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醫通 卷三 諸氣門上 鬱83】
凡寒熱往來。
似瘧非瘧。
惡寒惡熱。
嘔吐吞酸嘈雜。
胸痛 痛。
小腹脹悶。
頭暈盜汗等証。
以逍遙散出入加減,此對証之方。
無不獲效。
倘一服即愈。
少頃即發,或半日或一日又發。
發之愈頻愈甚,此必下寒上熱之假証。
此方不宜復投。
當改用溫補之劑,如陽虛。
以四君子加溫熱藥。
陰虛。
以六味地黃丸作東加溫熱藥。
甚者又須寒因熱用。
少以冷藥從之。
用熱藥冷探之法。
否則拒格不入。
非徒無益,而反害之也。
石頑曰:鬱証多緣於志慮不伸,而氣先受病,故越鞠、四七始立也。
鬱之既久。
火邪耗血。
豈蒼朮、香附輩能久服乎。
是逍遙、歸脾繼而設也。
然鬱証多患於婦人。
內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及思想無窮。
所願不得,皆能致病。
為証不一,或發熱頭痛者有之。
喘嗽氣乏者有之。
經閉不調者有之。
狂癲失志者有之。
火炎失血者有之。
骨蒸勞瘵者有之。
疽生蟲者有之。
治法總不離乎逍遙、歸脾、佐金、降氣、烏沉七氣等方。
但當參究新久虛實選用。
加減出入可也。
〔診〕鬱脈多沉伏,或結或促,或沉或澀。
鬱在肝腎則見於左。
鬱在心脾則見於右。
氣血食積痰飲一有留滯於其間。
脈必因之而止澀矣!但當求其有神。
何害之有。
所謂神者。
胃氣也。
鬱脈雖多沉伏結促。
不為患也。
所慮在牢革弦強不和耳。
蓋沉伏結促。
有氣可散。
氣通則和。
若牢革弦強則正氣先傷。
無氣可散,即從事調補。
尚難克效。
況復誤行耗氣之藥乎。
所以鬱証得弦強脈者,往往多成虛損也。
易思蘭治一婦。
患渾身倦怠。
呵欠口乾。
經月不食。
強之不過數粒而已。
有以血虛治之者。
有以氣弱治之者。
有知為火而不知火之源者。
用藥雜亂。
愈治愈病。
至冬微瘥。
次年夏間。
諸病復作。
肌消骨露。
三焦脈洪大侵上。
脾肺二脈微沉。
餘部皆平和,此肺火病也。
以梔子仁薑汁浸一宿。
炒黑研極細末。
用人參、麥冬、烏梅煎湯調下。
進二服,即知飢喜食。
旬日肢體充實如常。
後因久病不孕。
眾皆以為血虛,而用參、耆之品。
半月胸膈飽脹。
飲食頓減。
至三月餘而經始通。
下黑穢不堪,或行或止,不得通利,其苦萬狀。
易復以四烏湯換生地。
加陳皮、蘇梗、黃芩、山梔、青皮、枳殼十數劑。
一月內即有孕。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