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濟總錄卷第一十四 傷濕証治】
經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又曰︰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
是濕之為病,有出於天氣者,雨露是也;有出地氣者,泥水是也;有出飲食者,酒漿生冷是也;有出人事者,汗衣臥濕,如小兒澡浴,糞穢,衣褓不干,皆是也。
然所因雖異,悉由乎脾氣之虛,而辨治之法,其要惟二︰一曰濕熱,一曰寒濕盡之矣。
病而發熱者,謂之濕熱;病而多寒者,謂之寒濕。
濕熱之治,宜清宜利,熱去濕亦去也;寒濕之治,宜燥宜溫,非溫不能燥也。
一濕熱証︰其証發熱身痛,多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脈見洪滑,方是熱証。
宜利宜清,柴苓湯、茵陳飲。
如果濕熱之甚,或元氣壯而兼秘結不通者,方可推蕩之,集成沆瀣丹。
一寒濕証︰惟脹滿泄瀉嘔吐,皆寒濕之病也。
凡小兒喜弄冷水,坐臥濕地。
其証頭痛身重,寒熱往來,宜胃苓湯。
如兼嘔吐,加藿香、砂仁。
如因中濕浮腫者,胃苓湯合五皮湯。
如不效,必用溫補,俟陽氣漸複,則陰邪始退,如理中湯、八味丸,宜擇用之。
凡脾虛多病濕,內因酒麵停滯,嗜瓜果,喜生冷、燒炙甘肥,以致濕熱壅溢而為病者,此內因也;複有坐臥濕地,霧露陰雨所客,澡浴為風所閉,涉水為濕所鬱,鬱於肌腠則發黃,此濕由外生。
可見內外所感,皆由脾氣虛弱,而濕邪乘而襲之。
中濕發黃者,茵陳五苓散;不效,六君子湯燥裡而黃自退。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