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門法律 卷三 中風門 中風論119】
風中五臟,後世忽略。
諸家方論,無津可問,茲會經意以明其治。
《經》曰:肺中於風,多汗惡風時咳,晝瘥暮甚。
診在眉上其色白,此舉其外候也。
《金匱》曰:肺中風狀,口燥而喘,身運而重。
胃虛而腫脹,則並詳其內證矣。
《經》曰: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
此形其浮散之狀也。
至《金匱》則曰:肺死藏,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合沉以微其浮,而藏氣之存否?始得煥然無疑矣。
大凡仲景表章《內經》,皆自出手眼,以述為作。
學人知之,他藏仿此。
風既中肺,則火熱隨之,耗其津液,摶其呼吸,口燥而喘,勢有必至。
然未入之先,已傷及榮衛所主之肌肉,水穀所容之胃府。
逮風入肺而亂其魄,運用之機盡失,故身運而重,胃虛而腫脹等證,相因互見也。
然藏氣未絕,猶屬可生。
若脈見浮之而虛,其藏真欲散可知,加以有浮無沉,按之弱如蔥葉,則在上之陽,不下入於陰矣。
其下無根,則孤陰且以漸而亡矣。
《內經》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者,正指此等無根之脈而言也。
《經》曰:肝中於風,多汗惡風善悲,色蒼嗌干善怒,時憎女子。
診在目下,其色青。
《金匱》曰:肝中風者,頭目而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風木之藏,更中於風,風性上搖,必頭目 動。
風耗血液,必筋脈縱急。
其死脈浮之弱,按之如按索不來,則浮沉之間,陰陽已見決離。
或曲如蛇行,仍是上下不動,惟在中者盡力奔迫,皆藏氣垂絕之象也。
《經》曰:心中於風,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病甚則言不可快。
診在口,其色赤。
《金匱》分為二候,其曰: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食,心中飢,食即嘔吐,此外因也。
其曰:心傷者,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脈弦,此內因也。
心死藏,浮之實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