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張氏醫通 卷二 諸傷門 勞倦47】 [打印本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9-11 15:54
標題: 【張氏醫通 卷二 諸傷門 勞倦47】

張氏醫通 卷二 諸傷門 勞倦47

 

內外傷辨 人迎脈大於氣口為外感。

 

氣口脈大於人迎為內傷。

 

外則寒熱俱作而無間。

 

內則寒熱間作而不齊。

 

外感惡寒。

 

雖近火不除。

 

內傷惡寒。

 

得暖則解。

 

外感惡風。

 

乃不禁一切風寒。

 

內傷惡風。

 

卻惡門隙中賊風。

 

外感証顯在鼻,故鼻息不利,而氣擁有力。

 

雖不能食,而不惡食。

 

內傷証顯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

 

怯弱妨食。

 

惡聞食氣。

 

外感則邪氣有餘。

 

發言壯厲。

 

先輕而後重。

 

內傷則元氣不足。

 

出言懶怯。

 

先重而後輕。

 

外感頭痛。

 

常常而痛。

 

多見於腦後額上。

 

以及遍身肢體腰脊筋骨攣痛。

 

內傷頭痛。

 

時作時止。

 

不離兩太陽額顱。

 

多兼肩背胸脅腰腿骨節酸疼。

 

外感則手背熱而手心不熱。

 

內傷則手心熱而手背不熱。

 

外感小便赤澀而痛。

 

終日難得。

 

內傷小便黃赤,必短而頻。

 

外感燥結,則發熱腹中硬痛。

 

內傷秘澀,則虛坐常見些少白膿。

 

外感胸腹結痛,則痛不可按。

 

內傷有時胃脘當心而痛。

 

上支兩脅。

 

外感則手足動搖。

 

煩擾不寧。

 

內傷則四肢不收。

 

倦怠嗜臥。

 

東垣辨法如此。

 

然或二者兼病,則其脈必並見而難辨。

 

尤宜細心求之。

 

若內証多者,則內傷重而外感輕。

 

宜補養而兼散邪。

 

補中益氣加羌活。

 

若外感多者,則外感重而內傷輕。

 

宜和營而邪自解。

 

黃耆建中加當歸。

 

內傷始為熱中病似外感陽証 頭痛大作。

 

氣高而喘。

 

身熱而煩。

 

上氣鼻息不調。

 

四肢困倦不收。

 

無氣以動。

 

無氣以言,或煩躁悶亂。

 

心煩不安,或渴或不渴。

 

心火上炎克肺經則渴。

 

血脈中有濕則不渴,或表虛不任風寒。

 

目不欲開。

 

口不知味。

 

氣口脈大於人迎兩三倍。

 

但急大而時見一代,此內顯脾氣不續之脈也。

 

補中益氣湯。

 

若有宿食,則右關獨沉而滑枳朮丸。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