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張氏醫通 卷二 諸傷門 燥36】 [打印本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9-11 15:47
標題: 【張氏醫通 卷二 諸傷門 燥36】

張氏醫通 卷二 諸傷門 燥36

 

原病式云:諸澀枯涸。

 

乾勁皴揭,皆屬於燥。

 

乃陽明燥金。

 

肺與大腸之氣也。

 

蓋風熱火。

 

同陽也。

 

寒燥濕。

 

同陰也。

 

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乎寒濕。

 

反同其風熱也,故火熱勝,則金衰而風生。

 

風熱勝,則水竭而為燥也。

 

燥之為病,皆屬燥金之化。

 

然能令金燥者。

 

火也,故系辭曰。

 

燥萬物者。

 

莫 乎火。

 

夫金為陰之主。

 

為水之源,而受燥氣。

 

寒水生化之源。

 

竭絕於上,而不能灌溉周身。

 

榮養百骸。

 

色乾而無潤澤皮膚者。

 

有自來矣,或大病克伐太過,或吐利津液內亡,或養生誤餌金石,或房勞致虛。

 

補陽燥劑。

 

辛熱太多,皆能偏助狂火而損真陰。

 

陰中伏火。

 

日漸煎熬。

 

血液衰耗。

 

使燥熱轉甚,而為諸病。

 

在外則皮膚皴揭。

 

在上則咽鼻生乾。

 

在中則水液衰少而煩渴。

 

在下則腸胃枯涸。

 

津不潤而便難。

 

在手足則痿弱無力。

 

在脈則細澀而微,此皆陰血為火熱所傷。

 

法當治以甘寒滋潤之劑。

 

甘能生血。

 

寒能勝熱。

 

陰陽滋而火殺。

 

液得潤而燥除。

 

源泉下降。

 

精血上榮,如是則陰液宣通。

 

內神茂而外色澤矣! 盛啟東云:浚治之法,其理不出乎滋榮潤燥。

 

流通血氣而已,且人身之中。

 

水一火五。

 

陽實陰虛,皆緣嗜欲無節。

 

以致腎水受傷。

 

虛火為患。

 

燥渴之病生焉,或前後秘結,或痰在咽喉乾咯不出,此皆津液不足之故,而火動元傷。

 

腎虛惡燥也。

 

理宜補養水中金。

 

使金水相生。

 

出入升降。

 

浚澤流通。

 

何燥之有?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