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 發表於 2013-7-28 15:19:20
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3-7-28 15:22 編輯 <br /><br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女科寶鑑●第六章產後病●第十二節乳癰</font>】</font></strong></p><strong><p><br>二、內吹乳癰 </p><p><br>情志抑鬱,復因妊娠,陰血偏聚養胎,陽氣偏亢,胎氣上逆,氣機阻滯,鬱而化熱,蘊蒸陽明,發而為病。 </p><p><br>【辯證施治】 </p><p><br>本病因分外吹乳癰與內吹乳癰,所以臨床當分而治之。</p><p><br>根據病情的發展,外吹乳癰可按初期、成癰期和潰後期分期論治;</p><p><br>對於內吹乳癰,當顧及胎元,因而在疏肝清熱之中,應佐以安胎之品。</p><p><br>一、外吹乳癰</p><p><br>㈠ 初期 </p><p><br>「主證」 哺乳期內,乳房疼痛,局部有腫塊,皮色或紅或不紅,寒熱往來,口渴,胸悶嘔惡。舌紅,苔黃或膩,脈弦滑而數。 </p><p><br>「病機」 乳汁瘀積,熱毒蘊釀。 </p><p><br>「治法」 清熱解毒,疏肝通絡。 </p><p><br>「方藥」 栝蔞牛蒡湯(《醫宗金鑒》)加減。 </p><p><br>瓜蔞仁 牛蒡子 天花粉 黃芩 陳皮 梔子 連翹 銀花 生甘草 青皮 柴胡 蒲公英 夏枯草 當歸 川芎 赤芍 </p><p><br>本方為栝蔞牛蒡湯去皂角刺,加蒲公英、夏枯草、當歸、川芎、赤芍。 </p><p><br>方中柴胡、青皮疏肝理氣;</p><p><br>黃芩、梔子清肝瀉熱,牛蒡子、連翹、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p><p><br>瓜蔞仁、夏枯草配蒲公英消癰散結;</p><p><br>天花粉清熱生津、消瘀散結,陳皮理氣醒脾;</p><p><br>當歸、川芎、赤芍補血活血;</p><p><br>生甘草解毒和胃。</p><p><br>若排乳不暢者,加鹿角霜、路路通、王不留行、漏蘆、通草等;</p><p><br>若不哺乳或斷乳後乳汁壅脹,宜回乳,於方中加生麥芽、焦山楂等。 </p><p><br>經治療,若在二、三天內熱退腫消痛減者,則消散有望。 </p><p><br>㈡ 成癰期 </p><p><br>「主證」 寒熱不退,乳部腫塊增大,局部Y紅,跳痛劇烈。苔膩,脈滑數。 </p><p><br>「病機」 熱結血瘀,毒壅乳絡。 </p><p><br>「治法」 化瘀潰堅,解毒消癰。 </p><p><br>「方藥」 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加味。 </p><p><br>白芷 貝母 防風 赤芍 歸尾 甘草 皂角 穿山甲 天花粉 乳香 沒藥 金銀花 陳皮 全瓜蔞 蒲公英 夏枯草 </p><p><br>本方為仙方活命飲加全瓜蔞、蒲公英、夏枯草。 </p><p><br>方中赤芍、歸尾、乳香、沒藥活血化瘀止痛;</p><p><br>皂角刺、穿山甲通絡潰堅;</p><p><br>白芷 天花粉、防風排膿消腫;</p><p><br>貝母、全瓜蔞、夏枯草消癰散結;</p><p><br>銀花、蒲公英、甘草清熱解毒;</p><p><br>陳皮疏理氣機。</p><p><br>本方對乳癰初起,腫塊堅硬難消而屬陽證者,皆可使用。</p><p><br>凡膿未成,服之可使之消散;</p><p><br>膿已成,服之亦可促使其外潰。</p><p><br>但在此階段,不可過用寒涼,否則有腫塊不散,或潰後腫塊難消之虞。</p><p><br>若內熱較甚者,酌加連翹、紫花地丁;</p><p><br>若持續十日左右腫痛不減,乳房硬塊漸軟,局部皮膚光澤,按之應指者,此為膿成將潰之象,治宜托毒透膿,方易神效瓜蔞散(《景岳全書》)合透膿散(《醫學心悟》)加味。</p><p><br>瓜蔞 當歸 生甘草 乳香 沒藥 生黃耆 皂角刺 白芷 川芎 牛蒡子 穿山甲 銀花 蒲公英 夏枯草 </p><p><br>本方為神效瓜蔞散合透膿散加蒲公英、夏枯草。 </p><p><br>方中生黃耆益氣托毒排膿;</p><p><br>當歸、川芎養血活血;</p><p><br>乳香、沒藥、穿山甲、皂角刺潰堅透膿;</p><p><br>白芷排膿消腫;瓜蔞、夏枯草、蒲公英消腫散結;</p><p><br>銀花、牛蒡子、生甘草配蒲公英清熱解毒。</p><p><br>若內熱未清者,酌加連翹、丹皮。</p><p><br>由於此時膿已成熟,或或結合西醫手術排膿。 </p><p><br>㈢ 潰後期 </p><p><br>「主證」 膿潰之後,諸症俱減,此時一般只用外治即可,但若氣血虧虛,瘡口日久不愈,伴見一組⑴和血虛⑹之症者,仍需結合內治。 </p><p><br>「病機」 氣血虧虛,余毒殘留。 </p><p><br>「治法」 益氣養血,清解余毒。 </p><p><br>「方藥」 聖愈湯(《醫宗金鑒》)加味。 </p><p><br>熟地 白芍 川芎 人參 當歸 黃耆 蒲公英 夏枯草 山藥 </p><p><br>本方為聖愈湯加蒲公英、夏枯草、山藥。 </p><p><br>方中人參、黃耆、山藥益氣生肌;</p><p><br>當歸、熟地、白芍補益陰血;</p><p><br>川芎活血行瘀;</p><p><br>蒲公英、夏枯草清解余毒。 </p><p><br>若膿潰之後,寒熱又起,乳房復見腫塊,可照乳癰初期論治;</p><p><br>若瘡口有乳汁溢出,往往延遲傷口癒合,宜終止哺乳,用生麥芽60克,焦山楂12克煎湯內服回乳。 <br></p></strong><p></p>方格 發表於 2013-7-28 15:20:22
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3-7-28 15:22 編輯 <br /><br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女科寶鑑●第六章產後病●第十二節乳癰</font>】</font></strong></p><strong><p><br>二、內吹乳癰</p><p><br>㈠ 肝氣鬱滯 </p><p><br>「主證」 妊娠中期,乳房漸起腫塊疼痛,皮色不變,不易消散,伴見一組肝氣鬱滯⑼之症。 </p><p><br>「病機」 肝失疏泄,氣機鬱滯。 </p><p><br>「治法」 疏肝解鬱,理氣行滯。 </p><p><br>「方藥」 逍遙散(《和劑局方》)加減。 </p><p><br>柴胡 當歸 白芍 白朮 茯苓 甘草 薄荷 蘇梗 蒲公英 Y麻根 </p><p><br>本方為消遙散去煨薑,加蘇梗、蒲公英、Y麻根。 </p><p><br>方中柴胡、薄荷疏肝解鬱;</p><p><br>當歸、白芍養血柔肝;</p><p><br>白朮、茯苓健脾祛濕;</p><p><br>蘇梗理氣行滯,蒲公英、Y麻根清熱解毒;</p><p><br>甘草酌白芍緩急止痛。 </p><p><br>若兼見腰酸,酌加杜仲、桑寄生。 </p><p><br>㈡ 肝胃鬱熱 </p><p><br>「主證」 妊娠之後,乳房起腫塊,日久不散,漸至皮色Y紅,口乾。舌紅,脈滑數。 </p><p><br>「病機」 肝鬱化熱,蘊蒸陽明。 </p><p><br>「治法」 疏肝理氣,清瀉陽明。 </p><p><br>「方藥」 橘葉散(《外科正宗》)加減。 </p><p><br>柴胡 山梔 青皮 石膏 黃芩 連翹 甘草 橘葉 蒲公英 Y麻根 當歸 白芍 </p><p><br>本方為橘葉散去川芎、陳皮,加蒲公英、Y麻根、當歸、白芍。 </p><p><br>方中橘葉、柴胡、青皮疏肝行滯;</p><p><br>當歸、白芍養血和血;</p><p><br>山梔、黃芩、連翹、蒲公英、Y麻根清熱解毒;</p><p><br>石膏清胃瀉熱;</p><p><br>甘草解毒和胃。 </p><p><br>本證一旦化膿外潰,瘡口往往延至產後方能癒合。 </p></strong><p></p>方格 發表於 2013-7-28 15:21:23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女科寶鑑●第六章產後病●第十二節乳癰</font>】</font></strong></p><strong><p><br>【其他療法】 </p><p><br>㈠ 全蠍二隻,饅頭一個。</p><p><br>用饅頭將全蠍包入,飯前吞服。</p><p><br>據湖北蒲圻縣赤壁區衛生院胡勤柏報導,此法治療乳腺炎初起308例,痊癒307例。 </p><p><br>㈡ 生半夏一個研未,以生蔥頭研裹,左右互塞鼻孔,塞鼻後數小時,發現鼻內有刺的感覺時,立即除去。</p><p><br>如腫痛尚未全消,可連續按上法使用(摘自《王渭川婦科治療經驗》)。</p><p><br>本法適用乳癰初起。</p><p><br>㈢ 用皂角聞藥(乾皂角粉末,用75%酒精調濕,紗布包成長圓形小藥包,塞患乳同側的鼻孔內。</p><p><br>若兩側患病,或左右鼻孔交替塞用,12小時後取出(摘自《中醫外科》寧波市孝聞衛生防治所)。</p><p><br>㈣ 如意金黃散(《外科正宗》)外敷。 </p><p><br>天花粉120克,黃柏、大黃、薑黃、白芷各90克,紫厚朴、陳皮、甘草、蒼朮、天南星各24克。 </p><p><br>上藥共為細末,用茶湯同蜜調敷。 </p></strong><p></p>方格 發表於 2013-7-28 15:24:2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女科寶鑑●第六章產後病●第十二節乳癰</font>】</font></strong></p><strong><p><br>【預防與護理】 </p><p><br>㈠ 妊娠六月後,應時常用溫開水擦洗乳頭,或用75%酒精棉球塗擦乳頭、乳暈。 </p><p><br>㈡ 乳頭內凹者,妊娠後應作乳房按摩,經常牽乳頭,以便於產後浦乳時嬰兒吮吸。 </p><p><br>㈢ 生產後經常按摩乳房,用熱木梳背向乳頭方向梳理,以便積乳消散。 </p><p><br>㈣ 發現乳汁積聚,或乳癰未成膿或破潰後,宜用吸奶器充分吸出乳汁。 </p><p><br>㈤ 注意嬰兒口腔清潔,勿讓嬰兒含乳而睡。</p><p><br>發現乳頭有破裂或濕疹時,當及時治療,以防感染。 </p><p><br>㈥ 以三角巾或乳罩托起患乳,既可在膿未成時,減少行動牽痛,又可在破潰後使膿液暢快流出。 </p><p><br>㈦ 斷乳前應逐漸減少哺乳時間,繼而斷乳。</p><p><br>斷乳時,可以生麥芽60克,焦山楂30克,或枇杷葉30克煎湯內服,乳房可用皮硝外敷,促進回乳。 </strong></p>方格 發表於 2013-7-28 15:25:3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女科寶鑑●第六章產後病●第十三節乳汁自出</font>】</font></strong></p><strong><p><br>哺乳期內,產婦乳汁不經嬰兒吮吸而不斷自然流出者,稱為「乳汗自出」。</p><p><br>若氣血旺盛,津液有餘,乳房飽滿而溢出一些乳汁,或已到哺乳時間而未哺乳,以至乳汗外溢者,不作病論。</p><p><br>【病因病機提要】 </p><p><br>本病多由氣血不足,或陽明蘊熱,以至陽明胃氣不固;或肝鬱化熱,疏泄失常而致。 </p><p><br>一、氣血虛弱 素體虛弱,復因產後耗氣傷血,以至胃氣不固,攝納無權,乳汁外溢,發而為病。 </p><p><br>二、陽明蘊熱 產後飲食失節,偏嗜辛溫燥烈,以至陽明蘊熱,胃氣不固,乳汗外溢,發而為病。 </p><p><br>三、肝鬱化熱 情志過極,氣鬱傷肝,肝鬱化火,疏泄太過,迫乳外溢,發而為病。</strong></p>方格 發表於 2013-7-28 15:26:1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女科寶鑑●第六章產後病●第十三節乳汁自出</font>】</font></strong></p><strong><p><br>【辯證施治】 </p><p><br>本病臨床有虛實之分,虛者乳房柔軟,乳汁清稀;實者乳房飽滿或脹硬,乳汁濃稠。治療時,虛者益氣補血,佐以固攝;實者或清瀉胃熱,或疏肝清熱。 </p><p><br>一、氣血虛弱</p><p><br>「主證」 哺乳期內,乳汗自溢,乳房柔軟,無脹感,乳汁清稀,伴見一組氣虛⑴和血虛⑹之症。 </p><p><br>「病機」 氣血虛弱,攝納無權。 </p><p><br>「治法」 益氣養血,固精上澀。 </p><p><br>「方藥」 十全大補湯(《和劑局方》)加減。 </p><p><br>人參 熟地 茯苓 白朮 甘草 黃耆 當歸 白芍 生薑 大棗 山茱萸 五味子 芡實 </p><p><br>本方為十全大補湯去川芎、肉桂,加山茱萸、五味子、芡實。 </p><p><br>方中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甘草、生薑、大棗健脾益氣;</p><p><br>當歸、白芍、熟地補養陰血;</p><p><br>山茱萸、五味子、芡實固精止澀。諸藥合用,共湊益氣養血,固精止澀之功。</strong></p>方格 發表於 2013-7-28 15:27:0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女科寶鑑●第六章產後病●第十三節乳汁自出</font>】</font></strong></p><strong><p><br>二、陽明蘊熱</p><p><br>「主證」 哺乳期內,乳汁外溢,質稠,乳房熱脹,伴見一組裏熱⑻之症。 </p><p><br>「病機」 陽明蘊熱,迫乳外溢。 </p><p><br>「治法」 清胃瀉熱,涼血養陰。 </p><p><br>「方藥」 保陰煎(《景岳全書》)加味。 </p><p><br>生地 熟地 白芍 山藥 續斷 黃芩 黃柏 生甘草 石膏 </p><p><br>本方為保陰煎加石膏。 </p><p><br>方中石膏清胃;</p><p><br>黃芩、黃柏、星甘草瀉熱;生地、白芍涼血養陰;</p><p><br>山藥、續斷益腎澀精;</p><p><br>熟地滋補腎水。</p><p><br>諸藥合用,具有清胃瀉熱,涼血養陰之效。 </strong></p>方格 發表於 2013-7-28 15:28:0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女科寶鑑●第六章產後病●第十三節乳汁自出</font>】</font></strong></p><strong><p><br>三、肝鬱化熱</p><p><br>「主證」 哺乳期乳汗自出,質黏稠,乳房脹痛,心煩易怒,口苦咽乾,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 </p><p><br>「病機」 肝鬱化熱,迫乳外溢。 </p><p><br>「治法」 疏肝解鬱,清熱散結。 </p><p><br>「方藥」 丹梔逍遙散(《內科摘要》)加減。 </p><p><br>柴胡 當歸 白芍 白朮 茯苓 甘草 薄荷 丹皮 梔子 生地 生牡蠣 夏枯草 </p><p><br>本方為丹梔逍遙散去煨薑,加生地、生牡蠣、夏枯草。 </p><p><br>方中柴胡、薄荷疏肝解鬱;</p><p><br>丹皮、梔子清肝瀉熱;</p><p><br>當歸、白芍養血柔肝;</p><p><br>白朮、茯苓、甘草健脾和胃;</p><p><br>生地配白芍涼肝益陰;</p><p><br>夏枯草清熱散結;</p><p><br>生牡蠣散結斂乳。</p><p><br>諸藥合用,共湊疏肝解鬱,清熱散結之功。</strong></p>方格 發表於 2013-7-28 15:28:28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女科寶鑑●第六章產後病●第十三節乳汁自出</font>】</font></strong></p><strong><p><br>附:回乳</p><p><br>哺乳後斷乳,或產後不欲哺乳者,可參考下列方法回乳: </p><p><br>㈠ 麥芽200克,蟬蛻5克,水煎作一天量服。 </p><p><br>㈡ 通經回乳:用免懷散(《濟陰綱目》) </p><p><br>紅花 赤芍 當歸尾 牛膝 </p><p><br>水煎服,連服三劑。 </strong></p>方格 發表於 2013-7-28 15:30:10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女科寶鑑●第七章中醫避孕與抗早孕</font>】</font></strong></p><strong><p><br>一、避孕</p><p><br>凡有正常性生活,而不願受孕以及體弱多病(如患者有心臟病或腎臟病)的成熟女性,皆可避孕。 </p><p><br>現代醫學採用節育環、避孕針、口服避孕藥、輸卵管結紮以及陰莖Y等方法,行之有效。</p><p><br>用中醫方法避孕雖然文獻記載及報導很多,但是在深入地研究、發掘方法卻仍很薄弱,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總結和試行、推廣。</p><p><br>下面,介紹幾種中醫藥避孕方法,供讀者參考。</strong></p>方格 發表於 2013-7-28 15:41:5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女科寶鑑●第七章中醫避孕與抗早孕</font>】</font></strong></p><strong><p><br>(一)藥物避孕法</p><p><br>1、油菜子方(《食物中藥與便方》) </p><p><br>油菜子60克,當歸、生地、川芎、白芍各30克,僵蠶、白酒麴各15克。 </p><p><br>共研細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p><p><br>月經至第二天時服藥,每天二次,每次9克,溫開水送下,連服三天。</p><p><br>下次月經期再服。 </p><p><br>2、蠶繭殼方(民間驗方) </p><p><br>蠶繭殼(即蠶繭剪頭去蛹)9克。 </p><p><br>鍋上焙焦成黃色,研細末。 </p><p><br>從月經乾淨日起(或從產後惡露乾淨日起),每日早晨空腹服1克,開水送服,連服七日。 </p><p><br>3、綠豆方(民間驗方) </p><p><br>綠豆100粒。 </p><p>從月經乾淨日起,每天取綠豆20粒,研末後溫開水送服,連服五日。</p><p><br>下次月經淨後照此再服。 </p><p><br>4、血管鵝毛方(民間驗方) </p><p><br>血管鵝毛七根(煅灰),百草霜1克。 </p><p><br>共研細末。 </p><p><br>月經乾淨後一次服完。下次月經乾淨後照此再服。 </p><p><br>5、黃芩黃柏龜板湯(錄自《婦科知要》) </p><p><br>黃芩、黃柏各9克,龜板30克。 </p><p><br>加水濃煎。每次月經乾淨後連服三劑。 </p><p><br>6、紫草方(錄自《婦科知要》) </p><p><br>紫草360克,綠豆150克。 </p><p><br>研末為丸。 </p><p><br>從月經乾淨日起,一日服三次,每次服3克,連服九日,或避孕一個月。</p><p><br>以後每月須繼續服,如停藥仍會受孕。 </p><p><br>7、避孕丸(《王渭川婦科治療經驗》引鄭氏方) </p><p><br>枸骨葉(苦丁茶)225克,川黃柏15克。 </p><p><br>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 </p><p><br>從月經乾淨日起,一日服三次,每次服6克。</p><p><br>早、中、晚飯後,用蒲包草根30克煎湯撻服。</p><p><br>連服七天。</p><p><br>不可間斷,次月續服,連服三月可以不受孕。 </p><p><br>注意:月經不正常或暫時停上者,不宜服此藥;</p><p><br>脾虛多瀉,胃弱少食者,禁服此藥。</p><p><br>服藥期間,忌食椒、薑、蔥、蒜等辛熱刺激物,並戒房事十日。 </p><p><br>按:枸骨葉、黃柏很難磨粉。</p><p><br>枸骨葉須置烈日下曬乾後,研細末。</p><p><br>忌用火烘,一經火烘即失效用。</p><p><br>黃柏忌用水浸、炒、炙,須生用,去其外層粗皮,切細條曬燥後,研細末。</p><p><br>蒲包草根須取下面之根實,形如生薑連須者,上面象竹管的無用。</p><p><br>如用蒲根煎湯送服避孕丸,可以較長期的避孕。</p><p><br>若不用蒲根而單獨服丸藥,則其有效期較短。</strong></p>方格 發表於 2013-7-28 15:42:25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女科寶鑑●第七章中醫避孕與抗早孕</font>】</font></strong></p><strong><p><br>(二)針炙避孕法(《中醫藥文摘彙編》江西中醫學院)</p><p><br>先穴:石門。刺入五分,留十呼,炙二壯;</p><p><br>或針刺石門、三陰交。</p><p><br>得氣後,留針十分鐘,每週行針一次,連續進行五次;</p><p><br>或針刺石門、三陰交、合谷。</p><p><br>用強刺激法,留針十至十五分鐘,每月月經乾淨後開始,每天行針一次,連針三天。連續進行三個月。</strong></p>方格 發表於 2013-7-28 15:44:5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女科寶鑑●第七章中醫避孕與抗早孕</font>】</font></strong></p><strong><p><br>(三)按壓避孕法(《中醫藥文摘彙編》江西中醫學院)</p><p><br>先穴:關元。每次性交後,女方自己用右手中指尖重按臍下三寸關元穴,使精液流出,起到避孕效果。 <br></strong></p>方格 發表於 2013-7-28 15:45:58
<strong><p align="center"><font size="5">【<font color="red">女科寶鑑●第七章中醫避孕與抗早孕</font>】</font></p><p><br>二、抗早孕</p><p><br>凡早孕而欲終止妊娠或不宜繼續妊娠者,皆可終止妊娠。 </p><p><br>現代醫學採用刮宮術等方法終止妊娠,行之有效。</p><p><br>下面,介紹一種中藥抗早孕方法,供讀者參考。 </p><p><br>抗早孕方(溫州衛校傳方) </p><p><br>川芎、澤蘭葉各9克,生地12克,當歸尾15克,丹參、益母草、車前子、滑石各18克。 </p><p><br>水煎服。 </p><p><br>取頭、二煎。</p><p><br>一日服二次,每日一劑,連服五至八劑。 </p><p><br>功效:活血行經,滑利通竅。 </p><p><br>適應證:妊娠七十天以內,有子宮內膜炎症,不宜作人流者。 </p><p><br>本方一般服三至五劑有效、若服藥五劑不見腹痛腰酸及墜脹感者,或根據患者的體質特點,偏熱者加肉桂1.5~3克,細辛2.4克,炮薑3克;</p><p><br>偏寒者,加土牛膝15~30克,或鮮土牛膝30~60克,再服三劑。</p><p><br>利用體質的不同,採用熱者熱之,寒者寒之之法,致使衝任氣血混亂,以發揮藥物的作用。<br> </strong></p>方格 發表於 2013-7-28 16:27:26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女科寶鑑●附錄Ⅰ證候索引</font>】</font></strong></p><strong><p><br>(略) </strong></p>方格 發表於 2013-7-28 16:29:04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女科寶鑑●附錄Ⅱ方劑索引</font>】</font></strong></p><strong><p><br>(略)</strong></p>方格 發表於 2013-7-28 16:30:22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女科寶鑑●附錄Ⅲ主要參考書目</font>】</font></strong></p><strong><p><br>《景岳全書》 張介賓 《丹溪治法心要》 朱震亨 《金匱要略》 張機 《傷寒論》 </p><p><br>張機 《醫學心悟》 程國彭 《小兒藥證直訣》 錢乙 《證治準繩》 王肯堂 《醫宗金鑒》 </p><p> </p><p>吳謙 等 《脾胃論》 李東垣 《醫學正傳》 虞摶 《諸病源候論》 巢元方 《外科正宗》 </p><p><br>陳實功 《傅青主女科》 傅山 《醫林改錯》 王清任 《青囊秘訣》 傅山 《普濟本事方》 </p><p><br>許叔微 《女科玉尺》 沈金鼇 《女科要旨》 陳修園 《醫方集解》 汪昂 《醫學衷中參西錄》 </p><p> </p><p>張錫純 《內科便覽》 李小清 於泓珍 《實用中醫內科學》 方藥中 等 《中醫婦科學》 </p><p><br>羅元凱 等 《實用中醫婦科學》 周鳳梧 《中醫婦科學》 成都中醫學院 《王渭川婦科治療經驗》 </p><p><br>王渭川 《婦科知要》 徐榮齋 《傅青主女科校釋》 何高民 《方劑學》 許濟群 等 《中藥臨床手冊》 </p><p><br>上海中醫學院 《性病證治》 楊建葆 《性科學諮詢》 史成禮 《中醫外科》</p><p><br>寧波孝聞衛生防治所 《中醫癌瘤證治學》 賈方 《男科證治心法》 程紹恩 等 本書全文共225288字<br> </strong></p>方格 發表於 2013-7-28 16:31:11
<strong>全書發表完畢!</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