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卷四 藏象類 首面耐寒因於氣聚34】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於氣耳。
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 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人之頭面身形,本同一氣,至於猝暴嚴寒,則地裂水冰,肢體為之凜栗,而面獨不懼,故以為問。)
岐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頭面為人之首,凡周身陰陽經絡無所不聚,故其血氣皆上行於面而走諸竅。
空,孔同。)
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精陽氣者,陽氣之精華也,故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別氣者,旁行之氣也。
氣自兩側上行於耳,氣達則竅聰,所以能聽。)
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宗氣,大氣也。
宗氣積於胸中,上通於鼻而行呼吸,所以能臭。)
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
(濁氣,穀氣也。
穀入於胃,氣達於唇舌,所以知味。)
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凡諸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
如脈度篇曰︰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心氣通於舌,肝氣通於目,脾氣通於口,腎氣通於耳。
此五臟之氣皆上通乎七竅,不獨諸陽經絡乃得上頭也。)
而皮又濃,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
(一身血氣既皆聚於頭面,故其皮濃肉堅異於他處,而寒氣不能勝之也。
愚按︰本篇所言首面耐寒之義,原無陰陽之分。
考之四十七難曰︰人面獨耐寒者何也?然。
人頭者,諸陽之會也。
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
此說殊有不然。
夫頭為諸陽之會則是,曰陰不上頭則非。
蓋陰陽升降之道,亦焉有地不交天藏不上頭之理?即如本篇有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
蓋言面為陽聚之處,而非曰無陰也。
義見疾病類三。
又如陰陽別論曰︰三陽在頭,三陰在手。
蓋一言陽明主表,指人迎也;一言太陰主裡,指脈口也。
亦非雲陰不上頭也。
又如本輸篇所列頸項諸經行次,止言六陽而不言陰者,蓋單言諸陽之次序,如傷寒止言足經而手在其中之意,亦非無陰之謂也。
難經之意,本據此數者,而實未究其詳。
觀太陰陽明論曰︰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
及本篇所謂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豈陰經獨不上頭耶?第近代所傳經穴諸圖,亦但雲陽穴上頭,而陰穴止於胸腋者,蓋陽穴之見於肌表者若此,而陰脈之內行者不能悉也。
矧陰陽表裡,俱有所會,故但取陽穴則可為陰經之帥,而陰亦在其中矣。
及詳考經脈等論,則手足六陰無不上頭者,今列諸脈於下,以便明者考校。
手少陰上挾咽,走喉嚨,系舌本,出於面,系目系,合目內 。
手厥陰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
手足少陰太陰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
手太陰循喉嚨。
足少陰循喉嚨,系舌本,其筋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
足太陰合於陽明上行結於咽,連舌本;支者結舌本,貫舌中,散舌下。
足厥陰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絡於舌本,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