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澈卷之一傷寒-陰虛論】
陰虛論夫陰寒者。
腎中之真火衰也。
陰虛者。
胃中之真水虧也。
真火衰。
則有寒而無熱。
真水虧。
則有熱而無寒。
經曰。
陰虛則發熱是也。
世或不察。
見其發熱。
動曰傷寒。
舛誤悖謬。
莫可言狀。
殊不知與傷寒二字。
絕不相干。
試診其脈。
則不緊而數。
不實而虛。
驗其症。
或頭目眩暈。
或引衣倦臥。
或腰腿酸疼。
或渴喜熱飲。
身雖熱而未嘗惡寒。
不喜食而未嘗脹滿。
詢其因。
非酒色過縱。
必大勞大病後。
不能謹欲。
乃致此。
急與六味地黃湯大劑飲之。
則熱退而病卻矣。
或畏寒口渴。
則用七味湯。
足冷脈弱。
則與八味湯。
或有畏其泥膈而不敢輕嘗者。
蓋不知六味八味等湯。
皆是腎經本藥。
直達下焦。
使果陰虛。
急藉以益水補火。
必不可缺。
必不可緩之劑。
更何疑之有。
治驗 一人年五旬。
得發熱症。
已曾服藥七八日矣。
比予診之。
脈來虛數。
目赤唇焦。
舌腫大無津。
余曰。
此腎陰水衰之候也。
宜進地黃湯。
彼家猶豫。
復延醫者曰。
脈虛甚矣。
乃所用藥。
則芩連梔粉清火之劑。
余曰。
若服此而津生。
所不待言。
服此而更甚。
則非此藥所能療也。
及服之愈甚。
始信予言。
遂進地黃湯一劑。
覺少寐而舌和。
二劑而津果生。
後與生脈散相間服之得痊。
一人年五旬余。
素不謹欲。
冒寒發熱。
他醫曾與解散。
及余視之。
則脈微細。
面色通紅。
目赤唇焦。
舌黑而枯。
予曰。
此真陰衰竭。
水火兩虧。
宜以八味東加五味子峻補方可。
其家雖信。
未肯輕投。
余曰。
不用此藥。
則無救矣。
急延吾友唐子松聲驗之何如。
比至診之。
謂余曰。
此八味東加五味子候也。
其言若合符節。
遂取而進服之。
果舌有微津。
連劑焦枯頓釋。
又加人參。
調理而安。
後不守禁。
半載後。
犯房戒。
用他藥以殞。
一徽商年二十八。
病後不謹發熱。
彼家以過啖濃味故復。
醫者投小柴胡湯三劑。
體倦。
腰胯痛。
不能轉側。
余診之。
脈微弱。
曰此女勞復也。
以七味湯加五味杜仲。
連進二劑。
即能轉側。
又數劑。
兼人參而痊。
六味地黃湯 懷熟地(三錢) 山茱萸(一錢五分去核) 茯苓(一錢) 淮山藥(一錢五分炒) 牡丹皮(一錢) 澤瀉(一錢) 水煎。
八味地黃湯(即前方) 加熟附肉桂(各五分) 去附子名七味湯
引用網址:http://jicheng.sabi.tw/jcw/book/index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