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溫病條辨 下焦篇 飲家陰吹,脈弦而遲51】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8-15 20:55
標題: 【溫病條辨 下焦篇 飲家陰吹,脈弦而遲51】

溫病條辨 下焦篇 飲家陰吹,脈弦而遲51

 

 

飲家陰吹,脈弦而遲,不得固執《金匱》法,當反用之,桔半桂苓枳薑湯主之。

 

《金匱》謂陰吹正喧,豬膏髮煎主之。

 

蓋以胃中津液不足,大腸津液枯槁,氣不後行,逼走前陰,故重用潤法,俾津液充足流行,濁氣仍歸舊路矣。

 

若飲家之陰吹,則大不然。

 

蓋痰飲蟠踞中焦,必有不寐、不食、不飢、不便、惡水等証,脈不數而遲弦,其為非津液之枯槁,乃津液之積聚胃口可知。

 

故用九竅不和,皆屬胃病例,峻通胃液下行,使大腸得胃中津液滋潤而病如失矣。

 

此証系余治驗,故附錄於此,以開一條門徑。

 

桔半桂苓枳薑湯 (苦辛淡法)半夏(二兩) 小枳實(一兩) 桔皮(六錢) 桂枝(一兩) 茯苓塊(六錢) 生薑(六錢)甘瀾水十碗,煮成四碗,分四次,日三夜一服,以愈為度。

 

愈後以溫中補脾,使飲不聚為要。

 

其下焦虛寒者,溫下焦。

 

肥人用溫燥法,瘦人用溫平法。

 

按痰飲有四,除久留之伏飲,非因暑濕暴得者不議外;懸飲已見於伏暑例中,暑飲相搏,見上焦篇第二十九條;茲特補支飲、溢飲之由,及暑濕暴得者,望醫者及時去病,以免留伏之患。

 

並補《金匱》所未及者二條,以開後學讀書之法。

 

《金匱》溢飲條下,謂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注家俱不甚晰,何以同一溢飲,而用寒用熱,兩不相伴哉?按大青龍有石膏、杏仁、生薑、大棗,而無乾薑、細辛、五味、半夏、白芍、蓋大青龍主脈洪數面赤喉啞之熱飲,小青龍主脈弦緊不渴之寒飲也。

 

由此類推,“胸中有微飲,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苓桂朮甘,外飲治脾也;腎氣丸,內飲治腎也。

 

再胸痺門中,“胸痺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又何以一通一補,而主一胸痺乎?

 

蓋胸痺因寒濕痰飲之實証,則宜通陽,補之不惟不愈,人參增氣且致喘滿;若無風寒痰飲之外因、不內外因,但系胸中清陽之氣不足而痺痛者,如苦讀書而妄想,好歌曲而無度,重傷胸中陽氣者,老人清陽日薄者,若再以薤白、栝蔞、枳實,滑之、瀉之、通之,是速之成勞也,斷非人參湯不可。

 

學人能從此類推,方不死於句下,方可與言讀書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