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選新聞:日本隼鳥號採樣返回地球】
本帖最後由 江南布衣 於 2012-6-16 23:56 編輯 <br /><br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STRONG><FONT size=5><SPAN style="COLOR: red; FONT-WEIGHT: bold">候選新聞:日本隼鳥號採樣返回地球</SPAN></FONT><STRONG><FONT size=5>】</FONT></STRONG></P><BR><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BR></SPAN><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文章來源: 科技時代更新時間:2010-11-15 6:43:46</SPAN><BR style="FONT-WEIGHT: bold"><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BR></SPAN><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SPAN><A href="javascript:;"></A><P align=center></P> <BR><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SPAN><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BR></SPAN><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日本“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採樣返回地球日本“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採樣返回地球</SPAN><BR style="FONT-WEIGHT: bold"><BR style="FONT-WEIGHT: bold"><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雜誌(《科學美國人》雜誌中文版)每年的一大重頭戲,從2006年開始,今年已經是第五次評選。<BR><BR>與往年評選不同的是,2010年度“十大科學新聞”評選《環球科學》雜誌與新浪網聯合開設網上評選的環節。<BR><BR>以下為候選新聞:</SPAN><BR style="FONT-WEIGHT: bold"><BR style="FONT-WEIGHT: bold"><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6、日本“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採樣返回地球</SPAN><BR style="FONT-WEIGHT: bold"><BR style="FONT-WEIGHT: bold"><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6月14日宣布,已在澳大利亞南部伍默拉附近的沙漠地區回收了“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的密封艙,密封艙沒有破損和異常。</SPAN><BR style="FONT-WEIGHT: bold"><BR style="FONT-WEIGHT: bold"><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隼鳥”號探測器於2003年5月升空,2005年在地球與火星間的“絲川”小行星上著陸,並成功採集了小行星岩石碎片。 <BR><BR>“絲川”小行星約500米長,由鬆散的碎岩石構成,剛剛能在小行星的引力作用下聚在一起。<BR><BR>許多天文學家曾預言大多數的小行星都是這種碎石堆積的結構(這是幾百萬年來深度空間撞擊造成的結果),這是這種類型的近地小行星第一次被直接觀測到。<BR><BR> “絲川”小行星可能是由那些較大的天體相互撞擊所產生的碎片結合而成的。<BR><BR>和所有的小行星一樣,它的礦物成分讓科學家可以一瞥太陽系的構成成分。<BR><BR>地球和其他內部行星由與“絲川”小行星相似的大塊岩石構成,組成矽酸鹽橄欖石、輝石和鐵。</SPAN><BR style="FONT-WEIGHT: bold"><BR style="FONT-WEIGHT: bold"><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這艘探測器於2005年降落在“絲川”(Itokawa)小行星上時,科學家們對於它能否安全返回地球充滿了疑問,這是因為當時“隼鳥”號探測器的姿態控制裝置發生了故障,並且探測器的燃料也出現了洩漏。</SPAN><BR style="FONT-WEIGHT: bold"><BR style="FONT-WEIGHT: bold"><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研究人員期待密封艙內能夠裝有“絲川”號小行星上的物質。<BR><BR>研究人員說,只要有一粒直徑不足0.1毫米的沙子,也是研究太陽系形成過程的重要資料。<BR><BR>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副教授吉川真介紹說,之所以關注小行星,是因為小行星保持著太陽系誕生時的原始狀態,而沒有地球上那種岩漿活動導致的岩石變質。<BR><BR>如果“隼鳥”號的密封艙真的像期望的那樣攜帶了小行星的碎片,那麼這將是繼美國“阿波羅”號飛船上的宇航員在40年前最後一次登月後將月球上的岩石帶回地球以來,首次有一顆行星天體上的樣本被帶回地球。</SPAN><BR style="FONT-WEIGHT: bold"><BR style="FONT-WEIGHT: bold"><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據悉,密封艙將在位於相模原市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內開封。<BR><BR>密封艙開封後,將嚴格確認是否混有地球物質,如果有“外星物”,研究人員將利用電子顯微鏡等設備確定其種類、分子結構和元素構成等。<BR><BR>由於密封艙內部的氣體和塵土也是珍貴資料,密封艙將在真空環境下開封。</SPAN><BR style="FONT-WEIGHT: bold"><BR style="FONT-WEIGHT: bold"><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10月6日宣布,在6月回歸地球的“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密封艙內的收藏容器內,發現數十個疑似地球外物質微粒。</SPAN><BR style="FONT-WEIGHT: bold"><BR style="FONT-WEIGHT: bold"><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該機構研究人員利用電子顯微鏡發現,一些直徑約0.001毫米的微粒具有與此前在收藏容器內發現的地球塵埃和鋁粉等成分不同的特徵。</SPAN><BR style="FONT-WEIGHT: bold"><BR style="FONT-WEIGHT: bold"><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在“絲川”小行星上著陸時,採集岩石樣本的裝置沒能順利完成任務。<BR><BR>此前研究人員曾利用分辨率為0.01毫米左右的光學顯微鏡進行分析,但未在收藏容器內發現地球外物質。隨後,研究人員又使用特殊刮刀,將微粒集中在一起,利用電子顯微鏡確認微粒的形狀和成分,結果獲得上述發現。</SPAN><BR style="FONT-WEIGHT: bold"><BR style="FONT-WEIGHT: bold"><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稱,今後將利用大型放射設施“SPRING8”研究微粒的立體結構,詳細分析微粒組成,以確定其是否屬於來自“絲川”小行星的地球外物質。</SPAN><BR style="FONT-WEIGHT: bold"><BR style="FONT-WEIGHT: bold"><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以上圖片及文字由《環球科學》雜誌提供</SPAN><BR style="FONT-WEIGHT: bold"><BR style="FONT-WEIGHT: bold"><BR style="FONT-WEIGHT: bold"><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引自:http://www.zsr.cc/ExpertHome/ExpertAttention/201011/519858.html</SPAN><BR style="FONT-WEIGHT: bold">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