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道德經二十一章學習心得】 [打印本頁]

作者: wzy_79    時間: 2012-5-8 22:24
標題: 【道德經二十一章學習心得】

道德經二十一章學習心得

 

二十一章: 

 

孔得之容,唯道是從。

 

道之為物,唯恍唯忽。

 

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

 

真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

 

以此。

 

本章用“孔”來闡釋萬物之靈的人類早期居住的場所環境,也即我們現在所說的居所。

 

“孔”除了表達出人類早期居住場所環境出入口的簡陋形態,也包含有洞穴之意。

 

人類的文明始於河流域或洞穴,聚居於河流域的早期人類大都沒有居住的固定形態,逐水而居是河流域的人類早期生活模式的真實寫照,而對於居住洞穴的早期人類,因其有固定的居所和活動範圍,關於洞穴產生並且流傳下來的故事以及文明比比皆是,例如:周口洞人,山頂洞人,田園洞人等等,而人類的文明產生之一往往也從洞穴開始。。。。。。

 

洞穴是人類早期遮風避雨、躲避野獸侵襲的安居場所;更是獲取天地靈氣的場所,在堪輿上被稱為炁口的“孔”,也即是納炁點。

 

何謂納炁點即我們現今所稱呼的居所出入口---大門以及我們堪輿所說的地戶。

 

雖然表述方式不一樣,但是其本質卻一樣。

 

在術龍老師的基礎學術文章【何謂天門與地戶論述】中也提到:

 

如果天炁降而,無地戶之門,收之而入,必不能感受,天霖庇護,而應吉也。

 

如果地氣而升,無對應之方圍,必不能感受,大地育生,而順吉也。

 

居而順吉,必定,需要定對,其住方之地位也,合乎『闔氣』也。

 

再則,開對其門出入,應對天炁,而受其庇霖其護,合乎『闢炁』也。

 

不難發現,術龍老師的這篇文章也是在說明方圍之地居所要應對天炁,才能居而順吉。

 

從古到今居所的演變,已經由洞穴演變成磚瓦之屋或是高樓大廈,雖然居所的形態發生了千變萬化,但是其精髓不變的是居所必備的條件是必須具備遮風擋雨的功能,必須是具備出入之門口,也即是出入之炁口,必須是具備四正四維之地。

 

居所的炁場對人的影響一直在發生作用並且沒有改變,古人所稱謂的五術名稱也一直沒有改變,所以本篇文章已經有先見之明提起“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不變的是精髓,改變的是表徵,也正因為現今許多所謂的大師得不到堪輿的精髓,在胡亂自圓其說,但是明白其本義者皆知同詞非同義,相似非相同。

 

有當今所謂的多如牛毛的門派嗎?

 

無非是一脈之理,無非是源理義法的運用而已。

 

因為不懂,所以人們才會常常產生“唯恍唯忽”似有似無,似懂非懂,捉摸不定的感覺,在生活中因為與實際發生的事情聯繫在一起,突然覺得悟到精髓的道理於是也產生“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有形的物體與無形知識間的相互轉換變化。

 

在堪輿學中,用歸數述義卦體演化用之數字,或是卦名,或是星名等便出現我們所稱謂的替卦替數等,這些都是有依據來推演產生的,是有憑據的。

 

替卦與替數無論如何散之,也必定能歸之,不然必定是錯誤,不得其精髓。

 

對於懂者,他們能分辨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能明白其本質的差別,不然必定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作者為何提及“吾何以知眾甫之然?以此.” 是因為作者懂得“孔”的道理,懂得居所的道理,懂得立極之地的道理!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