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 卷上 脾胃勝衰論05】
不轉者,勿加。
雖氣不轉,而脾胃中氣不和者,勿去,但加濃朴以破滯氣,然亦不可多用,於甘草五分中加一分可也。
腹中夯悶,此非腹脹,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藥收之。
如肺氣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參、白芍藥。
中焦用白芍藥,則脾中升陽,使肝膽之邪不敢犯也。
腹中窄狹及縮急者,去之,及諸酸澀藥亦不可用。
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藥,稼穡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
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
腹痛兼發熱,加黃芩;惡寒或腹中覺寒,加桂。
怠惰嗜臥,有濕,胃虛不能食,或沉困,或泄瀉,加蒼朮;自汗,加白朮。
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加之。
氣弱者,加白茯苓、人參;氣盛者,加赤茯苓、縮砂仁;氣復不能轉運,有熱者,微加黃連;心煩亂亦加之。
小便少者,加豬苓、澤瀉;汗多津液竭於上,勿加之。
是津液還入胃中,欲自行也。
不渴而小便閉塞不通,加炒黃柏、知母。
小便澀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澀者,加澤瀉。
且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無惡寒者,不得用桂。
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見妄聞,乃瘀血證,用炒黃柏、知母,以除腎中燥熱。
竅不利而淋,加澤瀉、炒滑石。
只治竅不利者,六一散中加木通亦可。
心臟熱者,用錢氏方中導赤散。
中滿或但腹脹者,加濃朴;氣不順,加橘皮;氣滯,加青皮一、橘皮三。
氣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湯中去茯苓,加黃 以補之;如腹中氣不轉者,更加甘草一半。
也,血虛則裡急;或血氣虛弱而目睛痛者,皆加當歸身。
頭痛者,加川芎;苦頭痛,加細辛,此少陰頭痛也。
發脫落及臍下痛,加熟地黃。
予平昔調理脾胃虛弱,於此五藥中加減,如五臟證中互顯一二證,各對證加藥,無不驗,然終不能使人完復,後或有因而再至者,亦由督、任、衝三脈為邪,皆胃氣虛弱之所致也。
法雖依證加減,執方料病,不依《素問》法度耳,是以檢討《素問》《難經》及《黃帝針經》中說脾胃不足之源,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從六氣不足,升降浮沉法,隨證用藥治之。
蓋脾胃不足,不同余臟,無定體故也。
其治肝、心、肺、腎,有餘不足,或補或瀉,惟益脾胃之藥為切。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