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明五氣論篇】
宣明五氣論篇
《宣明五氣篇》曰:五氣所病,心為噫,(象火炎上,煙隨焰出,心不受穢,故噫出之)。
肺為咳,(象金堅勁,扣之有聲,邪擊於肺,故為咳也)。
肝為語,(象木枝條,而形支別,語宣委曲,故出於肝)。
脾為吞,(象土包容物,物歸於內,翕如皆受,故為吞也)。
腎為欠、為嚏,(象水下流,上生雲霧,氣鬱於胃,故欠生焉。
太陽之氣和利,而滿於心,出於鼻則生嚏)。
胃為氣逆,為穢為恐,(胃為水穀之海,腎與為關,關門不利,則氣逆而上行也。
以包容水穀,性善受寒,寒穀相迫,故為噦也。
寒盛則噦起,熱盛則恐生,何者?胃熱則腎氣微弱,故為恐也)。
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大腸為傳道之府,小腸為受盛之腑,受盛之氣既虛,傳道之同不禁,故為泄利也。
下焦為分注之所,氣窒不瀉,則溢而為水)。
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尿,(膀胱為津液之府,水注由之。
然足三焦脈實,約下焦而不通,剛不得小便,足三焦脈虛,不約下焦,則遺尿也)。
膽為怒,(中正決斷,無私無偏,其性剛決故為怒也)。
中謂五病。
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精氣,謂火之精氣也。
肺虛而心精並之,則為喜。
《靈樞》曰:喜樂無極則傷魄。
魄為肺神,明心火並於肺金也)。
並於肺則悲,(肝虛而肺氣並之,則為悲。
《靈樞》曰:悲哀動中則傷魂。
魂為肝神,明肺金並於肝木也)。
並於肝則憂,(脾虛而肝氣並之,則為憂。
《靈樞》曰:愁憂不解則傷意。
意為脾神,明肝木並於脾土也)。
並於脾則畏,(腎虛而脾氣並之,則為畏。
《靈樞》曰:恐懼不解則傷精。
精為腎神,明脾土並於腎水也)。
並於腎則恐,(心虛而腎氣並之,則為恐。
《靈樞》曰:怵惕思慮則傷神。
神為心土神,明腎水並於心火也。
怵惕,驚懼也。
此皆正氣不足而勝氣並之)。
是謂五並,虛而相並者也。
五臟所惡:心惡熱,(熱則脈滑濁)。
肺惡寒,(寒則氣留滯)。
肝惡風,(風則筋燥急)。
脾惡濕,(濕則肉痿腫)。
腎惡燥,(燥則精竭涸)。
是謂五惡。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鹹先入腎,此云走血者,腎合三焦,血脈雖屬肝心,實為三焦之道,故鹹入而走血也)。
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苦走心,此云走骨者,水火相濟,骨氣通於心也)。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辛酸。
是謂五禁。
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骨肉陰靜,故陽氣從之。
血脈陽動,故陰氣乘)。
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
(夏陽氣盛,故陰病發於夏。
冬陰氣盛,故陽病發於冬。
各隨其少也)。
是謂五發。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邪居於陽脈之中,則四肢熱盛,故為狂。
邪入於陰脈之內,則六經凝澀不通,故為痹)。
搏陽則為巔疾;(邪搏於內,陽則脈流薄疾,故為上巔之疾)。
搏陰則為喑;(邪搏於陰,則脈不流,故令喑不能言也)。
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
(隨所之而為疾也。
之,往也)。
是謂五亂。
五勞所傷:久視傷血,(勞於心也)。
久臥傷氣,(勞於肺也)。
久坐傷肉,(勞於脾也)。
久立傷骨,(勞於腎也)。
久行傷筋,(勞於肝也)。
是謂五勞所傷。
引用http://jicheng.sabi.tw/jcw/book/%E9%A6%AE%E6%B0%8F%E9%8C%A6%E5%9B%8A%E7%A7%98%E9%8C%84/7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