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匯粹 卷三 病能集二 水腫70】
喻嘉言曰︰病機之切於人者,水火而已矣。
水泛溢於表裡,火游行於三焦,可無具以應之乎?三陽結謂之消,三陰結謂之水。
手足陽明熱結而病消渴,火之為害,已論之矣。
而三陰者,手足太陰脾、肺二臟也。
胃為水之海,水病莫不本之於胃,經乃以屬之脾肺昔何耶?使足太陰脾足以轉輸水精於上,手太陰肺足以通調水道於下,海不揚波矣。
惟脾肺二臟之氣,結而不行,乃胃中之水曰蓄,浸灌表裡,無所不到也。
是則脾肺之權,可不伸耶?然其權尤重於腎,腎者胃之關也,腎司開闔,腎氣從陽則開,陽太盛則關門大開,水直下而為消;腎氣從陰則闔,陰太盛則關門常闔,水不通而為腫。
經文謂腎本肺標,相輸俱受為言,然則水病以脾、肺、腎為三綱矣。
於中節目,尤難辨晰。
《金匱》為五水之名,及五臟表裡主病,曰風水,曰正水,曰皮水,曰石水,曰黃汗。
其風水、皮水、黃汗雖關於腎,屬在陽分。
至於正水與石水,則陰分之水,一切治陽之法,所不得施。
正水其脈沉遲,外症自喘。
北方壬癸自病,故脈見沉遲。
腎藏水,肺生水,子病累母,故外症自喘。
《內經》曰︰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故聚水成病,上下泛溢於皮膚,跗腫腹大,上為喘呼,不得臥。
《金匱》正水之名,蓋本諸此。
石水其脈自沉,外症腹滿不喘。
此因腎氣並於水而不動。
故脈沉。
水蓄膀胱之內胞,但小腹滿硬,氣不上於肺,故不喘。
《內經》曰︰陰陽結斜,陰多陽少,名曰石水。
又曰︰腎肝並沉為石水。
以肝腎兩臟之氣,皆得貫入於胞中故也。
然石水即關於肝腎兩臟,腎多即下結而難上,肝多則挾水勢上犯胃界,亦勢所必至也。
後世漫不加察,治水輒宗霸術,可謂智乎?然水在心之部,則鬱心火炳明之化;在肝之部,則鬱肝木發生之化;在肺之部,則孤陽竭於外,其魂獨居;在脾之部,則陰竭於內,而穀精不布;在腎之部,不但諸陽退伏,即從陽之陰亦且退伏,孤陽獨居於下而隔絕也。
故胃中之水,惟恐其有火,有火仍屬消渴,末傳中滿之不救,腎中之水,惟恐其無火,無火則真陽滅沒,而生氣內絕。
其在心之水,遏抑君火,若得脾土健運,子必救母。
即在肝,在肺、在腎之水,脾土一旺,水有所製,斯不敢於橫發。
故當襄陵懷山之日,而欲求土宜稼穡,舍神禹、仲景之道,而誰師乎?胃為水之海,五臟六腑之大源。
脾不能散胃之水精於肺,而病於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於膀胱,而病於上;腎不能司胃之關門,時其輸泄,而病於下。
所以胃中積水浸注,無所底止耳。
仲景論雜症,於水氣一門,極其精詳,惟恐足太陰脾之健運失職,手太陰肺之治節不行,足少陰腎之關門不開,並其腑膀胱之氣化不行,所以方藥,皆不蹈重虛之戒,立於無過之地。
後世諸治,不傷脾即瀉肺,不瀉肺即瀉膀胱。
水病門中,成方百道,求一救肺氣之 鬱而伸其治節之方,無有也;求一救膀胱阻絕而伸其氣化之方,無有也。
海藏設水氣問難、用藥大凡,要其方治,渾是後人窠臼,況其他乎?張景岳曰︰凡水腫症,乃脾、肺、腎三臟相干之病。
蓋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製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水不歸經,則逆而上泛,故傳入於脾而肌肉浮腫,入於肺則氣息喘急。
分言之,三臟各有所主;合言之,總由陰勝之害,而病本皆歸於腎。
經曰︰腎為胃關,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
然關門何以不利也?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夫所謂氣化者,即腎中之氣也,陰中之火也。
陰中無陽,則氣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為腫。
故治腫,惟下焦之真氣得行,始能傳化;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釐清。
求古法,惟薛立齋加減腎氣湯誠對症之方也。
此雖壯水之劑,而即脾、肺、腎三臟之正治。
蓋腎為先天生氣之源,若先天元氣虧於下。
則後天胃氣失所本,而由脾及肺,治節所以不行而喘脹。
但宜峻補命門,使氣復元,則三臟自安。
方中用桂、附化陰中之陽也,熟地、山藥、牛膝養陰中之水也,茯苓、澤瀉、車前利陰中之滯也。
此能使氣化於精,即所以治肺;補火生土,即所以治脾;壯水通竅,即所以治腎。
補而不滯,利而不伐,誠諸方是第一也。
若症有全由脾胃不足而為腫脹者,宜四君,歸脾之屬,須兼補命門。
人知土能克水,而不知陽實製陰;知氣化為精,不知精化為氣。
虛則補母,正此之謂也。
脾腎虛症,用腎氣湯誠善,然有脾腎大虛,並以滲利,未免減去補力,正與實漏扈者同,元氣終不能復。
惟參附理陰,仍加白朮大劑與之。
凡治全虛,悉用此法,無一不效。
塞因塞用,斯其最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