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類經 卷七 經絡類 十二經脈86】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8-31 12:26
標題: 【類經 卷七 經絡類 十二經脈86】

類經 卷七 經絡類 十二經脈86

 

 

(靈樞經脈篇)

 

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生。

 

黃帝曰︰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卒,盡也。)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十二經脈所屬,肺為手太陰經也。

 

中焦當胃中脘,在臍上四寸之分。

 

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故手太陰脈發於此。

 

凡後手三陰經,皆自內而出也。

 

愚按︰此十二經者,即營氣也。

 

營行脈中,而序必始於肺經者,以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以行陰陽,而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故十二經以肺經為首,循序相傳,盡於足厥陰肝經而又傳於肺,終而復始,是為一周。)

 

下絡大腸,(絡,聯絡也。

 

當任脈水分穴之分,肺脈絡於大腸,以肺與大腸為表裡也。

 

按︰十二經相通,各有表裡。

 

凡在本經者皆曰屬,以此通彼者皆曰絡,故在手太陰則曰屬肺絡大腸,在手陽明則曰屬大腸絡肺,彼此互更,皆以本經為主也。

 

下文十二經皆仿此。)

 

還循胃口,(還,復也。

 

循,巡繞也。

 

自大腸而上,復循胃口。)

 

上膈屬肺,(膈,膈膜也。

 

人有膈膜,居心肺之下,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遭相著,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也。

 

屬者,所部之謂。)

 

從肺系橫出腋下,(肺系,喉嚨也。

 

喉以通氣,下連於肺。

 

膊之下,脅之上曰腋。

 

腋下,即中府之旁。

 

系音系。)

 

下循 內,(膊之內側,上至腋,下至肘,嫩 白肉曰 ,天府俠白之次也。

 

,儒、軟二音,又奴刀、奴到二切。)

 

行少陰、心主之前,(少陰,心經也。

 

心主,手厥陰經也。

 

手之三陰,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也。)

 

下肘中,循臂內,(膊臂之交曰肘中,穴名尺澤。

 

肘以下為臂。

 

內,內側也。

 

行孔最、列缺、經渠之次。)

 

上骨下廉,入寸口,(骨,掌後高骨也。

 

下廉,骨下側也。

 

寸口,關前動脈也,即太淵穴處。)

 

上魚,循魚際,(手腕之前,大指本節之間,其肥肉隆起形如魚者,統謂之魚。

 

寸口之前,魚之後,曰魚際穴。)

 

出大指之端;(端,指尖也,即少商穴,手太陰肺經止於此。)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支者,如木之有枝,此以正經之外而復有旁通之絡也。

 

臂掌之交曰腕,此本經別絡,從腕後上側列缺穴直出次指之端,交商陽穴而接乎手陽明經也。

 

此下十二經為病,見疾病類第十,與此本出同篇,所當互考。)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大腸為手陽明經也。

 

大指次指,即食指之端也,穴名商陽。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故手陽明脈發於此。

 

凡後手三陽經皆然。)

 

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循義見前,凡前已注明者後不再注,餘仿此。

 

上廉,上側也。

 

凡經脈陽行於外,陰行於內,後諸經皆同。

 

循指上廉,二間、三間也。

 

合谷,穴名。

 

兩骨,即大指次指後岐骨間也,俗名虎口。)

 

上入兩筋之中,(腕中上側兩筋陷中,陽溪穴也。)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陽溪等穴以上曲池也。)

 

上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 外前廉,行肘 、五裡、臂 也。

 

肩端骨罅為 骨,以上肩 、巨骨也。

 

,隅同。)

 

上出於柱骨之會上,(肩背之上,頸項之根,為天柱骨。

 

六陽皆會於督脈之大椎,是為會上。)

 

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自大椎而前,入足陽明之缺盆,絡於肺中,復下膈,當臍旁天樞之分屬於大腸,與肺相為表裡也。)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頭莖為頸。

 

耳下曲處為頰。

 

頸中之穴,天鼎、扶突也。)

 

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人中,即督脈之水溝穴。

 

由人中而左右互交、上挾鼻孔者,自禾 以交於迎香穴也。

 

手陽明經止於此,乃自山根交承泣穴而接乎足陽明經也。)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 中,(胃為足陽明經也。

 

,鼻莖也,亦曰山根。

 

交 ,其脈左右互交也。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故足陽明脈發於此。

 

凡後足三陽經皆然。

 

音遏。)

 

旁納太陽之脈,(納,入也。

 

足太陽起於目內 睛明穴,與相近,陽明由此下行,故入之也。)

 

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鼻外,即承泣、四白、巨 之分。)

 

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環,繞也。

 

承漿,任脈穴。)

 

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腮下為頷。

 

頷中為頤。

 

由地倉以下大迎也。)

 

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頰車,本經穴,在耳下。

 

上耳前,下關也。

 

客主人,足少陽經穴,在耳前。

 

循發際以上頭維,至額顱,會於督脈之神庭。

 

額顱,發際前也。)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人迎,缺盆,俱本經穴。

 

屬胃,謂本經之所屬也。

 

絡脾,胃與脾為表裡也。

 

此支自缺盆入內下膈,當上脘中脘之分,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直者,直下而外行也。

 

從缺盆下行氣戶等穴,以至乳中、乳根也。)

 

下挾臍,(天樞等穴也。)

 

入氣街中;(自外陵等穴下入氣街,即氣沖也,在毛際兩旁鼠鼷上一寸。)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胃口,胃之下口,當下脘之分,難經謂之幽門者是也。

 

循腹裡,過足少陰肓 之外,此即上文支者之脈,由胃下行,而與直者復合於氣街之中也。)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髀,股也。

 

抵,至也。

 

髀關、伏兔,皆膝上穴名。

 

自此由陰市諸穴以下。

 

膝蓋曰臏。

 

骨曰脛。

 

足面曰跗。

 

此三者,即犢鼻、巨虛、沖陽等穴之次。

 

乃循內庭入中趾內間而出厲兌,足陽明經止於此。

 

厲兌義詳本穴條下。

 

髀,並米切,又音比。

 

臏,頻、牝二音。

 

脛,形敬切。

 

跗,附、孚二音。)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

 

(廉,上廉也。

 

下廉三寸,即豐隆穴。

 

是為陽明別絡,故下入中趾外間。

 

又其支者,自跗上沖陽穴次,別行入大趾間,斜出足厥陰行間之次,循大趾出其端,而接乎足太陰經也。)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脾為足太陰經也。

 

起於足大趾端隱白穴。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故足太陰脈發於此。

 

凡後足三陰經皆然。)

 

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循趾內側白肉際,行大都、太白等穴。

 

核骨,即大趾本節後內側圓骨也。

 

滑氏言為孤拐骨者非,蓋孤拐即名踝骨,古有擊踝之說,即今北人所謂打孤拐也。

 

核骨惟一,踝骨則有內外之分。

 

滑氏以足跟骨為踝者亦非,蓋彼曰跟踵,非踝也。

 

踝,胡寡切。)

 

上 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 ,足肚也,亦名腓腸。

 

本經自漏谷上行,交出厥陰之前,即地機,陰陵泉也。

 

,本經與 通用,音篆。

 

蓋 本音 ,玉篇以足跟為 。)

 

上膝股內前廉,(股,大腿也,一曰髀內為股。

 

前廉,上側也,當血海、箕門之次。)

 

入腹屬脾絡胃,(自沖門穴入腹內行。

 

脾與胃為表裡,故於中脘、下脘之分,屬脾絡胃也。)

 

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咽以咽物,居喉之後。

 

自胃脘上行至此,連舌本,散舌下而終。

 

本,根也。)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足太陰外行者,由腹之四行,上府舍,腹結等穴,散於胸中,而止於大包。

 

其內行而支者,自胃脘別上膈,注心中,而接乎手少陰經也。)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心為手少陰經,故脈發於心中。)

 

出屬心系,(心當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臟之氣而為之主也。

 

系音 。)

 

下膈絡小腸;)心與小腸為表裡,故下膈當臍上二寸下脘之分絡小腸也。)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挾咽,系目系,以合於內 。)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直者,經之正脈也。

 

此自前心系復上肺,由足少陽淵腋之次出腋下,上行極泉穴,手少陰經行於外者始此。)

 

下循 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 內後廉,青靈穴也。

 

手之三陰,少陰居太陰、厥陰之後。)

 

下肘內,循臂內後廉,(少海、靈道等穴也。)

 

抵掌後銳骨之端,(手腕下踝為銳骨,神門穴也。)

 

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少府、少沖也。

 

手少陰經止於此,乃交小指外側,而接乎手太陽經也。

 

滑氏曰︰心為君主之官,尊於他臟,故其交經接受,不假支別雲。)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小腸為手太陽經也。

 

起於小指外側端少澤穴。)

 

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前谷、後溪、腕骨等穴也。)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循臂骨下廉陽谷等穴,出肘內側兩骨尖陷中,小海穴也。

 

此處捺之,應於小指之上。)

 

上循 外後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

 

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肩後骨縫曰肩解,即肩貞穴也。

 

肩胛, 、天宗等處也。

 

肩上,秉風、曲垣等穴也。

 

左右交於兩肩之上,會於督脈之大椎。

 

滑氏曰︰脊兩旁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即肩骨也。

 

胛音甲。)

 

入缺盆絡心,(自缺盆由胸下行,入膻中絡心,心與小腸為表裡也。)

 

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自缺盆之下,循咽下膈,抵胃下行,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此本經之行於內者。)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 ,卻入耳中;(其支行於外者,出缺盆,循頸中之天窗,上頰後之天容,由顴 以入耳中聽宮穴也,手太陰經止於此。

 

音資。)

 

其支者,別頰上 抵鼻,至目內 ,斜絡於顴。

 

(目下為 。

 

目內角為內 。

 

顴,即顴骨下顴 穴,手太陽自此交目內 ,而接乎足太陽經也。

 

音拙。

 

顴音權。)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膀胱為足太陽經也。

 

起於目內 睛明穴。)

 

上額交巔;(由攢竹上額,歷曲差、五處等穴,自絡卻穴左右斜行,而交於項巔之百會。)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支者由百會旁行,至耳上角,過足少陽之曲鬢、率谷、天沖、浮白、竅陰、完骨,故此六穴者皆為足太陽、少陽之會。)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自百會行通天、絡卻、玉枕,入絡於腦中也。)

 

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自腦復出別下項,由天柱而下會於督脈之大椎、陶道,卻循肩膊內分作四行而下。

 

此節言內兩行者,挾脊兩旁,各相去一寸半,自大杼行風門及臟腑諸 而抵腰中等穴也。

 

中行椎骨曰脊。

 

臀骨上曰腰。

 

膊音博。)

 

入循膂,絡腎屬膀胱;(自腰中入膂,絡腎,前屬膀胱,腎與膀胱為表裡也。

 

挾脊兩旁之肉曰膂。

 

膂音旅。)

 

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 中;(從腰中循髖骨下挾脊,歷四 穴,貫臀之會陽,下行承扶、殷門、浮 、委陽,入 之委中也。

 

尻旁大肉曰臀。

 

膝後曲處曰 。

 

臀音屯。

 

音國。

 

音遼。)

 

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此支言肩膊內、大杼下,外兩行也。

 

左右貫胛,去脊各三寸別行,歷附分、魄戶、膏肓等穴,挾脊下行,由秩邊而過髀樞也。)

 

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 中,(過髀樞,會於足少陽之環跳,循髀外後廉,去承扶一寸五分之間下行,復與前之入 中者相合。)

 

以下貫 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貫 內者,由合陽以下承筋、承山等穴也。

 

出外踝之後,昆侖、仆參等穴也。

 

小趾本節後大骨曰京骨。

 

小趾外側端曰至陰,足太陽經穴止此,乃交於小趾之下,而接乎足少陰經也。

 

, 同。)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邪走足心,(腎為足少陰經也。

 

起於小趾下,斜走足心之涌泉穴。

 

邪,斜同。)

 

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然谷,在內踝前大骨下。

 

內踝之後別入跟中,即太溪、大鐘等穴。)

 

以上 內,出內廉,(自復溜、交信,過足太陰之三陰交,以上 內之築賓,出 內廉之陰谷。)

 

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上股內後廉,結於督脈之長強,以貫脊中而後屬於腎,前當關元中極之分而絡於膀胱,以其相為表裡也。

 

滑氏曰︰由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會於脊之長強穴,還出於前,循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當盲俞之所臍之左右屬腎,下臍,過關元、中極而絡膀胱也。)

 

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滑氏曰︰其直行者,從肓俞屬腎處上行,循商曲、石關、陰都、通谷諸穴,貫肝,上循幽門上膈,歷步廊入肺中,循神封、靈墟、神藏、 中、俞府而上循喉嚨,並人迎,挾舌本而終也。

 

愚按︰足少陰一經,考之本篇及經別、經筋等篇,皆言由脊裡,上注心肺而散於胸中;惟骨空論曰︰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挾齊上行,至胸中而散。

 

故甲乙經於俞府、 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等穴,皆雲足少陰脈氣所發;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十一穴,皆雲衝脈足少陰之會。

 

故滑氏之注如此,實本於甲乙、銅人諸書,而甲乙等書實本之骨空論也。)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其支者,自神藏之際,從肺絡心注胸中,以上俞府諸穴,足少陰經止於此,而接乎手厥陰經也。

 

胸中,當兩乳之間,亦曰膻中。)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心主者,心之所主也。

 

心本手少陰,而復有手厥陰者,心包絡之經也。

 

如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

 

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絡。

 

包絡者,心主之脈也。

 

其脈之出入屈折,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

 

故曰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胸中義見上文。

 

滑氏曰︰或問︰手厥陰經曰心主,又曰心包絡何也?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手厥陰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心主,以經而言,則曰心包絡,一經而二名,實相火也。)

 

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 ;(心包絡,包心之膜絡也。

 

包絡為心主之外衛,三 為臟腑之外衛,故為表裡而相絡。

 

諸經皆無歷字,獨此有之,蓋指上中下而言,上即膻中,中即中脘,下即臍下,故任脈之陰交穴為三 募也。

 

,焦通用。)

 

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脅上際為腋。

 

腋下三寸,天池也,手厥陰經穴始此。)

 

上抵腋下,循 內,行太陰少陰之間,(上抵腋下之天泉,循 內行太陰、少陰之間,以手之三陰,厥陰在中也。)

 

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肘中,曲澤也。

 

下臂行兩筋之間, 門、間使、內關、大陵也。)

 

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入掌中,勞宮也。

 

中指端,中沖也,手厥陰經止於此。)

 

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小指次指,謂小指之次指,即無名指也。

 

其支者,自勞宮別行名指端,而接乎手少陽經也。)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三焦為手少陽經也。

 

起於無名指端關沖穴。)

 

上出兩指之間,(即小指次指之間液門、中渚穴也。)

 

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手表之腕,陽池也。

 

臂外兩骨間,外關、支溝等穴也。)

 

上貫肘,循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上貫肘之天井,循 外,行手太陽之前,手陽明之後,歷清冷淵、消濼、 會上肩 ,過足少陽之肩井,自天 而交出足少陽之後也。)

 

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內行者入缺盆,復由足陽明之外,下布膻中,散絡心包,相為表裡,乃自上焦下膈,循中焦下行,並足太陽之正入絡膀胱以約下焦,故足太陽經委陽穴為三焦下輔 也。

 

詳見後十六。)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行於外者,自膻中上行,出缺盆,循天 上項,會於督脈之大椎,循天牖,系耳後之翳風、螈脈、顱息,出耳上角之角孫,過足少陽之懸厘、頷厭,下行耳頰至 會於手太陽顴 之分。

 

音拙,目下也。)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 。

 

(此支從耳後翳風入耳中,過手太陽之聽宮,出走耳前之耳門,過足少陽之客主人,交頰,循和 ,上絲竹空,至目銳 ,會於瞳子 穴,手少陽經止於此,而接乎足少陽經也。)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 ,(膽為足少陽經也。

 

起於目銳 瞳子 穴。

 

目之外角曰銳 。)

 

上抵頭角,下耳後,(自目銳 ,由聽會、客主人上抵頭角,循頷厭,下懸顱、懸厘,從耳上發際入曲鬢、率谷,歷手少陽之角孫外折下耳後,行天沖、浮白、竅陰、完骨,又自完骨外折上行,循本神,前至陽白,復內折上行,循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由風池而下行也。)

 

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自風池循頸,過手少陽之天牖,行少陽之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復交出手少陽之後,過督脈之大椎,會於手太陽之秉風,而前入於足陽明缺盆之外。)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 後;(其支者,從耳後顳HT 間,過手少陽之翳風,入耳中,過手太陽之聽宮,出走耳前,復自聽會至目銳 後瞳子 之分。)

 

其支者,別銳皆,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 ,(其支者,別自目外 瞳子,下足陽明大迎之次,由手少陽之絲竹、和 而下抵於 也。)

 

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其下於足陽明者,合於下關,乃自頰車下頸,循本經之前,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以下胸中。)

 

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內行者,由缺盆下胸,當手厥陰天池之分貫膈,足厥陰期門之分絡肝,本經日月之分屬膽,而相為表裡,乃循脅裡,由足厥陰之章門下行,出足陽明之氣街,繞毛際,合於足厥陰,以橫入髀厭中之環跳穴也。)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其直下而行於外者,從缺盆下腋循胸,歷淵腋、輒筋、日月過季脅,循京門、帶脈等穴下行,由居 入足太陽之上 、中 、下 下行,復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

 

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髀陽,髀之外側也。

 

輔骨,膝下兩旁高骨也。

 

由髀陽行太陽陽明之中,歷中瀆、陽關、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自陽陵泉以下陽交等穴也。)

 

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外踝上骨際曰絕骨。

 

絕骨之端,陽輔穴也。

 

下行懸鐘,循足面上之丘墟、臨泣等穴,乃入小趾次趾之間,至竅陰穴,足少陽經止於此。)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足大趾次趾本節後骨縫為岐骨。

 

大趾爪甲後二節間為三毛。

 

其支者自足跗上別行入大趾,循岐骨內,出大趾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而接乎足厥陰經也。)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肝為足厥陰經也。

 

起於足大趾,去爪甲橫紋後,叢毛際大敦穴。

 

叢毛,即上文所謂三毛也。)

 

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足跗上廉,行間、太沖也。

 

內踝前一寸,中封也。)

 

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 內廉,(上踝過足太陰之三陰交,歷蠡溝、中都,復上一寸,交出太陰之後,上 內廉,至膝關、曲泉也。)

 

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股陰,內側也。

 

循股內之陰包、五裡、陰廉,上會於足太陰之沖門、府舍,入陰毛中之急脈,遂左右相交,環繞陰器,而會於任脈之曲骨。)

 

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自陰上入小腹,會於任脈之中極、關元,循章門至期門之所挾胃屬肝,下足少陽日月之所絡膽,而肝膽相為表裡也。)

 

上貫膈,布脅肋,(自期門上貫膈,行足太陰食竇之外,大包之裡,散布脅肋,上足少陽淵腋、手太陰雲門之下,足厥陰經穴止於此。)

 

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頏顙,咽顙也。

 

目內深處為目系。

 

其內行而上者,自脅肋間,由足陽明人迎之外,循喉嚨之後入頏顙,行足陽明大迎、地倉、四白之外,內連目系,上出足少陽陽白之外,臨泣之裡,與督脈相會於頂巔之百會。)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此支者,從前目系之分,下行任脈之外,本經之裡,下頰裡,交環於口唇之內。)

 

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又其支者,從前期門屬肝所行足太陰食竇之外,本經之裡,別貫膈,上注於肺,下行至中焦,挾中脘之分,復接於手太陰肺經,以盡十二經之一周,終而復始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