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張氏醫通 卷二 諸傷門 濕(濕熱)35】 [打印本頁]

作者: tan2818    時間: 2012-9-11 15:47
標題: 【張氏醫通 卷二 諸傷門 濕(濕熱)35】

張氏醫通 卷二 諸傷門 濕(濕熱)35

 

〔診〕石頑曰:濕脈自緩。

 

得風以播之,則兼浮緩。

 

寒以束之,則兼沉細,此皆外傷於濕之診也。

 

若濕中三陰,則脈有沉緩沉細微緩之分。

 

治有朮附、薑附、桂附之異。

 

蓋沉緩沉細。

 

為太少二陰寒濕之本脈。

 

人所易明。

 

獨厥陰脈見微緩。

 

世所共昧。

 

今特申之。

 

夫厥陰為風木之藏。

 

內藏生陽。

 

雖有濕著。

 

風氣內勝。

 

鼓激其邪。

 

流薄於經絡之中。

 

所以脈不能沉,而見陽浮陰緩之象。

 

是知微緩,亦厥陰受邪之本脈。

 

觀仲景厥陰例中。

 

可以類推。

 

至於濕襲經中。

 

得人身濁氣。

 

蘊釀而為濕熱,則脈多軟大。

 

若浮取軟大,而按之滑者。

 

濕並在胃之痰也。

 

浮取軟大,而按之澀者。

 

濕傷營經之血也。

 

濕寒濕熱之辨。

 

大略不出乎此。

 

羅謙甫治中山王知府子。

 

年十三。

 

六月中豪雨水泛。

 

戲水濕衣。

 

至精神昏憒。

 

怠惰嗜臥。

 

次日頭痛身熱。

 

腿腳重。

 

一醫用和解發散。

 

重衾覆之。

 

致苦熱不禁。

 

遂發狂言。

 

欲去其衾而不得。

 

汗至四更。

 

濕透其衾。

 

明日循衣撮空。

 

又以承氣下之。

 

語言不出。

 

四肢不能收持。

 

有時項強。

 

手足瘈瘲 搐急而攣。

 

目左視而白睛多。

 

口唇肌肉蠕動。

 

羅視之。

 

具說前由。

 

蓋傷濕盛暑之時。

 

過發其汗。

 

更復誤下。

 

虛熱生風發痙也。

 

與保元東加升、柴、芍藥、五味、甘草。

 

二日語聲漸出。

 

四肢柔和。

 

飲食漸進而愈。

 

丹溪治一人。

 

患濕氣。

 

背如負二百斤重。

 

以腎著東加桂心、豬苓、澤瀉、酒芩、木通、蒼朮。

 

服之而愈。

 

又治一人。

 

腰似折。

 

胯如冰。

 

用除濕東加附子、半夏、濃朴、蒼朮而愈。

 

石頑治沈汝 子。

 

夏月兩膝脛至腳痛極。

 

僵挺不能屈者十餘日,或用敷治之法。

 

不效,其脈軟大而數。

 

令拭去敷藥。

 

與當歸拈痛湯二劑。

 

汗出而愈。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