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人生最高智慧“自知”】 [打印本頁]

作者: 楊籍富    時間: 2012-8-11 23:35
標題: 【人生最高智慧“自知”】

  人生最高智慧“自知”

 

常聽別人說“我還不了解自己嗎?”

 

其實,這樣說的人往往沒有自知之明,為什麼呢?

 

“自知”一詞象徵的最高智慧,需要終生修煉。

 

老子說得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洞徹他人是對表面現象的理解,而“明”則指知人知己,“表裡俱澄澈”。

 

與中國古人相似的是,古希臘人把“認識你自己”寫在智慧神廟大門上,可見“人貴自知”放之四海而皆準。

 

了解和認識自己,在心理學上叫做“自我意識”。

 

人剛出生時並沒有自我意識,直到兩歲左右會照鏡子了,才通過鏡子,把表情與當時的心情體驗聯繫起來,並且由此發展出一種能力:以他人的眼光和角度來看待自己。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會開始注意自己的形象,逐漸形成監管自己行為來適應環境的能力。

 

基本的自知力是心智健全的標準,一個不自知的人,輕則一樣容易招人反感,或像許多一意孤行的“莽夫”一樣一敗塗地,重則精神失常。

 

那行為好壞該從何處知曉呢?

 

這就要通過社會交往這面“鏡子”了。

 

人只有通過“交往—提取反饋—自省—調整行為”

 

這樣的循環過程,才能進行形象管理。

 

在這當中,第一印象的好歹就像是一塊基石,一旦奠定就難以改變。

 

因此,人們在首次交往的時候,尤其需要注意觀察自己的表現,觀察對方的表情。

 

即使在後續的交往中,人只有像孔子說的“日三省吾身”,才能達到別人的期望,以此適應社會,進一步實現的願望,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自知”的可貴之處,還包括通過知己來知人,即常說的“將心比心”。

 

看到別人流淚的時候,自己的內心也會難過,所以,就能體會到別人是怎樣的痛苦。

 

這種“同理心”少不了不卑不亢、人人平等的態度,更少不了對他人行動、語言的細心觀察。 
 
 
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jw!1uH4_mGeGVpB8tysx6HLbQ--/article?mid=43571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