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聯 發表於 2014-3-8 17:58:39

【左右看:以烏克蘭為鑑】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左右看:以烏克蘭為鑑</FONT>】</FONT></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左看:曲扭鏡射 正映照背後底蘊</STRONG></P>
<P><BR><STRONG>有人拿烏克蘭為鏡,設想此地處境,但其中一種扭曲的鏡像設想,竟是以烏克蘭說項,妖魔化人們對於未來的一種可能的選項。</STRONG></P>
<P><BR><STRONG>這無疑是最為曲扭的鏡像投射,它混雜著對既有體制的過度標榜,與對未來命運的過度悲觀。</STRONG></P>
<P><BR><STRONG>這種設想也將克里米亞等其他地區的選擇看為是錯誤的、不該的、叛國的,卻沒看到受西方力挺發動政變的烏克蘭反對派本身,正是臨時政府無法取得全國效忠的主要癥結。</STRONG></P>
<P><BR><STRONG>這些以西部地區為主的烏克蘭反對派,憤恨地拉下列寧銅像,光天化日地高舉納粹旗幟,將昔日發動種族清洗的法西斯領袖視為民族英雄,他們送進政府的只是另一批新的富豪權貴。</STRONG></P>
<P><BR><STRONG>正是如此,一個被扮裝為民主革命的臨時政府,至今無法獲得該國東部地區人們的認可。</STRONG></P>
<P><BR><STRONG>拿烏克蘭相比,便可看到此地類似情緒也在發酵,他們仇視特定的象徵符號,以公民之姿揮舞民主旗幟,以為捍衛母土,卻淪為替大國博奕。</STRONG></P>
<P><BR><STRONG>其背後所夾雜的憤恨與仇視的動員情感,恰恰是烏克蘭紛亂不已的底蘊。</STRONG></P>
<P><BR><STRONG>若說今日烏克蘭真是明日台灣,也應該是在這個意義下才成立。</STRONG></P>
<P><BR><STRONG>陳良哲/研究生</STRONG></P>
<P><BR><STRONG>右看:奮戰民主 不單靠佔據街頭</STRONG></P>
<P><BR><STRONG>在烏克蘭街頭抗爭的人們,不知道會怎麼看待當今的過渡政府。</STRONG></P>
<P><BR><STRONG>人們犧牲自己在街頭奮戰,換來的卻是一個個新的富豪的當權者。</STRONG></P>
<P><BR><STRONG>這也再次提醒著人們,所謂的民主體制,不總是能透過街頭抗爭而獲得。</STRONG></P>
<P><BR><STRONG>走上街頭反抗不義,本是正當的公民抗命。</STRONG></P>
<P><BR><STRONG>但民主不是一夕變天,趕了舊主子,換上新東家,不過是從雙面搖擺狗換上歐美哈巴狗,奴隸依舊只是奴隸。</STRONG></P>
<P><BR><STRONG>沒有自我改造,自認為站在歷史的正確之處,總會讓自己做出更多傻事。</STRONG></P>
<P><BR><STRONG>要推動變革卻缺乏組織,奮戰街頭無異於觀看愛情動作片或尋求一夜情,僅是尋求短暫激情,最後只是幫人抬轎而已。</STRONG></P>
<P><BR><STRONG>不要以為民主就是在街頭奮戰,也不要尋求新奇絢麗的動員,推進民主向來沒有捷徑,只能一步步摸著石頭往前行,在日常生活裡改造自身挑戰自己,在政治議題裡改造制度推進轉型。</STRONG></P>
<P><BR><STRONG>一波波大規模的街頭抗爭,確實可以宣洩不滿,卻不一定會爭來民主正義。埃及政局成為鬧劇一場,如今烏克蘭在革命後又迎來新富豪,像是告誡我們一個簡單且反覆被提及的道理:民主本非一蹴可及。</STRONG></P>
<P><BR><STRONG>詹奕宏/文字工作者</STRONG></P>
<P><BR><STRONG>圖說:保加利亞蘇菲亞一座蘇維埃軍隊紀念碑被漆上烏克蘭國旗的色彩,一位女性與紀念碑合照,圖攝於2014年2月23日。(圖文/路透)</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引用:</STRONG><A href="http://n.yam.com/lihpao/arts/20140305/20140305147736.html"><STRONG>http://n.yam.com/lihpao/arts/20140305/20140305147736.html</STRONG></A></P>
<P>&nbsp;</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左右看:以烏克蘭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