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古今醫統大全 內經脈候 內經三部九候脈法222】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8-22 19:26
標題: 【古今醫統大全 內經脈候 內經三部九候脈法222】

古今醫統大全 內經脈候 內經三部九候脈法222

 

 

三部九候論篇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帝曰︰何謂三部?

 

岐伯曰︰有上部,有中部,有下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

 

上部天,兩額之動脈;王注在額兩傍,動應於手。

 

上部地,兩頰之動脈,(在鼻孔下兩傍,近於巨之分,動應於手。)

 

上部人,耳前之動脈。

 

(在耳前陷者中,動應於手。)

 

中部天,手太陰也;(在掌後寸口中,是謂經渠,動應於手。)

 

中部地,手陽明也;(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合谷之分,動應於手。)

 

中部人,手少陰也。

 

(在掌後兌骨之端,神門之分,動應於手。)

 

下部天,足厥陰也;(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太沖之分。)

 

下部地,足少陰也;(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太溪之分,動應於手。)

 

下部人,足太陰也。

 

(在魚腹越筋間,直五裡箕門之分,沉取動應於手。

 

候胃氣者,當取足跗之上沖陽之分,動應於手。)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上部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

 

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

 

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

 

所謂後者,應不俱也。

 

脈要精微篇曰︰尺內兩傍則季脅也。

 

(季脅在脅骨之下帶脈上一寸八分是其候也。)

 

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兩尺脈也,兩尺外候腎部,內候腹裡,大小腸膀胱腑俱在中也。)

 

附上,(兩關部也。)

 

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經曰︰鬲為中焦,血之原也。)

 

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上附上,(兩寸部也。)

 

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經曰︰胸為上焦,氣之源也。)

 

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經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是為氣海。)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 足中事也。

 

(此結上文而總言之也。

 

此《內經》寸關尺三部候法,至《難經》《脈訣》易之,以大小腸配於心肺,而此竟鮮有能究之者,然則三部孰有準於是哉?今世言脈之三部則是,而其內外之候法,若非心谷汪先生《質疑》之著,其孰從而知之?《質疑》曰︰內外每部有前後,半部之分也。

 

脈之上至,應前半部,為外屬陽;脈之下至,應後半部,為內屬陰。

 

上至者,自後而進於前,陽生於陰也。

 

下至者,自前而退於後,陰生於陽也。

 

概而言之,臟腑近背之陽位者,以前半部候之,近腹之陰位者,以後半部候之。

 

細而分之,如兩尺內外前後兩傍之交,猶夫季脅之位界腰腹以分內外者也。

 

兩尺前之半部,以候腎附腰脊之陽位者,兩尺後之半部,以候腹中之陰位者。

 

自尺而附上為關,在左則前以候肝之居於左脅近背之陽位,後以候膈之當胃口之陰位者;在右則前以候胃之近脊之陽位,後以候脾之居於右脅近腹之陰位者。

 

又上自關而附上為寸,在右則肺居上右之陽位,胸中居膻中穴上之陰位也。

 

故於茲前後分而候之,至若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云者,則申上意而概言之也。

 

以自關中溢寸,候胸至頭之事;以自關中盡尺,候臍至足之事,則承上意而廣言之也。

 

此其為尺寸前後內外之候也。

 

夫心肝脾肺俱各候,惟腎一臟而當兩尺之候何哉?此陽一陰二之理也。

 

夫心肝脾肺居於膈上陽位,其數奇,故各一形一候。

 

惟腎居於膈下陰位,其數偶,故形如豇豆兩枚,對附腰脊之右左而分候兩尺,此水潤下之理也。

 

《脈經》及《刊誤》並以兩尺候腎者,得此意也。

 

《難經》《脈訣》乃以左尺候腎屬水,右尺候手厥陰配之命門、少陽三焦相火,失之矣。

 

夫命門者《銅人》以背脊十四椎下一穴謂之命門。

 

據此內無正臟,外無正經,何以例部?且手厥陰經之臟命名不一,有以心包絡言者、有以七節之傍中有小心言者,有以代心主病言者,有以兩腎靜水動火言者,皆無稽之言也。

 

考之金匱真言篇曰︰肝心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為陽。

 

此以十一臟而配十二經,則手厥陰一經無臟之可配矣。

 

考之靈蘭秘典篇岐伯對黃帝十二臟之間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臟焉,氣化則能出矣。

 

觀此膻中足十二臟之數,以備十二官之用,然則配手厥陰之經者不在膻中與?誠以膻中乃心前空虛之處,與心同志為喜。

 

喜笑者,火之司也,則知司火以為心火之相應者也。

 

常藏氤氳之氣,《靈樞》謂之宗氣,又謂之氣海。

 

其氣之餘,淫於胸之上焦,由肺布於一身,以為生生不息之運用,經謂少火生氣是也。

 

苟一失常,則外暑內熱而燔灼臟腑,謂之相火龍火,經謂壯火食氣是也。

 

是知膻中者,手厥陰心主相火之臟也。

 

故本文以配心臟君火,分外內而同候左寸,此火炎上之理也。

 

原手厥陰之經起於胸中,絡之三焦,由腋上行臂手之內,終於手之中指。

 

然經與臟俱值身之上部,當候於寸,而以右尺候之可乎?又三焦者,手少陰之府,上下通焉者也。

 

《靈樞》云︰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此以胸為上焦,氣之原也;膈為中焦,血之原也;腹為下焦,水之原也。

 

位分不同而主治亦異,此本文所以有胸膈腹中之異候。

 

原手少陽之經起手無名指端,行肘臂外循肩上頭,一支下絡膻中,屬於胸膈腹之三焦,則非下焦之可得而專者,而專以右尺候之可乎?且府不及膽者何也?則於肝寄之矣。

 

府不及小腸大腸膀胱者何也?於腹中統之矣,抑是三府者皆居腹之下,宜以兩尺後半部而分左右候之。

 

小腸從心例左,大腸從肺例右,膀胱與小腸相通而同其候則是也。

 

《難經》等書舍其臟腑高低,拘之外經表裡,以左寸候心小腸,右寸候肺大腸則非也。

 

考之《樞要》等書,亦多以左尺主小腸膀胱前陰之病,右尺主大腸後陰之病。

 

今以經候前後外內之法言之,常診一部之中,上下之至,軟滑應時合位者,謂之中和之脈,為平,前後上下之至,有太過不及、失時反位者,謂反常之脈,為病。

 

然必察上至下至脈狀同異,而分統屬之候,蓋因屬之五行。

 

氣同則合上升,惟水潤下。

 

氣異俱有升降,以分陰陽。

 

故上下之至同者,以統斷之,寸關病在前候,兩尺病在後候。

 

上下之至異者,以屬斷之,上至病在前候,下至病在後候。

 

上下互見和乖,和主平而乖病也。

 

上下相同,同中之有異者,主異者之候而為病也。

 

上下相同,強弱之有尤者,主尤者之候為病也。

 

澀滑長短洪細芤遲八脈有之,大法統屬,兼審浮沉虛實,陰陽溢覆。

 

浮以候表,通主皮毛經脈頭項腰脊肢節筋肉之屬也。

 

沉以候裡,通主臟腑骨髓咽喉二便之屬也。

 

虛者不及,以為癢麻痿泄之証也。

 

實者太過,以為脹壅疼秘之証也。

 

上至為陽,以候上升之病也。

 

下至為陰,以候下降之病也。

 

上至出部為溢,下至出部為覆,所候同前。

 

且以澀之不及一脈例之。

 

如︰兩尺前之上至此腎之所候也。

 

診得浮澀,主耳聾,蓋腎藏精而寄竅 耳,耳得腎之精氣上榮而能聰聽。

 

今浮而澀為腎不足,不能上榮 耳則耳聾矣。

 

沉澀主腰痛,蓋腎附脊而外候於腰,腰得腎之精氣內滋而能轉搖,今沉而澀為腎不足,不能內滋於腰則腰痛矣。

 

左尺後之下至此腹中小腸膀胱之所候也。

 

浮澀主足膝冷麻,蓋腹中下焦之位也,陽氣不足不能外溫於足膝,故足膝為之冷麻矣。

 

沉澀,男主遺精女主帶下,腹中水精之候也,陽氣不足不能內固前陰,故精帶而滑下矣。

 

右尺後之下至此腹中大腸之所候也。

 

浮澀與左同斷。

 

沉澀主大便難,腹中為大腸之原也,大腸本多氣多血之經,今沉而澀為大腸氣血不足,則氣滯血燥而大便難矣。

 

左關前之上至以候肝。

 

浮澀則主肝血不能上榮而目昏。

 

沉澀則主肝氣內鬱而脅脹。

 

左關後之下至以候膈。

 

浮澀則主中宮之濕滲入囊中,故睪丸偏大兼急而為痛。

 

沉澀則主中焦之氣不能榮精於心肺,故滯於膈為脹,甚為痛也。

 

右關前之上至浮澀主惡吐,沉澀主少食,此候胃陽,以司納受者也。

 

右關後之下至浮澀主四肢惡寒,沉澀主飲食難化,此候脾陰,以司運化者也。

 

右寸前之上至所以候肺。

 

浮澀主頭痛。

 

肺,輸氣之臟也,其氣宜充而不宜減,今浮兼澀,為肺之氣不足,不能上充於頭,故頭無所滋稟而為虛痛耳。

 

沉澀主痰滯。

 

肺,通氣之臟也,其氣宜利而不宜滯,今沉兼澀,為肺之氣不利,滯而為痰,或由痰遏肺竅而為咳嗽耳。

 

右寸後之下至所以候胸中。

 

浮澀兩膺刺痛,兩膺俱胸之傍也,今沉兼澀為胸中之氣不足,不能外充兩膺,故兩膺氣滯而刺痛耳。

 

沉澀主短氣,胸為上焦氣之原也,今沉兼澀為胸中之氣不足,不能給肺之輸送,故氣短而不相續耳。

 

夫心候諸左寸前之上至 浮澀主頭眩,以心血不能外榮於頭,故火因之煽動而頭眩耳。

 

沉澀主虛汗,以心血不足則火因之內蒸而為汗耳。

 

膻中候諸左寸後之下至 浮澀主兩 惡寒, 乃膻中手厥陰經過之分也,外經氣不足則腠理失衛,邪因外襲,故近 之處惡寒耳。

 

沉澀主驚,膻中宗氣之臟也,膻中之氣不足則火耗心血,神不內守故驚悸而不寧耳。

 

此舉澀脈以見例,餘可類推矣。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