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 上卷 原病02】
病疫之由,昔以為非其時有其氣,春應溫而反大寒,夏應熱而反大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因風雨陰晴,稍為損益,假令秋熱必多晴,春寒因多雨,較之亦天地之常事,未必多疫也。
傷寒與中暑,感天地之常氣,疫者感天地之癘氣,在歲有多寡;在方隅有濃薄;在四時有盛衰。
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
邪自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于伏脊之內,去表不遠,附近于胃,乃表裡之分界,是為半表半裡,即《針經》所謂橫連膜原是也。
胃為十二經之海,十二經皆都會于胃,故胃氣能敷布于十二經中,而榮養百骸,毫發之間,彌所不貫。
凡邪在經為表,在胃為裡,今邪在膜原者,正當經胃交關之所,故為如折;如浮越於陽明,則有目痛、眉棱骨痛、鼻乾;如浮越于少陽,則有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
大概觀之,邪越太陽居多,陽明次之,少陽又其次也。
邪之所著,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
凡人口鼻之氣,通乎天氣,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
昔有三人,冒霧早行,空腹者死,飲酒者病,飽食者不病。
疫邪所著,又何異耶?若其年氣來盛厲,不論強弱,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則又不拘於此矣。
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邪不勝正,未能頓發,或遇飢飽勞碌,憂思氣怒,正氣被傷,邪氣始得張溢,營衛營運之機,乃為之阻,吾身之陽氣,因而屈曲,故為病熱。
其始也,格陽於內,不及於表,故先凜凜惡寒,甚則四肢厥逆。
陽氣漸積,郁極而通,則厥回而中外皆熱。
至是但熱而不惡寒者,因其陽氣之周也。
此際應有汗,或反無汗者,存乎邪結之輕重也。
即便有汗,乃肌表之汗。
若外感在經之邪,一汗而解。
今邪在半表半裡,表雖有汗,徒損真氣,邪氣深伏,何能得解?必俟其伏邪漸退,表氣潛行於內,乃作大戰,精氣自內由膜中以達表,振戰止而複熱,此時表裡相通,故大汗淋漓,衣被濕透,邪從汗解,此名戰汗。
當即脈靜身涼,神清氣爽,劃然而愈。
然有自汗而解者,但出表為順,即不藥亦自愈也。
伏邪未退,所有之汗,止得衛氣漸通,熱亦暫減,逾時複熱。
午後潮熱者,至是郁甚,陽氣與時消息也,自後加熱而不惡寒者,陽氣之積也。
其惡寒或微或甚,因其人之陽氣盛衰也;其發熱或久或不久,或晝夜純熱,或黎明稍減,因其感邪之輕重也。
疫邪與瘧仿佛,但瘧不傳胃,惟疫乃傳胃。
始則皆先凜凜惡寒,既而發熱,又非若傷寒發熱而兼惡寒也。
至於伏邪動作,方有變証其變或從外解,或從內陷。
從外解者順,從內陷者逆。
更有表裡先後不同︰有先表而後裡者,有先裡而後表者,有但表而不裡者,有但裡而不表者,有表裡偏勝者,有表裡分傳者,有表而再表者,有裡而再裡者。
有表裡分傳而又分傳者。
從外解者,或發斑,或戰汗、狂汗、自汗、盜汗;從內陷者,胸膈痞悶,心下脹滿,或腹中痛,或燥結便秘,或熱結旁流,或協熱下利,或嘔吐、惡心、譫語、舌黃、舌黑、苔刺等証。
因証而知變,因變而知治。
此言其大略,詳見脈証治法諸條。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