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傷寒貫珠集 陽明篇 陽明明辨法第二 表裡虛實生死之辨...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8-12 16:50
標題: 【傷寒貫珠集 陽明篇 陽明明辨法第二 表裡虛實生死之辨...

傷寒貫珠集 陽明篇 陽明明辨法第二 表裡虛實生死之辨九條48

 

 

病患煩熱。

 

汗出則解。

 

又如瘧狀。

 

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

 

脈實者,宜下之。

 

脈浮虛者,宜發汗。

 

下之與大承氣湯。

 

發汗宜桂枝湯。

 

煩熱、熱而煩也、是為在裡。

 

裡則雖汗出不當解,而反解者,知表猶有邪也。

 

如瘧者,寒熱往來。

 

如瘧之狀,是為在表。

 

表則日晡所不當發熱,而反發熱者,知裡亦成實也,是為表裡錯雜之候,故必審其脈之浮沉。

 

定其邪之所在,而後從而治之。

 

若脈實者,知氣居於裡,故可下之。

 

使從裡出,脈浮而虛者,知氣居於表,故可汗之。

 

使從表出,而下藥宜大承氣湯。

 

汗藥宜桂枝湯,則天然不易之法矣。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

 

心憒憒,反譫語。

 

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

 

若下之,則胃中空虛。

 

客氣動膈,心下懊 。

 

舌上苔白者,梔子豉湯主之。

 

若渴欲飲水。

 

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脈浮發熱。

 

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浮而緊,陽明表裡之脈然也,咽燥口苦。

 

腹滿而喘。

 

發熱汗出。

 

不惡寒。

 

反惡熱。

 

身重。

 

陽明入裡之証然也,是為邪已入裡,而氣連於表。

 

內外牽製。

 

汗下俱礙,是以汗之而邪不能出於表,則躁。

 

心憒憒然昏亂而譫語。

 

火之而熱且擾於中,則怵惕煩躁不得眠。

 

下之而邪不盡於裡,則胃氣徒虛。

 

客氣內動。

 

心中懊 。

 

若舌上苔白者,邪氣盛於上焦,故與梔子豉湯,以越胸中之邪。

 

所謂病在胸中,當須吐之是也。

 

若渴欲飲水。

 

口乾舌燥者,則邪氣不在上而在中,故以白虎加人參,以清胃熱益胃液。

 

所謂熱淫於內。

 

治以甘寒也。

 

若脈浮發熱。

 

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者,邪熱不在上中。

 

而獨在下,故與豬苓湯,以利水泄熱。

 

兼滋陰氣。

 

所謂在下者,引而竭之也。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 茯苓 阿膠 滑石(碎) 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

 

取二升,去滓,納阿膠。

 

烊消。

 

溫服七合,日三服。

 

陽明病。

 

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

 

胃中燥。

 

豬苓湯復利小便故也。

 

上條於脈浮發熱。

 

渴而小便不利之証,既著豬苓湯之用矣,此條復示豬苓湯之戒。

 

謂雖渴欲飲水,而汗出多者,則不可以豬苓利其小便。

 

所以然者,汗之與溺。

 

同出而異歸者也。

 

靈樞云:水穀入於口。

 

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

 

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

 

天暑衣濃則為汗,故雖清濁不同,其為腑中之液則一也。

 

汗出既多。

 

胃液已耗,而復以豬苓利之,是已燥而益燥也,故曰不可與豬苓湯。

 

陽明病。

 

下之,其外有熱。

 

手足溫。

 

不結胸。

 

心中懊 。

 

飢不能食。

 

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陽明下後,其邪既不從裡而出。

 

又不因下而結,其外有熱。

 

手足溫者,邪雖陷而未深也。

 

心中懊。

 

飢不能食者,熱客胸中,而胃虛不能納穀也。

 

但頭汗出者,胸中之熱。

 

熏蒸於上,而陽受邪氣。

 

復不能降而下行也,是為邪氣入裡,而未成聚之証,故宜梔子豉湯以徹胸中之邪,亦高者因而越之之意也。

 

陽明病。

 

法多汗。

 

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陽明者,津液之腑也。

 

熱氣入之。

 

津為熱迫,故多汗。

 

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氣內蒸而津不從之也,非陽明久虛之故。

 

何致是哉。

 

夫實則譫語。

 

虛則鄭聲。

 

鄭聲、重語也。

 

實者,邪氣盛也。

 

虛者,精氣奪也。

 

邪盛則狂妄多言。

 

變亂不測。

 

正奪者,語不能多。

 

惟平時心事。

 

言訖復言而已,故曰重語。

 

重、猶疊也。

 

直視譫語。

 

喘滿者,死。

 

下利者,亦死。

 

直視譫語,為陰竭熱盛之候,此為邪氣日損,或陰氣得守,猶或可治。

 

若喘滿,則邪內盛,或下利,則陰內泄,皆死証也。

 

發汗多。

 

若重發汗者,亡其陽。

 

譫語脈短者,死。

 

脈自和者,不死。

 

汗多復汗。

 

陽氣重傷,而邪復不解,為譫語而脈短。

 

譫語為邪之盛。

 

脈短為氣之少。

 

病盛勝臟,故死。

 

脈自和者,邪氣雖盛,而正氣猶足相持,故得不死。

 

陽明病欲解時。

 

從申至戌上。

 

申酉戌時。

 

日晡時也。

 

陽明潮熱。

 

發於日晡。

 

陽明病解,亦於日晡,則申酉戌為陽明之時,其病者,邪氣於是發,其解者,正氣於是復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