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四 諸嘔逆門 反胃150】
金匱云:問曰:病患脈數。
數為熱。
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
何也?
令陽微膈氣虛。
脈乃數。
數為客熱,不能消穀。
胃中虛冷故也。
脈弦者。
虛也。
胃氣無餘。
朝食暮吐。
變為胃反。
寒在於上。
醫反下之。
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凡脈陽盛則數。
陰盛則遲,其人陽氣既微。
何得脈反數。
脈既數。
何得胃反冷,此不可不求其故也。
蓋脈之數。
由於誤用辛溫發散而遺客熱。
胃之冷。
由於陽氣不足而生內寒。
醫不達權通變。
見其脈數。
反以寒劑瀉其無辜。
致上下之陽俱損,其脈遂從陰而變為弦也。
上之陽不足。
日中以前。
所食亦不消化。
下之陽不足。
日暮以後。
陽亦不入於陰,而糟粕不輸於大小腸。
從口入者。
惟有從口出而已,故曰胃氣無餘。
言胃中之陽氣。
所存無幾。
所以反胃而朝食暮吐也。
寸口脈微而數。
微則無氣。
無氣則營虛。
營虛則血不足。
血不足則胸中冷。
上條以汗下之故,而致病脈若此,此條以上焦營衛不逮,亦致反胃之証,故不復敘。
唯言脈之陰陽本象,今微而數,微乃失陽之象。
數乃失陰之體。
奚止客熱而已。
胸中者,營衛之海。
營衛虛。
不統於胸中,故胸中冷矣!夫營衛之氣,出入臟腑,健運周身,本生於穀,復消磨其穀。
營衛非穀不充,穀非營衛不化。
所以胸中冷者,亦必致胃不納穀也。
雖然,當以正氣不足論之。
若以熱治寒,不惟反助客熱,且復耗其氣,損其陰矣!世人治是病,非丁、附則薑、桂,孰知正氣為何如哉。
趺陽脈浮而澀。
浮則為虛。
澀則傷脾。
脾傷則不磨。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宿谷不化,名曰胃反。
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脾氣運動,則脈不澀。
胃氣堅固,則脈不浮。
今脈浮是胃氣虛不能腐熟水穀。
脈澀是脾血傷不能消磨水穀。
所以陽時食入陰時反出。
陰時食入陽時反出。
蓋兩虛不相參合,故莫由轉輸。
下入大小腸也。
河間謂趺陽脈緊。
內燥盛而中氣衰,故為難治。
可見浮脈病成,必變緊脈也。
況緊而見澀。
明是亡血之象。
上脘亡血。
膈間乾澀。
食不得入。
下脘亡血,必並大小腸皆枯。
食不得下,故難治也。
嘔而脈弱。
小便復利。
身有微熱。
見厥者難治。
四逆湯主之。
穀入於胃。
長氣於陽。
脈道乃行。
今胃不安於谷而成嘔。
嘔則陰氣不資於脈,故脈弱。
弱則陽氣虛不能充於內外。
下焦虛,則小便自利。
上焦虛,則濁氣上升。
逼迫其浮陽於外。
外雖假熱。
內實真寒,証成厥逆,頃刻決離而不返矣!治之誠難,非四逆湯不能挽回也。
諸嘔吐。
穀不得下者。
小半夏湯主之。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