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古今名醫匯粹 卷三 病能集一(雜証九門) 非風証50】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8-28 15:22
標題: 【古今名醫匯粹 卷三 病能集一(雜証九門) 非風証50】

古今名醫匯粹 卷三 病能集一(雜証九門) 非風証50

 

 

張景岳曰︰非風症,諸書皆云氣體虛弱,邪氣乘虛而入,此言感邪之由。

 

然有邪無邪,何可不辨?有邪者,即傷寒、瘧、痺之屬,寒熱走注,腫痛偏枯。

 

此病由於經,宜先扶正氣,而通經逐邪之品,不得不用以為佐。

 

無邪者,即非風衰敗之屬,本無寒熱痛苦,肢體忽廢,言語變常。

 

此病由乎臟,故精虛則氣去,為眩運卒倒;氣去則神失,為昏憒無知,此時救本不暇,尚可雜用以傷及正氣乎?凡非風卒倒等症,無非氣脫而然。

 

七情酒色,先傷五臟之真陰,此致病之本也。

 

內外勞傷,或年力衰邁,積損為頹,此發病之因也。

 

陰虧於前,陽損於後,陰陷於下,陽乏於上,陰陽相失,精氣不交,以致卒爾昏憒倒仆,皆陽氣暴絕之候。

 

其為病者,忽然汗出,榮衛之氣脫也;或遺尿者,命門之氣脫也;或口開不合者,陽明經之氣脫也;或口角流涎者,太陰臟氣之脫也;或四肢癱軟者,肝脾之氣敗也;或昏倦無知,語言難出者,神敗於心,精敗於腎也。

 

此皆衝任氣脫,形神俱敗而然,故於中年之後,多有此症,治此若痰氣阻塞。

 

必須大劑參附峻補元氣,以先其急;隨用地黃、當歸、枸杞之類,填補真陰,以培其本。

 

蓋精即氣之根,經曰精化為氣是也。

 

若誤指風痰,治從消散,必不救矣。

 

風厥之症,獨重肝邪。

 

肝有胃氣之賊,人無胃氣則死。

 

病為強直掉眩之類,皆風木之化。

 

病為四肢不用,痰涎壅盛,皆脾虛之候。

 

雖曰東方之實,然以五陽俱敗,肝失所養,責在脾腎之虛。

 

使脾胃不虛,肝木雖強,必無乘脾之患;使腎水不虛,則肝木得養,何有強直之虞?夫所謂胃氣者,即二十五陽也,非獨陽明為言;所謂腎水者,即五臟六腑之精,非獨少陰為言,陰陽一敗,真臟自見。

 

真臟者,肝邪也,無胃氣也。

 

此即非風類風病之大本也。

 

非風多痰者,悉由中虛,夫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

 

在腎者,水不歸源,水泛為痰也;在脾者,以飲食不化,土不製水也。

 

故人不能食者,反能生痰。

 

此以脾虛不能化食,而食即為痰。

 

凡病虛勞,其痰必多,正以脾愈虛則水液悉化為痰。

 

故凡癱瘓瘈瘲,半身不遂等症,雖痰在經絡,使果榮衛和調,則津血自充且行,何痰之有?惟元陽虧損,則水中無氣,津凝血敗,皆化為痰。

 

若謂痰在經絡,非攻不去,則安有獨攻其痰,而津血無動乎?津血復傷,元氣愈竭,惟宜溫脾強腎,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漸充,則痰不治而自去矣。

 

治痰之法,凡初病痰氣不盛者,必不可疑其為痰,而妄用痰藥。

 

若果痰涎壅盛,填塞胸膈,則不得不先開其痰,以通藥食之道。

 

而開痰之法,唯吐為捷,如獨聖散、茶調散、稀涎散之屬。

 

恐元氣大虛,不能當此峻劑,或用牛黃丸、抱龍丸之類,但使咽喉氣通,能進湯藥即止。

 

故治痰之法,必察其可攻與否,然後用之,斯無誤也。

 

若其眼直切牙,肢體拘急,面赤強勁有力者,雖見昏沉,亦為可治。

 

如形症已定,痰氣不甚,萬勿治痰,當調其氣血。

 

若果痰涎,須分虛實治之。

 

若氣不甚虛,或寒或濕生痰者,六安煎、二陳湯。

 

因火者,清膈飲及竹瀝、童便。

 

火甚者抽薪飲。

 

脾虛兼嘔多痰者,六君子湯、五味異功散,陰虛不足,兼燥而咳者,金水六君煎。

 

陰虛水泛為痰者,六味丸、八味丸。

 

脾胃虛寒,不能運化為痰者,但宜溫補根本。

 

中氣虛者,理中湯、溫胃飲。

 

陰不足者,理陰煎。

 

若死証已具,吐亦無益。

 

若痰氣甚極不能吐者,皆不治之症。

 

蓋形氣大虛,忌用吐法,是皆不可攻者也。

 

凡非風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及四肢無力,掉搖拘攣之屬,皆筋骨之病。

 

肝腎精血虧損,不能滋養百骸,故筋有緩急,骨有痿弱。

 

如樹木之衰,津液不到,即一枝枯槁。

 

人之偏廢,亦猶是也。

 

經曰︰足得血而能步,掌得血而能握。

 

今偏廢如此,詎非衰敗之故乎?陳濟川曰︰醫風先醫血,血行風自滅。

 

蓋為肝邪之見,本由肝血之虛,肝血虛,燥氣乘之矣。

 

而木從金化,風必隨之,宜養血以除燥,則真陰復而假風自散矣。

 

若用風藥,血必愈燥,大非宜也。

 

然陰中有血亦有氣,血中無氣,則為縱緩廢弛;氣中無血,則病抽掣拘攣。

 

蓋氣主動,無氣則不能動,斯不能舉矣;血主靜,無血則不能靜,斯不能舒矣。

 

故筋緩者,當責其無氣;筋急者,當責其無血。

 

無氣宜五福飲、四君子湯。

 

十全大補湯,無血宜大、小營煎主。

 

其與痿症之不動,痛風之不靜,義稍不同。

 

凡非風症,多因表裡俱虛而病,治法當以培補元氣為主。

 

若無兼症,亦不宜攻補兼施。

 

蓋形骸之壞,神志之亂,皆根本傷敗之病,何邪之有?能復其元,庶乎可愈。

 

一、非風有火盛者,即陽証也。

 

火甚者專治其火,如抽薪飲、白虎湯;火微者兼補其陰,如加減一陰煎。

 

但使火去六七,即當調治其本。

 

然陽勝者陰必病,故治熱必從血分,甚者用苦寒,微者用甘涼。

 

寒甚者即陰症也,專宜益火。

 

寒微者宜溫胃飲、八味丸,寒甚者宜回陽飲、理中、四逆湯。

 

然寒勝者陽必病,故治寒之法必從氣分,如陽脫寒甚者,宜灸關元、氣海、神闕,以回其陽氣。

 

一、非風掉眩惑亂者,總由氣虛於上而然。

 

經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頭為之苦傾,目為之苦眩。

 

又曰︰上虛則眩。

 

此明訓也。

 

微覺有此,當以五福飲之類,培其中氣。

 

虛甚大補元煎。

 

否則,卒倒之漸,所由至也。

 

一、非風麻木不仁,因氣血不至,所以不知痛癢。

 

蓋氣虛則麻,血虛則木,麻木不已,偏枯痿廢,此魄虛之候也。

 

經曰︰痱之為病,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

 

又經曰︰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

 

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

 

即此類也。

 

凡遇此症,只宜培養血氣,勿得誤認為痰。

 

一、非風煩熱自汗,小水不利,不可以藥利之。

 

蓋津液外泄,小水必少,再用滲利,則陰水愈竭,無以製火,而煩燥益甚。

 

但使熱退汗止,小水自利,況自汗多屬陽明,忌利小便,宜生脈散、一陰煎。

 

一、非風遺尿者,由腎氣虛脫,最為危候,宜參、耆、歸、朮補之。

 

然必命門火衰,所以不能收攝,甚者須加桂、附。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