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危機四伏 富人出走】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中國金融危機四伏 富人出走</FONT>】</FONT></STRONG></P><P><STRONG></STRONG> </P>
<P><STRONG>編譯盧永山/特譯</STRONG></P>
<P><BR><STRONG>由於中國缺少投資管道,存款利率過低,加上政府積極打擊房市投機行為,以及可能爆發金融危機,使得很多中國富人和高官對中國社會完全喪失信心,紛紛將資金轉出中國,在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等地大買房地產。</STRONG></P>
<P><BR><STRONG>外人在美置產 中國占18%</STRONG></P>
<P><BR><STRONG>根據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商協會(NAR)的資料,截至3月底的過去12個月,外國人共斥資682億美元在美國置產,中國買家就占18%,且中國買家的置產金額中位數達42.5萬美元,高於其他國家買家的27.6萬美元;此外,近70%的中國買家是以現金置產。</STRONG></P>
<P><BR><STRONG>中國買家最愛置產的地方為加州,當地逾半數的房屋是賣給中國人。</STRONG></P>
<P><BR><STRONG>洛杉磯Coldwell Banker International經紀人瓊斯(Sally F. Jones)表示,中國買家掃掉洛杉磯西側很多高檔房地產。瓊斯預估,過去12個月她賣給中國人的房地產,金額約1000萬美元。</STRONG></P>
<P><BR><STRONG>大部分的中國買家是產業鉅子或房地產大亨,有些人為了方便小孩在美國求學,在學校附近置產,好讓他們在探訪小孩時,有個棲身之處。</STRONG></P>
<P><BR><STRONG>拿綠卡 中國掀移民置產風</STRONG></P>
<P><BR><STRONG>很多中國買家是透過美國的EB-5投資移民計畫置產,這個計畫是為了方便投資人快速取得綠卡。</STRONG></P>
<P><BR><STRONG>為了符合資格,外國人須向一家可提供或保障10份工作的企業至少投資50萬美元,購買公寓大樓就是投資的一種。根據美國政府的資料,去年近80%的EB-5簽證是由中國人申請。</STRONG></P>
<P><BR><STRONG>隨著美國經濟回暖,辦公室空屋率下降,租金也回穩,商用不動產市場似已觸底。</STRONG></P>
<P><BR><STRONG>中國企業或投資人看好美國商用不動產的潛在報酬率會高於其他國家,開始大肆進攻美國商用不動產,而且交易金額都從億元起跳。</STRONG></P>
<P><BR><STRONG>萬達有意在英美建旅館</STRONG></P>
<P><BR><STRONG>SOHO中國執行長張欣最近就與巴西Safra家族聯手,買下曼哈頓中城的通用汽車大廈40%股權,中國建築業巨擘大連萬達集團表示,有意在曼哈頓興建高檔旅館,也計畫在倫敦蓋旅館。</STRONG></P>
<P><BR><STRONG>張欣早在2011年就斥資6億美元,收購曼哈頓中城的摩天大廈Park Avenue Plaza共49%股權;</STRONG></P>
<P><BR><STRONG>同年,中國海航集團旗下房地產公司也入資2.65億美元,使得位於1180 Sixth Avenue一棟辦公大樓免於被銀行查封,中國海航集團也買下在時代廣場的卡薩公寓酒店(Cassa Hotel)。</STRONG></P>
<P><BR><STRONG>中國企業和投資人也收購加州的大型旅館,例如位於環球影城的喜來登環球酒店,或鄰近舊金山機場的皇冠酒店。</STRONG></P>
<P><BR><STRONG>他們也購買俄亥俄州托雷多市一塊河濱地,以及紐澤西州莫里斯敦鎮的一棟辦公大樓。</STRONG></P>
<P><BR><STRONG>除了收購商用不動產外,中國政府更成為資助中國企業和投資人海外置產的力量,尤其是四大國營銀行之一的中國銀行。</STRONG></P>
<P><BR><STRONG>紐約Trepp L.L.C總經理安德森(Matthew Anderson)表示:「就在幾年前,德國銀行業的美國分行,是商用不動產交易案的第三或第四大外國放款機構,如今已變成中國銀行。」</STRONG></P>
<P><BR><STRONG>分析師表示,中國投資人除了直接花錢置產外,也透過房地產基金間接投資。</STRONG></P>
<P><BR><STRONG>例如,幾年前中國外匯管理局同意投資黑石集團操盤的一檔房地產基金5億美元,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CIC)除了直接收購房地產股權外,也向私募基金操盤的房地產基金投資數十億美元。 </STRONG></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引用:</STRONG><A href="http://n.yam.com/tlt/fn/20130715/20130715614721.html"><STRONG>http://n.yam.com/tlt/fn/20130715/20130715614721.html</STRONG></A><BR></P>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