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方 發表於 2014-9-8 14:24:58

【把脈的真相與故弄玄虛】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把脈的真相與故弄玄虛</FONT>】</FONT></STRONG></P>
<P><BR><STRONG>&lt;望聞問切&gt;是傳統醫學診斷疾病的依循法則,所以,高明的醫生,例如&lt;扁鵲&gt;'&lt;華佗&gt;,在其指下之間,便可診斷疾病的吉凶與生死.西方醫學亦有脈診,但演變到現在,進而運用聽診器來聽心臟的跳動是否規律或有雜音,其原理與把脈亦是如同一轍.</STRONG></P>
<P><BR><STRONG>心臟的跳動與停止,代表了活著或死亡,但是,現代醫學判斷死亡的標準,是以腦死為原則,所以,植物人雖腦死,以法律上而言,可以說是死亡,亦可捐贈器官.</STRONG></P>
<P><BR><STRONG>但事實上,植物人的心臟仍在自然跳動,還是有生命跡象的活著,更不可思議的是,仍有少數植物人會奇蹟式的醒過來,所以,心臟的跳動才是指導肉體生命的一切指標.脈象簡而言之,就是心臟搏動的現象,所以,我們可藉由動脈的跳動,來獲悉身體大致的情況,是否健康,或者異常,還是病態.</STRONG></P>
<P><BR><STRONG>古有明訓&lt;男女授受不親&gt;,這句話不僅左右了男女日常的生活禮節,亦影響了病人與醫生之間彼此的互動,傳統醫學的把脈,雖分成&lt;三部九候&gt;,猶如嚴謹的健康檢查一樣,但診斷時,若要診其臉部,又診其手部,再診其腿部'腳部,如果醫病之間沒有良好的溝通,可能會令病人有上下其手的不舒服感覺,這種感覺再延伸下去,就會形成現代人所謂的性騷擾,那即將引人非議.所以從古至今,最簡單方便的診脈方式,就是手部寸關尺的脈診,只要患者把手伸出來,醫生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就會輕輕的以指腹搭放在患者手部的撓骨動脈上,亦即&lt;寸關尺&gt;的部位,醫者即可摒氣凝神,靈敏的指腹在循按之間,便可一窺患者身體的大致狀況為何?</STRONG></P>
<P><BR><STRONG>但坊間,常流傳著幾乎是不可思議,令人匪夷所思且捧腹大笑的烏龍診脈傳說,聽說,以前的王妃,若是身體不適,御醫前去診病,就用一條長長的紅絲線,而婢女就將這條紅絲線,放在王妃手部的&lt;寸關尺&gt;部位,即可診知王妃得甚麼病,因而藉此對症下藥,這種傳說,也未免將把脈的單純現象,完全神化了,這種杯弓蛇影之說,完全扭曲了把脈的真實性,這種神秘的模糊之說,會令人心惶惶而無以適從,無知者會誤以為把脈者,有三頭六臂的通天本領,當然不學無術的不肖之徒,更會以此見縫插針,胡作非為,謀取不義之財,因而傷天害理.至今對把脈不明究理的人,亦是不計其數而多如牛毛,仍有許多人相信江湖術士的滿口胡言,說某人把脈有多麼神準,只要經其一把脈,你身上有甚麼病都診斷的出來,簡直比西醫的檢查儀器還準,甚至連你家的風水擺設,他都瞭若指掌,把脈竟然可以作為診斷身體的疾病,又可以算命看風水,真是無奇不有的荒謬.</STRONG></P>
<P><BR><STRONG>諸如這些繪聲繪影,搞得烏影幢幢並且荒腔走板的荒唐事,在坊間卻仍然煞有介事的流傳著.其實,脈象是一種看的到,摸的到,並且單純明朗,一點都不神秘的診斷方式.我們把脈時,只要感覺到脈跳得有力或無力'快或慢'有沒有規律性,即可得知患者的身體狀況.</STRONG></P>
<P><BR><STRONG>舉例言之:當我們受到感染時,在疾病的初期,會有惡寒'頭痛'全身骨節酸痛的現象,此時,&lt;惡寒&gt;是屬於一種感染的病理現象,有異於因天氣寒冷而感到寒冷的正常生理現象.</STRONG></P>
<P><BR><STRONG>所以,&lt;惡寒&gt;的症狀非&lt;寒症&gt;也,而是屬於身體的一種發炎現象,此時的脈象,會跳動的比平常有力,亦即&lt;浮脈&gt;或&lt;緊脈&gt;也!</STRONG></P>
<P><BR><STRONG>在疾病的急性期,會有發燒'口乾舌燥的症狀,此時,是屬於全身性的急性發炎現象,是屬於一種&lt;熱症&gt;,事實上,&lt;所有的疾病都是一種發炎現象&gt;.</STRONG></P>
<P><BR><STRONG>並沒有前賢無的放矢而編造出來的&lt;寒症&gt;,傳統醫學者把疾病的整體過程中的初期的&lt;惡寒&gt;症狀,切割出來而視為&lt;寒症&gt;,是一種滔天的大錯特錯,是一種違背事實,扭曲造假,自欺欺人,違反理性及一般常識的邏輯,雖然可以原諒,但絕對不能遺忘.</STRONG></P>
<P><BR><STRONG>所以,在發燒時,脈象會跳得比較快,亦即&lt;脈數&gt;也,因為身體受到感染,為了加速新陳代謝,所以,心臟必然要加速跳動.在&lt;&lt;傷寒雜病論&gt;&gt;中,所提到的脈象,遠比&lt;&lt;傷寒雜病論&gt;&gt;之後的傳統醫學,更加簡單明瞭,比較不會胡亂捏造或加油添醋,甚至加碼灌水,搞得很難理解,反而是變得十分吊詭的脈象.在這裡,容我們引述&lt;&lt;傷寒論&gt;&gt;的第一大方&lt;桂枝湯&gt;,其一些有脈象的條文,來闡釋合乎理性及一般常識的基本脈象,所以,當我們繼續看下去時,將會恍然大悟,&lt;桂枝湯&gt;美其名,雖說是&lt;&lt;傷寒雜病論&gt;&gt;的第一方,卻也是錯誤的第一方也!</STRONG></P>
<P><BR><STRONG>&lt;&lt;傷含論-12&gt;&gt;:太陽中風,&lt;陽浮而陰弱&gt;,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STRONG></P>
<P><BR><STRONG>&lt;&lt;傷寒論-27&gt;&gt;: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lt;脈洪大者&gt;,白虎加人參湯主之.</STRONG></P>
<P><BR><STRONG>&lt;&lt;傷寒論-43&gt;&gt;:太陽病,外證未解,&lt;脈浮弱者&gt;,當以汗解,宜桂枝湯.</STRONG></P>
<P><BR><STRONG>&lt;&lt;傷寒論-46&gt;&gt;: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lt;脈浮者,不愈&gt;,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STRONG></P>
<P><BR><STRONG>&lt;&lt;傷寒論-58&gt;&gt;: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lt;脈浮者&gt;,可更發汗,宜桂枝湯.</STRONG></P>
<P><BR><STRONG>&lt;&lt;傷寒論-239&gt;&gt;:陽明病,&lt;脈遲&gt;,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STRONG></P>
<P><BR><STRONG>&lt;&lt;傷寒論-279&gt;&gt;:太陰病,&lt;脈浮者&gt;,可發汗,宜桂枝湯.</STRONG></P>
<P><BR><STRONG>以上例舉&lt;桂枝湯&gt;,有提及到脈象的幾條條文,來討論分析,其脈象的真實性與合理性以及是否符合一般的常識性.我們先把以上的幾個脈象臚列出來,例如:&lt;脈浮而陰弱&gt;'&lt;脈洪大者&gt;'&lt;脈浮弱者&gt;'&lt;脈浮者,不愈&gt;'&lt;脈浮數者&gt;'&lt;脈遲&gt;'&lt;脈浮者&gt;...等等.</STRONG></P>
<P><BR><STRONG>首先,我們必須清楚的知道,疾病與脈象有著息息相關的絕對關係,&lt;桂枝湯&gt;有&lt;惡寒'頭痛'發熱'汗出&gt;的症狀,亦即身體已受到感染且身體也啟動了整體的免疫系統作為防禦,故有這些不舒服的症狀表現出來,我們用一般的常識及理性來分析&lt;惡寒'頭痛&gt;時,心臟為了因應身體受到感染,所以,必須更加用力,但還未加速,此時,所表現出來的脈象,應該是&lt;有力&gt;的脈象,即所謂的&lt;浮脈&gt;'&lt;緊脈&gt;或&lt;脈浮緊&gt;,緊接著感染的程度到了高峰期,會產生&lt;發熱&gt;的症狀,此時,心臟除了用力的收縮之外,更必須加快速度,以增進新陳代謝,才能夠更快的將身體產生的毒素排除掉,此時的脈象,即為&lt;有力且快&gt;的脈象,亦即為&lt;數脈&gt;或&lt;浮數脈&gt;.</STRONG></P>
<P><BR><STRONG>當然,身體在&lt;發熱&gt;時,大都會有&lt;無汗&gt;的症狀,以致於身體無法散熱,導致&lt;發熱&gt;的症狀,此時身體雖極度的不舒服,但務必要忍耐,因身體發燒的溫度,將可殺死或抑制細菌與病毒的活性,之後,我們的身體即可產生豐富的抗體,所以,這些細菌與病毒,反而也成了我們身體的守護神,也就達成了演化的最終目的,彼此和平共存,共生共榮.<BR>&nbsp;</STRONG></P>
<P><STRONG>註解:&lt;惡風'惡寒'發熱'鼻鳴'乾嘔&gt;等症狀,都表是身體受到感染而產生的發炎現象,故導致疾病的產生.傳統醫學者,從古至今,一直把疾病過程中的&lt;惡寒&gt;與&lt;發熱&gt;的現象,誤以為疾病亦有&lt;寒症&gt;與&lt;熱症&gt;之分,&lt;熱症&gt;是一種紅腫熱痛的發炎現象,易於讓一般人順理成章的接受.但&lt;惡寒&gt;的現象,有所謂的&lt;生理性惡寒&gt;與&lt;病理性惡寒&gt;,</STRONG></P>
<P><BR><STRONG>例如:天氣寒冷或泡在冷水裡,身體所產生的&lt;惡寒現象&gt;,是屬於正常的&lt;生理性惡寒&gt;,而若因感染所造成的&lt;病理性惡寒&gt;,則是一種身體的發炎現象,為醫者,豈可把這種人命關天的觀念,基本是非混為一談.基於藥食同源,我們可以很清楚&lt;桂枝湯&gt;方中的&lt;桂枝'生薑&gt;,其味辛香,是廚房常用的芳香佐料,但其富含致發炎物質,將使感染的發炎症狀,更加嚴重.</STRONG></P>
<P><BR><STRONG>&lt;大棗&gt;其色鮮紅味甜美,用於廚房的膳食佐料,則色香味俱全.&lt;甘草&gt;氣味甘甜,不僅可用於廚房的膳食佐料,亦可作為苦味藥的調味劑.</STRONG></P>
<P><BR><STRONG>&lt;芍藥&gt;乃花后,為觀賞植物,毋須誇大其療效也!</STRONG></P>
<P><BR><STRONG>所以,&lt;桂枝湯&gt;被聖讚為&lt;&lt;傷寒雜病論&gt;&gt;的第一方,根本不是回春妙手的第一方,簡直是殺人不見血的錯誤第一方.在&lt;&lt;傷寒雜病論&gt;&gt;之後的&lt;&lt;醫方集解&gt;&gt;,亦對&lt;桂枝湯&gt;做出註解:</STRONG></P>
<P><BR><STRONG>桂枝:辛甘發散為陽.</STRONG></P>
<P><BR><STRONG>芍藥:酸收.</STRONG></P>
<P><BR><STRONG>甘草:甘平不令走泄陰氣.</STRONG></P>
<P><BR><STRONG>生薑:辛溫能散.</STRONG></P>
<P><BR><STRONG>大棗:甘溫能和.</STRONG></P>
<P><BR><STRONG>以上這種註解,難道是天縱英明的空谷足音,還是從根本荼毒生機的自圓其說.</STRONG></P>
<P><BR><STRONG>許多的傳統醫學者,毫無質疑,就迷失在這虛無的黑洞裡,若傳統醫學者,只會在這荒謬的沉痾裡,萬變不離其宗的折衝來,討論去,就算得到在高明的結論與共識,根本也沒有能耐把病治好.</STRONG></P>
<P><BR><STRONG>所以,不管今是與昨非之間,總該有個邏輯吧!</STRONG></P>
<P><BR><STRONG>願有識之士,能夠撥雲見日,除舊佈新,讓傳統醫學的真締,能夠撥亂反正也!</STRONG></P>
<P><BR><STRONG>所以,不能隨便以退燒藥來退燒,否則我們身體的整體免疫系統,將遭致嚴重的破壞,造成許多令人遺憾不已的傷亡事件.</STRONG></P>
<P><BR><STRONG>所以,發燒一兩天或兩三天,甚至是一個禮拜,身體的抵抗力恢復之後,身體的急性發炎現象,同時也大大減緩了,此時,會有&lt;汗出&gt;的現象,之後,身體自然而然就退燒了而回復到原來的正常體溫,這時候,心臟亦恢復到平常的跳動狀態,即所謂的正常脈象,亦即&lt;緩脈&gt;也,但並非是&lt;遲脈&gt;.依一般正常脈象而言,&lt;遲脈&gt;並非是常態,但在事實上,卻有許多人的脈象,是屬於&lt;遲脈&gt;,例如:慣於長跑的人,心臟為了應付長跑時所帶來的心臟負荷,所以,平常在休息的狀態,心臟的跳動就會比一般人顯得緩慢,很令人意料之外的是,若長跑者一兩個月,沒再繼續長跑,則其心跳的速度又會回復跟一般人一樣.又有許多禪修者,因其積年累月的禪修'靜坐調息,其心跳亦會跟長跑者一樣,但若停止禪修之後,其心跳的速度,亦會跟常人一樣,所以,&lt;&lt;傷寒論-239&gt;&gt;的&lt;脈遲&gt;現象,顯然是有問題的,何以見得?</STRONG></P>
<P><BR><STRONG>若以其條文所描述的&lt;微惡寒者&gt;的症狀,表示身體已受到感染且身體呈現&lt;微惡寒&gt;的初期發炎現象,此時,合理的脈象應是&lt;脈浮&gt;'或&lt;緊脈&gt;'或&lt;脈浮緊&gt;,才合乎常理,所以&lt;脈遲&gt;的說法,啟人疑竇,亦可理解可能是不明究理的前賢,所添加之詞,應非原文.&lt;&lt;顏氏家訓&gt;&gt;亦曰:&lt;典籍錯亂,皆由後人所羼,非本文也!&gt;,</STRONG></P>
<P><BR><STRONG>此說,的確是一針見血的洞燭之見.又在&lt;&lt;傷寒論-43&gt;&gt;,亦提到&lt;&lt;脈浮弱&gt;的脈象,也提到&lt;外證未解&gt;的情況,&lt;外證未解&gt;表示可能有&lt;惡寒'頭痛'發熱'汗出...&gt;等症狀,</STRONG></P>
<P><BR><STRONG>當然,疾病有輕重之分,若以&lt;惡寒&gt;而言,就有&lt;微惡寒&gt;或&lt;惡寒甚&gt;的狀況,&lt;惡寒&gt;的脈象,乃為&lt;脈浮&gt;'或&lt;脈緊&gt;'或&lt;脈浮緊&gt;,然而,這些脈象當然與&lt;微惡寒&gt;的較輕症狀,其在脈象上,自然而然也有程度上的差異,所以,&lt;微惡寒&gt;的脈象,亦應是&lt;脈浮&gt;,但其脈跳之力道,必然小於&lt;惡寒甚&gt;或&lt;惡寒&gt;的&lt;脈浮緊&gt;.</STRONG></P>
<P><BR><STRONG>在互相比較之下,若&lt;微惡寒&gt;的脈象,應為&lt;脈浮弱&gt;,則理所當然,但在&lt;&lt;傷寒論-12&gt;&gt;的脈象,為&lt;陽浮而陰弱&gt;,其原文之意的脈象,應是&lt;脈浮弱&gt;,但卻添加了&lt;陰陽&gt;兩字,顯然是後世的陰陽學家所添加,此舉反而增加文意的複雜,模糊艱深而難懂,亦讓後學者,不解其意,亦不知所云,甚至加於誤解扭曲而衍生出一些荒腔走板,荒誕不經,曲折離奇,但卻不具任何醫學文明價值的玄謬理論.</STRONG></P>
<P><BR><STRONG>這些&lt;陰'陽'表'裡'寒'熱'虛'實&gt;的玄謬理論,藉著神化一切,製造模糊的想像空間,已讓整個傳統醫學上升的可能性,就因此被壓抑和剝奪,甚至讓傳統醫學的價值理念,呈漏斗型且渦狀式的下墜,而失去了醫學文明價值的意義.</STRONG></P>
<P><BR><STRONG>我們例舉同樣是&lt;桂枝湯&gt;證的一些條文,可以清楚發現到,有&lt;太陽病&gt;'&lt;陽明病&gt;'&lt;太陰病&gt;,即所謂的&lt;六經辨證&gt;,事實上,這些框框的理論,對素樸的原文並沒有特殊的意義,反而是礙手礙腳,自我束縛,甚至是搬磚塊砸自己腳的玄謬理論,幾乎把原文的文意及條文的精髓之處,弄得面目全非,讓我們不僅犯錯一鑼筐,更是遍體鱗傷.</STRONG></P>
<P><BR><STRONG>但古今的傳統醫學者,仍是視而不見,自欺欺人,依然如法炮製類似的矛盾,傳統醫學者,若以玄謬理論,自我邊緣化,長期自我封閉的心態,再加上長期扭曲的思考邏輯,所形成的不正常現象,都必須矯正,我們不應再被&lt;&lt;傷寒雜病論&gt;&gt;,其拼拼湊湊,只是虛有其表的條文與&lt;六經辨證&gt;'&lt;八綱辨證&gt;,其連篇累牘的飾詞與妄語不斷,或漏洞百出的玄謬理論,再次玩弄於股掌之間,致使&lt;&lt;傷寒雜病論&gt;&gt;的精髓,不再生氣蓬勃,因而氣弱猶絲,彷彿是在自掘墳墓,自我埋葬,若再這樣荒誕不經,傳統醫學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傳統醫學的玄謬理論,其硬行訂出扭曲的指導方針,已成了尖銳的反諷而成謬論,更可憐的是傳統醫學,其內部猶如一言堂,竟然鳥生魚湯的荒唐事,也信以為真,好像講良心話的舌頭全消失了,傳統醫學的真理與真相不斷的再受傷褪色,結果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摸著良心答得出來,&lt;&lt;傷寒雜病論&gt;&gt;的真正精髓是甚麼?</STRONG></P>
<P><BR><STRONG>當然,撥亂反正,不是暴虎憑河或是嘴巴說說就好,反而須要一番的跌撞摸索,才能破舊立新,亦才能讓&lt;&lt;傷寒雜病論&gt;&gt;的真正精髓,得以撥雲見日,海宴河清也!</STRONG></P>
<P><BR><STRONG>所以,&lt;&lt;傷寒雜病論&gt;&gt;的精髓,不在於條文與虛論,而在於字裡行間的隻字片語何以見得呢?我們只要用一般的常識及理性來判斷,真理即會躍然紙上,真相亦會大白,</STRONG></P>
<P><BR><STRONG>例如:&lt;&lt;傷寒論-27&gt;&gt;:&lt;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gt;,即是字裡行間的精髓,此文很清楚的指出,服&lt;桂枝湯&gt;後,會導致病情更加嚴重,所以,才會&lt;大煩渴不解&gt;,並且不可以再用&lt;桂枝湯&gt;而應用&lt;白虎加人參湯&gt;,才能對症下藥,去除疾病.一般傳統醫學者,若能理解至此,已是萬幸,但再深入其境,&lt;白虎加人參湯&gt;方中的&lt;石膏&gt;,幾乎不溶於水,故幾無療效.而&lt;粳米&gt;更是常見的五穀雜糧,是屬於一種食物,而非藥物,若以療效而言,幾可不用也.</STRONG></P>
<P><BR><STRONG>其方中,最有效之物乃&lt;知母&gt;也!才真的有積極的消炎與修復之功,才真的有辦法治療&lt;大煩渴不解&gt;的疾病.</STRONG></P>
<P><BR><STRONG>&lt;甘草&gt;當然也有消炎與修復之功,但其療效遠不如&lt;知母&gt;,但&lt;甘草&gt;其味甘甜,於此乃作為調味劑之用,將令藥效更好且藥味更加甜美,而易於入口下嚥也!</STRONG></P>
<P><BR><STRONG>&lt;人參&gt;為高貴的藥材,亦具有消炎與修復之功,但以療效而言,其療效亦遠不及&lt;知母&gt;,若用於疾病的急性發炎期,純屬浪費而暴飧天物,若是用於疾病的修復期,則恰到好處且物盡其用也!</STRONG></P>
<P><BR><STRONG>再舉一例,以證明所言不虛也!例如:&lt;&lt;傷寒論-17&gt;&gt;:&lt;桂枝本為解肌(飢),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STRONG></P>
<P><BR><STRONG>常須識此,勿令誤也.</STRONG></P>
<P><BR><STRONG>&gt;,此條文清清楚楚的指出,&lt;桂枝本為解肌(飢)&gt;,此說即含蓋了&lt;&lt;傷寒雜病論&gt;&gt;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因為&lt;桂枝&gt;其味辛辣芳香,具有特殊風味,是廚房最佳的調味佐料,非常有名的卡布其諾咖啡,就是在咖啡上灑上一些桂粉,使得其更有別具一格的風味,所以,用&lt;桂枝&gt;做為佐料,做出來的膳食,除了風味芳香特殊之外,當然可以&lt;解飢&gt;,傳統醫學者,窒礙於&lt;解肌&gt;一詞,故以詞害義也!</STRONG></P>
<P><BR><STRONG>誤以為其可緩解肌肉的繃緊,事實上,這種膚淺的依文解釋,只是在文字表面上曲意順從,而完全扭曲了條文的意義.</STRONG></P>
<P><STRONG>我們再繼續分析&lt;桂枝&gt;,其味辛辣且富含致發炎物質,對於已感染且發燒的病人不可使用,否則將令病情更加嚴重,故已有洞燭先機的先知,已在條文中註解並且警告&lt;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gt;,並且還語重心長,再三叮嚀&lt;常須識此,勿令誤也&gt;,</STRONG></P>
<P><BR><STRONG>所以要得到&lt;&lt;傷寒雜病論&gt;&gt;的真正精髓,我們必須用理性及一般的常識,去明察秋毫,更要能見微知著,並且慎思明辨.</STRONG></P>
<P><BR><STRONG>所以,我們不應再被&lt;六經辨證&gt;'&lt;八綱辨證&gt;'&lt;營衛氣血&gt;'&lt;汗吐下三法&gt;'&lt;脈象&gt;等等的模糊的玄謬理論,搞的章法大亂,進退完全失據,反而更難在條文與虛論中解套而陷入這個黑暗的漩渦,以致永遠無法自拔,這些玄謬理論猶如玩八面玲瓏的魔手,皆可環環相扣而牢不可破,所以許多傳統醫學者,自詡是堪稱一絕,亦都認為自己有理,就是黑的也可以說成白的,幾乎是亂糟糟的亂成一團,不合理性與一般的常識,卻仍然一意孤行,簡直是惡名昭彰,令人匪夷所思.我們可經由人類熟知的普遍歷史,就可以窺知醫學的治療規律,一旦多重標準化,例如傳統醫學的玄謬理論,其實也就等於不再有任何標準,是與非也將永遠混淆不分,而傳統醫學一旦真的走到這個地步,無論是以前'現在或未來的整個社會,都將再付出慘重的代價.</STRONG></P>
<P><BR><STRONG>而要如何才能化解這種歷史的魔咒呢?所以,唯有將受困的理性思維抽離出衝突而矛盾的長期桎梏,將受縛的理性思維釋放出該有的豐富多元與生意盎然,讓理性的思維可以超越謬思.</STRONG></P>
<P><BR><STRONG>一般而言危機通常是結構或價值問題的顯露,以傳統醫學而言,亦然也!</STRONG></P>
<P><BR><STRONG>因而若能妥當的面對危機,它就會變成轉機.</STRONG></P>
<P><BR><STRONG>如果又只是東拉西扯,而所有的問題又只是被唬弄'敷衍過去且結構與價值的基本面向,根本沒有被觸及,那所有的努力亦是枉費心血!所以,真正有心的傳統醫學者,必須去碰觸基本面向的問題,才會得到具有普遍意義與價值的思想與學問,進而成為一種浴火重生的學術,也因而得以促成醫學文明價值的進步,&lt;迪更生&gt;在&lt;&lt;雙城記&gt;&gt;裡曾經形容:&lt;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gt;,所以,是時候了,真正有心的傳統醫學者要用新的理性思維的眼光來觀看問題,關鍵絕不是只有玄謬理論與拼湊扭曲的條文而已,而更應該是以超越問題的理性思維的眼光來面對,只有在超越問題的高度之後,才能看到僵化思維解放後的所有可能性,醫學的願景才會出現,甚至再度實現,生命才會再度燃起了光明與希望.所以,符合理性及一般常識且具有效性與安全性,才是傳統醫學者凝聚共識的基礎,也才是解決問題的保證,若不解決根本問題,我們將會終生遺憾,若不傳承或發揚光大&lt;&lt;傷寒雜病論&gt;&gt;的精髓,我們也會遺憾終生.</STRONG></P>
<P><BR><STRONG>當然&lt;&lt;新漢醫學&gt;&gt;所召喚出來的力量,都會在未來逐漸發酵,並且超越中西醫學間彼此的撕裂,甚至穿過彼此的摩擦,讓偉大的&lt;&lt;傷寒雜病論&gt;&gt;,不再是包藏禍心的罪魁禍首,而是真正的求生浮木,進而開創一個越陳越香'越有效'越安全的醫學原味.</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引用:</STRONG><A href="http://www.nhm.com.tw/u3/u32/06.htm"><STRONG>http://www.nhm.com.tw/u3/u32/06.htm</STRONG></A></P>
<P>&nbsp;</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把脈的真相與故弄玄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