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明理論 腹滿17】
傷寒腹滿,何以明之?
華佗曰:傷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謂入腑也,是在腹也。
猶未全入裡者,雖腹滿為裡証,故亦有淺深之別。
經曰:表已解而內不消。
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是其未全入腑。
若大滿大實。
堅有燥屎。
自可除下之。
雖四五日不能為禍,謂之邪氣已入腑也。
傷寒邪入腹。
是裡証已深,故腹滿乃可下之者多矣。
如經曰:其熱不潮。
未可與承氣湯。
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
發汗不解。
腹滿痛者急下之。
本太陽病。
醫反下之。
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
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少陰病腹脹。
不大便者,急下之。
諸如此者,皆為裡証是也。
雖曰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
當下去之。
然腹滿不減者,則為實也。
若腹滿時減者,又為虛也,則不可下。
經曰: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當下之。
金匱要略曰:腹滿時減複如故。
此虛寒從下上也。
當以溫藥和之。
蓋虛氣留滯,亦為之脹。
但比之實者,不至堅痛也。
大抵腹滿屬太陰証也。
陽熱為邪者,則腹滿而咽乾。
陰寒為邪者,則腹滿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時腹自痛。
太陰者脾土也。
治中央,故專主腹滿之候。
又發汗吐下之後。
因而成腹滿者,皆邪氣乘虛內客為之。
而所主又各不同。
經曰:發汗後腹脹滿者,濃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下後。
心煩腹脹滿。
臥起不安者,梔子濃朴湯主之。
三者有當溫者,有當下者,有當吐者,何邪氣不一也。
且發汗後腹滿當溫之。
邪氣在表。
因發散則邪去。
胃為津液之主。
發汗亡陽,則胃氣虛而不能敷布。
諸氣壅滯。
而為脹滿。
是當 溫散可也。
吐後腹滿可下之。
邪氣在胸者,則可吐之。
吐之邪去則安。
若吐後邪氣 不去。
加之腹脹滿者,是胸中之邪。
下傳入胃。
壅而為實,故生脹滿。
當須下之可也。
下後腹滿可吐者,邪氣在表。
未傳入腑。
而妄下之。
邪自表乘虛而入。
鬱於胸中。
而為虛煩。
氣上下不得通利者,腹為之滿,故當吐之可也。
凡為醫者,要識邪氣所起所在。
審其所起。
知邪氣之由來。
觀其所在。
知邪氣之虛實。
發汗吐下之不瘥。
溫補針艾之適當,則十全之功。
自可得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