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金匱鉤玄 卷之三 附錄 氣屬陽動作火論137】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8-19 15:36
標題: 【金匱鉤玄 卷之三 附錄 氣屬陽動作火論137】

金匱鉤玄 卷之三 附錄 氣屬陽動作火論137

 

 

捍衛沖和不息之謂氣,擾亂妄動變常之謂火,當其和平之時,外護其表,複行於裡,周流一身,循環無端,出入升降,繼而有常,源出中焦,總統於肺氣,曷嘗病於人也。

 

及其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間發,乖戾失常,清者遽變之為濁,行者抑遏而反止,表失衛護而不和,內失健悍而少降,營運漸遠,肺失主持,妄動不已,五志厥陽之火起焉;上燔於肺氣乃病焉。

 

何者?氣本屬陽,反勝則為火矣。

 

河間曰︰五志過極,則為火也。

 

何後世不本此議,而一概類聚香辛燥熱之劑。

 

氣作寒治,所據何理?且言七氣湯製作︰其用青皮、陳皮、三棱、蓬朮、益智、官桂、甘草,遂以為平和可常用,通治七情所傷,混同一意,未喻其藥。

 

以治真氣以下諸氣,尤有甚焉者,茲不複敘。

 

況所居之情,各各不同。

 

且夫經言九氣之變,未嘗略 而不詳。

 

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其言治法︰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驚者平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喜者以恐升之;悲者以喜勝之。

 

九氣之治,各有分別,何嘗混作寒治論,而類聚香熱之藥,通言而治諸氣,豈理之謂歟。

 

若香辛燥熱之劑,但可劫滯氣,沖快於一時;以其氣久抑滯,借此暫行開發之意。

 

藥中無佐使製服所起之氣,服之,甚則增熾郁火,蒸熏氣液而成積,自積滋長而成痰,一飲下膈,氣乃氤氳,清虛之象,若霧露之著物,雖滯易散,內挾痰積,開而複結,服之日久,安有虛實而不動,氣動而不散者乎。

 

此皆人所受誤之由,習俗已久,相沿而化,卒莫能救。

 

升發太過,香辛散氣,燥熱傷氣,真氣耗散,濁氣上騰,猶曰腎虛不能攝氣歸原,遂與蘇子降氣湯四磨湯下,黑鉛丹、養氣丹、鎮墜上升之氣;且硫黃黑錫佐以香熱,又無補養之性,借此果能生氣而補腎乎。

 

請熟詳之︰夫濕痰盛甚者,亦或當之,初服未顯增變,由其喜墜、而愈進,形質弱者,何以收救。

 

不悟肺受火炎,子氣亦弱,降令不行,火無以製,相扇而動,本勢空虛,命絕如縷,積而至深,丹毒濟火,一旦火氣狂散,喘息奔急而死。

 

所以有形丹石瓦藥,重墜無形之氣,其氣將何抵受隨而降之乎。

 

譬以石投水,水固未嘗沉也,豈不死歟。

 

丹溪有曰︰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其熱愈甚,自覺無冷,非真冷也。

 

火熱似水,積熱之甚,陽亢陰微,故有此証。

 

認假作真,似是之禍可勝言哉。

 

內經雖云百病皆生於氣,以正氣受邪之不一也。

 

今七情傷氣,郁結不舒,痞悶壅塞,發為諸病。

 

當詳所起之因,滯於何經,有上下部分藏氣之不同。

 

隨經用藥,有寒熱溫涼之同異。

 

若枳殼利肺氣,多服損胸中至高之氣;青皮瀉肝氣,多服損真氣。

 

與夫木香之行中下焦氣、香附之快滯氣、陳皮之泄氣、藿香之馨香上行胃氣、紫蘇之散表氣、濃朴之瀉衛氣、檳榔之瀉至高之氣、沉香之升降其氣、腦麝之散真氣,若此之類,氣實可宜。

 

其中有行散者,有損泄者,其過劑乎,用之,能卻氣之標,而不能治氣之本。

 

豈可又佐以燥熱之藥,以火濟火,混同謂治諸氣,使之常服多服可乎?氣之與火,一理而已,動靜之變,反化為二。

 

氣作火論,治與病情相得。

 

丹溪發揮論云︰冷生氣者,出於高陽生之謬言也。

 

自非身受寒氣,口食寒物,而足論寒者,吾恐十之無一二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