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籍富 發表於 2013-3-22 22:05:31

【史學●二次葬】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FONT color=red>史學●二次葬</FONT>】</FONT></STRONG></P>&nbsp;<P><STRONG>墓葬在考古學中一直都是極佳的研究主題,其原因並不只是那些隨著墓主一同被埋入的陪葬品,而是藉由對墓葬所反映出的喪葬形式、喪葬制度來推測當時人群的社會文化內涵。</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相對於只進行一次喪葬儀式之後便不再移動死者的「一次葬」而言,「二次葬」是將死者遺骸從原先(第一次)已擱置的地點再取出,經再次的儀式與加工後重新置入的行為,民間常稱為「撿骨葬」或「洗骨葬」,地點可能是原先第一次擱置的地點或另擇新點;</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遺體的處理常見的有將遺骸清洗整理後再置入甕罐之中,考古學上通常稱為「甕棺葬」,但不一定所有的甕棺葬都是二次葬,也有將遺骸重新排列後再埋入土坑中或置於洞穴內等種種做法。</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邱鴻霖2004,p.63)一般而言,判定某一墓葬是否為一次葬或二次葬可從下列數特徵著手:1.骨骼排列方向與相對位置相較於一次葬而言,施行二次葬的骸骨由於經過取出、施行儀式或加工後再置入墓穴的處理過程,骨骼排列方向與相對位置通常與人體自然姿態有所不同,如整齊堆放的肢骨或頭骨下方承接肢骨等等現象。</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從民俗學來說,各種骨殖放置的部位和方式,都有一定的含意,可以與民俗學相關資料加以比對。</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殷瑋璋1985:p.52)2.骨骸完整程度二次葬的遺骸多不完整,因在第一次埋葬的過程中,遺體有些較小的骨頭已經腐化,大多數僅剩下主要的骨骼如頭骨與肢骨。</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或是於某些因素,遷葬時只挑選某些重要的部分如頭骨、骨盆等等,造成墓穴中遺留的骨骼不全。</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由於在保存與區辨上的不易,二次葬在考古發掘時較難辨識出。</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但仍有某些遺址如宜蘭淇武蘭遺址,其下文化層部分推測為二次的可能性極高。</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
<P><STRONG>(邱鴻霖2004:63)</STRONG></P>
<P><STRONG></STRONG>&nbsp;</P><strong>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8254</strong>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史學●二次葬】