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2818
發表於 2013-9-18 12:01:5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揭示了中醫體質學說的基本原理王氏指出體質過程論、心身構成論、環境制約論和遺傳決定論是中醫體質學說的四個基本原理,它們共同奠定了中醫體質研究的出發點和理論背景。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8 12:02:0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體質過程論:體質過程論認為,體質是一種按時相展開的生命過程,是一個隨著個體發育的不同階段而不斷演變的生命過程。 </STRONG></P>
<P><BR><STRONG>其基本觀點是:①體質是一種按時相展開的,與機體發育同步的生命過程; </STRONG></P>
<P><BR><STRONG>②體質發展的過程表現為若干階段,幼年(稚陰稚陽)→青年(氣血漸盛)→壯年(氣血充盛)→老年(五臟氣衰),其中每個階段的體質特性也有相應的差異,這些不同的體質階段依機體發育的程式相互連續,共同構成個體體質發展的全過程; </STRONG></P>
<P><BR><STRONG>③不同個體的體質發展過程,由先天稟賦的不同而表現出個體間的差異性,其中影響較大的因素是性別差異、某些生理缺陷與遺傳性特異體質。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8 12:02:1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心身構成論:心身構成論認為,體質是軀體素質與一定心理素質的綜合體。 </STRONG></P>
<P><BR><STRONG>心身構成論是中醫「形神統一」思想在中醫體質學說的具體體現,其基本內涵是:①體質是由特定軀體素質(包括形態和功能兩個方面)與相關心理素質的綜合體; </STRONG></P>
<P><BR><STRONG>②構成體質的軀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之間的聯繫是穩定性與變異性的統一; </STRONG></P>
<P><BR><STRONG>③體質分型的標準或人群個體差異性的研究應當注意到軀體—心理的相關性。 </STRONG></P>
<P><BR><STRONG>《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對體質分型的方法充分體現了「心身構成論」的思想,認為每一種軀體素質與五種不同的心理傾向相關,木、火、土、金、水五種類型的軀體素質共有二十五種心理類型,故稱「二十五人」。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8 12:02:2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環境制約論:環境制約論認為,環境對體質的形成與發展始終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 </STRONG></P>
<P><BR><STRONG>在個體體質的發展過程中,生活條件、飲食構成、地理環境、季節變化以及社會文化因素都可產生一定的制約性影響,從而在生理上形成了不同的生態型體質。 </STRONG></P>
<P><BR><STRONG>一般說來,生活條件優越的人,體力勞動較少,體質虛弱,腠理疏鬆,而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的人,體力勞動較多,則體質強壯,腠理緊密; </STRONG></P>
<P><BR><STRONG>飲食膏粱厚味、油膩腥膻者,易生痰積濕,而飲食粗糲、饑飽不均者,則易傷脾胃。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8 12:02:2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4遺傳決定論:遺傳決定論認為,遺傳是決定體質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內在因素。 </STRONG></P>
<P><BR><STRONG>毫無疑問,體質差異、個體體質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遺傳所決定的,不同個體的體質特徵分別具有各自不同的遺傳背景,這種由遺傳背景所決定的體質差異,是維持個體體質特徵相對穩定性的一個重要條件。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8 12:02:3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三)設立了中醫體質的分型體質的分型是中醫體質學說的重要理論基礎,是人類生命現象的重要表現形式,它提示我們,人類既遵循著共同的生命規律又表現了個體間的特殊性,人類各種生命特徵,從生理機能、代謝方式、水準到器官組織的形態,從蛋白質的分子結構到基因的排列,受遺傳與變異規律的影響,既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又表現出一定的相近性,差異性導致了體質現象的多態性,而相近性則導致了體質類型的出現。 </STRONG></P>
<P><BR><STRONG>與重視生命的共性特徵研究一樣,重視對人類個體差異性差異規律的研究,也是生命科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人類體質現象呈現不同類型的觀點,是現代生命科學研究中值得重視的問題。 </STRONG></P>
<P><BR><STRONG>王氏等在《內經》各篇對體質類型論述及歷代醫家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臨床體質調研方式,對人體的體形、頭面形色、膚色、目、鼻、口、四肢、舌脈、性格、飲食、二便、體質成因、發病後的病變特點和用藥宜忌等方面的特徵,進行綜合分析,將體質劃分為七種類型,即正常質、陰虛質、陽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虛質、瘀血質等。 </STRONG></P>
<P><BR><STRONG>這些體質分型是以臨床所見宏觀的形徵、色、脈等特徵為依據的,以臟腑機能變化為主,結合了形體結構、功能特徵、心理性格等方面綜合作出分型的,構成了中醫臨床體質辨證的主要內容,為中醫界所廣泛運用。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8 12:02:4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四)總結了體質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王氏根據現代自然科學發展的基本趨勢,依據中醫學體質理論和中醫學的指導思想,借鑒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通過分析國內中醫體質學說研究的現狀,對現代體質研究的思路與方法提出以下看法:1體質特徵的研究思路與方法(1)觀察法:觀察內容應包括頭面部(面型、面態、面色、目眉、鼻形、人中、口唇、毛髮、口腔、舌、耳)形、質特徵,頸、胸腹、四肢、皮膚、爪甲等組織結構的形態、形質與色澤,同時還應注意個體的發育狀況。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8 12:03:0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測量法:在觀察的基礎上,選擇具有代表性、特異性的指標進行測量,包括身高、體重、胸圍、腹圍、肌肉發育、脂肪蓄積、軀體與四肢、毛髮、基礎代謝、脈搏、呼吸、血壓等方面的資料,並計算這些指標之間存在的比例關係,從中總結其對體質特徵的反應程度與規律。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8 12:03:1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3)測問法:包括既往形態與功能狀況,家庭其他成員健康情況、病史、治療史(藥物史),以此來判斷既往的體質特徵。 </STRONG></P>
<P><BR><STRONG>目前機能、代謝特徵測問,包括對自身機能特徵的自我認識和評價、飲食結構與飲食習慣、嗜好、生活規律、家庭狀況、對社會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對生活事件的反應方式、四季氣候變化規律的反應特徵及影響自身機體功能的某些因素等,注意剔除由於測問而帶來的主觀性影響。 </STRONG></P>
<P><BR><STRONG>此外,還包括心理測驗,判定其所具有的心理特徵。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8 12:03:1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4)實驗法:由於不同的體質對不同的刺激條件所作出的應答性反應,具有相趨性或相逆性,即存在不同的反應方式和反應規律,由此對體質給予、施加不同的刺激條件,觀察體質的不同反應特徵和反應規律,以建立起不同的體質特徵與體質類型的標準模型,為體質的客觀化、規範化、現代化研究奠定基礎。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8 12:03:2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關於群體調研的思路與方法(1)橫向體質研究:①同年齡組研究:不同的年齡群體,其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心理狀態都是不相同的。 </STRONG></P>
<P><BR><STRONG>不同年齡階段的體質特徵,決定了臨床發病學與診斷治療學的不同,因此,體質調研不宜用一種體質特徵與分型劃分標準,去套用整個生命的不同階段或不同年齡階段中的個體,而應在相同年齡層次的基礎上進行。 </STRONG></P>
<P><BR><STRONG>同一年齡組的體質研究,可以忽略體質由於年齡帶來的差異,有利於研究同一年齡群體中體質的差異規律和發病治療規律。 </STRONG></P>
<P><BR><STRONG>②同地域條件的研究:地質結構、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的不同,造成了生物形態的地區性差異,影響到人,形成了體質的地域性差異,因而在研究群體中體質間的差異規律時,應避免受體質的地域性差異的影響,進行同地域條件的體質特徵與差異類型的研究。 </STRONG></P>
<P><BR><STRONG>③同職業類型的研究:一般認為各種生活事件及飲食、體育鍛煉等因素也是影響體質特徵和類型的重要因素,但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與個體所從事職業類型有密切關係。 </STRONG></P>
<P><BR><STRONG>因為職業的不同,往往決定了個體所採取的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及體育鍛煉的形式和方法不同,受社會影響因素及所作出的應答性反應亦不同,從而表現出體質的職業性差異。 </STRONG></P>
<P><BR><STRONG>④同性別體質研究:由於性別的不同,形成了男、女各自不同的體質特徵。 </STRONG></P>
<P><BR><STRONG>所以,研究體質的差異性,還須注意區分體質的性別差異,進行同性別的體質研究,以總結在相同性別群體中的體質差異特徵及類型,以使體質研究更具有可比性。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8 12:03:3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2)縱向體質研究:①不同年齡組的體質研究:由於在不同的年齡組中,實際存在著體質上的差異,屬於個體生長發育過程中造成的差異,且不同的年齡層次與疾病的好發性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繫和差異,因此,還必須研究不同年齡層次上的群體和個體的體質特徵及類型。 </STRONG></P>
<P><BR><STRONG>②不同地域的體質研究:人類體質特徵具有地域性差異,不同地域環境下的自然人群具有各自不同的體質特徵與類型,而這些差異又造成了與某些疾病的好發性關係,形成了疾病譜的地域性特點,因此,體質調研應注意進行不同地域的體質研究。 </STRONG></P>
<P><BR><STRONG>③不同職業的體質研究:所謂不同職業類型的體質研究,就是在相同職業類型的體質研究基礎上,進行不同職業類型的體質比較研究,以總結分析不同職業群體的體質變化特徵和發病規律。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8 12:03:4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中醫男科學的構建中醫男科學確立於80年代,而其歷史形成則要比現代醫學早2000多年,但由於歷史原因,有關男科病的認識零散在各種醫籍中,從未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更無完善的專著問世。 </STRONG></P>
<P><BR><STRONG>有鑒於此,王氏開始從臨床實踐和理論兩方面著手構建中醫男科學的工作。 </STRONG></P>
<P><BR><STRONG>1985年,他在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首次開設男科專家門診,為中醫男科學的構建積累了大量豐富的臨床檔案,並一反歷代「從腎治陽痿」舊說,提出「從肝論治陽痿」。 </STRONG></P>
<P><BR><STRONG>1988年主編《中醫男科學》的出版,標誌著這一學科理論體系的形成。 </STRONG></P>
<P><BR><STRONG>王氏認為,《中醫男科學》的出版,雖然標誌著男科理論體系的形成,但中醫男科學在未來實踐的長河中,只有不斷進行理論思維的研究,才能加速自身的完善和發展。 </STRONG></P>
<P><BR><STRONG>主張從現代臨床實際出發,結合西醫男科學認識,突破原有理論框架,轉變診斷與辨證模式,豐富治則治法,有助於拓寬本學科的臨床研究思路和整體水準,不斷完善中醫男科學體系。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8 12:03:51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一)病因病機病因病機,是中醫臨床對疾病發生的原因和發展變化機理的認識,對其認識的清晰度和深度決定著治療的方向和成敗。 </STRONG></P>
<P><BR><STRONG>今天的中醫男科臨床依其新的實踐依據對不少病症的病因病機提出了新的觀念,從而突破了原有的理論框架,產生了新局面。 </STRONG></P>
<P><BR><STRONG>中醫男科既往對許多男性疾病多責之於腎,並有「腎無實證」之說,《金匱要略》專列有「男子虛勞篇」。 </STRONG></P>
<P><BR><STRONG>故男子非腎陽式微、命門火衰即腎陰不足、腎精虧損。 </STRONG></P>
<P><BR><STRONG>有人從漢唐至明清的39部名著中列出400余首治療陽痿早洩、遺精滑精、不孕不育、早衰健忘、腰膝酸軟的方劑,皆多從溫補下元、補暖腎經立意,其中溫陽藥占82%以上,可見壯陽補腎佔有主導地位。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8 12:04:0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現代中醫男科研究表明:精瘀、痰瘀、血瘀、濕濁、熱毒是構成多種男性病的主要病機。 </STRONG></P>
<P><BR><STRONG>陽痿、陽強、淋濁、死精、射精不能、液化不能、液化障礙、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精索靜脈曲張等病證常與上述因素有關,若固守補腎一說,則將導致臨床的困惑。 </STRONG></P>
<P><BR><STRONG>歷史的發展,使陽痿病因病機發生變化。 </STRONG></P>
<P><BR><STRONG>在現代社會,由於生活水準的提高,身體素質的增強,腎虛證逐漸減少; </STRONG></P>
<P><BR><STRONG>為了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品質,民眾競爭意識強烈,情志致病增多; </STRONG></P>
<P><BR><STRONG>由於環境污染,以及部分人膏粱厚味,嗜好煙酒,往往變生濕熱瘀毒。 </STRONG></P>
<P><BR><STRONG>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補腎藥治療陽痿的取效機制,主要著眼於性激素水準的提高,而隨著陽痿診斷水準的提高,人們已認識到由於荷爾蒙減少在陽痿患者中所占比例很小。 </STRONG></P>
<P><BR><STRONG>有人通過對410例陽痿患者病因分析,結果表明,精神性陽痿占6756%,血管性陽痿占2903%,神經性陽痿占195%,而內分泌性陽痿所占比例最低,僅為146%。 </STRONG></P>
<P><BR><STRONG>現代男性學針對改善性激素治療陽痿的方法也已相應居於從屬地位。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8 12:04:09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王氏據現代社會陽痿發病的實際情況,於1985年首次明確提出陽痿發病因於肝者居多,臨床應以從肝論治為主的學術觀點,突破了以補腎為主治療陽痿的定式,這一觀點,得到男科學術界的廣泛回應。 </STRONG></P>
<P><BR><STRONG>在此之後短短數年中,從肝論治陽痿的治療體會和成功的臨床報導已達百餘篇。 </STRONG></P>
<P><BR><STRONG>從肝論治的辨證用方日趨豐富,如肝氣鬱結者,用四逆散、逍遙散、柴胡疏肝散、四妙散、越鞠丸之屬; </STRONG></P>
<P><BR><STRONG>肝經濕熱者,用龍膽瀉肝湯類; </STRONG></P>
<P><BR><STRONG>因酒毒致濕熱者,用劉完素清震湯; </STRONG></P>
<P><BR><STRONG>肝血瘀阻者用血府逐瘀湯、化精贊育湯、通竅活血湯之類; </STRONG></P>
<P><BR><STRONG>肝陰血虧虛者,用一貫煎等; </STRONG></P>
<P><BR><STRONG>寒滯肝脈者,用暖肝煎、天臺烏藥散加減。 </STRONG></P>
<P><BR><STRONG>此外出現了許多專方專藥,如有人以蜈蚣作為專藥治療陽痿,謂之可通達肝脈,開血脈閉塞,使輸入陰莖的血量增加。 </STRONG></P>
<P><BR><STRONG>為了探討當今社會條件下陽痿病的證型分佈規律,以及相關因素對陽痿證型的影響,驗證陽痿從肝論治觀點在臨床上的適用性,王氏等對340例陽痿患者進行了臨床證型分佈的調研。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8 12:04:1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陽痿病證型分佈規律提示,陽痿因於肝者,有肝經自病、邪客肝脈、肝與他臟相病和其他證候4類證型,本組340例陽痿病患者,其病機與肝有關係者為298例,占總病例數的8765%,從一個側面驗證了陽痿從肝論治的臨床適用性。 </STRONG></P>
<P><BR><STRONG>肝經濕熱、肝氣鬱結是本組陽痿患者最常見的證型(各占20%以上),瘀血阻絡、命門火衰、肝鬱脾虛、肝氣橫逆亦較為常見(6%~10%之間),其他所占比例均小於6%。 </STRONG></P>
<P><BR><STRONG>340例陽痿患者病因病機分析,情志刺激144例,占4235%,濕熱浸淫78例,占2294%,瘀血阻絡53例,占1559%,提示情志刺激、濕熱浸淫、瘀血阻絡是陽痿病最常見的病因病機。 </STRONG></P>
<P><BR><STRONG>將340例患者分為44歲以下年齡組和45歲以上年齡組,比較青壯年陽痿患者和老年前期、老年期陽痿患者肝病證候的發生率,P<001,說明肝病證候的發生率,青壯年患者明顯高於老年前期和老年期患者,可見這一病機的認識有重要的實踐性。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8 12:04:27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在男性不育症辨證論治方面,古今大多數醫家以虛證立論,虛證中又以腎虛為主,王氏於1988年提出了「腎虛夾濕熱瘀毒」是男性不育的主要病機。 </STRONG></P>
<P><BR><STRONG>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男性不育症發生發展與各種發育異常、免疫異常、感染因素、精索靜脈曲張、毒素損害等多種因素有關,這些因素大多屬於中醫學「實邪」的範疇。 </STRONG></P>
<P><BR><STRONG>現代研究認為精索靜脈曲張、前列腺炎是引起不育的重要原因,在不育患者中發生率為3557%和1542%。 </STRONG></P>
<P><BR><STRONG>一些先天發育異常、性器官異常和器質性病變也是不育症常見的病因。 </STRONG></P>
<P><BR><STRONG>精索靜脈曲張的病理表現為局部靜脈紆曲延長,血液回流減慢,與中醫「血瘀」內容一致。 </STRONG></P>
<P><BR><STRONG>前列腺炎中的有菌炎症屬中醫學「濕熱毒邪」,吸煙(尼古丁中毒)、飲酒(酒精中毒)、食用棉籽油(棉酚)、接觸農藥或輻射及某些傳染病均屬「毒」的範疇; </STRONG></P>
<P><BR><STRONG>無菌性炎症病理表現為腺體充血、增生,似屬中醫「血瘀」、「痰凝」範疇。 </STRONG></P>
<P><BR><STRONG>從臨床症狀上看,前列腺炎表現為尿頻、急、痛、濁、腰酸疼、會陰部不適、小腹脹悶等,基本屬於濕熱下注和瘀血內停的病症範圍。 </STRONG></P>
<P><BR><STRONG>先天發育不良、性器、性徵異常或發育不良、染色體異常等病變,臨床表現為「先天稟賦不足」,與腎虛有直接關係。 </STRONG></P>
<P><BR><STRONG>這些認識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瘀血、腎虛、濕熱三種病變(證型)多見於男性不育症的原因,為中醫辨證分型、辨證求因、分析病機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STRONG></P>
<P><BR><STRONG>在治療上,將活血化瘀、清利濕熱、補腎填精方法辨證使用或綜合運用取得較好療效,也證實上述分型歸納、病機分析反映出該病辨證的一些規律。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8 12:04:3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二)診斷與辨證對疾病的診斷與辨證應能反映當代先進的認識水準和符合臨床實際的辨證規律,才能使該門醫學獲得發展。 </STRONG></P>
<P><BR><STRONG>中醫男科雖起步較晚,但能根據學科自身特點,擺脫舊的思維束縛,出現新的模式。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tan2818
發表於 2013-9-18 12:04:4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學術精華</FONT>】 </FONT></STRONG></P>
<P><BR><STRONG>1疾病診斷方面(1)對某些古代比較籠統的病名,多進入微觀診斷,如男子不育,古稱「男子絕子」、「男子無嗣」等,現均已統稱「男性不育」,由於男性不育既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又是其他疾病或因素的結果,故對不同情況又作出相應診斷,如免疫性不育、特發性不育等,有的則根據精液分析,具體診斷為「無精症」、「弱精症」、「少精症」、「死精症」等,真實地反映了對疾病認識的深化。 </STRONG></P>
<P><STRONG></STRONG>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