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匯粹 卷五 病能集三 喘80】
趙養葵曰︰喘,經云諸喘皆屬於上,又謂諸逆沖上,皆屬於火。
故河間敘喘病在於熱條下,華佗云肺氣盛為喘,《活人書》云氣有餘則喘。
後代集症類方,不過遵此而已。
獨王海藏辨云:氣盛當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
肺氣果盛,有餘則清者下行,豈復為喘?以其火入於肺,炎爍真陰,衰與不足而為喘焉。
海藏之辨,超出前人,惜乎未竟火之所由。
愚謂火之有餘,水之不足也;陽之有餘,陰之不足也。
凡諸逆沖上之火,皆下焦衝任相火,出於肝腎者也。
腎水虛衰,相火偏勝,壯火食氣,銷爍肺金,烏得而不喘焉。
丹溪云喘有陰虛,自少腹下,火起而上,宜四物加青黛、竹瀝、陳皮,入童便煎服。
如挾痰者,四物加枳殼、半夏,補陰以化痰。
夫謂陰虛發喘,丹溪實發前人所未發,但治法實流弊於後人。
蓋陰虛者,腎中之真陰虛也,詎四物補陰血之謂乎?其火起者,下焦龍雷之火也,詎寒涼所能降乎?其間有有痰者有無痰者,有痰者,水挾木火而上也,豈竹瀝、枳、半之能化乎?須用六味地黃加麥冬、五味,大劑煎飲,以壯水之主,則水升火降,而喘自定矣。
又有一等似火而非火,似喘而非喘者。
經曰︰少陰所至,嘔咳上氣。
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歸,故上氣喘也。
黃帝《針經》云:胃絡不和,喘出於陽明之氣逆。
陽明之氣下行,今逆而上行,故喘。
真元耗損,喘出於腎氣之上奔,是非氣喘,乃氣不歸元也。
其外症,或四肢厥逆,面赤而煩躁惡熱。
非火也,乃命門真元之火,離其宮而不歸也。
察其脈,兩寸雖浮大而數,兩尺微而無力,或似有而無為辨耳。
不知者,以其有火也,用涼藥以清之。
以其喘急難禁也,佐以四磨之類以寬之,豈知寬一分,更耗一分。
若寒涼快氣之劑屢進,去死不遠矣。
惟善治者能求其緒,而以助元接真鎮墜之藥,俾其反本歸原,或可回生,然亦不可峻補也。
宜先以八味丸,安腎丸、養正丹之類,煎人參生脈散之類送下,覺氣稍定,然後以參 補劑,如破故紙、阿膠、牛膝等以鎮於下。
又以八味加河車為丸,遇飢吞服。
然須遠房幃、絕色欲,方可保全,不然終亦必亡矣。
又有一等火鬱之証,六脈俱澀,甚至沉伏,四肢悉寒,甚至厥逆。
拂拂氣促而喘,卻似有餘。
欲作陰虛,而按尺鼓指。
此為蓄鬱已久,陽氣拂遏,不能營運於表,以致身冷脈微,而悶氣喘急。
然不可以寒藥下之,又不可以熱藥投之,惟逍遙散加茱、連之類,宣散蓄熱,得汗而愈。
此謂火鬱發之,木鬱達之,即《金匱》云六脈沉伏,宜發散則熱退而喘定是也。
後仍以六味養陰和陽方佳。
以上詳陰虛發喘之例,若陽虛致喘,東垣已詳盡矣;外感發喘,仲景已詳盡矣。
王節齋曰︰喘與脹二症相因,必皆小便不利,喘則必生脹,脹則必生喘。
但要識得標本先後︰先喘而後脹者主於肺,先脹而後喘者主於脾。
何則?肺金司降,外主皮毛。
經曰︰肺朝百脈,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是小便之行,由於肺氣之降下而輸化也。
若肺受邪而上喘則失降下之令,故小便漸短,以致水溢皮膚,而生腫滿焉。
此則喘為本,脹則為標,治當清金降火為主,而行水次之。
脾土惡濕,外主肌肉,土能克水。
若脾土受傷,不能製水,則水濕妄行,浸漬肌肉。
水既上行,則邪反侵肺,氣不得降而生喘矣。
此則脹為本而喘為標,治當實脾行水為主,而清金次之,苟肺病而用燥脾之藥,則金得燥而喘愈加;脾病而用清金之藥,則脾得寒而脹愈甚。
近世治喘脹,但知行水,而不知分別脾肺,故發明之。
李士材曰︰《內經》論喘,其因眾多,究不外於火逆上而氣不降也。
丹溪曰實火可瀉,虛火可補。
而世俗一遇喘家,純行破氣,不知喘症因虛而死者十九,因實而死者十一。
實者攻之即效。
無所難治;虛者補之未必即效,須悠久成功。
其間轉相進退,良非易也。
故辨症不可不急,而辨喘症為尤急。
顧巢氏、嚴氏止言實熱,獨王海藏謂肺氣衰、肺中之火盛,創出前見。
但惜其未能縷析立方,為後人窠白,請得而詳之。
氣虛而火入於肺者,補氣為先,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
陰虛而火來乘金者,壯水為亟,六味地黃丸。
風寒者,解其邪,三拗湯、華蓋散。
濕氣者,利其水,滲濕湯。
暑邪者,滌其煩,白虎湯、香薷飲,肺熱者,清其上,二冬、二母、甘桔、梔、芩。
痰壅者消之,二陳湯。
氣鬱者疏之,四七湯。
飲停者吐之,吐之不愈,白朮防己湯主之,火實者清之,白虎東加栝蔞仁、枳殼、黃芩。
肺癰而喘,保金化毒,杏仁、甘草節、桔梗、貝母、防風、銀花、橘紅、麥冬、肺脹而喘,利水散邪。
肺脹之狀,喘而煩躁,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湯加石膏主之。
腎虛火不歸經,導龍入海,八味丸主之。
腎虛水邪泛濫,逐水下流,金匱腎氣丸。
薛立齋曰︰喘症,若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而喘且渴者,用黃芩清肺飲以治肺,用五淋散以清小便。
若肺脾虛弱,不能通調水道者,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培元氣,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若膏粱濃味,脾肺積熱而喘者,宜清胃散以治胃,用滋腎丸以利小便。
若心火克肺金,而不能生腎水者,用人參平肺散以治肺,用滋腎丸以滋小便。
若腎經陰虧,火爍肺金而小便不生者,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用補中益氣以培脾土。
若脾氣虛弱,不能相製而喘者,用補中益氣以培元氣,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
若肝木克脾土,不能相製而喘者,用六君、柴胡、升麻以培元氣,六味丸以補腎。
若脾腎虛寒,不能相製而喘且脹者,用八味丸以補脾肺、生腎水。
若肺腎虛寒,不能通調水道而喘且脹者,宜用《金匱》加味腎氣丸補脾肺、生腎水。
若酒色過度,虧損足三陰,而致喘脹痰涌,二便不調,或大小便通,相牽作痛者,宜用前丸,多有生者。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