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炸之前】
作者: 陳壯叔
大爆炸之前的宇宙是什麼模樣?
若你問宇宙學家,他們通常會搪塞說,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如著名物理學家霍金,便對此反問道︰“北極之北是什麼地方?”
故按現代宇宙學的主流思想,大爆炸意味著宇宙的真正開始,空間和時間由此而出現,決不存在“之前”這樣的問題。
但這可能並非真實,就有一位物理學家敢于挑戰這個問題。
若他說的正確,那麼在大爆炸之前,宇宙已經歷了一個不可想象的久長時期。
歐洲核子研究所的G 範納奇奴說︰“大爆炸遠不是時間的開始,它僅是宇宙歷史的一個轉折點。”
範氏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對“大爆炸之前”進行探索。
當時,他跟同事蓋斯拍立寧對標準大爆炸模型中的一些缺點做了研究。
例如,若你想象宇宙膨脹在時間上逆行(就如反向放電影),那麼它的密度和溫度將不斷增大,直至無限。
這個無限密度的點,稱為奇點,是物理學上的一個大問題。
範氏說,“奇點”告訴我們,現行理論(愛氏廣義相對論)不適用于宇宙的最初時刻。
這是因為有一個所謂普朗克時期(大爆炸後10-43秒),此時,引力跟自然界的其他基本力的強度大致相當,因此,要想研究奇點的物理狀況,就必須用量子引力理論,而這種理論尚不存在。
但物理學家確已提出了應用量子論于引力的構想,其中最有希望的可能是弦論。
按照此說,自然界的基本粒子,皆為在九維空間中振盈著的極小的“弦”。
而在這九維中,除三維外,其他的維皆蜷縮到比原子還小。
這種振盈的基本模式之一,表現為一種無質量的粒子,頗似假想的攜帶引力的“引力子”。
這也是範氏要用弦論來解決奇點問題的原因。
他說︰“我相信,早期宇宙學是運用和檢驗弦論的最好地方。”
範氏發現,弦論能在零時刻,把討厭的奇點除去,因為弦具有尺寸。若時間逆行,宇宙雖收縮,但它不致到達零體積,故奇點不會出現。
在大爆炸標準模型中,奇點就像一圈磚牆,而在弦宇宙學中,則沒有這樣的牆,你可進入大爆炸之前的時代。
大爆炸之前具有時間,還解決了標準模型的另一問題。
若你想象空間膨脹逆行(即收縮)到最早期(指10-43秒時刻),按廣義相對論,現在可觀察到的宇宙中的全部物質和能量,將壓縮到僅1毫米大小的容積之內。
光從t=0到t=10-43秒所跑過的路程,只有10-34米。
這一點對早期宇宙十分重要。
空間中一個區域能“通知”別個區域的惟一途徑,是所加的影響(或信息)需具有在區域間往返的時間,而任何影響的最大速度即為光速。
由于早期時刻光僅跑了10-34米, 故在10-3米大小的原始宇宙中,擁有完全分隔的10 93個區域,並且它們之間不可能有因果關系上的聯系。
問題在于現在的宇宙是均勻的,這不僅在物質密度上,而且在大爆炸留下的輻射溫度上也是如此。
可是這1093個區域不相連接,那麼它們之間是如何取得均勻的呢?
在標準大爆炸模型中,這些區域沒有相互了解的足夠時間,故無法在從宇宙誕生至普朗克時代的極短時間內,使它們的溫度、密度均等化。
宇宙學家無可選擇,只能拼湊出一個超快膨脹相,使宇宙從一個單一的、信息上相聯系的區域,“暴脹”成整個可觀察宇宙。
但暴脹卻無法解釋宇宙的均勻性,暴脹雖為放大量子起伏變成現在宇宙中的星系密集提供了機制,但此理論具有自身的問題。
例如膨脹空間(即暴脹場)的機制,欲使運行,需極度小心地對待場的初始態,這顯然極不自然。
所有這些都意味著,在普朗克時代之前,具有很長的時間,足以使1093個區域中的密度、溫度均勻化,而不需拼湊一個暴脹。
範氏說︰“對宇宙的均勻性來說,前歷史(時期)是一條明顯的道路。”
前大爆炸時期究竟是怎樣的呢?
這可從宇宙的對稱性中看到線索。
標準宇宙學解(弗里得曼大爆炸模型)具有一個十分簡單的對稱性,它們在時間逆行的情況下不變。
換言之,若取負的時間,你將獲得另一個解,這個時間逆行的宇宙將收縮到一個大擠壓之點,而大爆炸也始于一個密實之點。
弦論的宇宙學解也具有相同的對稱性。
若使時間逆行,並同時置換宇宙的標量因子(決定宇宙的尺寸),你將獲得一個一般的膨脹宇宙,並且膨脹是加速的。
換言之,這是一個暴脹宇宙。
範氏說︰“對每一個大爆炸解,它們都表明,空間從t=-∞暴脹至t=0,也即暴脹至大爆炸。”
所以弦論暗示出,宇宙從t=-∞直到t=0之前,處于加速膨脹期。而在t=0之後,它轉變為弗里得曼大爆炸模型的更為緩慢的減速膨脹。
現在讓我們用新眼光來看大爆炸,我們是處在從暴脹轉變為膨脹的時期。
範氏說︰“在大爆炸開始時,宇宙具有最大的曲率、最大的膨脹率和最高的溫度。
從大爆炸中涌現出來的,並非是一個(時空)開始,而是宇宙歷史的一個轉折點。”
對于範氏的看法,有的支持,有的反對。
密歇根大學的物理學家凱恩說︰“我想,很可能大爆炸實際上是宇宙最近的一個階段。”
弦論的一個大優點是,前大爆炸時代具有一種自動的暴脹,有了足夠的暴脹時間,便可以均勻宇宙中的密度和溫度。
但對前大爆炸時代空間演化的描述,僅是事情的一半,我們需知悉,宇宙從什麼狀態開始演化?
其初始條件是什麼?它在t=-∞時是什麼模樣?
在標準模型中,宇宙始于一個非常特殊的態,其溫度、密度需是經精密調整,以便在1093個區域內能保持精確地一致。
而物理學家總是要去尋找更一般的狀態。
例如,大家知道,晶體中原子的排列較奇怪,但它是從十分無定形的、遠非奇怪的液態演化而來的。
範氏說︰“同樣的,宇宙也是從最簡單、最一般的形態演化而來。”
那麼宇宙最簡單的狀態又是怎樣?按範氏之見,那是無限的、真空的、寒冷的和扁平的。
所謂扁平,是說空間曲率很小。
範氏和其同事們,把這種狀態稱為“過去漸近平凡性”。
並非每個人都同意範氏之說,普林斯頓大學的宇宙學家斯坦哈特說︰“這等于假設,在第一地方就是均勻的。
範氏並沒有解決任何初始條件問題,他只是‘平凡’地把自己的初始條件加在它們身上。”
宇宙並非處在平凡之中,否則,我們今天就不會在這里。
隨著時間的流逝,就會出現較大的起伏,從而造成具有大于平均能量密度的區域,就像今日之宇宙。
這些量子起伏足以產生黑洞,也正是如此,我們看到了宇宙的真正誕生。
據範氏所說,適用于黑洞內部的弦論解,也同樣可以預言前大爆炸時代的那種加速膨脹。
他說︰“我們的宇宙是黑洞內部的一塊。”
範氏和蓋斯拍立寧過去幾年來一直指出,在宇宙膨脹到接近t=0時,時空曲率日益增大,這導致了溫度和能量密度的急劇上升。
在零時刻後的一瞬間,在一個毫米尺度的三維區域內的巨大膨脹,看上去頗似標準暴脹理論中的超密、超熱那一幕。
當然,任何理論要存活下去,必須提供今日可見的物質粒子。
據範氏說,諸如電子、正電子和光子,因空間幾何上的起伏,它們魔術般地從虛無中進入存在,這是量子機制的作用。
就如在強電場中,能產生電子-正電子時,急變的引力場會導致全部粒子的量子產生。
更有甚者,創生的粒子還帶有很大的動能,這使得宇宙逐漸變熱。
範氏說︰“這與標準模型不同,在該模型中,暴脹之後才產生粒子並熱起來。”
關于前大爆炸時代的情景,幾乎跟科幻一樣,所不同的是,它提出了幾個可供測試的預言,這些都跟標準暴脹論不同。
若範氏正確,那麼宇宙中應充滿引力波的混沌海洋。
這是從平凡的過去留下來的。
這些引力波很微弱,使用現在的探測器,觀測到它們的可能性不大,但範氏認為,第三代的探測器,應能看到這些引力波背景。
前大爆炸的效應,在宇宙微波背景中應能看到。
範氏推測說,在微波背景的波譜中,用其不同角度的峰值位置,跟標準理論做一比較,就可得知結果。
美國發射的MAP衛星(于2000年11月升空)和擬于2007年發射的歐洲普朗克探測器,都可進行這種測試。
前大爆炸概念仍有問題。
把宇宙的開始推以更早時期,許多人可能指責範氏過于簡單,因為他沒有做更多地解釋。
範氏解釋說,這對他太苛刻了。
他說︰“在前大爆炸理論中,起始(t=0)仍具有意義,但更為平凡和自然,沒有像標準理論中那樣特殊。我相信,這對標準大爆炸模型是一個重大的改進。”
另一個問題是,在t=0時發生了什麼?
為什麼會從前大爆炸時代的加速膨脹天衣無縫地進入到更為平和的膨脹?
這兩者的餃接,正是弦論要解決的,但迄今尚不大清楚。
範氏雖至今未找到全部答案,但許多宇宙學家認為,他已為人類做了大量工作。
奧白蘭切說︰“對此,許多人有一種懷疑傾向,而另一些人則樂于听到︰已有人打算把弦論與宇宙學結合起來。”
凱恩稱贊說︰“範氏的想法真好,不過還不清楚他是否正確。但最重要的一點是,認真研究關于前大爆炸物理的可測試模型,是目前的好物理學。”
還有一些人對範氏的態度沒有如此積極,斯坦哈特說︰“每個人都會贊賞範氏的創造性和魅力。但我想,他走錯了路,或者,是一條靠不住的路,已多年了。”
這個風險(走錯路)並沒有使範氏氣餒,他承認,這是可能的。
但他說︰“我們已砸碎了一座牆(指奇點)。”
我們要知道,大爆炸前究竟是什麼模樣?
這不再是禁忌了。
引用:http://www.skylook.org/info/info-tw/info_667.html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