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三)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07】
(三)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 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
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
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証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嗇,審革切,淅,心吉切,翕,曉吉切,去,上聲,滓,照兒切。
,與啜同。
,音石,差。
與瘥同,令,平聲,臭惡之惡,如字,此申上條而詳言之,釋其義,以出其治,太陽中風,乃掇上條所揭攢名以指稱之,猶上條掇首條所揭,而以太陽病為首稱,同一意也。
陽浮而陰弱,乃言脈狀以釋緩之義也。
難經曰,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是也。
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乃承上文而言,以釋發熱汗出之義,言惟其脈之陽浮,所以証乃熱自發也。
惟其脈之陰弱,所以証乃汗自出也。
關前陽,外為陽,衛亦陽也。
風邪中於衛則衛實。
實則太過,太過則強,然衛本行脈外,又得陽邪而助之強於外,則其氣愈外浮,脈所以陽浮,陽主氣,氣鬱則蒸熱,陽之性本熱,風善行而數變,所以變熱亦快捷,不待閉鬱而即自蒸發。
故曰:陽浮者,熱自發也。
關後陰,內為陰,榮亦陰也。
榮無故,則榮比之衛為不及,不及則不足,不足則弱,然榮本行脈內,又無所助,而但是不足於內,則其氣愈內弱,脈所以陰弱,陰主血,汗者血之液,陰弱不能內守,陽強不為外固,所以致汗亦直易,不待覆蓋而即自出泄,故曰陰弱者,汗自出也。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乃雙關之句。
蓋原太陽本惡寒,而明其所以亦惡風之情狀也。
嗇嗇,言惡寒出於內氣餒,不足以耽當其滲逼,而惡之甚之意,淅淅,言惡風由於外體疏,猶驚恨雨水卒然淅瀝其身,而惡之切之意。
蓋風動則寒生,寒生則膚粟,惡則皆惡,未有惡寒而不惡風,惡風而不惡寒者,所以經皆互文而互言之,不偏此偏彼而立說也。
翕翕發熱,乃形容熱候之輕微,翕,火炙也。
團而合也。
言猶雌之伏卵,翕為溫熱而不蒸,蒸,大熱也。
鼻鳴乾嘔,乃詳上條之未備,鼻鳴者,氣息不利也。
乾嘔者,氣逆不順也。
蓋陽主氣而上升,氣通息於鼻,陽熱壅甚,故鼻窒塞而息鳴,氣上逆而乾嘔也。
然翕翕發熱難曉,而鼻鳴乾嘔易見,有鼻鳴乾嘔,則翕翕發熱可癥矣,方之為言,義之所在也。
言中風之治,宜在是物也。
主,主當也。
言以是為主當,而損益則存乎人。
蓋脈証無有不相兼而見者,所以經但活潑潑,不欲人拘執之意也。
桂枝,其性味雖辛甘而屬乎陽,其能事則在固衛而善走陰也。
芍藥擅酸寒而下氣,快收陰而斂液,夫衛氣實而腠理開疏矣,非桂枝其孰能固之,榮血虛而汗液自出矣,非芍藥其誰能收之。
以芍藥臣事桂枝而治中風,則榮衛無有不和諧者,佐之以甘草而和其中,則發熱無有不退除者。
使之以大棗而益脾,使之以生薑而止嘔,皆用命之士也。
微火者,取和緩不猛而無沸溢之患也。
滓,澱也。
古人藥大劑,金鐺中煮,綿絞漉湯,澄濾取清,故曰去滓。
大飲也。
熱稀粥者,桂枝湯劫敵之奇兵,應赤幟於必勝之陣也。
助藥力,微旨也。
譬如釋氏之禪機,老氏之玄關,儒家之心法也。
和潤而欲汗之貌,微似二字,最為要緊,有影無形之謂也。
不可,禁止之詞也。
如水流漓,言過當也。
病必不除,決言不遵節製,則不效驗也。
小促役,催速值事也。
禁者。
若物皆病之反也。
凡此事宜,皆責之醫家耳,病家安能料理,今人之醫,惟務拱默以自崖岸,至不獲效,則反疑猜而多口於桂枝,諸家集方,何嘗見啜熱稀粥四字,徒以發汗相授受,微似,視為羨文,殊不知桂枝神算,捷在出奇,苟簡之弊,牢不可破,吁,手足胼胝,禹稷之所以聖也。
然則任治君子,苟未至於胼胝,亦何憚而不然也。
若曰,何如此其屑屑,則脫有不中,其咎將誰歸與。
數變之數,音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