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內經脈候 龐安常脈論227】
察脈之要,莫急於人迎寸口,是二脈相應如兩引繩,陰陽均則繩之大小等。
凡平人之脈,人迎大於春夏,寸口大於秋冬。
何謂人迎?喉傍取之,《內經》所謂別於陽者也。
越人不盡取諸穴之脈,但取手太陰之行度,魚際後一寸九分,以配陰陽之數,而得關格之脈。
然不先求喉手引繩之義,則昧尺寸陰陽關格之所起。
寸口倍於尺則上魚而為溢,故言溢者寸倍尺極矣。
溢之脈,一名外關,一名內格,一名陰乘之脈。
曰外關者,自關以上外脈也,陰拒陽而出,故曰外格,陰生於陽寸動於尺,今自關以上溢於魚際,而關以後脈伏行,是為陰壯乘陽而陽竭,陽竭則死,脈有是者死矣。
此所謂寸口四倍於人迎,為關陰之脈者也。
關以後脈當一寸而沉,過者謂尺中倍寸口至,三倍則入寸而為覆,故言寸者,尺倍寸極矣。
覆之脈,一名內關,一名外格,一名陽乘之脈。
內關者,關以下內脈也。
外格者,陽拒陰而內入也。
陽生於陰尺動於寸,今自關以下覆入尺澤,而關以下脈伏行,則為陽亢乘陰,而陰竭亦死,脈有是者死矣。
此所謂人迎四倍於寸口,為格陽之脈也。
經曰︰人迎與寸口皆盛,過四倍則為關格。
關格之脈羸,不能極天地之精氣而死。
所謂關格者,覆溢是也。
雖然,獨覆獨溢,則補瀉以生之。
尺部一盛,瀉足少陽補足厥陰,二盛,瀉足太陰補足少陰,三盛,瀉足陽明補足太陰,皆二瀉而一補之。
四盛則三極,導之以針,當盡取少陽太陰陽明之穴。
脈弱者取三陽於足,脈數者取於手少陽二,當補於陰一。
至寸而反之。
脈有九候者,寓浮沉於寸關尺也。
且越人不取十二經者,穴直以二經配合於手太陰行度自尺至寸,九分之位復分三部,部中有浮中沉以配天地人也。
又曰︰中風木傷寒金濕水熱火溫,病起於濕,濕則土病,土病而諸臟受害,其本生於金木水火四臟之變也。
陽浮陰微為風濕,陽數陰實為溫毒,陽濡陰急為濕溫,陰陽俱盛為溫瘧。
其治也,風濕取足厥陰木、手少陽火,溫毒專取少陰火,傷寒取手太陰金木、手少陰火,濕溫取足少陰水。
鄉人皆為我能與傷寒語,我察傷寒與四溫變,辨其疑似而不可亂也。
故定陰陽於喉手,配覆溢於寸尺,寓九候於浮沉,分四溫於傷寒。
此皆扁鵲略聞其端,而余參以《內經》諸書,可究而得其說,審而用之,順而治之,病不得逃焉。
(張佑史方)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