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標題: 【醫學正傳 卷二 內傷 方法136】 [打印本頁]

作者: 我本善良    時間: 2012-7-21 22:55
標題: 【醫學正傳 卷二 內傷 方法136】

醫學正傳 卷二 內傷 方法136

 

 

調中益氣湯 其脈弦洪緩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時一澀,其證四肢倦怠,肢節煩疼,難以屈伸,身體沉重,煩心不安,忽肥忽瘦,口失滋味,腹難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大便澀滯不行,一、二日一見,夏月飧泄,米穀不化,或便後見血,或見白膿,胸滿短氣,膈噎不通,或痰嗽稠黏,口中沃沫,食入反出,耳鳴耳聾,目中溜火,視物昏花, 肉紅絲,熱壅頭目,不得安穩,嗜臥無力,不思飲食,此藥主之。
 

黃 (一錢) 人參(有嗽去之) 甘草 蒼朮(各五分) 柴胡(此味為上氣不足,胃氣與脾氣下溜,乃補上氣,從陰養陽也) 升麻(各二分) 橘紅(二分,如腹中氣不得運轉,更加一分) 木香(一分或二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
 

寧心絕思,藥必神效,蓋病在四肢血脈,空心在旦是也。
 

如時顯熱躁,乃下元陰火蒸發也,加生地黃二分,黃柏三分。
 

大便虛坐不得,或了而不了,腹中逼迫,血虛血澀也,加當歸身三分。
 

如身體沉重,雖小便數多,亦加茯苓二分,蒼朮一錢,澤瀉五分,黃柏三分。
 

如胃氣不和,加半夏五分,生薑三片。
 

有嗽,加生地黃二分,以製半夏之毒。
 

如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此足太陰脾經邪所作也。
 

如兼燥熱,加黃柏、生地黃各二分。
 

如無以上證,只服前藥。
 

如春夏腹痛,加白芍藥三分。
 

如惡熱而渴或腹痛者,更加白芍藥五分,生黃芩二分。
 

如惡寒腹中痛,加桂心三分,去黃芩,名桂枝芍藥湯。
 

如冬月腹痛,不可用芍藥,蓋其性之大寒也。
 

只加乾薑二分,或加半夏五、七分,以生薑製之。
 

如秋冬之月,胃脈四道為衝脈所逆,並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病名厥逆。
 

《內經》曰:逆氣上行,滿脈去形。
 

明七神昏絕,離去其形而死矣。
 

其證氣上衝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
 

加吳茱萸五分或一錢,湯泡去苦用,觀厥氣多少而用。
 

如夏月有此證,為大熱也,蓋此病隨四時為寒熱溫涼也。
 

宜以酒黃柏、酒黃連、酒知母各等分,為細末,熟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湯空心送下,仍多飲熱湯,服畢少時,便以美膳壓之,使不得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瀉衝脈之邪也。
 

大抵治飲食勞倦之病,乃虛勞七損症也,當用溫平、甘多辛少之藥治之,是其本法也。






歡迎光臨 【五術堪輿學苑】 (http://124.156.177.65/)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