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匯粹 卷六 病能集四 腰痛94】
《治法綱》曰︰腰者腎之外候,一身所恃,賴轉移者也。
蓋諸經皆貫於腎而絡於腰脊,腎氣一虛,腰必痛矣。
有腎虛而腰痛者,有淤血而痛者,有挫閃而痛者,有痰而痛者,有濕熱而痛者,有風寒而痛者,有氣滯而痛者。
腰者腎之府,不能轉搖,腎將憊矣。
戴氏曰︰腰痛而不已者,是腎虛也,宜補腎。
淤血作痛,日輕夜重是也,宜行血順氣。
有暑熱動作必有痰,或一塊作痛,遇天陰而發也,宜燥濕行氣豁痰,使痰隨氣運化也。
腰樞因拗 忽然不可俯仰,此淤血為患,以桃仁、大黃、蘇木、當歸、紅花之類。
若痛轉側如錐刺者,尤是也。
腎冷如冰,飲食如故。
小便自利,腰間如帶五千錢,治宜去濕之藥,兼用溫散之劑。
又曰︰腎虛腰痛者,其脈必大,不能轉側,如疲弱嗜臥,痛而不已,宜用加味虎潛丸之類。
風傷腎腰痛者,其脈必浮,或左或右,痛無常處,牽引兩足,宜用獨活寄生湯。
感寒而痛,其脈必緊,見熱則減,見寒則增,宜用五積散去桔梗,加吳茱萸。
氣滯而作痛者,其脈必沉,宜烏藥順氣散,可加木香。
腰軟而不能強者,是肝腎二經受病,宜消息用藥。
凡腰痛之症,多因腎臟真陰虛損,外被風寒之鬱遏,內有濕熱之流注,以致營衛不通,故作痛也。
《千金》云所感不同,腰痛有五︰一曰陽氣不足,少陰腎衰之故;二曰風痺,風寒濕著之故;三曰腎虛,勞役傷腎之故;四曰墜墮傷腰之故;五曰濕地寢臥之故。
此皆各有所因而致之,治宜審症用藥。
大抵腰之作痛,亦不宜補氣之藥,又不宜峻用寒涼。
因而氣虛作痛者,非補不可,不能不用補氣之藥,當監製之,又何執一論哉。
背痛有靜坐久而痛者,屬虛,補中益氣湯、八物湯。
肥人多痰,年高必用人捶而痛快者,屬痰與虛,除濕化痰,兼補腎脾。
醉飽後多痛欲捶,是脾不運而濕熱作禁也,須節飲。
瘦人多是血少陰虛,亦不禁酒及濃味而然,養血清火為要。
又有素虛後,及病後、產後、經行後心痛,或牽引乳脅,或走注背肩,此元氣上逆,當引使歸元,不可復下疏利,愈利愈虛。
發汗後患此者眾,惟宜溫補。
拘於痛無補法,謬矣。
汗者心之液,陽受氣於胸中,汁過多則心液耗,陽氣不足,故致痛也。
柯柏齋曰︰腰痛之証,多因腎虛所致。
蓋腎虛則精血之真氣不足,寒濕之氣乘虛而入,久則結滯不通,真氣與之相攻,故痛。
先瀉其邪,後補其氣,此治法也。
未瀉而補,則補而不效;瀉而不補,則痛必復作,蓋邪乘其虛而再入也。
腰痛亦有因閃挫而得者,閃挫之初,必有凝滯之處,亦宜先瀉而後補也。
疝痛與腰痛皆起於腎虛寒濕,由前而入則為疝,由後而入則為腰痛。
張景岳曰︰腰痛之虛症,十居八九。
但察既無表邪,又無濕熱,而或年衰勞苦,或酒色斫喪,或七情憂鬱所致者,悉屬真陰虛症。
凡虛証之候,形色必青白,間或見黧黑;脈息必和緩,而或細微;或行立勞動更甚,而臥息少可。
蓋積而漸至者皆不足,暴而痛甚者多有餘,治宜辨之。
凡腎水真陰虛,宜當歸地黃飲,及左右歸丸;若病稍輕,或痛不甚,虛不甚者,青蛾丸、煨腎丸、補髓丹、通氣散。
丹溪云:諸腰痛,不可用參補氣,亦不可峻用寒涼。
此言未當。
蓋凡勞傷虛損而陽不足者,多有氣虛之症,何為參不可用?又如火聚下焦,痛極不可忍者,速宜清火。
而熱不甚,不宜過用寒涼者有之;或虛中挾實,不宜參者亦有之。
概謂不可用寒涼,豈其然乎?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