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匯粹 卷二 諸家脈論附 張景岳脈神章30】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
凡洪、大,芤、革之屬,皆其陽之類也,主中氣虛、真陰不足。
其病傷風、傷暑,為表熱;或脹滿不食,為喘急。
其浮大為傷熱,浮緊為傷寒,浮滑為宿食,浮緩為風為濕,浮芤為失血,浮數為風熱,浮洪為狂躁。
雖有分司,全在治法,不可執一也。
雖浮為在表,然有真正風寒外感,脈反不浮者。
其有緊數而略兼浮者,便是表邪,必發熱無汗,身有酸疼,是其候也。
若浮而兼緩,多有非表邪者。
大都浮而有力有神者,為陽有餘,陽有餘則火必隨之,或痰見於中,或氣壅於上,可類推也。
若浮而無力空豁者,為陰不足,陰不足則水虧,或血不營心,或精不化氣,中虛可知也。
若以此等為表証,則害莫大。
其浮大弦硬之極,甚至四倍以上者,謂之關格。
此非有神之謂,乃真陰虛極而陽亢無根,大凶之兆。
凡脈見何部,當隨其部而察其症。
諸脈皆然。
沉脈,輕取不見,重手乃得,為陰。
凡細、小、隱伏、反關之屬,皆其類也。
此陽鬱之候,主氣鬱,為寒為水。
其病停飲,為症為瘕、為脹實,為厥逆,為洞泄。
若沉細,為少氣,為寒飲,為胃中冷,為腰腳痛,為 癖。
沉遲為痼冷,為精寒。
沉滑為宿食,為伏痰。
沉伏為霍亂,為胸腹痛。
沉數為內熱。
沉弦沉緊為胸腹痛。
沉雖屬裡,然必察其有力無力,以辨虛實。
沉而實者多滯氣,故曰下手脈沉,便知是氣。
氣停積滯者,宜消宜攻。
若沉而虛者,因陽不達,因氣不舒。
陽虛氣陷者,宜溫宜補。
其有寒邪外感,陽為陰蔽,脈見沉緊而數,及有頭痛、身熱等症,且屬表邪,不得以沉為裡也。
遲脈,不及四至,為陰,脈凡代、緩、結、澀之屬,皆相類也。
主陰盛陽虧之候,其病為寒為虛。
浮而遲者內氣虛,沉而遲者表氣虛。
遲在上則氣不化精,遲在下則精不化氣。
氣寒則不行,血寒則凝滯。
若遲兼滑兼大者,多風痰頑痺之候;遲兼細小者,必真陽虧損而然︰或陰寒留蓄於中,則為泄為痛;或元氣不營於表,則寒栗拘攣。
大都脈來遲慢者,總由元氣不充,不可妄施攻擊。
數脈有陰有陽,今皆以數為熱。
詳考《內經》則曰︰諸急者多寒,緩者多熱。
滑者陽氣盛,微有熱。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
緩而滑者,為熱中。
及《難經》云:數則為熱,遲則為寒。
而今世宗之。
然余歷驗,凡內熱伏火等症;脈反不數,惟洪滑有力,每如經文所言。
夫數脈之辨,大約有七︰一在寒邪外感,脈必暴見緊數。
寒邪初感,本無熱邪,所以只宜溫散。
惟數大滑實,陽氣太重,方可言熱。
若數而無力,仍是陰症,只宜溫中,不可作熱治也。
一虛損有之,凡陽虛者脈必數而無力,或兼細小,証見虛寒,溫之且不暇,尚堪作熱治乎?又有陰虛之數脈,必數而弦滑,雖有煩熱諸証,慎用寒涼。
若但清火,必致脾泄而敗矣。
且患虛損者,脈無不數;數脈之病,惟損最多。
愈虛則愈數,愈數則愈危。
若以虛數作熱數,萬無生理矣。
一瘧脈有之,瘧作之時,脈必緊數;瘧止之時,脈則和緩。
豈作則有火,止則無火乎?且火症無止時,能作能止者,唯寒邪之進退耳,不可盡以為熱。
一痢脈有之,痢之作率由寒熱內傷,脾腎虛損,所以脈數。
但兼弦、澀、細、弱者,總皆虛數,非熱數也。
溫補命門,百不一失。
其有形症多火,年力強壯,亦必見洪、滑、實、數,乃為可清。
一癰瘍有之,凡脈數身無熱而惡寒,飲食如常者,或身有熱得汗不解者,即癰瘍之候也。
然瘡瘍之發,有陰有陽,可攻可補,亦不得盡以數為熱症。
一痙症有之,以邪毒未達也,達則不數矣。
此當以虛實大小分陰陽,亦不得以數為熱脈,一症瘕有之,凡積滯不行,脈必見數,若積久成疳,而致口臭牙疳發熱等証者,宜清胃火,如無火症,而脈見細數者,非熱矣。
一胎孕有此,以衝任氣阻,本非火也。
當以強弱分寒熱,勿以聖藥屬黃芩矣。
以上數脈諸証,凡邪盛者多數脈,虛甚者尤多數脈。
其是熱非熱,諸所末盡,可類推矣。
洪脈為陽,舉按皆有餘,大而實也。
主血氣燔灼內外,大熱之候。
或為二便不通與動血,為頭疼、面熱、狂躁、煩渴、咽乾、喉痛等証。
或為癰瘍,瘢疹。
此陽實陰虛,氣實血虛之候。
若洪大至四倍以上者,即陰陽離絕之脈也。
微脈,纖細無神,柔弱之極,是謂陰脈。
凡細小虛濡之屬,皆其類也,乃陰陽俱虛之候,主畏寒恐懼,中寒少氣;或脹滿食不化,為嘔噦泄瀉;或腰腹痛,為眩運厥逆,皆系元陽虧損,傷精失血而然。
滑脈,往來流利,如珠走盤。
凡洪、大、芤、革之屬,皆其類也。
乃血熱氣壅之候,為食滯痰逆,滿悶嘔吐等症。
滑大滑數為內熱,上為頭目咽喉心肺之熱,下為小腸二便之熱。
婦人脈滑數而經斷,為有孕。
若平人脈滑而和緩,此營衛充實,佳兆也。
如過於清火,則為邪熱。
凡病虛損者多弦滑,陰虛然也;瀉痢多弦滑,以脾腎受傷也,不得通以火論。
澀脈為陰,往來艱澀,如雨沾沙,如刀刮竹。
凡虛、細、微、遲,結、促之類,皆相似也。
主氣血俱虛之候,為脾寒少食,胃寒多嘔,二便違和,四肢厥冷,痺痛拘攣麻木,為憂煩,為無汗,為失血,男子傷精,女子不孕,月事不調。
凡脈見澀滯,多由七情不遂,營衛耗傷,血無以充,氣無以暢。
在上則有上焦之不舒,在下則有下焦之不運,在表則有筋骨之疲勞,在裡則有精神之短少,總屬陽虛。
諸家言氣多血少,豈以脈之不利,猶有氣多者乎?弦脈,按之有餘,如張弓弦,與堅搏緊急相類,陽中伏陰之象也。
主氣血不和,為氣逆邪勝,肝強脾弱,為虛勞寒熱,瘧痢痺疝,胸脅疼痛,痰飲宿食,積聚脹滿,拘攣等証。
若洪弦相搏,外緊內熱,欲發瘡疽也。
弦從木化氣,通於肝,可以陰亦可以陽,但弦大兼滑者,便是陽邪;弦緊兼細者,便是陰邪。
凡臟腑得胃氣所及,則五臟相安;肝邪所浸,則五臟俱病。
蓋以木之滋生在水,培養在土,若木氣過強,則水因食母而耗,土以克賊而傷。
腎為精血之本,胃為水之海,根本受傷,生氣敗矣。
所以木不宜強也。
唯脈見和緩者吉,弦強者凶,若弦甚者土必敗。
芤脈,浮大中空,按如蔥管。
凡浮豁虛散之屬,皆相類也。
此孤陽脫陰之候,為陰虛發熱,失血脫血,頭暈目眩,驚悸怔忡,喘急盜汗,為氣無所歸,血無所附。
芤雖陽脈,而陽實無根,大虛之兆。
緊脈,急疾有力,堅搏抗指,有轉索之狀。
凡弦、數之類相似也,陰多陽少。
乃陰邪擊搏之候,主為痛為寒。
緊數在表,為傷寒發熱,頭痛項強,渾身筋骨疼痛,咳嗽鼻塞,為痺為瘧。
沉緊在裡,為心脅疼痛,胸腹脹痛,為中寒逆冷,吐食瀉痢,陰疝 癖,風癇反張。
在婦人為氣逆經滯,在小兒為驚風抽搐。
緩脈有三︰從容和緩,浮沉得中者,此平人正脈;若緩而滑大者多實熱,如《內經》所言者是也;緩而遲細者多虛寒,即諸家所言者是也。
然實熱者必緩大有力,多為煩熱口臭、脹滿、癰瘍、二便不利,或傷寒、溫瘧初愈,而餘熱未清者,多有此脈,若虛寒者必緩而遲細,為陽虛畏寒,氣怯眩運,痺弱痿厥,怔忡誕妄,飲食不化,飧泄疼痛,精寒腎冷,小便頻數。
在女子為經遲血少,失血下血等証。
凡諸疹毒,及中風產後,但得緩脈者易愈。
結脈,脈來忽止,止而復起,總謂之結。
舊以數來一止為促,促者為熱為陽極;緩來一止為結,為寒為陰極。
通謂之氣血痰食,積聚 瘕,七情鬱結。
浮結為寒邪在經,沉結為積聚在內。
以余驗之,促類數也,未必熱結;類緩也,未必寒,但見中止者,總是結脈。
多由氣血漸衰,精力不繼,所以斷而復續,續而復斷,常見久病者多有之,虛勞者多有之,或誤用攻擊消乏者亦有之。
但緩而結者多陽虛,數而結者為陰虛。
緩者猶可,數者更劇。
此可以結之微甚,察元氣之消長也。
至如留滯鬱結等病,本此脈之虛,然必形強氣實,舉按有力者方是。
又有無病而一生結脈者,素稟之異也。
如病久不退,而漸見結脈,多氣血衰殘,速宜培本。
伏脈,如有如無,附骨乃見。
此陰陽潛伏,阻隔閉塞之象。
或火閉而伏,或寒閉而伏,或氣閉而伏。
為痛極、霍亂、疝、癇、閉結、氣逆、食滯、忿怒、厥逆、水氣等症。
伏脈之見,雖與沉、微、細、脫者相類而不同。
蓋脈之伏者,以其本有如無,一時隱蔽不見耳,有胸腹痛劇而伏者;有氣逆於經脈,道不通而伏者;有偶因氣脫,不相接續而伏者,然必暴病暴逆者乃有之,調其氣而脈自復矣。
此外有積困綿延,脈本細微,而漸至隱伏者,乃殘爐將絕之兆,安得尚有所伏哉?虛脈,無力無神,正氣虛也。
浮而無力為血虛,沉而無力為氣虛,數而無力為陰虛,遲而無力為陽虛。
不特微、濡、細、弱、遲、澀之屬之虛類,但諸脈之中見指下無神者,總是虛脈。
經曰按之不鼓,諸陽皆然,即此謂也。
故凡洪大無神者,即陰虛也;細小無神者。
即陽虛也。
陰虛即金水虧殘,龍雷易熾,而五液神魂之病生焉,或盜汗遺精,或上下失血,或驚悸不寧;或喘咳勞熱︰陽虛則火土受傷,真氣日損,而君相化源之病生焉,或頭目昏眩,嘔惡亡陽,或隔塞脹滿,或泄痢疼痛。
救陰者,壯水之主;救陽者,益火之源。
漸長則生,漸消則死,此實生死之關也。
實脈,舉按皆強,鼓動有力,邪氣實也。
弦、洪、緊、滑之屬皆相類,為三焦壅塞之候。
表邪實者,浮大有力,以風寒暑濕,外感於經;裡邪實者,沉實有力,因飲食七情,內傷於臟;火邪實者,洪滑有力︰寒邪實者,沉弦有力,為諸痛滯症。
凡在氣在血,脈有兼見者,當以類求。
然實脈有真假,真者易知,假者難辨,必問其所因,兼察形証,必得其神,庶幾勿誤。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