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匯粹 卷六 病能集四 驚悸怔忡健忘煩躁不寐88】
張三錫曰︰《內經》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夫怔忡驚悸之病,或因怒氣傷肝,或因驚入膽氣,母令子虛,因而心血為之不足;又或遇事煩冗,思想無窮。
則心君亦為之不寧,故神不安,而怔忡驚悸之所由生也。
夫所謂怔忡者,心神惕惕然,動搖而不得安靜,無時而作者是也。
驚悸者,驀然跳動有欲厥之狀,有時而作者是也。
然症之由,亦有停痰積飲,留結於心胸胃口而病者,又不可執以為心虛而治。
健忘者,陡然而忘其事也,為事有始無終,言談不知首尾。
此因遇事煩冗,思想無窮,精神斫喪之所致也。
然過思傷脾,亦能令人健忘。
治之當兼理心脾,神寧志定,其証自除。
大抵怔忡、驚悸、健忘三者,名雖不同,未有不由心血不足,脾氣虛弱,積飲停痰而成此症。
其治惟在補養心血,調和脾氣,寧神化痰,使神完氣充,則無此三者之患矣。
又有一種虛煩,心中擾亂,鬱鬱不寧,良由津液去多,五內枯燥;或營血不足,陽勝陰微;或腎水下竭,心火上炎,故虛熱而煩生焉,甚則至於躁也。
又有大病後,血氣未復而煩者。
陳氏曰︰內熱曰煩,外熱曰躁;心熱則煩,腎熱則躁。
宜八珍湯加竹葉、棗仁、麥冬,或四物加人參、茯神。
又有不寐一種,老年人及病後虛弱人,陽衰而不寐;有痰在膽經,神不歸舍而不寐。
虛者四君子加棗仁、黃耆、痰者溫膽東加天南星。
亦有心血不足而然者,宜益營湯。
《原病式》曰︰因水衰火旺,其心胸躁動,謂之怔忡。
然悸之為病,是心臟之氣不得其正,動而為火邪者也。
蓋心為君火,包絡為相火,火之為陽,陽主動。
君火之下,陰精承之;相火之下,水氣承之。
夫如是而動,則得其正,而清淨光明,為生之氣也。
若乏所乘,則君火過而不正,變而為煩熱,相火妄動,既熱且動,豈不見心悸之証哉?況心者神明居之,經曰兩精相搏,謂之神。
又曰︰血氣者,人之神。
則是陰陽氣血在心臟,未始相離也。
今失其陰,偏傾於陽,陽亦失其所承而散亂,故精神怔怔忡忡不能自安矣。
如是者,當自心臟中補其不足之心血,以安其神氣。
不已,則求其屬以衰之,壯水之主以製陽光也。
又包絡之火,非惟輔心,而且游行於五臟。
故五臟之氣妄動者,皆火也。
是以各臟有痰,皆能於包絡之火合動而作悸。
如是者,當自各臟補瀉其火起之由,而後從包絡調之平之,隨其攸利而治。
若各臟移熱於心,而致包絡之火動者,治亦如之。
若心氣不足,腎水凌之,逆上而停心者,心折其逆氣,瀉其水,補其陽。
若左腎之真水不足,而右腎之火上逆,與包絡合動者,必峻補左腎之陰以製之。
若內外諸邪鬱其二火,不得發越,隔絕營衛,不得充養其正氣者,則皆以治邪解鬱為主,若痰飲停於中焦,礙其經絡,不得舒通,而鬱火與痰相擊於心下,以為怔忡者,必導去其痰,經脈行則病自已。
朱丹溪曰︰怔忡,大概屬血虛與痰。
有慮使動屬虛。
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瘦人多是血虛。
肥人多是痰飲。
食直覺心跳者是血少。
多勞則心跳,屬虛兼氣。
東垣曰︰六脈大而空虛,病面赤心跳,乃火虛炎上也,補以降之,有不因驚而心動者,謂之 動,屬痰火。
王宇泰曰︰一陰一陽,多對待而言。
如喜怒並稱者,喜出於心,為陽;怒出於肝,為陰。
志意並稱者,志是靜而不移,意是動而不定;靜則陰也,動則陽也。
驚恐並稱者,驚因觸於外事,內動其心,心動則神搖;恐因惑於外事,內歉其志,志歉則精卻。
是故《內經》所謂︰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無氣還,無氣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
又謂嘗貴後賤,嘗富後貧,悲憂內結,至於脫營失精,病深無氣,則洒然而驚。
此類皆是病從外事而動內之心神者也。
若夫在人身之陰陽盛衰而致驚恐者,驚是火熱,躁動其心,心動則神亂,神用無方,故驚之。
變態亦不一狀,與五神相應而動。
肝藏魂,魂不安則為驚駭為驚妄;肺藏魄,魄不安則驚躁;脾藏意,意不專則為驚惑;腎藏志,志不慊則為驚恐,心惕惕然;胃雖無神,然五臟之海,諸熱歸之,則發驚狂,若聞木音,亦惕惕然心欲動也。
驚則安其神而散亂之氣可斂,恐則定其志而走失之精可固。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