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鑑 刪補名醫方論 卷六 越婢湯 09】
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
又治裡水,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越婢加朮湯主之。
麻黃 六兩 石膏 半斤 生薑 切,三兩 大棗 擘,十五枚 甘草 一兩 惡風加附子 一枚,炮。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麻黃,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集註〕:
喻昌曰:越婢湯者,示微發表於不發之方也,大率取其通調營衛。
麻黃、石膏二物,一甘熱,一甘寒,合而用之,脾偏於陰則和以甘熱,胃偏於陽則和以甘寒。
乃至風熱之陽,水寒之陰,凡不和於中土者,悉得用之何也?中土不和,則水穀不化其精悍之氣以實營衛。
營衛虛,則或寒,或熱之氣,皆得壅塞其隧道,而不通於表裡。
所以在表之風水用之,而在裡之水兼渴,而小便自利者,咸必用之,無非欲其不害中土耳。
不害中土,自足消患於方萌矣。
趙良曰:五臟各一其陰陽,獨脾胃居中而兩屬之。
故土不獨成四氣,土亦從四維而後成,不惟火生而已。
於是四方有水寒之陰,即應於脾,風熱之陽,即應於胃,飲食五味之寒熱,凡入於脾胃者亦然。
一有相干,則脾氣不和,胃氣不清,而水穀不化其精微,以行營衛,以實陰陽也。
甘者,土之本味,所以脾氣不和,和以甘熱,胃氣不清,清以甘寒。
麻黃之甘熱,走手足太陰經,連於皮膚,行氣於三陰,以祛陰寒之邪;石膏之甘寒,走手足陽明經,達於肌肉,行氣於三陽,以祛風熱之邪。
既用其味甘以入土,用其寒,熱以和陰陽,用其性善走以發越脾氣,更以甘草和中緩急,二藥相協而成功。
大棗之甘,補脾中之血;生薑之辛,益胃中之氣。
惡風者陽虛,故加附子以益陽。
風水者,則加朮以散皮膚間風水氣,發穀精以宣營衛,與麻黃、石膏為使,引其入土也。
越婢之名,不亦宜乎?
〔按〕:
喻昌所論明析,趙良之說,能細剖其理,開悟後學,故兩錄之。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