熱。
人迎者。
胃脈也。
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馬仲化雲。
胃為水穀之海,其經多氣多血。
脈見右關。
本宜洪盛。
今反沉細,則是胃氣已逆。
人迎者。
胃經穴名。
在結喉兩傍。
動脈應手,其脈見於左手。
今右關脈沉細。
人迎甚盛,則是熱聚胃口而不行耳。
靈樞經脈篇謂。
人迎大三倍於寸口,則胃經為實,即此驗之,而知胃脘癰之脈也。
仲景云:嘔家有癰膿者。
不可治嘔。
膿盡自愈,此不言癰之所在,而言嘔膿者。
以其但嘔而不咳。
知非肺癰,而為胃脘癰明矣!內經曰:熱聚於胃口而不行。
胃脘為癰。
胃脘屬陽明。
陽明氣逆,故膿不自咳出,而從嘔出。
膿亦不似肺癰之如米粥者,此出自胃脘。
從濕化而聚結成膿。
有結痰如蜆肉也。
謂不可治嘔。
言不得用辛香溫胃止嘔之劑。
以膿之瘀濁。
熏蒸穀氣,故嘔。
若膿出則嘔自愈。
夫癰之在胃脘之上者則然。
若過乎中。
在膈之下,則膿從大便而出。
輕則金匱排膿湯。
重則大黃牡丹湯、涼膈散選用。
若膿自上而吐。
輕則金匱排膿散。
重則射干湯,或犀角地黃東加忍冬、連翹,皆因勢利導之法也。
膿稀嘔止。
後用太乙膏作丸服。
虛人。
宜八珍加黃耆、忍冬、連翹之類調補之。
凡舌苔經久不退。
色黑垢膩。
口中作甜,其氣穢濁,即是胃脘發癰之候。
明眼辨之。
毋俟癰成而致莫救也。
石頑治談仲安。
體肥善飲。
初夏患壯熱嘔逆。
胸膈左畔隱痛。
手不可拊。
便溺澀數。
舌上苔滑。
食後痛嘔稠痰。
漸見血水。
脈來澀澀不調。
與涼膈散加石斛、連翹。
下稠膩頗多。
先是瘍醫作肺癰治不效。
予曰:肺癰必咳嗽吐腥穢痰,此但嘔不嗽。
洵為胃病無疑。
下後四五日復嘔如前。
再以小劑調之。
三下而勢甫平。
後以保元、苓、橘平調二十日而痊。
先時有李姓者患此。
專以清熱豁痰解毒為務。
直至膈畔潰腐。
膿水淋漓。
纏綿匝月而斃。
良因見機不早。
直至敗壞。
悔無及矣!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