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內傷門 病機1033】
古之至人窮於陰陽之化,究乎生死之際,所著《內外經》,悉言人以胃氣為本。
蓋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以清氣、榮氣、元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稱也。
夫胃為水穀之海。
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若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
喜怒憂恐,損耗元氣。
既脾胃氣哀,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
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系系於心。
心不主令,相火代之。
相火,下焦包絡之火,元氣之賊也。
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
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
故脾証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
蓋陰火上沖則氣高喘而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
脾胃之氣下流,使穀氣不得升浮,是春升之令不得行,則無陽以護其榮衛,則不任風寒,乃生寒熱。
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
然而與外感風寒所得之証頗同而實異。
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
傷其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
內傷不足之証,苟誤認作外感有餘,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
實實虛虛,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然則奈何?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
經曰︰勞者溫之,損者益之。
又云︰溫能除大熱。
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
脾胃之証始得則熱中,故製補中益氣湯而除中熱也。
其義詳著在後。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