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秀 發表於 2013-12-12 14:36:47

【現代綠建築理論與《易經》風水觀點】

本帖最後由 廉貞 於 2013-12-14 16:29 編輯 <br /><br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現代綠建築理論與《易經》風水觀點</font>】</font></strong></p><p><strong></strong>&nbsp;</p><p><strong>《尚書.召誥序》云:「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strong></p><strong><p><br>《周禮.地官司徒》曰:「唯王建國,辨正方位,體國經野……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地中,天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凡建邦國,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周代的城邦建置,就是順應天地,先利用土圭以測日影,將四正方位辨明,然後依照禮制建設邦國。</p><p><br>《四庫全書提要》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曆法、樂律、韻學、兵書,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至繁。」卜居、建城乃是“順乎天而應乎人”的工程,為中國古代的文化重點之一。</p><p><br>故知古代之堪輿家、占卦術士乃將《周易》所論之理論,發展成為一種環境工程上特殊的數術學問,運用流傳至今不斷。</p><p><br>敦煌《宅經》亦云:「壽命長短,一代盛衰,百年榮辱。占宅者,見形勢氣色,草變遷移,禍福交並,吉凶代謝。……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非夫博物明賢,無能悟斯道也。」</p><p><br>古人對於邦國、城鎮、民宅建設之重視,運用《易經》的道理,累積無數經驗,從失敗中逐步修正,數千年以後,發展出一個很有特色的學問,那就是“地理風水學”。</p><p><br>“漢傳佛教”建築是佛教在漢地生根,所發展起來的建築群。</p><p><br>當然離不開中國建築的範疇,也完全離不開“地理風水學”的考量。</p><p><br>那什麼是“地理風水學”,就是堪輿學。</p><p><br>許慎說:「堪,天道也;輿,地道也。」指的就是老祖先運用《易經》天文、地理的原理,來建造城市、住家的一種特殊學問,正是所謂“數術窮天地,製作牟造化”的選址規劃表現。</p><p><br>但是要如何了解什麼是“地理風水學”,首先要了解的是太陽系與地球的關係。</p><p><br>陽光的幅射能譜構成電磁波譜,包括宇宙線、X-光射線、電視波、無線電波、紫外線、可視光波、紅外線。</p><p><br>無色的可視光波本來是多種色光的聚合而成,經過折射後,就有了紅、橙、黃、綠、藍、靛、紫等的色光,被花草、動物選取了美麗的色彩,就這樣讓視覺人生顯得多彩多姿。</p><p><br>中國的漢人祖先對山川靈秀、擇地相宅的能力記載於《書經》中有〈周公卜京〉書卷;</p><p><br>《詩經》中有〈公劉相宇〉書卷。</p><p><br>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五行之義〉篇曰:「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後,土居中央;……是故,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居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顯然是以五行觀念來描述北半球特別是中土的地理環境。</p><p><br>古人謂:「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氣行於地,行勵於天。」「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星之所臨,地之所鍾。」</p><p><br>中國的風水理論是有著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情懷,非常重視「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思想,並特別要求「藏風聚氣」的環境營造。</p><p><br>俗人皆知“地善而苗茂,宅吉而人榮。”、“地之美者,則神靈安,子孫昌盛,若培植其根而枝葉茂盛。</p><p><br>擇之不精,地之不吉,則必有水泉、螻蟻、地風之屬,以賊其內,使形神不安。”故知地理環境之好壞,對修行人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也有「風水林」、「風水池」、「風水牆」、「風水橋」等等的留設。</p><p><br>英國著名科學史學家李約瑟﹙JosephNeedHam﹚在《中國之科學文明》﹙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一書中,提出他對風水的看法:「在許多方面,本人相信風水對中國人民是有益的,如勸人種植樹木和竹林以作防風物,強調流水靠近屋址之價值都是。</p><p><br>雖然在其他方面十分迷信,但它總是包含顯著的美學成分,遍及中國農田、屋室、鄉村之美,不可勝收,都可藉此得以說明。」東方社會注重種植樹木和竹林以營造環境。</p><p><br>人體是個生物磁場,我們生活在地球放射的磁場中,一旦隨意更改或阻隔大自然的平衡,身心都會產生不舒服現象。</p><p><br>這也就是生活在水泥叢林裡的人,無法親近大自然,而產生最大的生命問題。</p><p><br>因為現代有科學家也認為我們每天一定要和土地接觸,體內才不會存積靜電。</p><p><br>靜電在人體中會導致老化提早、免疫力下降,使身體不適,包括癌症的提早發生。重者引發健康失調,輕者容易失眠。</p><p><br>大樹下的土壤,有剛好的溼度,若是濕潤的草地效果有相同,能夠每天站在大樹下或走在草地上,有利於將靜電導入地下,可以防止老化和健身。</p><p><br>中國佛教寺院的選址常以群山環抱、溪水充沛、景緻優雅為主,以慎選“山環水抱,必有大發。”之吉地建造寺院,是每一位建寺者的深願。</p><p><br>如果談“漢傳佛教”建築,卻不具備中國“地理風水”的常識,似乎未能把中國建築的精神表現出來。</p><p><br>因此,西域文化與漢地文化碰撞後的結果,也產生了不少變造的經文,從《敦煌變文集》卷四寫卷〈降魔變文〉裡寫道:「佛知善根成熟,堪化導調,遂即應命依從,受化自請。</p><p><br>喚言長者:『吾為三界地主,最聖最尊,進止安祥,天龍侍衛,梵王在左,帝釋前引,天仙閉塞虛空,四眾雲奔衢路。事須廣造殿塔,多建堂房,吾今門弟眾多,住止延小。汝亦久師外道,不識軌儀,將我舍利弗相隨,一一問他“法式”。』須達既蒙授請,更得聖者相隨,即選壯象兩頭,上安樓閣,不經旬日,至舍衛之城,遂與聖者相隨,“按行”伽藍之地。</p><p><br>先出城東,遙見一園,花果極多,池亭甚好,須達挹鞭向前,啟言和尚:『此園堪不?』</p><p><br>舍利弗言長者:『園雖極好,蔥蒜極多,臭穢薰天,聖賢不堪居住。』須達回象,卻至城西,……勒鞭回車,行至城北,又見一園,樹林滋茂,」</p><p><br>啟言和尚:『此園堪不?』舍利弗言長者:『……此園不堪,別須“選擇”!』</p><p><br>又出城南“按行”。</p><p><br>去城不近不遠,顯望當途,忽見一園,竹林非常蔥翠,三春九夏,物色芳鮮;</p><p><br>冬際秋初,殘花蓊郁。</p><p><br>草青青而吐綠,花照灼而開紅,舍利弗收心入定,斂念須臾,觀此園亭,盡無過患,既見此事,踴悅身心,含笑舒顏,報長者言:『此園非但今世,堪住我師,賢劫一千如來,皆向此中住止,“吉祥”最勝,更亦無過,修建伽藍,唯需此地。』」</p><p><br>佛陀最謙虛不過的,從不自稱最聖最尊,顯然此變文是敦煌地區所造之經文。</p><p><br>不過,我們可以看出,後世高僧也注重佛寺園林之營造,縱然佛寺之“選址”不出地理師之手,往往也能合乎風水原則。</p><p><br>所以,古代帝王甚至於佛寺舊址興建陵寢,蠻橫者則毀寺改建。</p><p><br>故知,古代佛寺之興建仍先依世俗的擇地“選址”。</p><p><br>可惜〈地理風水學〉並不在現代正規學院裡教授,甚至不被重視,或以迷信譏諷之。</p><p><br>因為現代人又無法深入了解龐大的“風水”、“地理”古文學說,所以社會上便一律以“迷信”視之,造成此類學問的被忽視、漠視。</p><p><br>可是私底下相信者甚眾,卻又苦無選擇,造成一般人心中的恨。</p><p><br>而且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習這種知識,所需花費動輒上百萬,還要跪拜收錄列為門徒,才會教授一些些皮毛,這對當今的大學教授來說那簡直是不可接受的侮辱,當然得不到教授們的青睞。</p><p><br>而且風水家各小門閥之間又有所謂:「祖傳口訣秘密不可輕瀉,否則會招天譴。」的詛咒,故古代之風水師雖列為「上九流」之第四位,僅次於師爺、醫生、畫師,但地理術卻向來不公開,也無法經得起現代的洗禮,所以如今經營地理風水術者便被歸為「江湖術士」之流,難怪登不得學院之堂久矣。</p><p><br>前曾擔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的漢寶德建築師曾深研風水學,在他所著的《風水與環境》一書中指出:「風水實際上是中國的建築原則,風水先生實際上是中國的建築師。匠人們負責修造,是工程師與裝修師,也要符合與星象有關的尺法寸法。」</p><p><br>見月律師在《一夢漫言》卷下提到﹕「至夜間憶初改向時,和尚吩咐達師等,吾塔將來可建大殿之後。</p><p><br>余每見諸方叢林,凡正殿後有塔者,皆不能興,應先請和尚自訂其處。</p><p><br>次日至方丈,方便白云,和尚已喜允建壽塔,不知決定建於何處。和尚云,爾等忘了,建在大殿後。</p><p><br>余云,曾聞堪輿與和尚論地脈有三轉,大轉歇一百二十年方興,中轉歇八十年方興,小轉歇四十年方興。其大殿後是來脈,倘脈轉不興,後人謂塔傷風水,恐有更易,莫若見於龍首之地,以保永遠。</p><p><br>塔興則常住興,常住興則塔興。</p><p><br>和尚良久乃云,依汝所言,建之龍首。</p><p><br>彼時達照師及慧牧上座等侍旁,余云眾師已聞和尚親言,塔不建後,決定建前。」</p><p><br>康熙十二年﹙西元1673年﹚建環翠樓時,作記介紹寶華山形勝,即建此樓對振興叢林的用意,記云:</p><p><br>「本山坐向巽乾,穴結其中,龍形起伏,聳秀峰而環繞;虎勢蹲踞,鎮水口而護衛。林蒼翠蔭,徑曲清幽。使創廬於梁代寶公,敕建銅殿於明季,神廟毘尼,肇闡先師,迨余繼席,宏振赫赫,華山海內歸仰,雖云人傑地靈,風水不無培補。今於龍虎環交水口間,接構一樓以鎖之,俾水出無形,氣聚不散,故題之曰“環翠樓”。將為保叢席於永久,而豈例遊玩美觀也哉!樓之上中以供佛,左右僧居,須遴選精進修行者,一切飲食,聽板隨眾,或德臘尊長,或雨雪有礙,許令行人往取,仍同大眾無異,不礙於此。私置煙爨,久久別立門戶,恐負初創因緣,所以誡之於前云。時康熙癸丑孟春上元日。」</p><p><br>其中方向未合、擇期改向、地脈、來脈、脈轉、方興、龍首、坐向、龍形、虎勢、環交水口、水出無形、氣聚不散等用詞,都是注重風水地理的明證。</p><p><br>虛雲和尚寫《重興曹溪南華寺記》﹕「萬曆二十八年,庚子秋。憨公清山始入山重興祖庭,意欲填築龍潭,統一各家方位,糾正山向。越時八載,工程及半,以魔事去,後雖重來,不久示寂。」「寺後橫山是象牙,乃本寺之主靠山。」</p><p><br>「自憨山挑培以後,歷次修繕者,不審山脈,削去靠山,使飛錫橋直衝寺後,形成洗背水,此一忌也﹔龍潭之右小崗,形似象鼻,係寺內之白虎山,挖斷數處,包圍不密,缺乏遮蔽,此二忌也﹔外往算溪路之山坳,破缺多處,正當北風,又無叢林掩護,此三忌也﹔寺之前後靠山不正,舊日頭入山門,即在現今西邊大樟樹林內,中有深坑。</p><p><br>如現今曹溪門前,墓地坵陵起伏,穢積亂藏,坎坷寓目,幽明不安,此四忌也﹔雲海樓下之井,名羅漢井,在舊天王殿西邊,井右有一高坡,逶迤達天王殿門口,成為白虎捶胸格,此五忌也﹔寺後大山,雖號雙峰,其實太弱。</p><p><br>更因寺之坐靠,不依正主,以凹窪為背,是以子孫日漸衰弱,雲至曹溪,房分只有五家,其數不上十人,不居寺內,各攜家眷,住於村莊,耕植牧畜,無殊俗類。</p><p><br>……獨於其肉身所在道場,區區咫尺之地,輒不及百年而即中落者,雖曰人謀之不臧,要亦未嘗非地形之失利。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岩虛語哉﹗雲察勘既竟,商諸李公,先定山場,以圖展布。」</p><p><br>為了重修祖庭,虛雲老和尚乃「預期十事」,次第進行,其中﹕</p><p><br>一.更改河流以避凶煞,幸一夜之間雷雨大作,水漲平堤,改反弓水為一字案,莫非神助無法促成。</p><p><br>二.更正山向以成主題,外闢廣場,栽種樹木,綠蔭翳天,白雲覆地,望之儼然一清淨道場。</p><p><br>三.培山主以免坐空,及築高左右護山以成大場局,中鑿蓮池,象鼻之吸水處也。</p><p><br>四.新建殿堂以式莊嚴,其方向以坐癸丑向丁未癸丁八度兼丑未線,將與寶林門同一方向,既協定星,復觀大壯,堂堂正正,燁然巨觀,外像象王之居,中施獅子之座。</p><p><br>均顯示禪門開悟者虛老精到之處,非不學者所能知悉。</p><p><br>民國三十八年,虛雲老和尚一百十歲,回雲門裝修全堂聖像。</p><p><br>雲門寺前經虛老「審地為基,配合山川形勢,燮理陰陽風水,更正山向,重奠地基,蕩掃榛蕪,大興土木,廣造梵宇,歷時九年﹔</p><p><br>中央大雄寶殿坐西北向東南,辛山乙向,正對觀音嶺,案山佳勝,諸峰羅列,並有大小旗山,形成貴人拱衛之象,全寺梵宇稱合整個天然局勢,後座穩靠,前面開展,左右擁護,凶煞盡避,吉向全收。」</p><p><br>又虛雲老和尚對鼓山蓮公老人圓寂入塔法語曰﹕「擇地於白雲峰下,石鼓山中,靈祖留下,為古寺基,名曰華嚴,華上湧出無縫浮圖,八面錦秀,最妙第一,亥山子向,兼乾丁亥分金,四界分明,護神圍繞,今朝奉蓮公老人居此勝幢,一切時中,吉祥如意﹗」亦再再不忘兼顧風水地理,作為奉塔之參考。</p><p><br>故知虛雲老和尚洞見「主山不正」,是佛法不興其因之一,即配合山川局勢,詳加燮理,務求門庭興盛為要。</p><p><br>今見未學、不學者強辭奪理排斥地理環境學的重要,特舉虛老之實例以規勸之。</p><p><br>寺院、陽宅既然蓋的是中國建築,應該有〈風水學〉的常識配合。</p><p><br>中國古代的風水地理師相當於現代的景觀建築師,〈風水地理學〉是從前必備的常識。而現代課堂不教,教授建築系的老師不懂的居多,反正古今流行「對不懂的乾脆就批判為迷信」以掩飾其無知,加上家傳的地理師又不擅長傳道授業,尤其如今社會上小部分的風水師、地理仙仔的品行不佳,引起反彈又經長期打壓,使〈風水地理學〉的地位每況愈下,真是十分無奈。</p><p><br>但是寺院──佛教建築既然蓋的是在中國的建築,應該有〈風水學〉的常識配合來適應環境才是。</p><p><br>後世有佛教建築的產生,如佛教初傳中土,中國信徒的「捨宅為寺」,也只是民居形式的一種。等到帝王崇信佛教後,因大師宣稱釋迦牟尼佛是天竺太子身分,超越金輪王,所以佛寺建制就特許比照宮殿。</p><p><br>而宮殿建築是特別講究風水地理的,但屋瓦則依建寺者身分,分別為黃、綠等不同顏色以用區別。</p><p><br>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北京的佛寺大殿屋頂,是特別在正中嵌以菱形的綠色瓦區來區分之。</p><p><br>在北半球的氣候、環境下,要考慮避免北方冷冽寒風的吹襲,〈陽宅學〉會採用「後天八卦」來考量,應該是配合節氣時間圖來運用的。</p><p>&nbsp;</p><p>為營造舒適的家居,常見中國建築都採「坐北朝南」的座向,以「藏有利之風、納有利之氣」的原則,並接受陽光自東向西長時間的照射。</p><p><br>又隨春、夏、秋、冬的順序耕作、收成,將曬穀場設在四合院的中央也更合理。</p><p><br>所以,中國民居或宮殿的北面很少開窗用以避寒風。</p><p><br>中國古代的諸多方位體系中,時間與空間的應用,卻又是統一的,天體運行、四季交替等等運動與變化,在中土醞釀成特殊的方位文化。</p><p><br>四象二十八宿中,“蒼龍”又稱青龍,是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的總稱;</p><p><br>“白虎”是西方奎、婁、胃、昂、畢、觜、參七宿的總稱;</p><p><br>“朱雀”又稱朱鳥,是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的總稱;</p><p><br>“玄武”又稱靈龜,是北方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的總稱。</p><p><br>自古在北半球古中國地區的人們,就用「玄武」來表示北方玄天的陰冷;「朱雀」表示南方炎天的光熱;</p><p><br>「青龍」表示東方蒼天陽昇的氣息;</p><p><br>「白虎」表示西方昊天秋殺的冷冽。</p><p><br>中國古代以「四靈」表示行軍布陣的隊列,《禮記‧曲禮上》記載:「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招搖在上﹙即北斗星﹚,急繕其怒。」以四靈來描述地形,首見於《三國誌‧魏書‧管輅傳》其記有:「碑言雖美,無後可守,玄武藏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屍,朱雀悲哭,四危以備,法當滅族。」後來,卻發展有:「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污池,謂之朱雀;后有丘陵,謂之玄武」之說,也因此一般人簡易的認為左、右方都是「左青龍、右白虎」。</p><p><br>從《韓文公文集》之〈答侯繼書〉說:「僕少好學問,自六經之外,百氏之書,未有聞而不求,求而不觀者也,然其所志,在意義所歸。至於禮樂之名數,陰陽、土地、星辰、方藥之書,未嘗得其門戶。</p><p><br>雖今之仕進,不要此道,然古之人,未有不通此,而為大賢君子者也。」可知唐代文人韓愈以能通陰陽、土地、星辰、方藥之書者,為大賢君子者,韓愈卻曾深惜苦無入門而感嘆。</p><p>&nbsp;</p><p>如果梁啟超曾涉獵此些知識,當不會有如此輕視之文筆。</p><p>&nbsp;</p><p><br>引用:<a href="http://tw.myblog.yahoo.com/jw!so3qZkWTExbaL_GEr7EePezdqA--/article?mid=3354&amp;prev=3355&amp;next=3246&amp;l=f&amp;fid=15">http://tw.myblog.yahoo.com/jw!so3qZkWTExbaL_GEr7EePezdqA--/article?mid=3354&amp;prev=3355&amp;next=3246&amp;l=f&amp;fid=15</a></strong></p>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現代綠建築理論與《易經》風水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