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濕証門 治法925】
濕從外入者,宜汗散;濕在上者,亦宜汗散;濕從中起者,宜疏利二便,分輕重用之。
在下者,宜淡滲,以利小便;腹脹腳腫甚者,舟車丸下之。
濕熱內深發黃,茵陳湯下之。
或佐以防己、黃 。
一身盡腫痛,或無汗,是濕流關節,邪氣在表,宜五苓散加桂、蒼朮微汗之,不可大汗。
若自汗出多,熱燥津液少,內水不利,切勿利之,重損津液也。
宜防風白朮甘草湯主之。
濕鬱者,越曲丸主之。
肥人多濕,二陳湯加酒炒黃芩、羌活。
散風行濕最妙。
蒼朮治濕為必用之藥,上下部皆可用。
身如被杖,濕傷熱血分也。
《局方》用燥劑,為散濕鬱也。
濕得燥則豁然而收。
燥濕宜羌活勝濕湯、平胃散。
濕勝氣實者︰宜神佑丸、舟車丸,虛者,桑白皮、茯苓、人參、葶藶、木香、白朮之類;去濕與熱,須用黃芩、梔子為主。
下焦濕腫及痛,膀胱有火邪者,酒防己、黃柏、知母、梔子、草龍膽、蒼朮之類;濕病,外不熱,內不渴,小便自利者,朮附湯主之。
濕病,脈緩弱,昏迷腫痛,身重自汗,失音,下痢不禁,用白虎湯、蔥白、乾薑、附子、白朮。
肥白人沉困怠情者,多虛,宜參、耆、二朮、二陳、濃朴之類。
黑瘦人多熱,宜芩、連、白朮、茵陳。
濕氣勝者為著痺,(詳見風痺門。)
濕盛則濡泄,(見瀉泄門。)
濕注生痰,(見痰飲門。)
濕為痰瘧,(見瘧門)。
濕鬱為疸証,(見疸門。)
濕熱成痿,(見痿門。)
濕為腳氣。
(見腳氣門。)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