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鑑 刪補名醫方論 卷四 五淋散 08】
五淋散 附:八正散。
治膀胱結熱,水道不通,淋澀熱痛,或尿如豆汁。
或成砂石,或如膏膿,或小便血。
赤苓 一錢五分 赤芍 一錢 梔仁 一錢 當歸、甘草 各錢二分。
上五味,加燈心,水煎服。
八正散
瞿麥、梔子、萹蓄、大黃、木通、滑石、車前子、甘草 各一錢。
加燈心一錢,煎服。
朱震亨方:加木香一錢。
〔註〕:
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三焦之職也。
受藏津液,氣化能出,膀胱之職也。
若水道不輸,則內蓄喘脹,外泛膚腫,三焦之病也。
若受藏不化,則諸淋澀痛,癃閉不通,膀胱之病也。
經曰:陰無陽無以生,陽無陰無以化。
故陰陽偏盛,皆不生化也。
陽盛陰虛,而膀胱之氣不化為病者,通關丸證也。
陰盛陽虛,而膀胱之氣不化為病者,腎氣丸證也。
此關乎氣化陰陽之為病也。
經曰:下虛則遺尿。
又曰:膀胱不約為遺尿。
經曰:胞移熱於膀胱則癃。
又曰:膀胱不利為癃。
故虛而寒者,藏而不能約;實而熱者,約而不能出也。
膀胱氣虛,無氣以固,則藏而不約不禁,遺失之病生,補中固真湯證也。
膀胱氣熱,壅結不行,則約而不出,淋澀癃閉之病生,八正五淋散證也。
此不全關乎氣化,而又關乎虛寒,實熱之為病也。
八正、五淋皆治淋澀癃閉之藥,而不無輕重之別。
輕者,有熱未結,雖見淋澀尿赤,豆汁、砂石、膏血、癃閉之證,但其痛則輕,其病不急,宜用五淋散單清水道,故以梔,苓清熱而輸水,歸,芍,益陰而化陽,復佐以甘草調其陰陽,而用稍者,意在前陰也。
重者,熱已結實,不但痛甚勢急,而且大便亦不通矣,宜用八正散兼瀉二陰,故於群走前陰藥中,加大黃直攻後竅也。
丹溪方加木香者,其意亦以氣化者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